商朝最后的皇帝是誰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商朝在歷史上存在著幾百年,在這幾百年中,商朝經(jīng)歷了N代君主,商朝最后的皇帝是誰呢?下面是有商朝最后的皇帝,歡迎參閱。
商朝最后的皇帝
帝辛,是中國商朝末代君主,在位30年,后世稱商紂王。子姓,名受或受德,商謚帝辛,周武王稱其為“紂王”,部份文學小說則稱其為“壽王”,明代文學小說《封神演義》則有稱其為“壽王”,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他在前1105年-前1046年在世,都城于沫,改沫邑為朝歌(今淇縣)。
帝乙死,應立長子啟,因啟母賤不能立,而立少子辛為帝。帝辛自幼聰敏過人?!盾髯?middot;非相篇》說帝辛“長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史記·殷本記》也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繼位后,重視農(nóng)桑,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國力強盛。
他繼續(xù)發(fā)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wèi)了商朝的安全。毛澤東在評價帝辛時說:"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tǒng)一東南,把東夷和平原的統(tǒng)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統(tǒng)一東南以后,把中原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和文化向東南傳播,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經(jīng)濟發(fā)展,促進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詩里說:"但緣東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慚開化,國焉有宋荊與舒。"
帝辛之敗有兩說,其一,說帝辛在位后期,居功自傲,耗巨資建鹿臺,造酒池,懸肉為林,修建豪華的宮殿園林,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使國庫空虛。他剛愎自用,聽不進正確意見,在上層形成反對派,使用炮烙等酷刑,鎮(zhèn)壓人民。殺比干,囚箕子,年年征戰(zhàn),失去人心。他在討伐東夷之時,沒有注意對西方族的防范,連年用兵,國力衰竭,對俘獲的大批俘虜又消化不了,造成負擔。---該段早已無法考究,由周武編寫。(對于荒淫一說,有一點要說明的是,紂王只有兩個兒子,而周文王百子,另,宦官制度起于周文王。)
另一個說法是,帝辛重用奴隸,觸犯貴族利益。周武一方給帝辛設立的六大罪狀里,排前的便是“任用賤民為官”以及“以賤民辱貴族”。說白了就是紂王提前了一千年企圖終結(jié)奴隸制社會,提前三千年想要玩民主……試想,商鞅一千年后開啟封建制都落個身死的下場,何況一千年前?所以當時以周姬昌等為首的大奴隸主便一起聯(lián)手抹殺了帝辛。
不管是因為什么原因,反正最后的結(jié)果就是: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lián)合西方11個小國會師孟津,乘機對商朝發(fā)起進攻,牧野之戰(zhàn),大批俘虜?shù)垢?,周兵攻之朝歌。帝辛登上鹿臺,“蒙衣其珠玉,自焚于火而死”。商亡。
帝辛死后,葬于淇水之濱,今墓尚存。
商朝帝辛暴君論
《史記》記載,帝辛“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又說他“好酒淫樂,嬖于婦人”,意思是寵信妲己,建立酒池肉林,“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為人兇殘成性;殺害忠臣義士,如其叔父比干;囚禁異己,如西伯昌被幽禁羑里(今河南湯陰)七年之久。他為了觀察胎兒,竟殘忍地讓人剖開孕婦的肚子。他想知道冬天光腳過河的農(nóng)夫為什么不怕冷,竟叫人砍掉他的雙腳。
紂王為了討妲己的歡心,有次命工匠做象牙筷子,工匠在牙柄上琢滿游龍戲鳳的圖鏤紋,很是精巧玲嚨。那天,工匠進殿獻納這雙筷子,紂王見后大喜,當即傳給群臣觀賞,無不噴噴稱奇。還有一說為紂正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魚肉不鮮,就是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肴冰涼不能入口。結(jié)果,有很多廚師被他處死。妲己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酒設宴,她都要事先品嘗,免得紂王又要發(fā)怒。有一次,妲己嘗到有幾碗佳肴太燙,而妲己為了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連忙取下頭上玉簪當筷子。后來妲己讓工匠為她作了兩根長玉簪夾菜,這就是玉筷的雛形。
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司馬遷在《史記·宗微子世家》亦云“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
帝辛在中國長期被認為是暴君,與夏桀并論。這一段歷史,后人加上想像,寫成了《封神演義》。成語有“助紂為虐”、“助桀為虐”。
商朝帝辛平反論
有觀點認為帝辛的負面評價存在歷史上的遞增性。先秦文獻對紂王指責不多,甚至許多文獻稱贊帝辛聰穎勇武、才華橫溢,[注5]是難得的英主,但隨著時代的推進,對帝辛指責越來越多。當年武王伐紂,共寫過兩篇檄文:《泰誓》和《牧誓》。《牧誓》中周武王列舉了紂王的罪狀只有六條。
對于商紂暴虐一事,有史家提出異議,指出妲己其人是否存在于世的可能性,一直是無法解釋,很多指責商紂王用鐵勾等酷刑工具來折磨他人一事,更是不太有可能,因為當時根本無鐵器發(fā)明,到了戰(zhàn)國時代才有。
早期子貢即表示:“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認為帝辛許多的罪過并未發(fā)生,是被后人所加的。元末楊維楨做翻案文章《炮烙辭》支持帝辛。《韓非子》記載費仲勸告紂王殺西伯昌,但紂王認為西伯昌行仁義,誅之不可。
近人顧頡剛撰有《紂惡七十事發(fā)生的次第》,文中列舉紂惡出于《尚書》六項,戰(zhàn)國增加二十項,西漢增二十一項,東晉增十三項?,F(xiàn)在傳說的紂惡事實上是層累積疊地發(fā)展的,時代愈近,紂罪愈多,也愈不可信。他還考據(jù)妲己形象源于西漢末年的《列女傳》。1960年,郭沫若撰《替殷紂王翻案》,認為帝辛是有才能的人,“商紂王經(jīng)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tǒng)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李澤厚在《論語今讀》認為:“殷紂王本是非常能干并有大歷史功績的偉人,這有確鑿的記載。”另外,宋朝羅泌在《桀紂事多失實論》中認為,紂大造宮室、建造酒池肉林、寵信女色、囚禁賢人、殘害等罪惡,與桀的罪惡如出一轍,凡桀的罪惡就是紂的罪惡,桀紂不分,這些都是出于模仿。宋朝李慈銘在《桃花圣解庵日記》中說,從各種史籍記載來看,紂的顯著罪行是殺比干、囚箕子、寵妲己、偏信崇侯、拘押文王,比起后世的暴君來還算不得罪惡深重。
而帝辛兵敗于周軍真正原因并非傳言所論“暴政”之故,而是帝辛原本有支強勁軍隊遣往東南征淮夷駐防之際,周軍趁機進兵急襲商邑朝歌,令帝辛不能及時調(diào)度到足夠兵力與之抗敵,臨時調(diào)度來自淮夷的奴隸充當兵員,然淮夷奴隸不比商軍親兵驍勇忠誠,未能有效發(fā)揮戰(zhàn)力即潰散或倒戈,留衛(wèi)商邑的商軍接戰(zhàn)后亦幾近傷亡慘重,帝辛見大勢已去而自戕。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