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的史論結合
時間:
武富蓉1由 分享
中學歷史教材就是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通過對具體生動的歷史現(xiàn)象的敘述,分析揭示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作出了正確的判斷和結論,這就是觀點和材料的辯證統(tǒng)一,史與論的有機結合。因此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的基本特點,它決定了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堅持史與論的結合,重視理論教學,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高度分析具體歷史現(xiàn)象,揭示其本質和規(guī)律,而不能滿足于表面,滿足于就事論事,首先,要深刻認識史與論的關系。歷史理論是歷史現(xiàn)象中抽象出來的,是歷史現(xiàn)象本質的、規(guī)律性的東西。只有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掌握歷史現(xiàn)象,才能得出正確的理論結論,故稱“論從史出”,只有在充分占有史實的前提下觀察歷史現(xiàn)象,才能揭示歷史現(xiàn)象的本質,體現(xiàn)史論結合。就當前中學歷史教學而言,史論結合的關鍵是強化理論教學,具體操作,本人有下面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加強歷史概念教學
正確理解歷史概念內涵,是理解和掌握史實,閱讀歷史教材的前提條件,教學中對教材尚無明顯注釋的概念要先作一般性解釋。
大部分歷史概念是可以隨課堂教學憑借歷史教材理解的。如“勢力范圍”是19 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強行劃定直接進行殖民統(tǒng)治的地區(qū)。課文中雖然無這樣完整概括,但有帝國主義“直接進行殖民統(tǒng)治”一句,已經畫龍點睛了。當然,有些歷史概念不是一、二句活可以說清,如“門戶開放”政策,要知道這一政策的目的是美國要分享侵略權益,美國向六國提出照會的內容是“機會均等”、“利益均沾”,其影響是美國侵華政策新階段的標志,使帝國主義宰割中國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把目的、內容、結果、影響完整地結合起來,形成正確概念。
二、重視歷史的因果分析
歷史發(fā)展的困果性是歷史規(guī)律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歷史條件是相互聯(lián)系的。
波蘭史學家托波爾斯基指出“社會中每一種變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結果……因果論原理因而也成立了論述世界規(guī)律性的基幢。故任何歷史事件的發(fā)生都不會是偶然的,一定受當時當?shù)氐恼巍⒔洕?、思想、文化諸因素的影響,“諸因素”是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歷史事件就是“諸因素”的結果。中學教科書中,原因常常不是開宗明義提出的,其代名同很多,“歷史背景”、“目的”、“條件”、“前提條件”、“形勢”等,但準確地說也是有區(qū)別的。
“歷史背景”應包含所有方面的原因,“形勢”則側重具體原因,客觀原因,“目的”是主觀原因,“條件”是客觀原因,“前提條件”是主要原因。也有把“導火線”、“借口”認作原因的,但借口與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在理論上不一定有因果關系。”中山艦事件”是蔣介石打擊、排斥共產黨,篡奪革命領導權的借口,它不是蔣介石進行反革命的原因。
歷史教學中重視因果分析,揭示歷史現(xiàn)象、本質、規(guī)律,有利于學生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內容,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有利于歷史知識的系統(tǒng)化,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解題應試能力。
三、重視對歷史事件發(fā)生后有關問題的分析
每一歷史事件都會對歷史發(fā)展產生深刻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對重大歷史事件后有關問題的判斷和評價,主要包括性質、勝敗原因、經驗教訓、歷史意義、局限性、危害等。性質是某一歷史事件區(qū)別于其它歷史事件的根本屬性,對歷史事件作出定性分析,是揭示事件本質。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從辛亥革命發(fā)生的時代、革命任務、領導階段、歷史功績、結果等方面的具體史實歸納揭示出來的。
“經驗教訓”是對事件發(fā)生過程中或勝或敗作客觀分析,總結發(fā)現(xiàn)的。勝利了的有勝利原因,總結出經驗;失敗了的有失敗原因,總結出教訓。有的事件既有成功也有失敗,就要實事求是。“以史為鑒”就是要我們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歷史意義”是對歷史事件的正面評價,主要包括歷史地位、作用、影響、功績等。有的歷史事件同時具有國內意義和國際意義,要結合中外歷史來理解。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不僅是中國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而且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zhàn)爭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它的勝利具有國內和國際的歷史意義。
“局限性”是歷史事件表現(xiàn)的不足之處,往往是由時代、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制約事件的結果。局限性是潛伏著的,很難被人為排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天生地具有兩重性,在革命的危機時刻,它的軟弱妥協(xié)性就表現(xiàn)出來,導致革命失敗,就是民族資產階級的階級局限性。
“危害”是歷史事件本身產生的副效應,即消極影響,它削弱歷史事件在歷史上的地位。近代史上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無不是喪權辱國,加重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給我們國家和民族造成危急。
歷史事件發(fā)生后的一系列問題,是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對歷史事件進行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分析,經過正確的評估、總結,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解歷史。
四、分析課文前言、引語、思考題和習題新編的高中歷史教材增加了前言、引語和思考題。
前言在每章開始部分,對本章內容作提示,分析背景,闡釋難點,揭示重點,引導深層次的思維,是導讀文章,可以指導教學,《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加劇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一章前言里有“清朝統(tǒng)治者認識到同外國侵略者保持‘和好’才能維持統(tǒng)治;而西方列強也在侵略中國的過程中,認識到中國人民富有反抗精神,只有通過清政府,他們才能獲得更多的侵略權益。”這段話深刻闡明了1861 年清政府建立衙門,1862 年中外反動派勾結共同鎮(zhèn)壓太平天國,60 年代起中國的海關被英國人控制達半個世紀等現(xiàn)象的基本原因。
每節(jié)課文后一般都有兩道習題,教學中教師要有機地聯(lián)系習題,對習題進行答題指導,然后讓學生課后獨立完成作業(yè),新編的中國歷史教材習題充分體現(xiàn)了知識和能力并重的原則,偏重能力,這是與當前高考加大能力考查力度相銜接的。
總之,只要我們充分認識到史論結合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加強史論結合的教學途徑,強化理論教學,就會大大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和運用能力,把歷史教學引入一個新的境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智力型人材。
一、加強歷史概念教學
正確理解歷史概念內涵,是理解和掌握史實,閱讀歷史教材的前提條件,教學中對教材尚無明顯注釋的概念要先作一般性解釋。
大部分歷史概念是可以隨課堂教學憑借歷史教材理解的。如“勢力范圍”是19 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強行劃定直接進行殖民統(tǒng)治的地區(qū)。課文中雖然無這樣完整概括,但有帝國主義“直接進行殖民統(tǒng)治”一句,已經畫龍點睛了。當然,有些歷史概念不是一、二句活可以說清,如“門戶開放”政策,要知道這一政策的目的是美國要分享侵略權益,美國向六國提出照會的內容是“機會均等”、“利益均沾”,其影響是美國侵華政策新階段的標志,使帝國主義宰割中國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把目的、內容、結果、影響完整地結合起來,形成正確概念。
二、重視歷史的因果分析
歷史發(fā)展的困果性是歷史規(guī)律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歷史條件是相互聯(lián)系的。
波蘭史學家托波爾斯基指出“社會中每一種變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結果……因果論原理因而也成立了論述世界規(guī)律性的基幢。故任何歷史事件的發(fā)生都不會是偶然的,一定受當時當?shù)氐恼巍⒔洕?、思想、文化諸因素的影響,“諸因素”是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歷史事件就是“諸因素”的結果。中學教科書中,原因常常不是開宗明義提出的,其代名同很多,“歷史背景”、“目的”、“條件”、“前提條件”、“形勢”等,但準確地說也是有區(qū)別的。
“歷史背景”應包含所有方面的原因,“形勢”則側重具體原因,客觀原因,“目的”是主觀原因,“條件”是客觀原因,“前提條件”是主要原因。也有把“導火線”、“借口”認作原因的,但借口與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在理論上不一定有因果關系。”中山艦事件”是蔣介石打擊、排斥共產黨,篡奪革命領導權的借口,它不是蔣介石進行反革命的原因。
歷史教學中重視因果分析,揭示歷史現(xiàn)象、本質、規(guī)律,有利于學生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內容,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有利于歷史知識的系統(tǒng)化,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解題應試能力。
三、重視對歷史事件發(fā)生后有關問題的分析
每一歷史事件都會對歷史發(fā)展產生深刻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對重大歷史事件后有關問題的判斷和評價,主要包括性質、勝敗原因、經驗教訓、歷史意義、局限性、危害等。性質是某一歷史事件區(qū)別于其它歷史事件的根本屬性,對歷史事件作出定性分析,是揭示事件本質。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從辛亥革命發(fā)生的時代、革命任務、領導階段、歷史功績、結果等方面的具體史實歸納揭示出來的。
“經驗教訓”是對事件發(fā)生過程中或勝或敗作客觀分析,總結發(fā)現(xiàn)的。勝利了的有勝利原因,總結出經驗;失敗了的有失敗原因,總結出教訓。有的事件既有成功也有失敗,就要實事求是。“以史為鑒”就是要我們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歷史意義”是對歷史事件的正面評價,主要包括歷史地位、作用、影響、功績等。有的歷史事件同時具有國內意義和國際意義,要結合中外歷史來理解。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zhàn)爭不僅是中國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而且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zhàn)爭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它的勝利具有國內和國際的歷史意義。
“局限性”是歷史事件表現(xiàn)的不足之處,往往是由時代、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制約事件的結果。局限性是潛伏著的,很難被人為排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天生地具有兩重性,在革命的危機時刻,它的軟弱妥協(xié)性就表現(xiàn)出來,導致革命失敗,就是民族資產階級的階級局限性。
“危害”是歷史事件本身產生的副效應,即消極影響,它削弱歷史事件在歷史上的地位。近代史上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無不是喪權辱國,加重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給我們國家和民族造成危急。
歷史事件發(fā)生后的一系列問題,是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對歷史事件進行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分析,經過正確的評估、總結,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解歷史。
四、分析課文前言、引語、思考題和習題新編的高中歷史教材增加了前言、引語和思考題。
前言在每章開始部分,對本章內容作提示,分析背景,闡釋難點,揭示重點,引導深層次的思維,是導讀文章,可以指導教學,《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加劇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一章前言里有“清朝統(tǒng)治者認識到同外國侵略者保持‘和好’才能維持統(tǒng)治;而西方列強也在侵略中國的過程中,認識到中國人民富有反抗精神,只有通過清政府,他們才能獲得更多的侵略權益。”這段話深刻闡明了1861 年清政府建立衙門,1862 年中外反動派勾結共同鎮(zhèn)壓太平天國,60 年代起中國的海關被英國人控制達半個世紀等現(xiàn)象的基本原因。
每節(jié)課文后一般都有兩道習題,教學中教師要有機地聯(lián)系習題,對習題進行答題指導,然后讓學生課后獨立完成作業(yè),新編的中國歷史教材習題充分體現(xiàn)了知識和能力并重的原則,偏重能力,這是與當前高考加大能力考查力度相銜接的。
總之,只要我們充分認識到史論結合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加強史論結合的教學途徑,強化理論教學,就會大大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和運用能力,把歷史教學引入一個新的境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智力型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