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英漢翻譯論文范文
關(guān)于英漢翻譯論文范文
英語和漢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各有各自的表達方式。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英漢翻譯論文范文的內(nèi)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guān)于英漢翻譯論文范文篇1
淺談英漢翻譯、英漢語言特點對比
【摘要】在當今日趨全球化的時代里,翻譯在跨文化、跨民族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中功不可沒,它既是語言之間的相互轉(zhuǎn)換,同時也是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事實上,翻譯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普遍性的活動,當今的人們直接或者間接都有意或無意地從事著翻譯活動。
【關(guān)鍵詞】翻譯 語系 形合 意合
英語和漢語分屬于不同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是拼音語言,而漢語屬于漢藏語系(Chinese-Tibetan language family),是表意的語言(ideography),所分屬的語系不同也就導致了英漢兩種語言的差別。對于廣大應(yīng)試四、六級的考生來說,如果平時學習中了解英漢語言特點,在翻譯應(yīng)試中能滿足翻譯標準――“信、達、雅”即忠實準確、通順流暢和貼切原文,這對于想要取得較高翻譯分數(shù)會有很大幫助,下面本文就將對英漢語言的特點從下幾個方面作對比。
一、英語的形合和漢語的意合
相對于漢語來說,英語是一種更加注重形式化的語言,主要體現(xiàn)在運用詞匯來聯(lián)系各個分句,如我們熟知的“and”用來表示并列連接;“if”用來表示假設(shè)條件關(guān)系;“because”用來表示因果關(guān)系,雖然說漢語句式也有一定數(shù)量的連接詞連接,但是使用頻率較之英語小得多。在漢語中,我們通常不用或者少用連接詞來表達意思,英漢兩種語言的這種區(qū)別就是我們所說的形合――強調(diào)結(jié)構(gòu)的完整性和形態(tài)的嚴謹性,結(jié)構(gòu)嚴密緊湊,主次分明;意合――強調(diào)內(nèi)容和表意的完整性,靠語意的邏輯將句子串起。為了更加清楚明了,我們試舉幾個例句:
(1)跑得了和尚,(但是)跑不了廟。
The monks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him.
(2)Althoughhe has aged physically, he remains young at heart.
(盡管)他人老(但是)心不老。
在例句(1)和(2)中斜體字下劃線的單詞“but”和“Although”所要表達的意思和邏輯關(guān)系體現(xiàn)在漢語句子的括號中,這正表明英語語言符號之間有較強的邏輯關(guān)系,而我們中文習慣的表達則是省略了括號內(nèi)的字詞,靠語意的邏輯將句子連接起來,連詞介詞都少于英語。
二、英語的末端開放與漢語的首端開放
漢語句式的展開是以中國人邏輯思維順序展開的,通常是先敘述實物的外圍環(huán)境和客觀因素,然后再敘述具體事務(wù)和中心事件。英語句式則與之相反,除了個別的做定語的單詞,多數(shù)的中心詞都被置于中心詞之后,凡較長的詞語及累贅的成分均須后移至句末,有時必須使用形式主語來避免句子的頭重腳輕的情況產(chǎn)生,由此造成句子結(jié)構(gòu)頭小尾大,我們形象的稱之為“孔雀型語言”。
(1)獅子型語言
樹
一棵樹
一棵大樹
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
花園里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
(2)孔雀型語言
She is reading.
She is reading a book.
She is reading a book written by William Shakespeare.
She is reading a book written by William Shakespearein the classroom.
三、英語屬于主語+謂語型,漢語屬于話題-評論型
漢語屬于話題+評論結(jié)構(gòu),是話題突出型的語言,英語屬于主語+謂語結(jié)構(gòu),是主語突出型的語言。
(1)這里建大橋,我看行不通。
I don’t think it workable to build a bridge here.
(2)那所房子你們早該修了。
Youshould have repaired the house.
從上述兩個例子下劃線部分,我們不難看出,第一句話,“這里建大橋”是中文句式主要評論的話題,評論者的觀點是“行不通”,而英語句式中的主語和謂語是“I”“think”,屬于主謂結(jié)構(gòu);第二句漢語句式中的“那所房子”是該句中主要評論的對象,評論者的觀點是“早該修了”,對應(yīng)英語句式中的主語和謂語是“You”和“repair”仍然是主謂結(jié)構(gòu)。
四、英語愛用靜態(tài)詞,漢語常用動態(tài)詞
英語喜歡使用靜態(tài)詞匯,具體體現(xiàn)在較多的使用名詞和形容詞。而漢語則多使用動態(tài)詞匯例如動詞連用等。因此英譯漢時常常把原文中表示動作意義的靜態(tài)敘述轉(zhuǎn)換成漢語的動態(tài)敘述。
(1)He is a goodeaterand a good sleeper.(名詞)
他能吃又能睡。(動詞)
(2)The computer is a far more carefuland industriousinspector than human beings.(形容詞)
計算機比人檢查得更細心、更勤快。(動詞)
從上面例句,不難看出漢語傾向于多用動詞,英語傾向于多用名詞、介詞、形容詞和副詞等來表達動作意義。認識英漢不同詞類或用詞傾向,這對于提高翻譯質(zhì)量很有幫助,能夠使譯文更加通順、確切。
五、英語重物稱,漢語重人稱
英語較常用物稱表達法,即不用人稱主語來敘述,而是表達客觀事物如何作用于人的感知,讓事物以客觀的口氣呈現(xiàn)出來。漢語則注重主體思維,往往從自我出發(fā)來敘述客觀事物,或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為或狀態(tài)。漢語也常常隱含人稱或省略人稱。
(1)An ideasuddenly struck me! 我突然想到了一個主意。
(2)1949 saw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新中國成立于1949年。
(3)Wordsfail me!
我(嚇得)就是說不出話來!
在(1)、(2)、(3)句中英文句子的主語分別是“An idea”“1949”和“Words”,漢語句子中的主語分別是“我”“新中國”和“我”,英文句子中使用的主語都是沒有生命的物體、抽象的實物或者概念作為主語,對應(yīng)的中文表達則是從自我出發(fā)來敘述客觀事物,并傾向于描述人極其行為或者狀態(tài)。
六、英語多用被動,漢語多用主動
英語比較喜歡用被動語態(tài),漢語表達被動意思的詞有“被”“由”“讓”“叫”等,但這種表達遠沒有英語的被動語態(tài)那么常見,因此,英語中的被動在英譯漢中往往譯成了主動。例句如下:
(1)The result proved to be correct.
此結(jié)果證明是正確的。
(2)Seamless tubes without joins are made in various ways.
可用不同方法制造沒有接縫的無縫管。
(3)This is one of those questions that don’t need answering.
這是一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
在句(3)中,及物動詞“need”后面接主動形式的動名詞通常表達被動的含義,“answering”=“to be answered”,為了符合漢語表達習慣,我們通常譯為主動。
翻譯不僅是語言形式的轉(zhuǎn)換,同時也是思維模式的轉(zhuǎn)變,了解了這些英漢語言特點,我們在英漢翻譯時就應(yīng)當盡可能保留原文的形象性,同樣使得譯文也更加生動形象,真正達到翻譯的基本標準“信、達、雅”,提高翻譯水平的同時也為我們在四、六級翻譯考試中提高分值。
參考文獻:
[1]Joan Pinkham.中式英語之鑒 [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楊士焯.英漢翻譯教程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關(guān)于英漢翻譯論文范文篇2
探討英漢翻譯技巧
摘 要:英語和漢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各有各自的表達方式。日常生活中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某人英語很好,能看能說,但是下不了筆,譯出的東西詞不達意,邏輯不通,語法混亂,洋腔洋調(diào)。對翻譯的方法缺少必要的了解。了解常見的英漢翻譯方法,通過翻譯實踐,發(fā)現(xiàn)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有助于學習者更好的掌握英語。
關(guān)鍵詞:英語翻譯 教學 技巧
理解是翻譯的前提,也是決定性的作用。若原文理解不對,譯文再漂亮也是徒勞的。首先要了解翻譯的過程,大致有三個環(huán)節(jié):1、理解全文2、漢語表達3、核對潤色。
一、理解全文
理解包括原文語法結(jié)構(gòu)的理解和原文詞義的理解。弄不清語法結(jié)構(gòu)、不能準確的把握詞義,是英漢翻譯的兩大“敵人”。英語語法結(jié)構(gòu)通漢語相比更為嚴密,功能詞遠遠多于漢語,英語句子是通過語法手段將詞連接而成的。在翻譯時,特別是翻譯比較復(fù)雜的句子時,有必要對句子的語法成分和結(jié)構(gòu)進行分析,掌握所涉及的語法知識。這樣在翻譯具體的語言項目時就能有明確的框架,便于安排。另一方面,英語中一詞多義現(xiàn)象十分普遍,翻譯時要依據(jù)各種信息,結(jié)合上下文來確定詞語在文中的具體的確切的意義。
二、漢語表達
漢語表達就是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用漢語將原文所表達的信息傳達出來。翻譯時應(yīng)該在吃透原文的基礎(chǔ)上,站得遠一些,擺脫原文的形式的束縛,靈活地用漢語將原文內(nèi)容闡述明白。
三、核對潤色
如果對原文缺乏深入的理解,翻譯過程中就容易出錯,受原文用詞與結(jié)構(gòu)的影響,漢語表達中容易出現(xiàn)英語式的漢語,譯文讀起來洋腔洋調(diào)。因此,翻譯完成之后,必須認真檢查核對,潤色文字使譯文忠實,通順地表達原文的內(nèi)容。將英語句子翻譯成漢語,無非關(guān)系到兩大要素詞語和句子。
下面我們將重點研究一下英漢詞語翻譯和句子的翻譯。首先,翻譯表達的第一步是如何將英語的詞語翻譯成恰當?shù)臐h語詞匯。幾個大致的方法:確定詞義、詞類轉(zhuǎn)換、增詞法、重復(fù)法和減詞法。
(一)確定詞義
英語和漢語屬于兩種不同的語言,詞匯差異較大。兩種語言的詞匯很難找到意義完全一一對應(yīng)的。翻譯時,首先要先確定詞語在上下文中確切的含義。
1、利用上下文,確定詞義:He is a hard-working student and all the teachers like him very much.他是個勤奮的學生,所有的老師都很喜歡他。
He is a student of physics and has published a lot of academic books.他是個物理專家,已經(jīng)出版了很多部學術(shù)書籍。
英語中,student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學生”,一個是“學者、專家”,而且兩個詞都是名詞,翻譯時就需要從上下文中來確定具體的詞義。
2、根據(jù)語法知識,確定詞義:He bought three books in English yesterday.
他昨天買了三本英語方面的書。
Tom booked two tickets last week.湯姆上周預(yù)定了兩張票。
英語中,book可以作名詞也可以作動詞,但是兩者意義差別很大。第一句中很顯然是名詞,應(yīng)譯為“書”;第二句中是動詞,應(yīng)譯為“預(yù)定”。
(二)詞類轉(zhuǎn)換法
在進行英漢翻譯時,不能簡單的把名詞譯為名詞,動詞譯為動詞,是經(jīng)常需要詞類轉(zhuǎn)換的。
1、英語名詞轉(zhuǎn)譯成漢語動詞:英語詞匯中名詞對,而漢語中動詞多。在英漢翻譯的時候,特別是翻譯由動詞派生出來的名詞時,名詞轉(zhuǎn)換成動詞的情況非常普遍。
The little child gave an imitation of his mother’s talking.這個小孩模仿他媽媽說話。
2、英語介詞轉(zhuǎn)譯成漢語動詞:英語中,介詞的使用是非常頻繁的,它們是用來表示詞于詞的語法關(guān)系,是組成語法結(jié)構(gòu)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功能詞”。漢語中許多介詞是有動詞虛化出來的,許多介詞兼有動詞的詞性,因此在翻譯的時候應(yīng)正確處理這兩類詞。
The house is in repair.這個房子正在維修中。
3、英語形容詞譯成漢語動詞:The following plan may become available during the next decade.下列計劃在10年間可能實現(xiàn)。
英漢翻譯的過程中詞類轉(zhuǎn)化是比較靈活的,除了上面涉及到的幾種情況外,其他詞類間也是存在著相互轉(zhuǎn)換的問題。翻譯時要靈活運用。
(三)增詞法
英漢翻譯時,由于意義表達的需要或者漢語語法的要求,英漢翻譯時,經(jīng)常需要增加一定的詞匯才能使譯文表達的意義完整、準確、流暢。
1、英語中有許多抽象名詞是由動詞或形容詞派生的,它們在漢語中的對等詞同響應(yīng)的動詞和形容詞幾乎沒有什么差別,在翻譯時若把它們翻譯成名詞,有時就需要增詞,是抽象名詞的所指更具體些。
Her arrogance led to the failure of her first marriage.
他傲慢的態(tài)度導致第一次婚姻失敗。
2、英語中,時態(tài)是靠動詞的變化或通過增加助動詞體現(xiàn)出來的,漢語中,時態(tài)多是由助動詞或時間副詞體現(xiàn)的,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經(jīng)常需要增詞。
Some measures has been taken,but without success.
已經(jīng)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依然沒有成功。
3、英語中,“數(shù)”的范疇是由名詞數(shù)的語法形式體現(xiàn)出來的,而在漢語中,這一范疇基本上是由詞匯手段來體現(xiàn)的,所以在翻譯時,也經(jīng)常需要增詞。
In spite of the reasons, he still couldn’t escape criticism.
盡管他有種種理由,但仍不能逃脫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