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日本教育論文
淺論日本教育論文
現(xiàn)代日本的教育政策,是將“科技立國”、“教育立國”放在國家戰(zhàn)略的重要位置,實施了致力于擴大終身教育和高度專業(yè)教育等政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淺論日本教育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淺論日本教育論文篇一
《日本教育的考察與思考》
摘要 :本文通過對日本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終身教育體系以及寬松教育政策和大學法人化改革的考察,從教育的目的、內容、方法以及教育體系方面分析了日本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通過中日兩國教育的社會評價,提示改變教育問題的思考方向。
關鍵詞 :日本教育體系;教育問題;教育評價
一、日本教育的現(xiàn)狀
日語的“教育”一詞從江戶時代(1603-1867年)開始使用,之前多使用“教化”一詞。長期以來受儒家傳統(tǒng)思想影響,熱愛學習受到推崇和重視,維持社會秩序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701年日本頒布的“大寶律令”,可以說是日本最早的教育制度。其后,多數(shù)教育機構都是為貴族和武士服務,進入江戶時代,出現(xiàn)了一般民眾學習的“寺子屋”。到了明治時期(1868-1912年)形成了從小學到高中的現(xiàn)代教育體系。
二戰(zhàn)后,日本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其后,經(jīng)歷了“應試教育”、“寬松教育”,發(fā)展到了“綜合教育”和“教育社會學”的觀點。日本的學校,絕大多數(shù)是每年的4月1日開學,每年的3月31日畢業(yè)。二戰(zhàn)后,日本采取了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的教育制度。
1.1 日本學校教育體系。
現(xiàn)代日本的教育政策,是將“科技立國”、“教育立國”放在國家戰(zhàn)略的重要位置,實施了致力于擴大終身教育和高度專業(yè)教育,制定教育改革特區(qū),設立專業(yè)職業(yè)研究生院,提升高等教育的研究水平,擴大接收海外留學生等政策。
日本的中央教育行政內閣進行指導,具體由文部科學省承擔,地方行政長官可以批準高等教育以下的私立學校的開設,具體實施的行政機構是教育委員會。教育行政機構主要是制定實施教育政策的基準,設立、維持、管理教育設施,以及起到教育、學術、文化活動等作用的教育環(huán)境的完善。法律規(guī)定的教育機構除不可缺少的學校外,還有圖書館、博物館、公民館,以及與教育相關的專業(yè)性、技術性內容的研究設施、教職員工的研修、保健、福利設施。
1.2 日本的社會教育。
社會教育多指在社會上進行的廣義的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共同組成了完整的教育體系,從學業(yè)上來說,學校、家庭也是社會的一部分,有時也包含綜合性教育的概念。
在日本,社會教育的設施主要有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學館、科學館、動物園、水族館、植物園以及公民館、檔案館等。此外,私塾、補習學校、體育組織、電影院、單位的講座、市民講座等也是廣義的社會教育場所。
日本的社會教育法規(guī)定,各都道府縣及其下的市町村教育委員會必須配置1名指導社會教育的專干和1名專干助手。政府鼓勵民間各類組織從事社會教育事業(yè)。目前主要的組織有婦女會、關心下一代會、兒童會、女童會、青年會、老年俱樂部等。社會教育法還規(guī)定,所有公立學校在不影響正常學校教育的前提下,必須努力提供學校設施用于社會教育的相關活動。
在歐洲,社會教育的概念擴展到了學校教育以外的所有教育,與日本相比更注重職業(yè)教育和實踐教育的完善。
1.3 日本的終身教育。
與社會教育的廣義的概念相比,“終身教育”多指狹義的社會教育。終身教育在法律上和學問性質上又具有學校教育的概念。近年,日本官方有將“社會教育”改為“終身學習”的傾向。這是因為與“終身學習”相關的志愿者活動、文化教室、大學公開講座、大學網(wǎng)絡教育(電視教育)等等的詞語正在廣泛使用。
終身學習指人在一生中持續(xù)進行的學習活動。人的學習不應僅限于學校教育,在社會、職場,以及家庭主婦,甚至退居二線的人們,都應提高自己的閱歷、并作為興趣愛好和生活,不斷學習新的知識,為社會做出貢獻。通過學習提高自我,實現(xiàn)自我價值。
近年,大學增加了招收社會人士的名額,許多工作后的人們可以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閱歷和知識層次。目前一些大學為了適應社會人士的特點,開設了集中授課和夜間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也有很多大學也對非在校學生開放了公開講座。
1.4 日本的寬松教育。
“寬松教育”就是廢除填鴨式教育――過分重視知識的教育方針,以重視經(jīng)驗的教育方針為指導,創(chuàng)建寬松學習環(huán)境的教育方式。
寬松教育在1980年的“中小學學習指導綱要”中開始實施,1992年實施的“新學業(yè)能力要求”進一步明確了“寬松教育” 的內涵。
1996年7月日本第15次中央教育審議會第一次報告公布。該報告以發(fā)生的校內暴力事件、欺辱事件等青少年的社會問題為背景,指出了少兒生活現(xiàn)狀、沒有寬松環(huán)境、倫理道德問題、缺乏自立、存在健康和體力問題,同時也有非常積極的一面,就是擁有融入世界、加入社會、為社會做貢獻的意識很高。該報告認為,今后的教育應將適應社會的變化要求作為基本方向,其結論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生存能力”。
該報告發(fā)布后,有學者批判,推行“寬松教育”會導致過分重視生存能力,將使學生學業(yè)能力下降。
二、日本教育中的問題
2.1 教育目的的問題。
日本教育的目的長期以來重視為社會服務,輕視個人更好生存的教育理念。例如:二戰(zhàn)后的教育目的是為了推進日本社會的民主化進程;高度經(jīng)濟發(fā)展時期的教育目的是為了推動產(chǎn)業(yè)發(fā)展與振興;目前的教育目的是為了提高基于新自由主義的國際經(jīng)濟競爭和愛國心等。這些目的扼殺了個人追求更好生存的美好愿望,更不利于個性化培養(yǎng)和自立、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
2.2 教育內容的問題。
日本中小學教育中的必修課主要包括:語文、算數(shù)(數(shù)學)、生活、社會(公民、地理、歷史)、理化、外語、體育(保健)、技術(家庭)、圖畫(音樂、藝術)、信息等。這些課程內容被一些學者批判為過分注重知識,是填鴨式教育。呼吁應盡快加強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力、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其他方面還存在歷史教科書問題、愛國心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問題,以及在日本禁忌的性教育問題。
2.3 教育方法的問題。
日本的學校教育在二戰(zhàn)后引入了充滿實踐主義色彩的“完成課題”學習法,被許多學者認為影響了學生學業(yè)能力。隨后轉向了系統(tǒng)學習的填鴨式教育。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校內發(fā)生多起少男少女的校內暴力事件,隨后在學校教育中加強了管理式教育;七十年代后期考試競爭白熱化,在學者的呼吁下,學習內容逐漸削減,八十年代實施了寬松教育;近年,寬松教育引起的學業(yè)能力退步問題再次引起社會重視,呼吁修改寬松教育的呼聲不斷高漲。
日本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幼兒時期培養(yǎng)其自由奔放的性格,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強化紀律教育。這與歐美的教育方式正相反。同時,日本的教育整齊劃一,把個體的孩子、學生看作整體對待,雖說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公平,但是,削弱了孩子、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和批判性思維的環(huán)境。
2.4 學校教育的問題。
近年,教師職業(yè)道德下降、家長不負責任的問題時有出現(xiàn)。加之,少子化的發(fā)展和國家教育經(jīng)費預算的減少,一些學校,特別是一些大學和短期大學出現(xiàn)了停課或無法維持運營的現(xiàn)象。因此,一些學校為了生存,開始大量招收學習能力差的學生,或者大量招收外國留學生。
在青少年中,欺辱同學、逃學、不遵守課堂紀律、學生討厭教師、青少年犯罪等在新聞報道中時有出現(xiàn)。青少年的安全和青少年的犯罪都引起了社會的關注。此外,青年不就業(yè)、啃老的增加也說明了教育政策的失敗,目前,教育主管部門正在尋找提高學業(yè)水平和提高學習愿望的途徑和方法。有學者認為,這些問題表面是教育問題,其本質是社會問題。
2.5 社會教育的問題。
如何在校外推進終身學習、社會教育等的課堂?特別是如何輔助退休老年人的學習,也是日本的教育的課題之一。另外,家庭和社區(qū)在教育和品行方面曾經(jīng)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現(xiàn)在作用日益減弱也是問題之一。
日本大學的終身教育也存在不少問題。如社會人士進入學校再學習的人群中,女性人數(shù)較多,男士還存在一些偏見,所以人數(shù)較少。同時,在課程設置上,也存在灌輸教育的問題,學生自主設置課程還無法實現(xiàn)。距離“自我設計”“自主學習”這樣應有的教育理念的差距還很大。
三、中日教育的思考
3.1 日本教育的社會評價。
在日本,贊成現(xiàn)有教育體制的人群中,有批判填鴨式教育的教師和家長,也有經(jīng)濟界、學者、律師等,他們成立了“21世紀的日本構想懇談會”,于2000年1月提出了最終報告,建議在教育中引入市場原理,將義務教育內容壓縮至五分之三。
對現(xiàn)有寬松教育體制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學習能力下降的問題上。其次也有人認為,給學生傳授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很好這樣的思想,將會對這一代人的人格產(chǎn)生多重影響。
對于“綜合性學習”,社會的普遍認識是,寬松教育的成敗在于“綜合性學習時間”中教師和少兒的能力和意識。學習能力和意識高就容易收到好的效果。但是,“綜合性學習時間”中的學習能力和意識的高低、好壞標準卻沒有,這也是問題之一。
實際上,有的學校充分利用“綜合性學習時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也有的學校沒有得力措施。特別對于基礎學習能力較弱的低年級來說,讓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就會減少。
隨著寬松教育的實施,補習學校的對應性“應試補習”產(chǎn)業(yè)進一步發(fā)展。補習學校大力宣傳“寬松教育”的危機意識,煽動家長的不安情緒,勸導學生參加補習班。各種宣傳、廣告活動鋪天蓋地。廣告中甚至出現(xiàn)了“您的孩子將來很危險”、“全世界的孩子都在學習”等等。
3.2 中國教育的社會評價。
在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進行的2009年第四次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全部三項測試中,中國上海學生平均成績?yōu)?56分,名列第一。
此次PISA測評結果也顯示出了中國教育需要反思的一面。評估報告指出,中國的考試競爭非常激烈,學校通常會讓學生每天學習很長時間,并且周末也會讓學生學習,中國學生比美國學生在體育、音樂和其他與考試無關的活動方面花費的時間都要少,課業(yè)負擔偏重。
且讓我們來看看另外幾項測試的數(shù)據(jù)。一項是最近公布的國民體質報告:較之2000年,我國青少年肥胖率增長近50%,近視率從20%增長到31%。還有一項調查顯示:中日美三國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比例,初中生――中國為8%,日本為65.4%,美國為62.8%;高中生――中國為10.5%,日本為34.5%,美國為53.3%。由此,我們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教育是否束縛了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否捆綁了孩子們的心靈和身體。
從PISA測試結果來看,日本學生也取得了前十名的優(yōu)異成績。但是,《朝日新聞》2010年12月8日社論卻反思,我們的孩子是否具備了在21世紀生存的能力?
對于此次上海學生取得的優(yōu)異成績,花海燕(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指出,這是中國拔尖教育的結果。并呼吁,中國教育應該更多地將教育資源用于普通學生,用于爬不上去的學生。一個國家未來的發(fā)展,需要尖子,更需要提高整體國民素質。
相對美國學生而言,中國學生和一些亞洲學生在社會技能方面往往較差,比如獨立性、自主性,社會自尊,自信等等。研究表明,這些技能在如今全球化的大環(huán)境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再次,有一些研究顯示,與西方國家的學生相比,中國學生往往顯示更多的心理問題或者情緒問題,如抑郁、焦慮、消極的自我觀念。顯然,中國學校需要更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 日本文部科學省主頁
[2]《日本科學技術白書》2006年版、2011年版
[3]錢小英、沈鴻敏等,《日本科技與教育發(fā)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淺論日本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