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大學生自殺心理論文
有關大學生自殺心理論文
大學生自殺心理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公共社會衛(wèi)生問題和嚴重的社會問題。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大學生自殺心理論文,供大家參考。
有關大學生自殺心理論文范文一:大學生自殺的心理學分析論文
摘要:近年來,作為青少年的主力軍,大學生中自殺死亡的人數呈上升趨勢,相關資料顯示,大學生的自殺率是未入大學者的兩倍,其危害與后果極為嚴重。自殺已是一個不得不重視的現象。本文試從心理學和文化的角度對這一現象做出解釋。
關鍵詞:自殺;心理學;文化
據國家權威部門統計:自殺已成為我國全部人口第五位、青少年人口第一位的死因。我國每年約有28.7萬人死于自殺,總的自殺率為23人/10萬人,是國際平均數的2.3倍。按照此統計結果推斷,一個有約800萬人口的城市,每年約有1600人死于自殺。自殺不僅僅是一個人自己結束生命這么簡單,它同樣給親朋好友等人群帶來巨大傷害。據統計,一般一個人的自殺至少能夠對6個人造成巨大影響。此外,自殺還給國家和社會帶來重大的經濟負擔。
一、自殺者的心理特征
一般都認為,想自殺的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孤獨,認為誰也理解不了自己,誰也幫不了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唯有自己最不幸、最痛苦,因此絕望,想以死來解脫困境。具體的講自殺者的心理狀態(tài)表現為:在自殺前都會有意或無意地表現出明顯的異常行為,如獨處,沉默寡言,生活規(guī)律紊亂,情緒極度低落等等。美國心理學家格羅布等人的有關研究,確認了青年期個體潛在自殺征兆的30條線索,其中70%的人表現出抑郁現象,包括絕望、悲哀和冷漠,還表現出某些行為上的跡象,包括進食和睡眠等。格羅布認為,青年期自殺的最大預兆是“嚴重的、長期的心理能力喪失",這種心理能力的喪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于外部行為中。美國自殺協會主席希尼亞﹒帕佛認為,行為和習慣的突然改變常常是青年精神崩潰的信號,這種行為的異變表現為容易感情沖動,愛發(fā)脾氣,不合群,情緒低落,甚至于飲食和睡眠也受到影響。
二、自殺的心理過程
2.1自殺動機的形成
個別學生在遇到挫折或打擊時,為逃避現實,將自殺作為尋求解脫的手段。例如,有位大學生因生活自理能力差,對大學生活難以適應,成績因此一落千丈,自感生活毫無意義,便決定以自殺來尋求解脫。有的案例反映:自殺者將自殺作為對自己因做錯了事的懲罰,作為自罪自責心理的補償。如一位大學生在中學時,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進入大學后,學習方法不正確,學習成績一直不好,自感對不起父母和鄉(xiāng)親,在強烈的自罪自責心理驅使下便采取了自殺行為。此外,有的把自殺作為報復手段,從而使有關的人感到內疚、后悔和不安。如一位大學生的父母離異,對他的學習、生活不聞不問,給他的心理帶來很大的創(chuàng)傷,在學習上、生活上幾經挫折后,他萬念俱灰,想到了以自殺來報復其父母。
2.2心理矛盾沖突
自殺動機產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殺者陷入一種生與死的矛盾沖突之中,難以最終做出自殺決定。此時,自殺者會經常談論與自殺有關的話題,預言、暗示自殺,或以自殺來威脅別人,從而表現出直接或間接的自殺意圖。實際上,我們可以看作是自殺者發(fā)出的尋求幫助或引起別人注意的信號。此時,如能及時得到他人的關注,或在他人的幫助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自殺者很可能會減輕或打消自殺的企圖,這也是自殺行為可以預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礎。但周圍的人往往認為常喊著要自殺的人其實不會自殺,因而不太關注欲自殺者發(fā)出的信號,以致痛失救助良機。
2.1自殺者平靜階段
自殺者似乎已從困擾中解脫出來,不再談論或暗示自殺,情緒好轉,抑郁減輕,顯得平靜。這樣周圍的人真以為他的心理狀態(tài)好轉了,從而放松警惕。但這往往是自殺態(tài)度已經堅定不移的一種表現,當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殺者心理狀態(tài)好轉的表現。因為發(fā)展到這個階段,自殺者認為自己已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再為生與死的選擇而苦惱,他們不再談論或暗示自殺,甚至表現出各方面的平靜,目的可能是為了擺脫旁人對其自殺行為的阻礙和干預。轉三、自殺的原因
3.1自殺的心理因素
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可能面臨的心理問題同樣具有青年期的特點。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看,青年期個體所面臨的最大心理問題可歸結為兩點,即人格順應和情緒控制。在青年期,一方面,社會化的要求和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促使個體與社會不斷發(fā)生沖撞,產生一系列的矛盾,如學習、工作與戀愛之間的矛盾,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的矛盾等等。能否有效地解決這些矛盾,決定了個體能否順利地實現人格的良好發(fā)展。另一方面,性成熟需要的日益強烈使青年期個體處于“疾風怒濤”的狀態(tài)。日本心理學家依田新指出:“青年處于兒童和成人之間的中間世界,所以內心動搖大,情緒的緊張程度一般較高,對很小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一時陷入被打敗似的悲痛里,一時由于有希望而昂首挺胸,一時又由于失意而俯首頓足,情緒如此不穩(wěn)定,是青年期心理的一個特征。”能否調控這種具有兩極性的情緒也是個體能否順利度過青年期的條件之一。在很多的大學生自殺案例中,幾乎每位自殺者都有程度不等的人格障礙和情緒失調,這兩個因素在導致他們自殺的原因中起著首要的作用。要指出的是,與一般個體青年相比,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非常強烈,富有理想和抱負,憧憬未來,心理上的需求也相對較多,包括實現自身價值、受人尊重、愛情和審美等等。除生理上的發(fā)育成熟與文化知識技能的提高以外,大學生在發(fā)展過程中,需要完成的是個體角色的定位以及獨立性的形成,他們最關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目前的狀況與將來的角色協調起來。同時,當今的大學生所面臨的社會環(huán)境是社會變革及市場經濟的迅猛發(fā)展,大學生的自我期望也不時地受到這種變化的影響,加上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使得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這些心理特點使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更容易產生各種心理上的反差,導致各種心理挫折,因而更易于形成自殺機制。
3.2自殺的文化因素
除了心理上的因素以外,還有一些文化的因素對自殺也有很重要的影響。因為大學生本身就是處在時尚潮流中的一個特別的群體,他們不僅常常是時尚的先鋒,還是這個知識經濟時代中知識的擁有者,然而他們也是自殺的高危群體。他們擁有無限美好的明天,但他們卻選擇結束自己年青的生命。他們擁有愛自己的親人,但卻選擇了讓自己的家人嘗盡“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痛苦。為什么呢?瑪格麗特•米德在《薩摩亞人的成年》中曾說:青少年青春期的不安不是生理原因,而是文化的原因。那么大學生由抑郁、不安而導致的自殺現象背后,又有著什么樣的文化原因呢?
首先,從家庭方面看。今天的大學生多是出生在八十年代的獨生子女。他們的父輩們從改革開放政策中獲益,紛紛脫離了以前的貧困。然而在這個什么都離不開科技的年代,他們感到自己知識的不足帶來了諸多的不便。不過沒關系,他們有孩子,孩子可以彌補他們的這種缺失。法國名人拉康曾說,孩子的欲望就是父母的欲望,這句話在中國的父母親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們將自己曾經沒有實現過的愿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他們將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學習成績永遠是最好的,上的大學也要是名牌大學,每天孩子的三餐都要準備得妥貼,心理才覺得踏實,每年高考考場外面焦急等待的家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們認為自己以前家里窮,沒有機會受到良好的教育,現在有這個能力就一定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這種想法固然沒錯,但是,這個好的環(huán)境若是包括早晨為孩子在圖書館占座位,中午為孩子在食堂排隊打飯,晚上陪孩子上自習。這種環(huán)境成長的孩子能健康嗎,能承受得住嗎?有個案例中,一位大學生便是因為這樣的一位父親而自殺了。所以從這點出發(fā),我們在關注大學生自殺現象本身時,或許也應該把視角轉向他們的父母親。
其次,從校園文化看。現在的手機、網絡的迅猛發(fā)展給校園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單就網絡而言,對學生的生活方式、人際交往就帶來很大的改變。一方面網際空間好比一個巨大的城市,有圖書館、大學、博物館......可以在這上面看到許多寶貴的資料。另一方面網絡交往具有虛擬性,且社會性和規(guī)范性比較弱。在現實人際交往中十分看重的身份、職業(yè)、金錢、容貌、家世等交際主體的社會特征和社會地位,在網上的人際交往中可以全然不顧;在現實交往中在遵守的一些社會規(guī)范,在網絡交往中也不必遵守,只要按照網絡技術要求去操作,就可順利完成網上人際交往。這種弱社會性、弱規(guī)范性的網絡人際交往,也容易使一些人暫時擺脫現實社會中人際交往的諸多煩惱,這樣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將許多時間用在網上沖浪,而疏遠與身邊同學的聯系。然而網絡畢竟是虛擬的,它并不能解決人們在實際生活中的困惑,這也使許多學生常常感到很孤獨,在郁悶時、遇到煩惱時覺得找不到人說話。網絡一方面帶來了方便,同時也給人帶來了孤獨與冷漠。而本身郁悶與孤獨常常是自殺的直接原因。
參考文獻:
[1]張君厚譯.拉康.[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學派[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z
有關大學生自殺心理論文范文二:互聯網對大學生自殺心理形成
【摘要】隨著大學生上網的人數的迅速增長,互聯網對大學生自殺心理的產生也不容小視。其主要原因有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矛盾,價值觀念的沖突,上網帶來的癥狀的影響,因迷戀上網而荒廢學業(yè)所帶來的巨大影響,網戀的影響,某些不良網站的影響等等。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自殺心理;影響
北京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提供的數據表明,中國每兩分鐘有1人自殺死亡,8人自殺未遂,每年有28.7萬人死于自殺,200萬人自殺未遂,自殺已在我國人口死亡原因中排序第五。在15歲至34歲年齡段的人中,自殺是首位的死因。研究資料表明,在高校自殺率統計中,曾經被稱之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自殺的數量近年來成上升趨勢,其中大學生高于一般青年,重點大學高于一般大學,研究生、博士生高于本科生和大專生。這一問題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影響,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大學生自殺的原因很多,本文探討的是互聯網對大學生自殺心理形成的影響。第十九次CNNIC(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調查結果(2007年1月23日發(fā)布)顯示,我國的上網用戶總人數為1.37億人,網民中受教育程度為大專程度的占23.3%,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占28.5%。在這個群體中,學生占32.3%,大學生人數又遠遠高于其他職業(yè)的人群。隨著大學生上網人群的擴大,互聯網給大學生帶來的問題越來越多,其中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自殺問題。本文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互聯網對大學生自殺心理形成的原因:
一、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矛盾
互聯網雖然是一個客觀存在,但在很大意義上,它又是虛擬的?;ヂ摼W帶來一個虛擬的社會,社會學家稱之為“一種社會的裂變”。由于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成熟,沉迷于互聯網的大學生很容易陷入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在流行的互聯網游戲中,許多都是兇殺暴力和色情,這些在現實中基本是做不到的。正象許多玩互聯網游戲的大學生說:“在這里,你可以殺人,而在現實中不可以。”但是絕大多數時間里他們還要生活在現實生活中,一旦回到現實生活中,在互聯網上的隨心所欲卻是嚴重的違法行為,而在網上的激情也無處宣泄,日積月累,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內心中的沖突到了極至,又得不到疏導時,要么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要么就會產生極端的自殺行為。
二、價值觀念的沖突
當今社會中,并存著多種文化和價值觀念,除了不同國家、民族、地域的差異外,還存在著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的差異。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fā)展,也逐漸產生了互聯網亞文化。互聯網亞文化的特點是聚集人群打破了地域的分割,靠現代化的手段而不是過去傳統的聚集方式聯系在一起。正是由于改變了過去的聯系方式,因此,互聯網亞文化具有以下特點:(1)十分容易隱瞞性別、年齡、社會地位、收入、職業(yè)等等,而且可以無所不能,可以腰纏萬貫、學富五車、風流倜儻等等,凡是能想到的,在網上就能做到。(2)隨便發(fā)布一些謠言、色情、偏頗的言論和消息而不必承擔責任。(3)完全的自我為中心,不必顧及他人的感受,可以說臟話、謊話、黃話,可以隨意中止交流,如聊天、游戲等等。在網絡中沉迷久了,受這樣的亞文化的影響日深,與社會的主流文化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逐漸無法分清主次,將互聯網亞文化奉為行事的根本。但當自己的價值觀念與社會不斷發(fā)生沖突時,就很容易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若導致自己在社會中無法立足的話,也會產生自殺行為。
三、上網帶來的癥狀的影響
互聯網狂躁癥、互聯網強迫癥、互聯網偏執(zhí)性妄想癥、網絡成癮等問題,正成為困擾當代大學生的普遍問題。無節(jié)制地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因持網上持續(xù)聊天、瀏覽,導致一些大學生沉湎于網上生活而無法自拔。由于對互聯網生活的過分迷戀和依賴,使他們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各種行為異常、心理障礙和交感神經部分失調,如上網時精神亢奮、下網后情緒低落、社會活動減少、大量吸煙嗜酒和濫用藥物、自我評價能力下降、生物鐘紊亂、思維遲緩、食欲下降、有自殺意念和行為、寧可拋棄學業(yè)也要與互聯網相依為命等。有個已是病人的大學生這樣說:“只要一入聊天室和她交流我就感到很開心,是個活人,一退出就覺得世界沒意思,和死人無異。”[1]
四、因迷戀上網而荒廢學業(yè)所帶來的巨大影響
因迷戀上網而荒廢學業(yè)的例子比比皆是,荒廢學業(yè)的直接結果是辜負了家人的期待,一旦清醒過來,面臨巨大的壓力和痛苦,當個人無力擺脫時,經常選擇以死來逃避和解脫。某高校一男生,剛上大一便迷戀上了互聯網,因此而荒廢了學業(yè),剛上完了一個學期,六門功課不及格,按學校規(guī)定,將面臨被勸退的處境。他是單親家庭,是母親唯一的希望,母親對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可現實卻是他連學業(yè)都無法繼續(xù)下去。新學期開始,當他得知這一切時,也不敢告訴他母親,經過痛苦的掙扎后,選擇了自殺來擺脫壓力和煩惱。
五、網戀
在許多大學生的眼中,愛情是神圣的、潔凈的,無數大學生都向往理想中的愛情,希望能找到理想的情侶。但是許多時候在現實中難以尋覓到這種愛情,于是許多大學生把目光轉向了互聯網,可是結果卻往往是苦澀的。
(一)網戀的欺騙性對大學生的沉重打擊
今年來有關大學生因網戀上當受騙甚至被殺的報道屢見不鮮。當大學生在網戀中付出真實的感情,進一步發(fā)展到以身相許時,無法自拔,這時再發(fā)現是上當受騙了,心靈會受到沉重的打擊,有人便走上了自殺之路。
(二)大學生網戀失戀對身心影響深重
天津市“粹介”互聯網公司近日作了一項網戀情況調查,結果顯示:電腦網上戀愛成功率僅為1‰。[2]因此,失戀是網戀的家常便飯。“當網上的另一方消失在網海里的時候,就有不少學生‘享受’到無異于傳統戀愛失戀的痛苦。那么大學生們所經歷的將是他人生坎坷感情經歷中最崎嶇、最苦澀的一段。這時候感情脆弱的人從此就看不見生活中的陽光,失去生活的信心,心灰意懶,一蹶不振,甚至自殺。”[1]
(三)對網戀結果的失望
據《新聞晨報》報道,2003年12月13日晚約9時,一女大學生從上海海運學院9樓跳下自殺,疑因網戀所致。經警方證實,該女子當場身亡。據幾名了解情況的學生講,跳樓女子來自山東濟南一所大學,她通過互聯網與海運學院某系2001級一本科男生相戀。幾天前,該女生來到上海與戀人相會,不料雙方見面后并未如互聯網上那般投緣,由此竟引發(fā)悲劇。
六、某些不良網站的影響
(一)有些網站散播所謂的“死亡音樂”
這些音樂對一些深陷網絡的大學生來講,有某種控制作用。經常瀏覽的人,會產生自殺的念頭。專家解釋說,“死亡音樂”對易受暗示、有敏感氣質的人有一定心理威脅,尤其是情緒較抑郁或正遭受挫折的人,聽后可能會激發(fā)某些不良情緒。
(二)網上傳播的“自殺完全手冊”
2004年,《中國青年報》報道,網上出現的“自殺完全手冊”在網民和媒體中引起了較大反響。據了解,“自殺網站”和“自殺完全手冊”在2002年就在我國出現。早在2001年,國內已經有人在境外自殺網站的誘導下輕生自殺。[3]許多大學生熱衷于瀏覽這樣的網頁,筆者在中國大學生論壇等地方就見到了類似的東西,其中列舉了各種稀奇古怪的自殺方法。這樣的東西看多了,看久了潛意識中會受到一種誘導。
(三)死亡網站的出現和流行
登陸所謂的死亡網站后,在相應的地方輸入出生年月、性別等信息后,網站就會給出登陸者所謂的“死期”。對一些心理比較敏感和脆弱的學生而言,會形成他們沉重的心理負擔,久而久之,會產生自殺的心理,甚至會做出自殺的舉動。
針對以上的種種引發(fā)大學生產生自殺心理的誘因,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對策:(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平時的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抵制不良的網絡文化的影響。(2)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引導大學生形成一種認識:網絡是一種工具,人是具有積極的主觀能動性的,不能“為物所役”。(3)養(yǎng)成健康的上網習慣,盡量不去瀏覽一些不良網站和不健康的網頁。(4)社會(學校、家庭、媒體、政府等等)要建立聯動機制,進行相關的有效干預,爭取盡早發(fā)現,盡早干預,最大限度地避免悲劇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代顯華.大學生網戀及其問題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2]齊魯晚報,2000-10-20.
[3]重慶時報,2005-04-01.
有關大學生自殺心理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