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與人類的話題論文
人工智能與人類的話題論文
人工智能技術在服務業(yè)、教育領域、軍事領域的應用已經初現(xiàn)端倪,發(fā)展前景大好,并且已經在人們生產生活中占據(jù)一席之地,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分享的人工智能與人類的話題論文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人工智能與人類的話題論文篇一
摘 要: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在服務業(yè)、教育領域、軍事領域的應用已經初現(xiàn)端倪,發(fā)展前景大好,并且已經在人們生產生活中占據(jù)一席之地,人類不得不開始重新審視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的關系。通過分析人工智能的概念,了解人工智能的起源和本質及其作用機制,論證人工智能是人類智能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二者是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共同進化的關系,人工智能不能取代人類智能。
關鍵詞:人工智能;人類智能;思維;技術元素
1 基本概念界定
1.1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在20世紀中期以后產生的學科,人工智能就是用機器模擬人類的智能活動,從而用機器代替人類行使某些方面的職能。人工智能是通過探索人的感覺和思維的規(guī)律來模擬人的智能活動,電子計算機是人工智能的媒介和基礎。阿倫・圖靈說:“如果一臺計算機能騙過人,使人相信它是人而不是機器,那么它就應當被稱作有智能。”如果以此為標準來界定機器的智能,那么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之路仍然任重道遠。
1.2 人類智能
智能簡單地說就是智慧與能力,是綜合、復雜的精神活動功能,是人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學習新知識、新概念并且把知識和概念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智能活動往往和記憶力、感知力、思維、判斷、聯(lián)想、意志等有密切的聯(lián)系,人類的智能表現(xiàn)在能夠進行歸納總結和邏輯演繹,人類對視覺和聽覺的感知以及處理都是條件反射式的,大腦皮層的神經網絡對各種情況的處理是下意識的反應。
1.3 什么是思維
思維是事物的一般屬性和內在聯(lián)系在人腦中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維的形式包括概念、理解、判斷、推理等。思維往往借助于語言來表達,由直接的感受即感性思維轉化為理性,透過現(xiàn)象看到事物的本質,發(fā)現(xiàn)普適性的規(guī)律。芒福德說人類是“精神的制造者”而不僅僅是“工具的制造者”,因為人類具備思維能力。
2 基于“技術元素”視角下的人工智能
“技術元素”這一說法是凱文・凱利提出的,技術元素就是從人類意識中涌現(xiàn)出的一切東西,包括技術具象的工具,也包括文化、 法律、社會機構和一切智能創(chuàng)造物。凱文・凱利說:“科技是人類的發(fā)明,也是生命的產物。”居所是動物的技術,是動物的延伸部分,人類的延伸部分是技術元素,科技發(fā)明是我們基因創(chuàng)造的軀體的外延。
2.1 人工智能是技術進化的成果
凱文・凱利認為人類的延伸由思維產生,因為思維具有創(chuàng)造力,才促使了技術的進步,才創(chuàng)造出了以往沒有創(chuàng)造出的東西,所以,“如果說科技是人類的延伸,那也與基因無關,而是思維的延伸。因此科技是觀念的延伸軀體”。
技術元素伴隨著語言、工具的誕生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伙伴,從古至今,除了極少的例外,各種技術都沒有消失,而是進化成不同形態(tài)的技術。人工智能作為一種科技物種,隨著技術的進步而產生發(fā)展,是技術進化的成果。
2.2 人類與技術共同進步
一切生物都有天然的借助外力的本領,從鉆木取火到航空航天,人類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或者說是進化,技術作為一種手段、一種工具從來都與人類相伴相生。“技術元素”賦予技術以生命,人是技術進化的動力,而技術的進化也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科技與人類正在逐漸融合,或者說人類已經成為科技最適合的載體;“技術元素”的發(fā)展雖然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但是它的發(fā)展軌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人類意志的體現(xiàn)。人作為技術發(fā)展的動力之一與“技術元素”同步運動。
3 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類
對于這個問題人們有兩種極端的看法:一是認為人工智能必將取代人類,不久的將來人類會淪為機器的奴隸;二是對人類的主體地位有著極度的自信,認為機器始終都是被人控制。前者的依據(jù)是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極其快速,超越了人類智能的進化速度,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只是時間問題。后者的依據(jù)是人工智能不具有生命特征,無法融入生物圈從而和自然發(fā)生聯(lián)系,只能作為人類活動的工具而存在。我更偏向于第二種觀點,是基于以下幾個原因:
3.1 缺乏創(chuàng)造性的“特長生”
人工智能開發(fā)出的機器可能是某一個領域的“特長生”卻不是全才。比如AlphaGO是圍棋特長生卻不能唱歌,計算器是數(shù)字計算的天才卻不能陪人聊天,情感機器人負責陪伴和情感安慰卻不能真正懂得人類的喜怒哀樂,如此等等,它們按照既定的程序運行,各司其職、各得其所,不會偏離軌道也不懂得創(chuàng)造。
塞繆爾說:“機器不能輸出任何未經輸入的東西。”目前最先進的機器人也是依賴于軟件運行,軟件是通過人來完成更新升級,人工智能實際上是人類智能的外在表現(xiàn)。人體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系統(tǒng),人有特定的背景和生活習慣,人腦的發(fā)育會受到所經歷的事件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能夠靈活運用,組合所接受的信息,具備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人腦的控制系統(tǒng)復雜和精密程度遠遠超過智能機器人,因此,人工智能在技術上不及人類智能,它依賴人類智能而進化,能夠勝任人類制定的任務,卻缺乏人類智能的創(chuàng)造性。
3.2 不能思維的人工智能
在回答“機器能否思維”的時候,我們首先應該對思維進行界定,思維是人腦特有的功能。人腦是一個高度發(fā)達的系統(tǒng),是人類意識活動的物質載體。“電腦思維”在功能上會向人腦思維不斷接近,但是兩者之間存在不可消除的界限,“電腦思維”是一個簡單的邏輯過程,模擬人腦思維功能和思維信息過程,它在本質上區(qū)別于人類思維。人腦思維除了能夠接受外部信息以外,還能對信息進行主觀的加工。人們已經能制造出類人機器人,可是它不能和人一樣思維嗎,因為思維不僅僅是人腦的生理機能,離開社會實踐和人際交往是不能產生思維的。
3.3 是輔助而非替代
人工智能簡單明了地說就是人類用來改造世界的技術手段,是輔助性的工具,而不是對人類的替代。人工智能出現(xiàn)的歷史并不久遠,前文說到了技術和人類的共同進化,當人類有能力利用工具來處理復雜繁瑣的工作時,這是人類的進化,也是工具的進化。
人工智能被用于幫助人類進行某項工作,才能解放人力,人類智能才可以更好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人工智能承擔了人類活動中基礎的、不可或缺的、復雜的工作,從而使人類智能轉向更核心的科研創(chuàng)造以及思維和判斷上來。在人與人工智能的關系上,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的,而不是互相排斥、完全替代
4 結束語
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的關系是互為補充、相互制約的,人與技術的融合是必然的。目前人工智能的更新升級必須依賴與人類智能,人類智能的進化程度關系到人工智能的先進程度“技術元素”的進化也要受到社會條件的制約。人工智能可能在某一方面出強大的功能,但是它缺乏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這一點是致命的缺陷,工具作為人類器官的延長,是人類智能的外化之物,被人類智能的發(fā)展程度所局限。
下一頁分享更優(yōu)秀的<<<人工智能與人類的話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