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園林的發(fā)展_中國古典園林的發(fā)展歷程
中國古典園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園林和北方皇家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山水園林形式,在世界園林發(fā)展史上獨樹一幟,是全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中國古典園林的發(fā)展歷程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中國古典園林的發(fā)展歷程
中國園林建筑藝術是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的組成部分。它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藝術等綜合反映,在歷史上卻長期為統(tǒng)治階級和達官貴人所占有享用。但是,在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程之后今天已經(jīng)被我們所繼承和發(fā)展,而為中國廣大人民所享用了。
為了能簡要地說明中國園林的發(fā)展歷史,現(xiàn)根據(jù)歷史文獻和現(xiàn)存古代園林遺址的考察,循其明顯的規(guī)跡,大致可以分成三個時期來概述之。
先秦及秦漢時期
此時期或可稱為“自然時期”,是從“囿”到“苑”的發(fā)展時期,約相當于距今三四千年的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殷商西周時代。早在原始時代,當人類進入奴隸制社會,先民主要的生產活動是狩獵漁獵,后來慢慢進化到種植定居,馴養(yǎng)了一些野生動物,比如豬、犬、羊等,種植了一些植物,比如禾、麥、稻、獲等。這樣就出現(xiàn)了圈養(yǎng)、圈種的有一定范圍的地方,在甲骨文、糟文、金文中出現(xiàn)了“因、眺(囿)”“鑒、翻(圃)”等字,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有了從事農事、畜牧、手工業(yè)制作以及各種雜務勞動的專業(yè)奴隸階層,在解決了生活的勞務后,奴隸主和帝王們就有了足夠的時間來進行各種游樂戲嬉,其中包括“狩獵”活動。而那些被選擇為狩獵地區(qū)的地方,一定是那些禽獸比較集中,山丘或林茂之地,水草叢生之處,這就是成為種植與株、圈養(yǎng)動物的“囿”。根據(jù)史料記載,從殷周到秦漢時期這種“囿”的存在和發(fā)展,大體具有三個特點:
1.片地寬廣。一般方圓都在幾十里、上百里左右,如春秋楚莊王“筑層臺……延壤百里,”;
2.工程浩大。囿的周圍有界垣,囿內有臺屋構筑。
3.人工設施增加。山于狩獵地距離統(tǒng)治中心地較遠,不免要在“囿”內建寢殿屋宇。
御花園
這種最早期的“囿”到漢代有了新的發(fā)展,它不僅僅是一種自然山林的原始狀態(tài)的存在,而是日趨專門化了。帝王們在這里建“宮”設“館”,除了為游獵所需要,增添了寢宮殿宇生活設施,還配置了觀賞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園林”性質,從漢代起它的名稱也從古代的“囿”改稱“苑”或“苑圈”了。著名的漢武帝的“上林苑”中,有“建章宮”,有“太液池”,周圍數(shù)百里,蓋起宮殿數(shù)十個,設置了“射熊館”、“鹿觀”、“虎圈觀”等各種動物的圈觀,并種植了各地送來的異樹花木,如“核桃”,“紫紋桃”等等。不過此時尚處于中國園林發(fā)展初期,對于苑囿的布局布置,并無一定規(guī)劃,仍較多地帶有古“囿”的持獵趣味。建筑和山水的安排,也并不融洽有序,奇樹異花的種植,只是獵奇羅列,雖然它有了某些園林的性質,開啟了日后造園的新生面??偟恼f,仍是處于自然發(fā)展的時期。
唐宋時期
它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形成時期。由漢代開端的中國園林發(fā)展進程,經(jīng)過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到隋代統(tǒng)一中國的過渡,至唐代出現(xiàn)了一個興盛的局面。由于疆域的擴大、經(jīng)濟的發(fā)達、民族的融合,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fā)展,達到了一個空前繁榮時期,和別的文化發(fā)展一樣,園林發(fā)展中出現(xiàn)了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在苑囿的營建中注意了游樂和賞景的作用,如在殿宇建筑外,已注意到迭石造山,鑿池引泉。布局關系也趨于融洽,使之形成優(yōu)美的環(huán)境,發(fā)揮了休憩、游賞,甚至宴樂之功能,一是繪畫技術的發(fā)展與造園藝術的發(fā)展的互相促進,如南朝梁·張僧怒擅長畫山水,能“咫尺之間便覺萬里之遙”,畫家所提煉的構圖、排列、層次和色彩,極大地豐宮了造園技巧,而且有的畫家,自己就是一個杰出的造園專家,如詩人王維設計營建的“輞川園”。
中國園林形成時期最突出的成就是造園和文學、繪畫的結合,大家所熟知的宋徽宗營建的“艮岳”,也就是《水滸傳》里“花石綱”的來歷。這個御花園,山水美秀、林木暢茂,迭石樹峰,又有宮殿亭閣,高低錯落,迭山鑿池,別出勝景,可稱為唐宋時期中國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可惜已經(jīng)在戰(zhàn)火中夷為平地,在地面上永遠地消失了。
明清時期
中國古典園林的全盛時期。北宋為遼金取代后,遼、金、元三代后先相繼,在燕京一帶興修皇家園林。金代從開封拆運至中都大量的良岳花石,元代在建筑藝術中促進了國內各民族和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使中國各民族豐富奇特的建筑形式更添異彩。(如至今還能見到的十三世紀出于尼泊爾藝術家阿尼哥之手的北京妙應寺白塔等)。明代及清代初期,在中國園林發(fā)展史上是個輝煌的時期,達到了它的全盛時期。這有我們今天仍能親眼目睹的很多實物實景所證明。這個全盛時期的園林,與過去時代所不同的,育三個方面的特點:(1)功能全(2)形式多(3)藝術化。茲為分述如下:
(1)功能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園體發(fā)展,都有新增加的內容,至明濟后大備,諸如聽政、受賀、宴會、觀戲、居住、園游、讀書、禮佛、觀賞、狩獵、種花等等,應有盡有,甚至為滿足統(tǒng)治者的“雅興”,還建有商業(yè)市街之景,如恢復的頤和園蘇州街,以及圓明園原來的買賣街.包羅了帝王生括的全部活動,功能的多樣化,自然擴大了園林的建筑營造規(guī)模,此其一。
武當山太子坡園林景
武當山太子坡園林景圖冊
(2)形式多。這里指的是作為園林重要組成部分的建筑而言,無論其為建筑群落組合,抑或單體建筑形色,其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它既吸收了各地區(qū)的地方特點和各民族的民族風格,既有殿堂樓閣,又有幽尼佛寺;既有粉墻石垣,又有竹籬泥笆,靈活而多變,隨處而點綴,這在‘紅樓夢》中大觀園也有非常生動的反映。在園林布局及布置方l厄則吸收r南北園林藝術的精華,因地制宜地加以匯聚,比如圓明三園的
諸多景色中就再現(xiàn)了國內蘇杭揚州等地著名園林的特點,謂之“移天縮地”亦不為過。(3)藝術化。明濟園林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園林建筑的高度藝術化,其景物、其鳳格、其布局,移步借景,動靜相兼等藝術美學理論的運用,已臻成熱,各種建筑形式的風景景觀的結合融為一體,水木石植物的精心安排和建筑物的排列,都起到了立體效果,甚至在附屬設施的樣式、內部裝修和環(huán)境色彩等方面也都得到統(tǒng)一的和諧的沒計,體現(xiàn)了中國造園思想的高超境界。
巴蜀園林
試問,明清時期的中國園林建筑,共造園思想何以能達到如此發(fā)達的藝術水平,我認為有兩個重要的標志。
第一,造園藝術理論有了劃時代的總結性成果,即明代崇禎時江蘇吳江人計成《園冶》一書的問世。過去,關于園林的設計(或叫“經(jīng)營,,)原則、藝術技巧和實際建造經(jīng)驗,還只能在詩詞、游記等文學作品中有片斷描述,沒有形成理論規(guī)律。但是《園冶》卻是一部有關園林建筑的系統(tǒng)性的總結性的專門著作。全書共三卷,一卷為造園總論(《興造論》、《園說》)、選地(《相地》)、立基和各種單體建筑(屋宇堂軒)的形象范例,二卷講各式欄桿及其式樣;三卷講「1窗、墻垣、鋪地、造山、迭石、借景等,全書計三萬多字,并有插圖二百余幅。它反映了當時的園林面貌和造園藝術水平,而且一直對中國造園有指導意義,甚至可以說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創(chuàng)造的大觀園也是根據(jù)這些理論來構建的。
第二,大批造園藝術家的誕生,如清代戲曲家李漁(笠翁),在南北都有自己設計建造的住宅園林,以北京(應是南京秦淮河畔)的芥子園最有名。杰出的造園家張南垣父子,更是園林史上的大家,不僅在蘇揚等南方園林中有他們的遺構,北京北海公園取,就有他們的遺作可供欣賞。以他們的生存年代推算,我們有理由認為《紅樓夢》中營建大觀園的造園設計師“山子野”的原型,應該就是張氏父子了。
城市園林綠化樹種分類及推薦搭配
一、基調樹種
基調樹種是構成綠化的重點樹種,以本土樹種為主,有較好的適應性和抗性,為城市標志性樹種。主要有國槐、白蠟和法桐。
二、骨干樹種
骨干樹種較耐鹽堿、少病蟲、易管護,栽培較廣泛。通過調查選取26種,主要有毛白楊、苦楝、合歡、千頭椿、檉柳、欒樹、檜柏、黑松、側柏、龍柏、西府海棠、紫葉李、紫荊、紫薇、紅葉小檗、金葉女貞、月季、大葉黃楊、龍爪槐、木槿、石榴、迎春、連翹、丁香、金銀木、五葉地錦等。
三、一般樹種
一般樹種是城市綠化中已經(jīng)有所應用,但在適應性和抗逆性方面表現(xiàn)一般,為了豐富園林景觀色彩,體現(xiàn)種植資源的多樣性,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區(qū)段加以應用,其中也包括一些邊緣樹種。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推薦園林綠化中的一般樹種共有49種,分別是雪松、垂柳、大葉女貞、云杉、毛刺槐、新疆楊、杜梨、構樹、旱柳、桑樹、榆樹、銀杏、桃樹、灑金柏、鋪地柏、垂榆、核桃、柿樹、杜仲、梧桐、珍珠梅、貼梗海棠、蘋果、薔薇、榆葉梅、五角楓、紫穗槐、粉花繡線菊、紅王子錦帶、白玉蘭、小葉黃楊、紅葉小檗、枸杞、早園竹、臘梅、郁李、櫻花、皂角、梓樹、苞椒、黃櫨、紅瑞木、文冠果、美國凌霄、小葉女貞、檉柳、火炬樹、衛(wèi)矛、鳳尾蘭。
四、潛在價值樹種
潛在價值樹種是具有較好的生態(tài)適應性,尚需經(jīng)過應用推廣研究,包括擬引種的植物及引種初步成功的新優(yōu)園林樹種,小氣候條件下能很好地發(fā)揮綠化效果,應該結合環(huán)境對這類樹種予以重視。潛在樹種大多對立地條件要求較嚴格,需采取必要的防護設施,如冬季適當保溫、夏季需要遮陰。經(jīng)統(tǒng)計共篩選出潛在樹種15個,包括楓楊、枸骨、七葉樹、馬褂木、火棘、紅葉石楠、紫葉稠李、美國紅楓、海州常山、玫瑰、牡丹、黃刺梅、天目瓊花、茶鑣子、常青藤。
古典園林類型
綜述
園林中建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滿足人們生活享受和觀賞風景的愿望。中國自然式園林,其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觀、可居、可游,一方面起著點景、隔景的作用,使園林移步換景、漸入佳境,以小見大,又使園林顯得自然、淡泊、恬靜、含蓄。這是與西方園林建筑很不相同之處。中國自然式園林中的建筑形式多樣,有堂、廳、樓、閣、館、軒、齋、榭、舫、亭、廊、橋、墻等。
具體介紹
廳:是滿足會客、宴請、觀賞花木或欣賞小型表演的建筑,它在古代園林宅第中發(fā)揮公共建筑的功能。它不僅要求較大的空間,以便容納眾多的賓客,還要求門窗裝飾考究,建筑總體造型典雅、端莊,廳前廣植花木,疊石為山。一般的廳都是前后開窗設門,但也有四面開門窗的四面廳。
堂:是居住建筑中對正房的稱呼,一般是一家之長的居住地,也可作為家庭舉行慶典的場所。堂多位于建筑群中的中軸線上,體型嚴整,裝修瑰麗。室內常用隔扇、落地罩、博古架進行空間分割。
樓:是兩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層曰樓”之說。樓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廳堂之后,在園林中一般用作臥室、書房或用來觀賞風景。由于樓高,也常常成為園中的一景,尤其在臨水背山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閣:與樓近似,但較小巧。平面為方形或多邊形,多為兩層的建筑,四面開窗。一般用來藏書、觀景,也用來供奉巨型佛像。
榭:多借周圍景色構成,一般都是在水邊筑平臺,平臺周圍有矮欄桿,屋頂通常用卷棚歇山式,檐角低平,顯得十分簡潔大方。榭的功用以觀賞為主,又可作休息的場所。
舫:園林建筑中舫的概念,是從畫舫那里來的。舫不能移,只供人游賞、飲宴及觀景、點景。舫與船的構造相似,分頭、中、尾三部分。船頭有眺臺,作賞景之用;中間是下沉式,兩側有長窗,供休息和宴客之用;尾部有樓梯,分作兩層,下實上虛。
廊:是一種“虛”的建筑形式,由兩排列柱頂著一個不太厚實的屋頂,其作用是把園內各單體建筑連在一起。廊一邊通透,利用列柱、橫楣構成一個取景框架,形成一個過渡的空間,造型別致曲折、高低錯落。廊的類型可分為雙面空間、單面空間、復廊和雙層廊等等,從平面來看,又可分為直廊、曲廊和回廊。
亭:體積小巧,造型別致,可建于園林的任何地方,其主要用途是供人休息、避雨。亭子的結構簡單,其柱間通透開辟,柱身下設半墻。從亭的平面來看,可分為正多邊形亭、長方形和近長方形亭、圓亭和近圓亭、組合式亭等等,從立體構形來說,又可分為單檐、重檐和三重檐等類型。
塔:是重要的佛教建筑。在園林中往往是構圖中心和借景對象。
橋:在園林中不僅供交通運輸之用,還有點飾環(huán)境和借景障景的作用。
墻:園林的圍墻,用于圍合及分隔空間,有外墻、內墻之分。墻的造型豐富多彩,常見的有粉墻和云墻。粉墻外飾白灰以磚瓦壓頂。云墻呈波浪形,以瓦壓飾。墻上常設漏窗,窗景多姿,墻頭、墻壁也常有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