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鄧石如書法藝術(shù)
安徽鄧石如書法藝術(shù)
鄧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創(chuàng)始人,安徽懷寧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后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完白山人、笈游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盡摹所藏秦漢以來金石善本。遂工四體書,尤長于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稍參隸意,稱為神品。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安徽鄧石如書法藝術(shù),希望對你有用!
安徽鄧石如書法藝術(shù)欣賞
安徽鄧石如書法藝術(shù)圖片1
安徽鄧石如書法藝術(shù)圖片2
安徽鄧石如書法藝術(shù)圖片3
安徽鄧石如書法藝術(shù)圖片4
鄧石如人物簡介
鄧石如原名琰,因避仁宗諱,遂以字行,少讀書,好刻石,仿漢人印篆甚工。性廉介無所合。時翁方綱擅篆分,以石如不至其門,為之。劉墉、陸錫熊見其書,皆大驚。登門求識面。包世臣推其篆書為神品。錢坫與世臣游焦山,見壁間篆書心經(jīng)曰:"此非少溫(李陽冰)不能作,世間豈有此人耶?"少嘗客江寧梅镠家,得縱觀秦、漢以來金石善本,每種臨摹各百本。曹文填稱其四體書皆為清朝第一。工刻印,出入秦、漢,而自成一家,世稱鄧派。出生于寒門,祖、父均酷愛書畫,皆以布衣終老窮廬。鄧石如九歲時讀過一年書,停學(xué)后采樵、賣餅餌糊口。17 歲時就開始了靠寫字、刻印謀生的藝術(shù)生涯,一生社會地位低下。他自己說:"我少時未嘗讀書,艱危困苦,無所不嘗,年十三四,心竊竊喜書,年二十,祖父攜至壽州,便已能訓(xùn)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識字人相待。"鄧石如30歲左右時,在安徽壽縣結(jié)識了循理書院的主講梁巘,又經(jīng)梁巘介紹至江寧,成為舉人梅镠的座上客。鄧石如在江寧大收藏家梅镠處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盤,至夜分盡墨,寒暑不輟"。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輔之等人的推獎,書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80壽辰之際,戶部尚書曹文植六月入京都,邀其同往。秋,途經(jīng)山東,遂登泰山觀覽。進京后,鄧石如以書法響譽書壇。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兩湖總督畢沅處做了3年幕僚。張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學(xué)習(xí)書法。
清代書法大家鄧石如的行書《陳寄鶴書》還與歷史上一段著名的軼事有關(guān)。鄧石如家中養(yǎng)兩只鶴。據(jù)說,這兩只鶴的年齡至少有130歲。一日,雌鶴死去了,僅隔十幾天后,鄧石如的發(fā)妻沈氏也相繼去世。這種巧合,在當時的文人當中產(chǎn)生了很多聯(lián)想。59歲的鄧石如傷心至極,雄鶴也孤鳴不已,與他相依為命。因不忍再看孤鶴悲戚的樣子,鄧石如于是擇地三十里外的集賢關(guān)佛寺,將鶴寄養(yǎng)僧舍中。從此,他擔糧飼鶴,三十里往返,每月堅持不懈。忽然,又一日,正在揚州大明寺小住的他得到傳報,雄鶴被安慶知府看中,抓回了府中。他即刻啟程趕回安慶,用行書寫下了《陳寄鶴書》向知府陳情上書索鶴。
這篇文章寫得哀婉動人,催人淚下,氣勢排山倒海,文辭如云幻天,以極盡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歷數(shù)得鶴、寄鶴悲欣往事。為了這只鶴,他可以將生死置之度外,正如書中所寫"大人之力可移山,則山民化鶴、鶴化山民所不辭也。"知府接書,無言以答,不日將鶴送還佛寺。
鄧石如9 歲隨父讀書,1 0 歲便輟學(xué),1 4 歲"以貧故,不能從學(xué),逐村童采樵、販餅餌,負之轉(zhuǎn)鬻"。然在其祖父和父親的影響下,對書法、金石、詩文發(fā)生了深厚的興趣,并有長足進步。1 7 歲時,為"瀟灑老人"作《雪浪齋銘并序》篆書,即博時人好評。自此,便踏上書刻藝術(shù)之路。2 0 歲在家鄉(xiāng)設(shè)館,任童子師,不耐學(xué)生"憨跳"而舍去,隨父去壽州(今壽縣)教蒙館,2 1 歲因喪妻辭館,外游書刻,以緩悲痛。
乾隆三十九年(1 7 7 4 年)他3 2 歲時,復(fù)至壽州教書,并常為壽春循理書院諸生刻印和以小篆書寫扇面。深得書院主講梁獻(亳縣人,以善摹李北海書名于世)賞識,遂推薦他到金陵(今南京)舉人梅謬家學(xué)習(xí)。梅家既是宋以來的望族,又是清康熙御賜翰墨珍品最多的家族,家藏"秘府異珍"和秦漢以后歷代許多金石善本。石如縱觀博覽,悉心研習(xí),苦下其功。在梅家8 年,前五年專攻篆書,后3 年學(xué)漢分。于四十七年他4 0 歲時,離開梅家,遍游各處名勝,臨摹了大量的古人碑碣,錘煉了自己的書刻藝術(shù),終于產(chǎn)生了"篆隸真行草"各體皆備、自成一家的大量作品。乾隆四十七年,他游黃山至歙縣,結(jié)識了徽派著名金石學(xué)家方君任和溪南經(jīng)學(xué)家程瑤田,及翰林院修撰、精于篆籀之學(xué)的金榜。后經(jīng)梅謬和金榜舉薦,又結(jié)識了戶部尚書曹文埴。 乾隆五十五年秋,弘歷八十壽辰,曹文埴入都祝壽,要鄧石如同去,石如不肯和文埴的輿從大隊同行,而戴草帽,穿芒鞋,騎毛驢獨往。 至北京,其字為書法家劉文清、鑒賞家陸錫熊所見,大為驚異,評論說:"千數(shù)百年無此作矣。"后遭內(nèi)閣學(xué)士翁方綱為代表的書家的排擠,被迫"頓躓出都",經(jīng)曹文埴介紹至兵部尚書兩湖總督畢源節(jié)署(署武昌)作幕賓,并為畢源子教讀《說文字原》。在署三年,不合旨趣,遂去。
乾隆五十九年他5 2 歲時,由武昌回故里,買田4 0 畝,翌年建屋一棟,并親書匾額"鐵硯山房"置于門首。常將書刻售資救濟鄉(xiāng)人,貧不能葬者,都盡力資助。以后的1 0 年,他的書刻藝術(shù)越臻化境,他不顧年邁,常游于京口(今鎮(zhèn)江)、南京、揚州、常州、蘇州、杭州等地。臨終前一年,還登泰山,會晤友人,切磋技藝。6 0 歲時,他游京口,結(jié)識包世臣,授書三年,并以書法要訣示曰:"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fēng),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包以其法驗六朝之書都全符合。他6 3 歲臨終這一年,仍收錄門生程蘅衫,為篆書《張子西銘》。 是年,得知涇縣有八塊碑需以大篆、小篆、分書、行楷各體書寫,慨然應(yīng)邀,僅書一碑因病而歸,陰歷1 0 月卒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