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七絕圣手王昌齡是死亡之迷
探秘七絕圣手王昌齡是死亡之迷
王昌齡是唐朝著名的邊塞世人,尤善七絕詩。但我們對他的人大抵也僅限于他的詩作,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下面學習啦小編和你一起探秘它的故事,歡迎閱讀。
探秘七絕圣手王昌齡是死亡之迷
在唐朝涌現出了很多杰出的詩人,其中王昌齡始終是一個迷一樣的人物,被稱為“詩家天子”和“七言圣手”的王昌齡一生當中風雨飄泊,仕途艱辛,但是他留給了世人很多精彩絕倫的詩歌,如《出塞》、《從軍行》等。在他一生中,史料關于他的記載寥寥無幾,以至于他的很多細節(jié)我們都不能了解,那王昌齡一生的命運是怎樣的了?
王昌齡字少伯,生于公元698年,關于他的籍貫后人一直眾說紛紜,《新唐書》說他是江寧人、《舊唐書》說是京兆人、《唐才子傳》說是太原人,看來關于他的記載確實很少。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以邊塞詩聞名于世,詩歌的風格氣勢雄渾、格調高揚、有豐富的表現力,所作之詩中以邊塞詩第一,閨怨詩第二,詩內容簡潔、明快、含蓄,情景相合,給人無限的遐想,不愧被稱為“七言圣手”。王昌齡出身貧賤,早年以農耕為生,從小就喜愛文學詩歌,又勤學苦練,表現出非比常人的才華,為了有所作為,23歲的他于公元720年在嵩山開始學習,這段時間他發(fā)奮圖強,學習到很多的知識,為他以后能寫出著名的十篇奠定了基礎。公元723年,在為期三年的學習生涯中,王昌齡收獲到了很多,已成為一個有遠大理想抱負的學子,妄想能得到他人的賞識,于是休學輾轉于河東并州、潞州。公元724年,時年27歲的王昌齡又奔赴河隴、玉門關,來到了邊塞,就是這個時候那些著名的邊塞詩大豆作于此時。
公元726年,29歲的王昌齡在外呆的時間夠多了,于是他又輾轉來到了京兆,隱居在此,看看接下來的生活該怎樣走下去。上天還是眷顧著他,公元727年,30歲的王昌齡即進士之位,躋身朝堂之中,在仕途上有所發(fā)展。王昌齡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的職位,后又中憑借其出眾的才學升任博學宏辭,之后又輾轉改任汜水縣尉,在潛規(guī)則橫行的中國封建社會,朝中無人的王昌齡,其仕途之坎坷,可想而知,然而很快終于觸犯了天威,被貶嶺南,而后輾轉任江寧地方
官,一直未能回京。在他任秘書省校書郎的時期,這份工作并沒有帶給他輝煌的經歷,沒能讓他走的更高,反而他還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久負盛名的詩人,他們之間相互切磋間,令王昌齡在詩書造詣上頗有精進。
王昌齡為官期間曾被貶至龍標,那段時間有幸與李白相識,李白得知后遂作詩一首來慰藉王昌齡,這首詩就是耳熟能詳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可見王昌齡交友廣泛,與朋友們友誼頗深,能與之交朋友是多么的美好。數年之后,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唐玄宗逃亡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被貶為龍標尉王昌齡看見天下大亂,覺得忙于逃難的皇帝應該沒有過多的精力再來管制這些北邊的官員,經過一番詳細的思考,他決定離開龍標,找朋友投靠。王昌齡的這個舉動是相當的大膽,絲毫沒有把皇家威嚴放在眼里,私自出逃,已經觸犯了法律;而且當時正值兵荒馬亂,人人都希望避開,他還選擇迎難而上,如果想的是尋找避亂的地方,那身處邊遠地區(qū)的龍標何嘗不是一個很好的避難所呢,何必要離開龍標呢?
有相關歷史記載,說王昌齡離開龍標可能跟永王有關。按道理來說,一個忠臣,在發(fā)生這樣的事情過后,首先應該想到的是君主的安危,即使他想離開龍標,他的最佳選擇應該是北上到四川,進而再前往靈武投奔朝廷,然而他并沒有這么做,他最后的選擇是來到了濠州,這正與與朝廷對抗的永王軍的行程和路線是一致的,還有就是當時永王軍中有他的好友李白,而此時永王正在招募四方之士,再加上王李二人深厚的友誼,王昌齡離開龍標,來到此地,恐怕也是可以理解的。
王昌齡私自離開被貶之地已經是罪臣了,而且他又是一個著名的詩人,想要在濠州安頓下來是不容易的。不久,他私到濠州的事被當地刺史閭丘曉發(fā)現,再加上閭丘曉嫉妒王昌齡的才華,害怕王昌齡在自己管轄的地區(qū)展示才華,威脅到自己的官職,從而將王昌齡殺害。王昌齡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這一件事情公諸于世之后,引來了無數人的口誅筆伐,紛紛斥責亳州刺史閭丘曉,認為他沒有人性,他本人也遭到伏法。但是,不論是唐朝時期的人,還是如今的文學愛好者,對于王昌齡的死,都感到無比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