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技巧:掌握文言詞義
在高中語文復習過程中,文言實詞是重難點。雖然歷年來高考文言文實詞絕大多數(shù)來自于課本,但由于語境的變化,加上詞語詞義本身的豐富性,我們要準確把握文言實詞的詞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實詞的解題技巧,無疑對我們的學習是有很大幫助的。下面給同學們介紹幾種解題方法。
一,根據(jù)字形推斷詞義
漢字原本就是表意的,因而從字形就可以推知字義。漢字雖幾經(jīng)演變,但這表意的功能畢竟沒有完全消失。因此,我們通過對漢字字形結構(主要是象形字、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探求字的意義。
例1:“君徑造袁所寓之法華寺”一句中“造”的意義,“造”的形旁為“辶”,不難推測與處所關聯(lián)的詞義應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義“制造”、“成就”顯然與文義不符。
例2:1998年高考第16題“冀得一歸覲”中“覲”,“覲”字較生僻,但從這個字的構成,大體可以“猜”出與“見”有關,再根據(jù)語境分析,C項“拜見”就是所要找的答案。
例3:1999年高考題文言文中有一句“啟聽淮北取糴”,句中的“糴”就是一個會意字,聯(lián)系“糶”字,“糶”的意思是賣出糧食,“糴”與“糶”相對,意思是買進糧食。
例4:“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眄”的含義,根據(jù)“目”和“眄”的對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例5:“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疇”的含義也可根據(jù)“田”字旁推出“田地”之意。
例6:“卒然邊境有急,數(shù)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饋”的意義可由它的“饣”旁推斷出它是供軍隊吃的東西,即“軍餉”。
二,利用結構相似的句式(互文)
據(jù)語境推斷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是閱讀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例如,下列高考題就需要用上這一方法。
1.一日一夜與虜相及及:達到。(04天津卷)擊,大破之,
2.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2003全國卷)(遇:優(yōu)待)
3.在郡多有出息。(1999全國卷)
4.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災,絕食者千余家。(“絕食”古今義是否相同?)(1999全國卷)
5.使老弱女子乘城。(1999全國卷)
例1從前文寫的奮力追趕“胡虜”的情形和后面的“擊,大破之”可知此處的“及”應為“追趕上”,“達到”同“胡虜”也不搭配,故不妥。例2從“盡禮”只能理解為“盡到禮數(shù)”可知“遇”解釋為“優(yōu)待”整個句子就不通,而應該解釋為“對待”。例3原題譯“出息”為“發(fā)展前途”要你判斷正誤。根據(jù)“道人道濟為濟州沙門統(tǒng),資產(chǎn)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縣為征”可知“出息”當為“收入、利息”之意。例4,根據(jù)上文和下文太守蘇瓊“貸粟以付饑者”可知“絕食”是“沒有東西吃”,而今義卻是“拒絕飲食”,顯然不同。例5,原題譯“乘”為“巡視”要你判斷正誤。根據(jù)“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譴使約降于燕”可知,“使老弱女子乘城”是讓“燕”認定自己一方既無兵力更無戰(zhàn)意,以達迷惑“燕”的目的,而“巡視”有“戒備”意味,自然不妥,應為“登上”。
莊子《逍遙游》里有這樣一句話: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人教社高中語文第四冊第185頁),“去以六月息者也”前面的話翻譯為“鵬鳥(離開北海)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沖九萬里高空”沒有也不可能有爭議。而“六月息”,課本注釋:六月的大風。息,氣息,這里指風。不少資料上卻與之大相徑庭,將“息”注釋為“停歇”,把“去以六月息者也”翻譯為“離開(北方的大海)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來”。誰對誰錯?這就需要結合語境推斷了。理解為“停歇”似乎沒有錯,因為前面的話“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說“鵬”飛之驚世駭俗,而飛行“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來”不正好說明它耐力驚人嗎?如此,整句話便從“氣勢、高度、路程(時間或耐力亦可)”三方面突出了鵬鳥的非凡。
接下來是“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翻譯無爭議,即:春日林澤原野上蒸騰浮動猶如奔馬的霧氣,低空里沸沸揚揚的塵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種生物的氣息吹拂所致。
然則莊子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呢?顯然是說:蒸騰的霧氣、揚起的塵埃都與“氣息吹拂”分不開。即“氣息吹拂”是霧氣蒸騰、塵埃揚起的原因、條件。結合文章的大意可知作者是在舉例說理:萬物有所待(依憑)。
再看下文舉的“芥”“杯”“蜩”“學鳩”“宋榮子”“列子”無不是為了證明“萬物有所待,無法逍遙游”。那么,“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在贊美鵬之了不起嗎?顯然是為了說明鵬之“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必有憑借,憑借什么?只有風了。況且,“去以六月息者也”是典型的判斷句(……者也),翻譯為“離開(北方的大海)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來”體現(xiàn)不出這一特點。而翻譯為“離開(北方的大海)是憑借六月(海動產(chǎn)生)的大風啊”正好體現(xiàn)了這一句式特點。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課本注釋沒有錯。
再如:《逍遙游》里“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一句。其中的“而”經(jīng)常作連詞,然而,在此如果注意一下此句并列的四個短語特點就會知道它同“知(智)”“行”、“德”一樣,都是名詞(通“耐”,能耐)。
當然,文言實虛詞推斷的方法多種多樣,但大都離不開“語境”,同學們在平常的學習中有意思地訓練一下這種能力,就會找到一片理解文言文的鑰匙。
解題技巧:掌握文言詞義
下一篇:高考語文:輕松識記多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