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中的歷史故事:公私分明
歷史成語有很多都出自于我們所學習的歷史典故和名著,而且有很多的成語被運用于我們的生活當中,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某烧Z中的歷史故事:公私分明,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成語中的歷史故事:公私分明
公私分明,意思是公家和私人的情況分得很清楚?!俄n非子.飾邪篇》提到:“禁主知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義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為賞勸,不可為罰,人臣之私義也。私義行則亂,公義行則治,故公私有分?!?/p>
意思是說:明君的治國之道,必然明確劃分公私之別,嚴明法治,排除私恩,政令一旦發(fā)出必然實行,凡是禁止的事情要絕對遵守,這就是作為人君大公無私正義凜然的風范。反之假如凡事都私心自用,國家官吏只重用自己的親朋故舊,即使對臣民有所獎賞也不足鼓勵,即使對人民有所懲罰也不足壓制,這就是作為人臣營私舞弊的不義行為。假如一個國家私義當?shù)?,那國家的一切用人行政就會陷入混亂;假如一個國家公義當?shù)?,那么國家就會出現(xiàn)政治清平上下和諧的盛世,所以公私必須要有嚴格的劃分。
此外在《韓非子.五蠹篇》中,也詳細闡述了公(君臣關(guān)系)與私(父子關(guān)系)的矛盾而不能兩立,因此君臣關(guān)系必須在某種合理狀態(tài)下才能成立。通常所說的“士為知己者死”,實際上君臣關(guān)系乃是建立在“爵祿”與“效死”的等價交換上,這就是韓非子所獨創(chuàng)的新法家思想。
由此可見,我們現(xiàn)在常用的“公私分明”一詞,其原典就出自《韓非子》。
韓非出身韓國宗室,約公元前280年出生于韓國的都城新鄭。此韓國在咱河南,可不是那個太極旗國家。為躲避戰(zhàn)亂,韓非隨全家逃到駐馬店的一個村落中長大。
韓非是秦國丞相李斯同學,是大儒荀子的學生。雖有輕微口吃,但寫東西那是相當有水平。他綜合戰(zhàn)國時代前中期的商鞅之法與申不害之術(shù),然后再以業(yè)師荀子思想體系為主,而孕育出自己暫新的法家思想。韓非認為,作為一個統(tǒng)治萬民的君主,必須結(jié)合法、術(shù)、勢三者為一體,推行法治主義政策,進而強化中央集權(quán)政治,這影響了中國近兩千年的封建王朝,成為治國安邦良策。即便現(xiàn)在,法治的先進性也毋庸置疑。
韓非結(jié)局很悲慘,秦國攻韓,韓非被派到秦國游說。秦王欣賞韓非才華,但他同學李斯可不喜歡。李斯提出滅六國先滅韓國,而韓非自然力主保留韓國,最終結(jié)果,外來的斗不過老家巧,韓非居然被秦王投入監(jiān)獄,而后被逼獄中服毒自盡。李斯在這個過程起了多大作用并不知道,但秦王要統(tǒng)一中國是不允許一個韓國存在的。戰(zhàn)國時期同學相殘似乎挺常見,但韓非沒機會像孫臏一樣完美復(fù)仇龐涓了。
韓非不喜歡儒家,也不喜歡口吐蓮花的,大概是自己說不利索。曾把五類人比作五蠹,是指:學者(指儒家);言談?wù)?指縱橫家);帶劍者(指游俠);患御者(指依附貴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商工之民。他認為這些人會擾亂法制,是無益于耕戰(zhàn)的“邦之蟲”,必須鏟除。大家對標下,是否現(xiàn)在也有一定道理呢?
5.歷史故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