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觀后感心得5篇
毫無疑問,春潮是一部女性主義電影,但也絕不僅僅是一部女性主義電影。春潮是個人、家庭和時代的連接體。小編整理了《春潮》觀后感心得5篇 ,希望能幫助到您。
2019《春潮》最新觀后感5篇精選
《春潮》觀后感心得5篇
關于春潮電影觀后感作文5篇
2019春潮電影觀后感精選精選5篇
2019《春潮》電影觀后感精選5篇
《春潮》觀后感受
毫無疑問,春潮是一部女性主義電影,但也絕不僅僅是一部女性主義電影。
春潮是個人、家庭和時代的連接體。
母親紀明嵐,成長于二十世紀后半葉的中國,她是能干、強勢、雷厲風行的,篤信權力與權威,失敗的婚姻使她憎恨前夫,陷入無法信任婚姻,卻同時又渴望呵護與陪伴的矛盾中。對人生失望抱怨的她選擇信佛自我開解。
女兒郭建波,80后,報社記者,自由不羈、理想主義、堅持真理并企圖對抗壓制與虛妄,對婚姻與愛情沒有過多的期待,甚至抗拒婚姻,在感情里追求身體和精神的解放。
外甥女郭婉婷,00后,思想高度開放活躍,有著很強的平等觀念,早熟,機靈,有自己的主見,也像母親郭建波一樣任性、自由。
紀明蘭和女兒郭建波之間的對抗和矛盾是持久而緩慢的。
母親持續(xù)咒罵已亡前夫,是女兒郭建波對她產(chǎn)生厭惡的最大原因。在母親紀明蘭看來,前夫是流氓,干出傷天害理的事,她這輩子是被前夫毀掉的。而在女兒看來,父親給予她不同于母親的溫情,他是一個好父親,原本美好的家庭是被母親對父親的報復毀掉的。
《春潮》觀后感悟
感同身受,看了以后很激動,國內(nèi)很少有這樣直白的表現(xiàn)原生家庭的影響的片子,感恩這部影片對這部分的“看見"。我們和父母的親密關系深深地影響了我們,正如影片中郝蕾飾演的母親郭建波和金燕玲飾演的姥姥之間的母女關系,影片從開始到結尾前兩人一對上基本就是郝蕾壓抑、隱忍,而金燕玲抱怨、責罵,就像人與人直接相處的固定模式,特別是親密的人,他/她總是有本事以他/她的游戲方式將你帶入他/她陷阱中,達成被害者與迫害者的關系。影片牛逼之處就是將這些處理得極其生活化,就在我們積極熟悉的生活場面中,與自己經(jīng)歷過的那些與母親之間糾葛的情緒極為相似場面、事情卻又完全不一樣,影片中句句臺詞都有符合著人物所生所處環(huán)境與人物特質(zhì)。有意思的點還在于這不僅僅是兩個女人的“戰(zhàn)爭”,這兩人之間夾著郝蕾飾演的郭建波的女兒即金燕玲飾演的姥姥的孫女,這個孫女成為了這場“戰(zhàn)爭”爭奪的籌碼,孫女的形象非常真實鮮活,夾在這樣兩個女人之中她活成了“小大人”的樣子,天真中卻也帶著些許小孩子不該有的老練與八面玲瓏。直到影片快結束的時候,郝蕾才用類似“獨白”的方式表達了自己長久壓抑的靈魂和對母親的“恨”,特別喜歡影片這一大段獨白,這樣看似戲劇才會有的處理方式恰恰是我認為最適合這個影片中郝蕾飾演的角色的表達,她不愿認的,內(nèi)心中親情無法逃避的部分——對母親的愛,使她無法當著她的面說出這樣的話,也不是她們間的相處模式,沒辦法你一言我一語的好好表達和溝通,只會回到我不想吵架你繼續(xù)噴的節(jié)奏,她只有望著玻璃窗上映出的母親才能安靜地表達。這也是一種影像中大膽的表達方式,雖異于大眾審美,在這個影片中卻不矯揉造作,而是最完美的表達。加上郝蕾不愧是無冕影后,妥妥hold住這近10分鐘的獨白,層次分明,情感飽滿,雖字面意思表達的是對母親的怨恨,背后我卻聽出了一句話:“對不起,我永遠活不成你想要的樣子?!?/p>
《春潮》觀后感想
小時候有一件事情我記得特別清楚。
寒假時候我跟著我奶奶生活,有一天她看到了我的鞋就問我你腳冷不冷,我說不冷。她說你怎們能不冷呢,你看看你的鞋,那么薄,連鞋墊都沒有,哪有親媽媽給孩子穿這種鞋的,是不是你媽媽對你不好,你回去問她。在她的暗示之下,我哭的跟淚人一樣打電話去問我媽媽,你是不是不愛我了,為什么讓我穿這么薄的鞋。
我媽媽說她嫁到這里來的時候,婆家的氣氛只能用壓抑來形容。有一次過年的時候因為家里蔥買的少了,我奶奶就把準備包餃子的肉餡砸到了地上,氣沖沖地走了。她的三個兒子誰都沒有說話,我媽抱著一歲的我抹眼淚。
等我長大以后,開始追認很多童年時期事情的意義,我奶奶的形象從一個和藹可親每天給我做好吃的慈祥老人漸漸變成了一個整天喜怒無常的刻薄長輩,雖然她隨著年紀的增長脾氣已經(jīng)變得緩和很多,我也從來是以包容的心態(tài)去看待她的過往,但是冬鞋那件事情在我心里一直久久不能忘掉,這不是恨,而是一個奇妙地好奇,好奇她為什么要讓我仇恨我的媽媽。
我媽說我奶奶從小是大小姐出身,還有上海親戚,從小人長的漂亮脾氣也就大,經(jīng)歷了很多不好的事情,雖然有時候會發(fā)脾氣,但是她是一個好人。
所以當我看到金燕玲飾演的姥姥(有點忘記戲里她叫什么了,因為她真的太像我奶奶)的時候,一種夾雜著親切和憐憫油然而生,那種語氣,那種做派,那種略帶神經(jīng)質(zhì)的責難,拉扯著我又回到了童年時場景,那時候的我看著我的奶奶,就如同郭婉婷純真地看著姥姥。我開始想象郭婉婷長大以后的樣子,郭建波的仇恨已經(jīng)化作春潮溶解,成為涓涓細流滋潤進了孩子的心理,希望她快快樂樂地成長,不要去恨她的姥姥,大概因為這世上的人都不容易吧。
我又有點感激我的媽媽。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有一個我媽媽一樣的角色,也不是所有家庭都會讓孩子在溫和的環(huán)境中長大,我只能說我很幸運,也感謝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我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
因為那雙鞋一點都不薄,我的腳很暖和。
《春潮》觀后體會
從50年代到80年代,80年代出生的人們正在經(jīng)歷著一種完全不同以往的精神釋放。50、60后因為出生背景且共同經(jīng)歷過苦難,因而有著極強的集體意識感,也對權力有著堅定的信仰,依賴生活中一切穩(wěn)定有序的事物。
而80后開始,或許是壓抑已久也或許是沒有苦難的虛無感使得這個群體更追崇自由與理想,企望抓住一些更真實有力的精神感,也更愿意挑戰(zhàn)權威、打破桎梏。
到00后,也就是外甥女這一代,一個對人情世故高敏的年輕“早熟”的群體,早早地看懂世間的陰晴圓缺,反而更自由,沒有階級觀,也更崇尚平等。
這一年輕群體即是春潮,是流動的希望,流淌過兩代人的對抗,將給出新的交代,這或許也是影片結局的暗喻。
春來潮水,希望如斯,未來可期。
《春潮》觀后心得
紀明蘭對外甥女的照料比起對待女兒有著對以往沿襲,但很明顯,紀明蘭和外甥女之間的溫情無法被替代。她在外甥女身上進行著一種對遺憾的彌補,所以她疼愛外甥女,整日陪著她,甚至搶占女兒陪伴外甥女的時間。這種彌補式的陪伴可以看作是一種懺悔和填補。她與女兒一定程度上不可修復的隔閡感讓她毫無反思嗎?未必。
于是,彼此無言的糾纏、對抗、懊惱、愛與恨,此消彼長,強烈而漫長。
而對一個家庭的建構就是在這樣漫長持久的情感對抗中逐漸豐滿起來。這是一個有角色缺失的家庭,但缺失部分恰給出讓人沉思的矛盾。值得一提的是,《春潮》的極佳之處在于完全脫離男性的視角來討論女性的自由與權利,而非通過貶低或是對比。
比如婚姻觀,即便紀明蘭婚姻失敗,她依然認為婚姻是幸福穩(wěn)定的生活的保障,所以她強迫女兒相親。而女兒不愿隨意走入一段婚姻,于她而言幸福無關一段穩(wěn)定的親密關系。又比如選擇生育的權利,女兒郭建波曾動過打胎的念頭,而紀明蘭卻以“謀殺”冠以女兒的想法,等等。對于這些矛盾的討論,只關乎于兩代女性的自我建構。
但即便建立了沖突,角色依然有著豐富飽滿的可愛面,除了真實的生活化表達,紀明蘭和女兒郭建波之間的觀念落差也昭示著兩個時代的交替和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