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高中語文教案范文
語文教育促使學生發(fā)展學習策略和自主學習能力,通過教學方法的引導和學習資源的合理利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動力。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中學高中語文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中學高中語文教案范文精選篇1
【第一課時】
【課前預習任務】
朗讀課文至少兩遍,結合課文注釋與工具書,完成《鴻門宴》預習學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了解楚漢相爭的相關史實;了解司馬遷及《史記》;掌握和積累文言字、詞、句式,疏通文意;
2、 學會抓住關鍵詞閱讀文言敘事散文;學會概述文章的敘事脈絡;
過程與方法
3、 略讀課文,疏通文意,把握人物關系;
4、 朗讀法和小組合作探究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5、 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個集團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認識鴻門宴這場斗爭中劉勝項敗的原因。
【教學層次設計】
一、導入,利用破釜沉舟和四面楚歌的成語典故導入;(約5分鐘)
二、介紹司馬遷及《史記》。(約3分鐘)
三、檢查預習學案完成情況;(約7分鐘)
四、mp3范讀,感受文本的情感基調;(約12分鐘)
五、略讀課文,找出文本中出現(xiàn)的人物,填表,理清人物關系;(約3分鐘)
六、梳理文本情節(jié),把握文本思路;(約12分鐘)
七、課堂小結,作業(yè)布置。(約3分鐘)
【教學過程】
一、導入。(約5分鐘)
師:(板書破釜沉舟、四面楚歌,并在而這之間正上方打上“?”)這個問號里面,有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需要我們解決的幾個問題。誰能說出與這兩個成語有關的歷史人物?
生(七嘴八舌):項羽、劉邦、楚霸王。
師:楚霸王就是項羽。同學們說的很對,主要就是這兩個人。但其中有一個人和這兩個成語都有關,這個人是——
生(齊):項羽。
師:那么誰能簡要地介紹一下這兩個成語的出處和主要故事內容?
生1:“破釜沉舟”出自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公元前207年,秦圍趙,包圍了趙國的巨鹿城。項羽受楚王之命率楚兵渡過漳河,命令士兵砸碎做飯用的鍋,鑿沉了過河用的船,只帶了夠三天吃的干糧。楚軍被推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士兵們無一不以一當十,奮勇向前,結果大敗秦軍,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后來,人們就用“破釜沉舟”表示不顧一切,下定決心干到底。
師:司馬遷是什么人?
生1: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
師:很好,講得簡潔、清楚?!拔房s不前”、“置之死地而后生”、“以一當十”,多么形象啊?!琳f的就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戰(zhàn)役——
生(齊):巨鹿之戰(zhàn)。
師:巨鹿之戰(zhàn)。時間是公元前207年。(在“破釜沉舟”的左下側板書巨鹿之戰(zhàn)(前207年))
師:等到項羽凱旋,召見諸侯諸將,他們“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都爬著往前走,不敢抬頭看項羽。巨鹿之戰(zhàn)加速了秦國的滅亡,項羽也以其勇猛威震諸侯,初步確立了其霸王的地位,一步步走向其事業(yè)的頂峰。(在“破釜沉舟”和“?”之間畫上向上的斜箭頭)
誰再來談一下“四面楚歌”?
生2:“四面楚歌”也是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公元前202年,項羽被劉邦圍在了垓下,在糧盡援絕的情況下,劉邦又使用攻心術,讓士兵在夜里唱起了楚地的歌謠,使項羽以為楚地全被漢軍占領,而喪失了斗志,最后敗退到烏江,刎頸自殺。后來人們就用“四面楚歌”表示孤立無援、四面受敵的處境。
師:說得很好。剛才講的就是楚漢戰(zhàn)爭的最后決戰(zhàn)——垓下之圍。至此,身經七十余戰(zhàn)未曾敗北的西楚霸王以悲劇而告終。(在“四面楚歌”的右下板書垓下之圍(前202年);在“?”與“四面楚歌”之間畫上向下的斜箭頭)
同學們算一下從巨鹿之戰(zhàn)到垓下之圍,有幾年時間?
生:5年。
師:是啊,短短五年的時間,項羽便由令諸侯“莫敢仰視”的霸王陷入絕境,最后無顏見江東父老,身首異處。是其興也暴,其亡也速。那么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史記·項羽本紀》中的另一段“極得意文字”——鴻門宴。(板書鴻門宴)“鴻門宴”可以說是項羽興于巨鹿而敗于垓下的轉折點,通過學習,我們能不能把這個問號拉直,把它變成感嘆號。
首先,咱們先來認識認識課文的作者——司馬遷及其巨著《史記》。(點開幻燈片)
二、介紹司馬遷及《史記》。(約3分鐘)
幻燈片
師:司馬遷(約前145——前90)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談之子,少時隨父在長安研習經史,二十歲后,游蹤幾遍全國,考察風俗,探訪古跡,采集傳說。初任郎中,后繼父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博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人共訂太初歷。承繼其父遺志,著《太史公書》(即《史記》),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辯解,而受腐刑下獄。出獄后任中書令,發(fā)憤著述,完成《史記》。
幻燈片
師:《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三千年的歷史。全書130篇,包括12篇本紀,30篇世家,70篇列傳,10表,8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本紀記帝王,世家述諸侯,列傳敘人臣,表是大事紀,書記禮、樂、音律等。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幻燈片
師:《史記》開創(chuàng)了我國紀傳體史書的體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通史)。書中記述了歷代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情況及帝王、公侯、將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跡,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也是一部優(yōu)秀的史傳文學作品匯編。書中對國家統(tǒng)治者敢于批判、諷刺,同情農民起義,歌頌了我國人民的革命傳統(tǒng)、群眾的優(yōu)良品質和殊異才能。作者有極高的寫作技巧,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了人物的重要特征,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教師主要講解到關鍵詞即可。)
師:課前,布置大家要完成預習學案,不知道大家完成的怎么樣呢?(點開幻燈片)為了更好地進行我們接下來的學習,咱們抽幾個同學來回答一下。)
三、檢查預習學案。(幻燈片展示如下內容)(約7分鐘)
幻燈片6:
㈠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抽1學生回答,生答完,師顯示正確答案)
饗士卒( ) 美姬( ) 鯫生( ) 卮酒( ) 有郤( )
樊噲( )( ) 瞋目( ) 目眥( ) 跽( ) 彘肩( )
參乘( ) 啗之( ) 芷陽( ) 刀俎 ( ) 杯杓( )
幻燈片7:
㈡指出些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釋。(抽1學生回答,生答完,師顯示正確答案)
(1)距關,毋內諸侯 (2)張良出,要項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5)令將軍與臣有郤
幻燈片8:
㈢翻譯下列帶點的詞。(抽3學生接連回答,生答完,師顯示正確答案)
婦女無所幸 亡去不義
具告沛公 秦時與臣游
孰與君少長 若屬皆且為所虜
則與斗卮酒 殺人如不能舉
此亡秦之續(xù)耳 樊噲從良坐
沛公起如廁 人為刀俎
會其怒 沛公則置車騎
再拜獻大王足下 若入前為壽
幻燈片9:
㈣指出下列帶點詞的古今義。(抽1學生回答,生答完,師顯示正確答案)
⑴沛公居山東時
⑵ 約為婚姻
⑶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⑷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⑸而聽細說
幻燈片10:
㈤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現(xiàn)象。(抽2學生回答,生答完,師顯示正確答案)
(1)沛公軍霸上 (2)范增數(shù)目項王
(3)籍吏民 (4)吾得兄事之
(5)素善留侯張良 (6)項伯殺人,臣活之
(7)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8)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9)常以身翼蔽沛公 (10)頭發(fā)上指
⑾道芷陽間行
師:從大家回答的情況來看,大家課前還是很認真地進行了課文的預習,老師感到很高興,大家鼓掌表揚一下自己。(鼓掌)好,接下來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場聽覺盛宴,請大家在聽的時候自己小聲跟讀,感受課文的基調。大家要注意字詞發(fā)音和斷句。(播放《鴻門宴》朗讀音頻)
四、mp3范讀,學生小聲跟讀文本。(約12分鐘)
五、略讀課文,找出文本中出現(xiàn)的人物,填表,理清人物關系。(約3分鐘)
師:大家的神情告訴老師,大家很享受這個故事,那么現(xiàn)在請大家略讀課文,完成ppt中的兩個表格(幻燈片)。給大家三分鐘時間。請兩位同學上黑板填一下,有沒有自愿的來的?(教師巡視,兩分鐘后說,填好了的同學可以找旁邊也填好了的同學交流一下。)
表一:楚漢人物對比表
籍別 | 楚 | 漢 |
君王 | 項羽(20多歲) | 劉邦(40多歲) |
謀士 | 范增 | |
武將 | ||
間諜 | 項伯 | |
兵力 |
六、梳理文本情節(jié),把握文本敘事脈絡。(約12分鐘)
小組合作探究,歸納鴻門宴的經過,并給每個情節(jié)擬一個小標題。
全文故事情節(jié)可分為三大部分,即宴會前,宴會上,宴會后。
明確:
宴會前:無傷告密→范增進言→項伯夜訪→張良獻策→項伯說情
宴會上:劉邦謝罪→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闖宴→義責項羽
宴會后:劉邦逃席→張良留謝→項王受璧→范增憤罵→誅殺無傷
師:我看了一些同學填的,都填得很好,下面咱們一起來完成表格(教師教鞭指向空格,生齊答)。填出這兩張表格后,相信大家對課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F(xiàn)在我們就把課文分成三部分,分別為宴會前、宴會中、宴會后,同學們以前后桌四個人為一組合作探究,解決以下問題:
①課文按宴會前、中、后怎么分段?
②宴會前部分記敘了哪幾件事?
③宴會中記敘了哪幾件事?
④宴會后記敘了哪幾件事?(幻燈片顯示問題)
這一大組的同學解決第二個問題,這一大組的同學解決第三個問題,這一大組的同學解決第四個問題。所有小組都要先分段。給大家5分鐘時間,然后我會分別隨機抽取3個小組中的一個同學匯報你們小組的討論結果?,F(xiàn)在小組開始討論。(教師巡視,可相機指導,期間板書宴會前、宴會中、宴會后。)
師:大家對課文是怎么分段的?
生(齊答):1、2段是宴會前;3、4段是宴會中;5、6、7是宴會后。
師:很好,下面我隨機點三位同學來匯報小組的討論結果,自愿回答的同學可以舉手示意。
點生1起來回答第一個問題。
師:宴會前主要講了什么事?
生1:無傷告密,范增進言,項伯夜訪,張良獻策,項伯說請。(教師板書關鍵詞,有大致意思即可,如情節(jié)遺漏或混淆宴會前和宴會中的情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歸納。)
師:很好。
(點生2起來回答第二個問題。)
師:宴會中講了什么事?
生2:劉邦謝罪,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闖宴,義責項羽。(教師板書關鍵詞,有大致意思即可,如情節(jié)遺漏或混淆宴會前、宴會中和宴會后的情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歸納。)
點生3起來回答問題。
師:宴會后講了什么事?
生3:沛公逃席,張良留謝,項王受璧,范增憤罵,誅殺無傷。(教師板書關鍵詞,有大致意思即可,如情節(jié)遺漏或混淆宴會中和宴會后的情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歸納。)
七、課堂小結,作業(yè)布置。(約3分鐘)
師:梳理課文思路后,我們發(fā)現(xiàn),全文以“鴻門宴”為中心,以“殺不殺劉邦”為線索,按時間順序來展開故事情節(jié),以項羽欲擊劉邦開始,到劉邦最終被放走結束;以曹無傷告密開始,以曹無傷最后被誅殺結束;以范增勸說項羽開始,到范增怒罵項羽結束。矛盾復雜,波瀾起伏,雖是《項羽本紀》中的節(jié)選部分,但結構卻十分嚴謹,前后呼應十分緊密,可以說是一個動人的完整的故事。
課后請大家復習并歸納整理這篇課文中的文言知識,比如說,通假字有哪些?活用字有哪些?古今異義詞、偏義復詞又有哪些?文言句式又有哪些?大家可以參考之前的預習學案,自己做些補充。
下節(jié)課我們來分析課文,探討探討,項羽為什么不殺劉邦?項羽和劉邦有哪些性格特征呢?請大家在歸納文言知識的時候,精讀課文,自己思考思考。這節(jié)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板書設計】
破釜沉舟 四面楚歌
巨鹿之戰(zhàn)(前207年) 垓下之圍(前202年)
宴會前:無傷告密→范增進言→項伯夜訪→張良獻策→項伯說情
鴻門宴 宴會上:劉邦謝罪→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闖帳→義責項羽
宴會后:劉邦逃席→張良留謝→項王受璧→范增憤罵→誅殺無傷
中學高中語文教案范文精選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二)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準確識別運用
(三)情感目標
1.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重點、難點
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步驟:了解《左傳》→熟悉背景→疏通課文→掌握字詞句→了解結構美→欣賞游說藝術→人物形象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1995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边@個故事可謂是“一夫敵百萬之師”的現(xiàn)代版。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無數(shù)這樣的人物:張儀、蘇秦、諸葛亮。今天我們將去拜訪他們的“祖師”,請同學們翻到《燭之武退秦師》。
二、關于《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蹲髠鳌吠怀龅奶攸c就是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皞鳌币鉃樽⑨?,《左傳》為給儒家經典《春秋》所作的注釋性文字。《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與《公羊傳》、《谷粱傳》合稱“春秋三傳”。
三、相關資料
史書體例
①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②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③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zhàn)國策》。
④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⑤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chuàng)于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⑥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四、背景資料
(1)秦立晉君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納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
(2)惠公背約
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
(3)重耳過鄭
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
(4)鄭楚結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之“貳”。
燭之武退秦師》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zhàn)僅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可以說是城濮之戰(zhàn)的余波。
五、疏通課文,掌握古漢語基礎知識,熟悉課文情節(jié)
1、錄音朗讀,學生聽讀,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自由讀。通過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引導學生感知課文的情節(jié)及燭之武的說辭藝術。
2、學生參照注解,動口動腦,先自己疏通文意,圈點勾畫不理解的句子,批注有疑問的內容,然后師生共同解疑,歸納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現(xiàn)象。
六.總結字詞句
重點字詞
1、夜縋而出:(名詞作狀語)
2、敢以煩執(zhí)事:(表謙敬的副詞)(對對方的敬稱)
3、越國以鄙遠:(以……為邊邑,意動用法。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遠方的國家)
4、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代詞,為什么)
5、朝濟而夕設版焉:(于此.兼詞)
6、既東封鄭:(名作狀)(使……成為邊邑,使動用法)
7、夫晉,何厭之有:(句首發(fā)語詞)(賓語前置)
8、闕秦以利晉:(使……削減,使……得利,使動用法)
9、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主人)
10、行李之往來 :(古: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否定副詞)(那個人)
12、不知:通“智”
13、吾其還也:表示商量語氣、還是
詞類活用
1、晉軍函陵,秦軍范南. 軍:駐軍,名詞作動詞
2、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損害,形詞作動詞
3、且貳于楚也。貳:從屬二主,數(shù)詞作動詞
4、既東封鄭。封:以……為邊界
5、夜縋而出。夜:在夜里,連夜名詞作狀語
6、與鄭人盟。盟:結盟,名詞作動詞
句式:
1.何厭之有?譯:有什么滿足呢?(賓語前置)
2.以其無理于晉。(介詞結構后置)
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介詞結構后置)
通假字
1.失其所與,不知。知:智,明智
2.秦伯說,與鄭人盟。說:悅,高興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供,供給、提供
4無能為也已。已:矣
5。何厭之有。厭:饜,滿足
6。焉用亡鄭而陪鄰。陪:倍,增加
古今異義:
1、行李之往來。行李:出使的人
2、舍鄭以為東道主。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一詞多義
若
如果,連詞,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你,代詞,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像,動詞,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知
知道。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明智。失其所與,不知
能
才能,名詞,今老矣,無能為也。
能夠,動詞,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
說
陳說,動詞,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雜說,名詞,故為之說,以俟觀人風者得焉
通“悅“秦伯說
辭
推脫,動詞,不辭勞苦
告別,動詞,停數(shù)日,辭去。
推辭,動詞,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鄙
邊遠的地方,名詞,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邊境,名詞,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淺陋,鄙俗,形容詞,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之
到,動詞,輟耕之壟上
他們,代詞,子犯請擊之
的助,詞,是寡人之過也
結構助詞,無意義,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七、布置作業(yè)。
賞析本文結構美;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再次熟悉課文.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師引導大家概述)
2、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各段段落大意。每組選代表發(fā)言,師引導大家篩選歸納:
第1段:秦晉圍鄭。第2段:臨危受命。第3段:智退秦師。 第4段:晉師撤離
二、賞析本文結構美
1、提問學生,檢查賞析情況。(每組派一個代表,以論文的形式,發(fā)表看法)
2、集體討論,教師歸納學生的`看法,并補充。
(一)兩起兩收的對稱美
縱覽全篇,首先會感到行文布局謀篇的對稱美。全文共計五個自然段,根據(jù)事件進程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一二自然段為第一層(略寫),第三自然段為第二層(詳寫),四五自然段為第三層(略寫),整體呈現(xiàn)“二一二”的結構布局。第一自然段寫“攻”:秦晉聯(lián)合,大軍圍鄭,來勢洶洶,銳不可擋;鄭國岌岌可危,朝夕難保。第二自然段述“守”:國難當頭,命懸一線,鄭國君臣驚慌失措,一籌莫展,燭之武臨危受命,勇赴國難。這兩個自然段分別從矛盾沖突的雙方入手,寫“攻”述“守”,秦晉聯(lián)合而鄭國孤危。中間一段是全文主腦部分,詳敘燭之武游說秦伯、離間秦晉,曉之以弊,誘之以利,娓娓道來,步步進逼,說得秦伯心悅誠服,從而改弦易轍。末尾兩段分別從秦晉雙方落筆,先寫秦方背晉盟鄭,班師回朝;再寫晉方審時度勢,因孤立無援只好撤兵后退。前面是秦晉聯(lián)合而鄭國孤危,結尾是秦晉背約,秦鄭結盟而孤立晉國。兩段起,兩段收,首尾簡潔,中間飽滿,呼應對稱,精警圓美。
(二)不露痕跡這對應美
全文的情節(jié)結構可以說是里應外合,前呼后應,一線貫穿,層次井然,敘事張馳有度,圓美雋逸。首段埋設伏線,伏線有二,一是圍鄭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二是兩軍陣列態(tài)勢:“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睆脑蛏现v,秦晉圍鄭,以晉為主,秦為輔,且與秦無關,秦國完全沒有必要死心踏地增援晉國。這就為燭之武的巧言離間提供了可乘之機,也為鄭人化敵為友,爭取秦國準備了先決條件。而秦晉駐軍分列兩處,缺乏周密部署和統(tǒng)一指揮,這既為燭之武的離間秦晉和秦鄭的暗中勾通提供了便利,因而也就使鄭國的計劃有了成功的可能性。
有了以上鋪陳,文章自然地進入主干部分,“說辭為一篇之主”,這段說辭分四層展開。首先,指出“亡鄭”只能“陪鄰”,即擴張晉的勢力范圍,而于秦無益,因為秦鄭之間隔著一個晉國,即使滅了鄭,秦國也不可能跨越晉國而將鄭國納入自己的版圖。這種態(tài)勢,一經點明,秦人是不可能不折服的。那么,反之又如何呢?所以第二層便反說,指明若舍鄭不攻,秦國向東發(fā)展,反而有了一個補給軍糧的通道,于秦無害而實惠,這一點對地處偏僻西隅而又時時也在圖謀向東擴展的秦國來說,無疑極具誘惑力,自然也易于為秦君所接受。但作為說客,燭之武不能不估計到另外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晉獨占鄭的同時,許秦以割讓晉國西部部分土地作為交換條件,以換取秦國的支持,因此,第三層便引晉背秦約為例,說明晉背信棄義,朝令夕改,不可信任,徹底破除秦對傳統(tǒng)盟國晉的幻想。至此,利害得失已說得十分明確了,但燭之武猶嫌不足,再推進一層,指出亡鄭的結果不只是“陪鄰”,更主要的是,晉國強大以后,貪欲更大,向東亡鄭之后,勢必向西擴張,因而“闕秦”便勢所必然。四層意思,三層言害,一層言利,語語在理,句句動心,尤其是說晉不可信任和肆其西封勢必闕秦兩層,令人毛骨悚然,不能不使秦穆公為之震動,有拔云見日之感了。
燭之武的游說終于收到地預期的效果,“秦伯說(悅),與鄭人盟?!辈恢蝗绱耍€留下將士為鄭鎮(zhèn)守,以防備晉軍入侵,自己則率軍回國。晉人見秦人背約,大勢已去。盡管心中憤憤然,但多方權衡之后,也不得不撤兵。
由上可知,開篇的兩處伏筆,實際上成了貫穿全文的線索,事態(tài)的發(fā)展,燭之武的說辭,乃至最后的結局,無一不為這伏筆所牽制。文章正是在這種若隱若現(xiàn)的伏線貫穿下,將事件記敘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針密線合,天衣無縫。
(三)三抑三揚的情節(jié)美
《燭之武退秦師》除去主體說辭部分層層深入、步步緊逼之外,首尾幾個自然段的敘事,盡管文字簡潔,可是情節(jié)的推進變化卻是波瀾起伏,扣人心弦。總體來說,其情節(jié)結構可以概括為“三抑三揚的情節(jié)美”。
開篇寫秦晉聯(lián)合,攻城占地,直逼鄭都,大有來勢兇猛,銳不可擋之勢,鄭國勢單力薄,岌岌可危,朝不保夕,讀者自然會為鄭國命懸一線而捏一把冷汗(抑)。第二自然段寫佚之狐慧眼識英雄,關鍵時刻薦舉燭之武出使秦軍,“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焙喓唵螁蔚氖膫€字,讓我們從一個側面看到,燭之武是一個可以解民于水火,救國于倒懸的亂世奇才?!氨亍保欢?,勢必之意,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深刻了解和對其智慧才干的堅信不疑。讀到這里,我們又感覺到鄭國安危系于一人,萬民生死系于一行的些許希望(揚)。這是一抑一揚。
燭之武應召進見鄭君,卻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逼呤闲?,屈居“圉正”(相當于弼馬溫之類的官職),英雄末路,壯志未酬,自然免不了牢騷滿腹,自責自怨。他是臨陣退卻還是義無反顧?讀者不禁又為他,更為鄭國的命運擔心(抑),及至鄭伯反躬自省、自責致歉進而曉喻大義、點明利害時,這份誠懇自責,這番透徹分析給燭之武以極大的思想觸動,他終于顧全大局,勇?lián)厝?,我們心神為之一震,鄭國或許有救(揚)?這是二抑二揚。
文章結尾寫子犯建議晉文公擊秦,在這個秦背晉約援助鄭國的敏感時刻,這種原本就不牢實的盟國關系充滿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和潛在危險。讀之令人心神倍感緊張,似乎“山雨欲來風滿樓”(抑),可是晉文公一翻“不仁、不知、不武”的理性分析和清醒判斷果斷地拒絕了子犯的建議,并最終撤軍后退,這又讓我們心神舒緩,緊張化輕松(揚)。這是三抑三揚。
綜上所述,《燭之武退秦師》的敘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張馳有度,曲折多變,這也是其情節(jié)吸引人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背誦課文。(每小組提問一兩個學生)
四、布置賞析作業(yè):本文的游說藝術,人物形象的歸納。
第三課時
一、欣賞本文的語言藝術:燭之武的游說藝術。
1、讓學生先挑出燭之武的語言,并說明他在什么情況下說出何話。
2、分組討論,每組各出一人,總結他們的看法。
3、教師歸納,并補充。
“晉侯、秦伯圍鄭”,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只用了短短的125字的說辭,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燭之武巧妙的游說藝術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以“利”巧攻心理。
晉國圍攻鄭國,本來不關秦國的事,秦國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秦晉同屬于一個軍事集團的,他們之間有盟約關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兩個原因中,第二個原因是主要的,燭之武看準了這一點,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這一心理,單刀直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睜T之武作為鄭國的子民,先講自己國家的處境“既知亡矣”,隱含意思是說鄭國滅亡是既定的事實,所以也無法考慮鄭國的利益了,但鄭國的土地最后被秦國還是晉國得到呢?這還是個未知數(shù)。燭之武從這點做文章,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不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還贏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通過讓步假設推理出不攻鄭的好處,以利益來引誘秦伯,讓秦穆公動心;“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希望秦穆公為了秦國的利益不受損害而放棄圍攻鄭國的計劃,言辭懇切,從而堅定秦穆公與晉國毀約的決心。
(2)、以“害”巧析形勢。
一從現(xiàn)實狀況來看,“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编嵧龊蟮那闆r如何呢?如果秦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越國以鄙遠”,是很難辦到的,即使辦到了,也是不好統(tǒng)治的;如果晉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鄰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話,亡鄭只能對晉國有利,對秦國不但沒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鄰之厚”而顯得“君之薄”。二從發(fā)展來看,“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以晉的貪得無厭,讓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險的存在,從而快速作出決策,否則貽害無窮。燭之武說辭切中要害,強而有力,且用反問句來加以突出強調,真是氣勢凌厲,銳不可當。
(3)、以“史”巧施離間。
燭之武挑撥離間的游說藝術在晉秦圍鄭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場。
燭之武對秦晉兩國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見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鄭國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勢的同時,始終不忘離間兩國關系。如果說在“亡鄭”還是“舍鄭”的利害分析上,燭之武的挑撥離間還是隱性的話,那么他拿出歷史事實,“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指出晉的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不可共事,則是赤裸裸地挑撥秦晉關系,以“夫晉,何厭之有?”把火燒得更旺,不僅使秦穆公覺得枉費心機,又頓感危險將至。燭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撥離間了“秦晉之好”,真是妙哉!
燭之武游說的成功還取決于語言的得體。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本是求人,卻能夠不卑不亢,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語重心長,迫使對方就范??芍^是有理有利有節(jié)有體,從而出色完成了游說使命。
二、人物形象分析
1、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本文內容。
《燭之武退秦師》記敘的是秦、晉聯(lián)合圍攻鄭國時的一個故事。小小的鄭國被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包圍,可以說是危在旦夕。緊急關頭,勇于自責的鄭文公采納了慧眼識英才的佚之狐的建議,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退兵。
本文的中心人物燭之武,雖然因為此前鄭文公有眼不識泰山埋沒人才而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國難當頭,深明大義,不記前嫌。以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毅然只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說服秦伯,分化瓦解了秦、晉的聯(lián)盟。秦伯不但不再圍鄭,還與鄭人結盟,消除了鄭國的危機。
2、人物形象歸納
(1)、燭之武: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谌魬液樱裳陨妻q的辯士。
(2)、鄭伯:善于納諫。勇于自責。善于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三、探究學習。
如何看待佚之虎的人物形象。(伯樂還是狐貍)
找學生讀佚之狐的那句話: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讓學生談對佚之狐的看法。多數(shù)學生會說這是個伯樂。
不可否認,佚之狐是一個“慧眼識英雄的伯樂”。是他發(fā)現(xiàn)并舉薦了燭之武這匹千里馬給鄭伯,從而挽救了鄭國覆亡的命運。不可否認,佚之狐是一個胸藏韜略,臨危不懼,遇事冷靜,能謀善斷,高瞻遠矚的杰出之士;他對天下形勢洞若觀火.“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寥寥數(shù)語,足見其不同凡響。
請學生思考如下問題: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據(jù)史料記載,說服秦伯的初定人選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勸退秦師,但他為什么自己不去而舉薦了燭之武呢?
引導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明確: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說服秦伯誰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惱了秦伯,自己掉了腦袋不算,還可能被牢牢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后人指指點點。抬出燭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幾率,在成就燭之武的同時自己也落個“伯樂”的美名。所以說他是一條狡猾的狐貍!
中學高中語文教案范文精選篇3
教學目標:通過研讀課文,品味語言,體會燭之武辭令之妙,讓學生感悟他語言的力量及其語言背后的那顆愛國憂國之心,同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材料拓寬寫作思路。
教學重點:燭之武辭令之妙,愛國之深。
教學難點:從不同角度運用所學材料,學以致用,以一當十。
教學方法:互動研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燭之武退秦師靠的不是千軍萬馬,也不是張飛的一聲大吼,更不是楊六郎的一桿長槍,而是靠他的三寸之舌處處為秦著想?yún)s使鄭國轉危為安。他是如何站在秦的立場上為秦著想?yún)s使鄭國轉危為安的呢?
二、齊讀課文第三段,思考燭之武的一番話是站在鄭國的立場上嗎?為什么?
1、學生回答
2、老師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生帶入語言現(xiàn)場,感悟燭之武辭令之妙
把第三段還原成燭之武和秦伯的對話,走進語言現(xiàn)場。
燭之武:“鄭既知亡矣?!?/p>
秦伯:“那你來干什么?”
燭之武:“為了您呀!”
秦伯:“此話怎講?”
燭之武:“我憂心如焚,我寢食難安,因為亡鄭對您不利呀!”
秦伯:“請講?!?/p>
燭之武:“秦晉兩國相距很遠,晉國和鄭國才是近鄰,越國以鄙遠,您該知道管理它的難度,實際上是增加了鄰國的土地,鄰之厚,是不是越發(fā)顯得君之薄呀?這不會是您此行的目的吧?”
秦伯:“當然不是,我該怎么做呢?”
燭之武:“存鄭倒是對您有利呀,您可以把鄭國作為東道主,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物資,累了可以在鄭國歇歇腳,渴了可以在鄭國喝口水,這樣不好嗎?”
秦伯:“是呀,我——”
燭之武:“您也許還記得,應該也不會忘記,晉國曾經做過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事吧?”
秦伯:“可不是,想想我都來氣,背信棄義的家伙!”
燭之武:“像這么一個不靠譜的家伙,又那么貪得無厭,您說,他滅鄭后,能善罷甘休嗎?東滅鄭,西呢?西呢?該進犯秦國了吧,您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危險嗎?”
秦伯:“先生您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呀!否則,我還蒙在鼓里呢!來人,退兵!”
秦晉圍鄭為利而來,燭之武退秦為利而來,秦伯退兵為利而退,晉侯退兵為利而退,利是目的,退是手段。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燭之武為鄭而來卻為秦著想,利也;存鄭亡鄭想的還是利;回顧歷史展望未來說的都是利。燭之武用他的三寸之舌,用他的智慧和膽識,巧用一利字讓鄭國轉危為安。
3、假設談話方式,讓學生比較
假如燭之武一開始就挑撥離間,結果會如何?假如燭之武直接求秦退兵,結果又如何?
4、小結燭之武的語言藝術:
以退為進欲擒故縱示之以弊誘之以利
回顧過去晉不可信展望未來晉不可靠
5、教師小結:明明為鄭而來,卻處處替秦著想,這就是語言的藝術性,技巧性,也是語言產生的力量;當時機成熟時再行挑撥離間之計,更容易彰顯語言的力量,退秦也更易成功。危如累卵的鄭國轉危為安,一場危機就這樣在燭之武的三寸之舌下化解了,沒有動一兵一卒,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語言的技巧語言的魅力呀!
三、燭之武在強秦面前不卑不亢,成竹在胸,這份自信來自哪里?
1、學生回答
2、師生小結
有勇有謀有膽有識審時度勢辯才十足愛國憂國不計得失
正是:危亡之際挺身行寶刀未老史留名
單憑三寸不爛舌說退秦國虎狼兵
四、如果把這則材料運用到我們的作文中,可從哪些角度來運用呢?
1、學生回答
2、出示課件給學生更多運用角度
語言的力量口才與成功
愛國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
機遇與準備才能與機會發(fā)現(xiàn)人才伯樂和千里馬
選擇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大我與小我
手段與目的隱忍不發(fā)知錯能改雙贏
有志不在年高天生我材必有用如何應對逆境
……
3、出示例文,給學生更好的寫作指導
伯樂不來,我自薦之
毛遂自薦說服楚王,解了邯鄲之圍,展示了自己非凡的才華;鄒忌主動拜見齊威王,以自身的體悟勸齊威王廣開言路,使齊國不必用兵就可戰(zhàn)勝敵國;曹劌主動請見魯莊公,抓住戰(zhàn)機一鼓作氣,打敗強大的齊國。此三者都是主動推銷自己,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利國利民利己。而鄭國燭之武是三朝老臣皆不得重用,雖有滿腹經綸卻不懂得毛遂自薦,不懂得給自己尋找更多施展才華的機會,若沒有佚之狐的慧眼識英雄,恐怕要永遠湮沒在歷史風塵中了。伯樂不來,我自薦之。只有主動推銷自我,主動表現(xiàn)自我,才能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創(chuàng)造人生的輝煌。
機遇與成功
當機遇沒有來臨時,仍要積極準備,完善自己,把自己磨礪成金子,機會一旦來臨,便會閃耀于史冊。燭之武三朝為官,滿腹經綸,卻一直不得重用,這使得他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其間忍受的寂寞痛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來砥礪自己,飽讀經書,關心時事,終于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為自己人生劃上一個完美的感嘆號。燭之武用自己畢生精力、一生的才能等待這樣一個機會,當這個機會出現(xiàn)時,他毅然把握住這個機遇,不僅化解了一場殘酷的戰(zhàn)役和生靈涂炭的悲劇,還為自己的人生揮灑了精彩的一筆,還讓自己成為歷史星空中璀璨的明星。由此觀之,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唯有胸中有竹才能把握機遇,創(chuàng)造成功。
有志不在年高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燭之武就是一匹蓄勢待發(fā)的老驥。也許他也曾因人生虛擲而悲哀過感傷過,但他并沒有放棄對國家與人民安危的關心。我們可以想象出多少個日夜他翻看竹簡的手勢與眼神,想像出多少次他側耳細聽,焦急地渴盼著能從王宮中傳來征召自己的聲響。如果沒有對國家樸實的愛與時刻準備著為國家效力的心,一個小小的“弼馬溫”,一個須發(fā)皆白的老者,怎么能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么清楚,怎么能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梢姡词沽沂磕耗?,他依然一刻不停地關注著天下形勢,從沒有放棄過濟天下蒼生的理想。只要國家需要,只要自己一息尚存,不管命運對自己如何不公,仍會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熱。真是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
五、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感悟的是語言的力量,傳承的是愛國精神,運用的是語言文字,學到的是說話的藝術,愿我們都做中華文化的傳承者。
六、作業(yè):
利用比干、韓愈和魏征、鄒忌、觸龍等相關事例,寫一篇以“忠言不逆耳”為題的文章。
七、板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
以退為進
示之以弊退秦利秦退
誘之以利
挑之以史圍鄭晉退
中學高中語文教案范文精選篇4
【教學目的】
1.感悟徐志摩詩歌華麗輕巧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fā)出的強烈的藝術感染;
2.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再別康橋》教案3。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之美。
【教學難點】
意境的營造。
【教學方法】
誦讀入境,欣賞詩意;聯(lián)想比較,鑒賞評價。
【教學道具】
幻燈
【教學時間】
月 日 星期 第 節(jié) 高二(一)、(二)班 共 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導入
在前幾課里,我們介紹并運用了詩歌的意象和象征這一鑒賞詩歌的入門方法,這節(jié)課我接著運用這種方法,來共同研究、探討現(xiàn)代詩歌史中的明珠——《再別康橋》,體會其意境之美。
二 閱讀資料
徐志摩(1897~1931)
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云中鶴等。浙江海寧人。1915年畢業(yè)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歐美浪漫主義、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1922年返國后在報刊上發(fā)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fā)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chuàng)辦《現(xiàn)代評論》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其翻譯。1925年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fā)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
1927年參加創(chuàng)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chuàng)刊后任主編。并出國游歷英、美、日、印諸國。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chuàng)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并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于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再別康橋》教案3》。
康橋:
即“劍橋”(Cambridge),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是徐志摩曾經學習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國。1923年3月在《時事新報》上發(fā)表了第一首記憶康橋的詩——《康橋在會吧》,但藝術上松散冗長,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訪問倫敦,1926年1月寫下了為人熟知的現(xiàn)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xiàn),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中學高中語文教案范文精選篇5
教學目的
1, 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2, 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A, 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B, 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媒體設計:播放校園歌曲《再別康橋》。
播放黃磊朗誦帶《再別康橋》。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 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圖片。
(解說: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对賱e康橋》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播一首由《再別康橋》改成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yōu)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再別康橋》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岛拥乃_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jié)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整體鑒賞《再別康橋》。(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一),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shù)不勝數(shù),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蓖醪摹端投派俑问裰荨罚骸芭c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蓖醪g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崩畎椎摹顿浲魝悺罚骸袄畎壮酥蹖⒂?,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p>
啟發(fā):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二),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A, 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B,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么作用?
明確: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shù)囊庀筮x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三),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筑美。
1, 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jié),幾乎每一節(jié)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jié)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xiàn)。
A, 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 音節(jié)和諧,節(jié)奏感強。
C, 回環(huán)復沓。首節(jié)和末節(jié),語意相似,節(jié)奏相同,構成回環(huán)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筑美,是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对賱e康橋》共七節(jié),每節(jié)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shù)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解說: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師總結。)
六、小結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xiàn)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鑒賞新詩的方法。
七,知識點訓練。
1、對這首詩的解說,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 開頭一節(jié)點明“再別”,連用三個“輕輕的”形成輕柔而優(yōu)美的旋律,把讀者帶入一種欣喜乃至禮贊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節(jié),詩人用“金柳”“艷影”“青荇”“榆蔭下的一潭”“彩虹似的夢”等一系列色彩鮮明的意象描繪康河的美景,抒發(fā)眷戀之情。
C. 第五、六兩節(jié),詩人的情緒由舒緩轉向激昂,想“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接著跌落回離別的現(xiàn)實,兩個“沉默”表達了詩人無盡的惆悵。
D. 最末一節(jié),以兩個“悄悄”緊承上一節(jié)的“悄悄”和“沉默”,而且與首節(jié)遙相呼應,但詩人的情緒已由淡淡的憂郁變得更加惆悵與傷感了。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A. 這首詩像一支優(yōu)美的樂曲,纏綿深婉的詩句隨著輕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來,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余音裊裊。
B. 這首詩像一幅生動的畫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變幻與意象組合形成流動的氣韻,艷麗而又幽雅,飄逸中見靜穆。
C. 這首詩具有完美的形式結構,每節(jié)詩四句,每個詩句基本上由三頓構成,勻稱,和諧,于清新活潑中求整飭。
D. 這首詩極好地體現(xiàn)了新格律詩派獨特的美學追求,但惟美主義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表達。
3, 識記訓練:背誦本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