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語文《延安,我把你追尋》教案
《延安,我把你追尋》是一首新體詩,抒發(fā)了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男W六年級語文《延安,我把你追尋》教案,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小學六年級語文《延安,我把你追尋》教案一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大體了解延安精神的內(nèi)涵及發(fā)揚延安精神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了解背景
1.檢查自學,導入新課。
(學生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介紹有關延安的內(nèi)容。)
2.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作者為什么要追尋延安,追尋它什么?我們共同來學習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全詩。(也可以播放錄音)
2.學生初讀全詩。
(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掃除朗讀障礙,把詩句讀準、讀通。)
3.組內(nèi)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
(通過學生之間的資料交流,初步感知詩的內(nèi)容。)
4.再讀全詩,質疑。
5.自由朗讀,體會感情。
三、理解詩句,突破難點
1.小組合作交流,理解詩句內(nèi)容。
(組內(nèi)交流時,要求組長把組內(nèi)解決不了的問題作上記號。)
2.集體交流,教師點撥。
“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卻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車”代表過去落后的生產(chǎn)條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皩毸巾斕炝⒌氐募沽骸贝硌影簿??!昂敛华q豫丟掉了”與“不能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意思是說我們非常堅決地丟掉了貧窮和落后,卻不能丟掉偉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課題,感悟中心。
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理解、感悟這首詩所抒發(fā)的追尋延安的迫切心情。
(1)詩的第二小節(jié)中所講到的幾個地方分別代表了當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節(jié)中“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節(jié)中“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
(3)你怎樣理解“追尋延安”?
四、指導朗讀,引起共鳴
在學生理解了詩的內(nèi)容、感悟到全詩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采用指讀、組內(nèi)互讀、班內(nèi)朗讀比賽等形式,在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與詩人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受到感染。
五、總結
1.教師小結:
作者追尋延安,追尋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為崇高理想獻身的精神,是革命隊伍中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艱苦奮斗是我們的傳家寶。即使將來我們經(jīng)濟發(fā)達了,生活富裕了,也還要提倡艱苦奮斗。因為無論什么時候,人們總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為了把社會推向前進,總要開辟新領域,探索新事物,這就必須發(fā)揚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
2.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學習實際,談一談怎樣把延安精神發(fā)揚光大。(在學習、生活中,要團結同學,助人為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黨和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挺身而出;發(fā)揚艱苦奮斗的精神,節(jié)約一張紙、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不求索取,只講奉獻。)學生可以暢所欲言。
六、布置作業(yè)
l.抄寫這首詩。
2.有能力的同學把它背誦下來。
附: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布置學生課前收集一些有關延安的資料。利用課文插圖和關于“延河”、“南泥灣”、“楊家?guī)X”、“棗園”的圖像資料,課文朗讀錄音等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運用以前學到的語文基本功,自主探究課文內(nèi)容。通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適當進行點撥。
小學六年級語文《延安,我把你追尋》教案二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這首詩,領會延安精神,使學生懂得發(fā)揚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詩結構,理解詩中的重點詞語、句子。
3.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中重點語句,了解詩中所說的具體事物的含義。
2.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領會延安精神,懂得發(fā)揚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二)理解重點詞句,了解詩的結構。
(三)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并把思想感情讀出來。
三、教學過程
(一)介紹背景、口述目標。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它記載中國革命的歷史,是一本真實的教科書。它凝聚了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譜寫了中國革命閃光的篇章。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延安,我把你追尋》。
這節(jié)課,我們要通過學習,了解課文的結構,理解詩中的重點詞、句,體會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還要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理解文中重點詞語。
1.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2.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理解詞語。
3.集體討論重點詞語。
教師可將學生小組討論后仍不理解的詞語投影出來,指導全班同學共同理解。
追尋:跟蹤尋找。
昔日:從前,課文中指革命時期。
茁壯:健壯。
雨后春筍:春天下雨后竹筍長得很多很快,文中是指高樓大廈大量出現(xiàn)。
滿目琳瑯:一般寫作琳瑯滿目,比喻優(yōu)美珍貴的東西很多。文中用來形容各種家用電器的擺設。
奧秘:奧妙神秘。
老牛破車:代表過去落后的生產(chǎn)條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三)理清全詩結構。
1.讓學生自由讀全文,邊讀邊思考:每一節(jié)各講了什么?全詩可以分為幾部分?用筆標出來。
2.學生通過認真朗讀,可以說出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2節(jié)),講了對于延安精神的追尋;第二部分(3、4節(jié)),講了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節(jié)),講了追尋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讀全詩,加深學生對全詩整體結構的認識。
(四)學習第一部分。
1.自由讀第一部分,邊讀邊思考,詩人追尋棗園、延河、南泥灣、楊家?guī)X這些地方,是在追尋什么?
2.接著可以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分小組討論。
3.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理解。
學生能夠說出詩人實際上是在追尋延安精神,那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詩句之后,教師可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部分。
(五)學習第二部分。
1.讓學生自由讀第二部分,邊讀邊思考“我們毫不猶豫地丟掉了老牛破車,卻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什么?
2.接著,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這兩句詩。
學生結合前兩句“航天飛機探索宇宙的奧秘,電子計算機奏出美妙的交響”??梢哉f出“老牛破車”代表過去落后的生產(chǎn)條件,這種落后的生產(chǎn)條件沒有什么可留戀的,應該“毫不猶豫地丟掉”?!皩毸巾斕炝⒌氐募沽骸?,從字面上看是說延安的寶塔山高聳入云,恰如脊梁一般。從深一層看,寶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們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們絕對“不能丟”的。
3.理解了這兩句話,教師可進一步提問這一部分中還有哪些詩句也表達了這樣的意思?學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話:“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
4.教師可進一步引導:“破舊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又指什么?
學生可以理解出“破舊的茅屋”是過去貧窮的生活條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經(jīng)濟發(fā)展了,這種貧窮的生活也一去不復返了。當年在“溫熱的土炕”上,共產(chǎn)黨人、革命戰(zhàn)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種在革命戰(zhàn)爭中親密的軍民關系,火熱的斗爭生活,是我們忘不了,也是我們不應該忘記的。
5.教師在指導學生理解這兩句話的同時,還應該通過自己的范讀和導讀來指導學生朗讀,通過朗讀,使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六)學習第三部分。
1.讓學生自由朗讀第三部分,邊讀邊想:“延安”指什么?學生可以說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師可讓學生再讀課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會怎樣?請學生畫出有關句子。
2.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句。
學生通過剛才的朗讀,可以找到這句話:“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沒有了靈魂,怎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教師可將這句話用投影打示出來,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靈魂指什么?“展翅飛翔”指什么?然后讓學生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學生可以說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個人沒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創(chuàng)造光明美好的未來,以此來領會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總結全文。
教師可讓學生自由朗讀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學生可以說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為崇高理想而獻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等。
(八)朗讀建議。
這首詩節(jié)奏明快,格律嚴謹,韻律清晰,是練習朗讀的好材料。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以此來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讀能力。朗讀時,可以這樣停頓:
延安,/我把你/追尋,
像/翩翩/歸來的/燕子,
在/追尋/昔日的/春光;
像/茁壯成長的/小樹,
在/追尋/雨露和太陽。
追尋你,/延安/叮咚的/流水,
追尋你,/棗園/梨花的/清香,
追尋你,/南泥灣/開荒的/镢頭,
追尋你,/楊家?guī)X/講話的/會場。
一排排/高樓大廈/像雨后春筍,
一件件/家用電器/滿目琳瑯;
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
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
航天飛機/探索/宇宙的/奧秘,
電子計算機/奏出/美妙的/交響;
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
卻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燦爛輝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沒有了/靈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尋,
追尋/信念,追尋/金色的/理想;
追尋/溫暖,追尋/明媚的/春光;
追尋/光明,追尋/火紅的/太陽。
小學六年級語文《延安,我把你追尋》教案三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這首詩,聯(lián)系自己搜集的相關資料,領會延安精神,懂得發(fā)揚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詩結構,理解詩中的重點詞語、句子的含義。
3.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背誦課文。
4、仿照詩句的表達方式,寫句子。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說到新中國的建立歷程,我們不會忘記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zhàn),不會忘記二萬五千里的長征。從今天起,我們將穿越時空的隧道,去追尋那段激動人心的革命歲月。
2、讀單元提示,明確單元要求。
3、今天我們來學習第四課,齊讀課題。
4、簡介延安。我們?yōu)槭裁匆穼ぱ影?
二、學習字詞,整體感知:
1、出示重點詞語,指名朗讀:
翩翩歸來 茁壯成長 滿目琳瑯 毫不猶豫 燦爛輝煌
脊梁 镢頭
2、指名分節(jié)讀詩歌,思考這每節(jié)詩的意思。
三、指導學習第一節(jié)詩歌:
1.自由讀第一部分,邊讀邊思考,你從這節(jié)詩中讀懂了些什么?
2.學生交流。
把我對延安的追尋比作是燕子對春光的追尋和小樹對雨露和太陽的追尋。從而表現(xiàn)了我對延安追尋的急迫和必要。
3、仿照寫句子:
4.朗讀。背誦。
5、小結學法: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含義,及表達的情感。
四、學生自學后面的幾節(jié)詩:
1、學生自學。
2、交流:
(一)第二節(jié):
1、南泥灣開荒的镢頭是指當年在南泥灣開展的大生產(chǎn)運動,當年蔣介石國民黨軍隊向共產(chǎn)黨、八路軍抗日根據(jù)地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掃蕩,并調(diào)集幾十萬軍隊包圍陜甘寧邊區(qū),實行嚴密的軍事包圍和經(jīng)濟封鎖叫囂著要“餓死八路軍,困死八路軍”。當時,邊區(qū)地廣人稀,土地貧瘠,僅有140萬群眾,要擔負起幾萬干部、戰(zhàn)士和學生的吃穿用,實在是一件難事。正如毛澤東說的那樣“我們曾經(jīng)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zhàn)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在這嚴峻的歷史關頭,1939年2月黨中央、毛澤東及時地提出了“發(fā)展經(jīng)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和“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動員廣大軍民開展大生產(chǎn)運動。11941年春,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九旅長兼王震的率領下,奉命開進南泥灣,披荊斬棘,開荒種地,風餐露宿,戰(zhàn)勝重重困難,把荊棘遍野、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處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它代表著自力更生,奮發(fā)圖強的精神。追尋的是這種精神。
2、楊家?guī)X講話的會場:是中共中央1938年至1947年的所在地。是中共中央1938年至1947年的所在地。 1938年11月,因日本飛機轟炸延安,中央機關由城內(nèi)搬到楊家?guī)X。中央書記處、辦公廳、組織部、宣傳部、統(tǒng)戰(zhàn)部、運會、婦委、青委等單位均設在這里。黨中央在這里居住期間,領導了大生運動和延安整風運動;召開了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也是在這里舉行的。1943年10月,中央書記由此遷駐棗園,中央其他單位仍留住這里。棗園是中共中央書記處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駐地。實際上是指追尋黨中央的領導。
3、朗讀。
二)第三、四節(jié):
1、雨后春筍:比喻高樓大廈涌現(xiàn)得快、多。
滿目琳瑯:各種好東西很多。通過這兩個比喻告訴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了現(xiàn)代化。
2、溫熱土炕:代表的是延安的精神。
3、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卻不能丟掉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車的含義是指貧窮落后,頂天立地的脊梁是指延安精神
4、連起來讀三、四節(jié)詩。
5、概括意思。
三)第五、六節(jié):
1、反問句的體會。
2、追尋信念:什么樣的信念?——金色的理想,解放全中國,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
3、追尋溫暖: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4、追尋光明:只有擁有延安精神才能擁有光明。
五、總結全文:
1、分段概括段意。
2、概括全文及中心思想。
3、練習背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