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小學語文教材要做好加減法
小學語文教師在思想上要真正把自己和學生放在平等地的位置上,充分發(fā)揚教學民主,在教學中就要做好“加減法”,從而擠出更多時間,為什么小學語文教材要做好加減法你知道嗎?一起來看看為什么小學語文教材要做好加減法,歡迎查閱!
小學語文教材要做好加減法
新版教材進行了較大調(diào)整,替換了40%左右的課文。因為和孩子相關(guān),這則消息迅疾在網(wǎng)絡(luò)上發(fā)酵,引起社會熱議。
而從縱向看,過去不同版本的教材修改,基本都引發(fā)過社會討論。從中,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幾乎過去的每次討論都存在一個代表性的議論焦點。這次的焦點是“南京大屠殺題材課文被撤換”。對此,語文出版社在其官方網(wǎng)站刊發(fā)嚴正聲明:新版教材將溫書林所寫的《南京大屠殺》一文換成張純?nèi)缢鶎懙摹赌暇┐笸罋ⅰ芬粫墓?jié)選,課文題目為《死里逃生》,不存在撤掉的問題。雖然這個議論焦點被證明是謠言,但此謠言和其他討論卻折射出,在很多人看來,小學語文教材不只是一本編選修訂的普通書籍,還應該帶有文化傳承、歷史教育等功能。
也許正是因為存在多元標準,這種討論才成了定時新聞。因為標準越多,在沒有理清標準次序的情況下,就越會存在求全責備的可能。我認為,小學語文教材首要的評價標準應該是:它是否和孩子成長相匹配。至于教材的內(nèi)容是否反映了社會現(xiàn)狀,是否具有批判性,并不重要。因為小學語文的主要功能應該是打基礎(chǔ)。這個階段,我們應該重點培養(yǎng)孩子對文字的感覺和促進其基本寫作、閱讀思維的養(yǎng)成。
其次,一本語文教材雖然存在導向作用,但是我們不能放大這種作用。有人說,小學語文教材應該守護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顯然,這句話聽起來沒錯,但本質(zhì)上是虛的??恳槐窘滩膩碓我粋€民族文化的根,顯然不符合現(xiàn)實。一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是用幾本小學教材就可概括的。二來,小學語文教育應該是一種基礎(chǔ)實用教育。一個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畢竟有限,過深的文化性閱讀可能挫傷其閱讀興趣,會揠苗助長。傳承民族文化和樹立歷史觀念,更多應該是中學和大學教育要做好的事。
從目前來看,我以為,小學語文教育的危機并不在教材的改版和選取上,而在于教育方式上。我見過,很多語文課本的課后習題乃至語文試卷上基本都強調(diào)歸納文章中心思想。這樣的題型其實稀釋了文章細節(jié)的意義,它在給孩子一個錯誤的引導。歸納性閱讀利于應試考試,卻不利于文學修養(yǎng)的養(yǎng)成。舉個例子來說,《紅樓夢》的中心就是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以及寧、榮二府的變遷,但它絕不是紅樓夢的真正價值所在。其價值在語言上,在人物刻畫上,在通篇布局等細節(jié)上。
此外,我們對小學生語文課外讀物的正向引導相對乏力。一方面,家庭閱讀氛圍不夠濃厚,它直接影響孩子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另一方面,中國文學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成為一座巨礦,對孩子讀物的選取,我們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現(xiàn)今,我們存在比較嚴重的功利性閱讀問題。孩子讀書圍繞考試和成功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基于此,我以為,小學語文教育必須要做好加減法。
語文教學,要做好“加減運算”
“語文教學是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當年針對語文教學老、大、難問題,張慶先生旗幟鮮明地提出語文教學要用“減法思維”。這在當時乃至現(xiàn)在對簡化頭緒、簡明目標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可是很多年過去了,麻煩的是這些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被更加冠冕堂皇的理由或現(xiàn)象遮蔽了,有些一味地“做減法”,該“減”的還沒有減掉,不該“減”的倒減了不少?!皽p”得使語文喪失了“語文味”、喪失了語文個性、喪失了意義與思想。于是現(xiàn)在我們又提出“語文,是做加法的藝術(shù)”。“加法”又該“加”上去的是什么呢?現(xiàn)象學告訴我們,討論問題要回到現(xiàn)象本身,當然,我們應該從我們的常態(tài)教學去尋找答案。
下面是我校進行“常態(tài)課教學”研討時,兩位教師教學《祖父的園子》的情況(部分精讀感悟環(huán)節(jié))。
第一位:
1、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說說這里寫了哪些小動物或小昆蟲。你感覺祖父的園子是一個怎樣的園子?
2、精讀第3~12自然段:
⑴我在祖父的園子里都做了些什么?祖父是怎樣對待“我”的?
⑵分角色朗讀第4~11自然段,說說這是一個怎樣的祖父?
⑶師生角色表演這部分內(nèi)容,比較“摘”與“拔”,作者為什么說祖父把草“摘”下來而不說“拔”下來?
3、默讀第13自然段,這里寫了哪些東西是自由的?小作者自由嗎?練習讀出這種自由的感受來。
第二位:
1、默讀第2~13自然段,思考:
祖父的園子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園子,它會讓作者如此念念不忘?
2、細讀第2~13自然段:
小結(jié):
表面上作者不忘的是祖父的園子,而實際上不忘的是當年那種自由與快樂的心境。
⑴走進文本:
①感知內(nèi)容:
文中寫到哪些事物的自由與快樂?(動物、植物、昆蟲)“我”的自由與快樂又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瞎鬧”、“亂鬧”等)
②設(shè)置沖突:
是因為有了這個園子,有了這些快樂的小蟲、小鳥,“我”才自由與快樂的嗎?
(點出祖父的愛是“我”自由的源泉,是祖父的愛呵護了“我”的自由。是這份自由讓作者有了童年的快樂,有了成年后的美好回憶,也有了成年后對什么是自由充滿著敬畏與神往。)
⑵走進作者:
①討論:
作者為什么在30歲的時候?qū)@份童年的自由還這般懷想呢?
(簡介作家蕭紅的相關(guān)背景資料。)
②補充延伸:下面是《呼蘭河傳》這部小說里“尾聲”中的幾句話(出示),讀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練習寫話:
小結(jié):
是的,從這段文字中我們讀出了一種淡淡的思念、淡淡的憂傷,甚至還有一絲淡淡的孤獨,要表達這些就需要淡淡的心境,這種淡淡的心境或許就是寫作的最高境界,嘗試著用這種心境來接著第13節(jié)繼續(xù)描寫(以相同的句式):說說還有哪些東西也自由了──
⑶走進自我:
①練習說話:
“我和祖父的園子”,是祖父的“愛”使我在祖父的園子里找到了自由與快樂。請你說說你有過這樣的自由嗎?你認為“有愛就有自由與快樂”嗎?
②練習寫話:
“我和祖父的園子”,這是一個自由而又快樂的“園子”,在你現(xiàn)在的生活里,有沒有令你難忘的“園子”?那又是一個怎樣的“園子”呢?請以“我心中的園子”為題寫一段話,寫出你淡淡的真情。
通過這兩次常態(tài)教學的研討,我們發(fā)現(xiàn)常態(tài)下的語文教學要做好“加減運算”,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言意性是衡量語文教學“加”與“減”的第一把尺子
語文的內(nèi)在構(gòu)成要素是“言”和“意”,言與意的對立和統(tǒng)一、互轉(zhuǎn)和表現(xiàn),則是語語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核心和關(guān)鍵?!把浴焙汀耙狻笔钦Z文的表現(xiàn),而“言意性”,就成了語文的表現(xiàn)性──本質(zhì)。這篇文章節(jié)選自蕭紅的《呼蘭河傳》,這部小說是說作家蕭紅經(jīng)歷了坎坷與變故之后心境歸于平淡,驀然回想起兒時祖父帶給她的自由與快樂的情景。這里樸實直白的表達形式是表現(xiàn),而這種淺淡、樸素的文字背后作者那種自由快樂甚至還有點孤寂焦灼的內(nèi)心就是這種表現(xiàn)下的“表現(xiàn)性”,這是需要引領(lǐng)學生抓住有關(guān)詞句慢慢品析、感受、走進的,這個過程就是文本的“言”與“意”融合的過程。其實,文本的語言(言)和思想(意)是天然地黏附在一起的,思想絕不是語言的附庸,語言也不能表面地顯示思想,它要滲入其“語里”。所以對于閱讀教學就要關(guān)注言語,更關(guān)注言語表現(xiàn)下的“意”的張力。
或許是對“語文本體”理解的窄化,我們對“語言”或“言語”關(guān)注較多,而對于“思想”或“意”關(guān)注較少。魏永老師曾作過這樣的比喻:“課堂的內(nèi)涵或者說‘意’是一個實數(shù)前面的自然數(shù),課堂技術(shù)和課堂氣氛是自然數(shù)后面的零,沒有前面的自然數(shù),后面再多的零都沒有意義;有了前面的自然數(shù),后面的零越多,數(shù)值越大?!薄皩τ趯W生而言,如果‘意不至’,那么所有的‘言’只能是空殼?!粗庵痢圆贿_’時,學生才會主動學習運用語言,語言才會真正成為工具?!边@就告訴我們?nèi)绾稳ァ暗醚?、“得意”,如何進行“言與意”的有效互轉(zhuǎn)?!暗醚远狻被蚴恰暗靡舛浴倍际且环N簡單的、片面的教學(當然我們要看這個“意”是否就是文本之意,是否可以引導學生走向更為深遠的意境、意蘊、意義,同時這個“言”是否就是源于“意”之“言”)。因此,言意性為我們提供了一把衡量或“加”或“減”的標尺。
從這點來觀照上面的第二位教師的教學,可以看出整個教學過程教者從作家蕭紅的內(nèi)心出發(fā),從作者那種處于淡淡真情下的白描的甚至有點??嗦的文字形式出發(fā),在設(shè)置沖突、文本互讀的基礎(chǔ)上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體悟那種淺淡文字中所蘊涵的深邃的思想情感,再通過聯(lián)系自我、教師有價值的問題引領(lǐng),文本慢慢走進了學生心靈,學生通過聯(lián)想、比照、省思與追問,那種自由的表達、有思考的表達、有一定主旨意義的表達無不在充滿張力的課堂上緩緩流淌,學生從“走進文本”到“走進作者”終到“走進自我”。這是不是就是在“做加法”呢,這里增加的是對文本意蘊的深刻理解以及這種體味后的學生“有能力表達”(尤其是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有愛并非就有自由”的呼喚也在敲擊著我們的心,給我們以省思與頓悟),這種基于文本的那種暢達的學習體驗與幸福感受不就是在“言與意”的適切融合上求“加法”嗎?這樣的“加法”理應成為我們追求的“常態(tài)”。
二、常態(tài)下的語文教學要做到“加”、“減”有度
佛教信奉“六向圓融”,遇到兩難命題不是“非左即右”,而是“向上”?!坝卸取辈拍軐崿F(xiàn)“和諧”與“圓融”。我們語文教學的“中庸之道”在哪里呢?其“加減法則”又是什么呢?“語文教學不能沒有思想,不能沒有思想的深刻性?!枷胧怯幸饬x的命題。’我們可以把帕斯卡爾的話改變一下,語文教學的全部尊嚴和它的全部優(yōu)異在于思想。簡單應與豐富相平衡。語文教學決不是簡單的做減法或加法,而在于開發(fā)語文教學豐富的內(nèi)涵,該減應減,該加就加。扎實與靈活相平衡。不扎實不意味著‘不活’,靈活也不意味著‘不實’。只有靈活不夠,只有扎實而缺乏靈活也不行。如此等等?!笔堑模訙p乘除無所不可,當加則加、當減則減,關(guān)鍵要看這種表達有無思想或意義的命題存在,能不能為學生的思想與精神的成長奉獻智慧,有沒有可以打動學生心靈的力量,而不僅僅是在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沒有生命的字詞句上反復折磨學生,否則增加的也只是些毫無價值的枝枝蔓蔓。
由此看出,語文教學的“加減法”“加”上去的是意義、是思想,“減”去的是細枝末節(jié)、是庸俗臃腫。對“加減法”的誤讀,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那些在教學中往往是不自覺的、即興的、無理據(jù)或者僅以為‘我以為’的個人性反應為理據(jù)的教學內(nèi)容”就會充斥著課堂。再看上面第一位教師的教學,這種教學其實我感覺(大家都有這樣感覺)就是一種“自明性教學”,就是學生通過閱讀完全就可以自己明白的,而我們教師還要花費40分鐘在那“教”,“教”的意義產(chǎn)生了嗎?沒有。這樣“減”去的是文本的深刻意蘊,“減”去的是學生的智慧發(fā)展,而“加”上去的只不過是教師??里??嗦、索然寡味的講解以及漫無目標毫無意義的引牽。不了解學生學習的中國、不知道文本“言”與“意”的糾結(jié)點在哪,沒有“有價值的問題引領(lǐng)”,沒有“充滿新奇的精神歷險”,學生怎能享受到思考或表達的欲望與沖動、怎能有心靈的安頓與超遠。學生的思維受到窒息,這樣的課堂有何張力可言!這是在無度的“做減法”。這要是成為了一種“常態(tài)”,我們語文教學培養(yǎng)出來的只不過是一些會說著“正確的廢話”和“沒有個性與思想”的“空殼”。相反,如若不在語文的“言意性”上而在什么花哨的教學手段、煩瑣的教學過程等上求“加”那只能是一種負擔或是被認為“無中生有”。所以,我們語文教學就是要適時在教學目標上“做減法”、教學理念的指導上“做減法”、教學手段的運用上“做減法”,而在文本意蘊的解讀上、教學內(nèi)容的有效選擇與建構(gòu)上以及教學方法的表現(xiàn)力度上適當“做加法”。
語文課堂也要做好“加減法”
新課程呼喚有效的課堂教學,往簡單里說,就是我們教師要通過事半功倍、高效高質(zhì)的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最大的發(fā)展。然而,從目前課堂教學的情況看,不少教師還是“抱”著學生走路,很少“扶”著他們走,更沒有勇氣放手讓他們獨立行走,因而學生的主體發(fā)展仍然得不到保障。
如何營造自主、高效、充滿活力的課堂,促進學生的均衡發(fā)展,我認為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還要做好“加減法”,從時間上來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四十分鐘是個常量,在這個有限的時間里,要最大限度地壓縮教師講的時間,以擠出更多的時間給學生。也就是說,教師的活動量要下去,學生的活動量要上來,要讓學生有充裕的學習時間,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的活動。
一、做好“減法”
1.減少教學任務和要求。
一棵長滿了枝葉的果樹,只有及時地給它修枝,日后才能結(jié)出豐碩的果實。同樣,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也要去掉不合理的負擔,堅持姓“語”,堅持姓“小”。在整個小學階段,確保做到“四個好”:字要寫好,話要說好,書要讀好,文要寫好。就某堂課來講,教學要求相對單一、集中,避免食多嚼不爛。如:低年級語文中的識字課,一般都是通過一組充滿韻律的詞串來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這樣的識字課,我們就應該以識字為主要目的,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讓學生萌生主動識字的愿望,最好地發(fā)揮孩子的識字能力,這樣學生對生字的認識才會非常明了,而不會因為課堂上過多的教學任務而淡化了識字效果。
2.減少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手段。
教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都必須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切實為完成課前制定的教學要求服務,決不能搞程式化。學習新課,不一定每課都要從審題、介紹背景、范讀開始,而應該因“課”制宜,環(huán)節(jié)能少則少,教學手段能簡則簡。比如:高年級的語文教學內(nèi)涵深厚,鏈接豐富,語文教師往往要徘徊在文本和資料之間,引領(lǐng)學生在語言文字之間走上幾個來回。而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則不然,通俗而不乏童趣的課文,就無需教師在文本的結(jié)構(gòu)和立意上煞費苦心,而更應該以兒童的立場來實施語文教學,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用心去思考,以最貼近兒童生活的方式、最易被兒童接受的方法,去呈現(xiàn)課堂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可以是寥寥數(shù)筆的簡筆畫,也可以是趣味盎然的板貼圖,我們應該以最簡單的手段去取得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
3.減少教師講解和提問。
學生學習課文,不是靠教師講懂的,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讀懂的。我們不能以自己的講代學生的讀,以自己的講代學生的練。否則,結(jié)果只能是老師口燥唇干,學生無動于衷,費時而學生無所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是不要講,而是要講在點子上,即講在教學的重點、難點、學生的疑點,語言文字的訓練點上。講課語言要力求簡潔、精練,不浪費課堂上的分分秒秒。
我們不能把以前的“滿堂灌”改為“滿堂問”。提問不等于啟發(fā)式,啟發(fā)式也不只是提問。課堂上的“一問一答”,一部分學生唱主角,大部分學生坐冷板凳,會嚴重影響全體學生的發(fā)展。提問要少而精,提得恰當,問在點子上。我們應提倡以讀為本,以問促讀,激發(fā)學生在讀書活動中,通過緊張的思考、分析、探索等智力活動,獲得知識、發(fā)展思維。學生的思考、發(fā)現(xiàn)是課堂中“無法預約的美麗”,我們教師要準確洞察和把握學生學習活動,積極引領(lǐng)調(diào)控,激發(fā)精彩生成,讓學生的思維、能力看得以發(fā)展。
二、做好“加法”
在做好“減法”的同時,要做好“加法”。即教師活動量下去之后,怎樣使學生的活動量上去。我認為應做好“三個增加”。
1.增加自學和思考。
無論是課內(nèi)預習、復習,還是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的思考,以及其它自學活動,教師都必須以中等學生為依據(jù),給學生以充裕的時間,讓他們充分經(jīng)歷認知過程,決不能應少數(shù)尖子生已完成而“走過場”。
2.增加讀書和積累。
閱讀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而完成這一任務的最重要的途徑是讀的訓練。因此,我們必須在每堂課中,至少花一半時間用于學生的讀的能力的訓練,保證讓所有的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讀,達到讀正確、讀流利的要求,以至對精彩的段落、篇章能熟讀成誦,從中感受、領(lǐng)悟和吸收語言。
3.增加練習和活動。
能力只有通過有目的、反復的操練才能形成。所以要舍得花時間引導學生多聽、多說、多寫、多觀察,積極開展語文興趣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語言實踐機會,以促使學生熟練掌握語言應用的技能和技巧。另外,要保證課堂上有一部分時間,用于學生獨立完成各種書面練習。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堂教學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導向、導讀、導思、導疑、導練等方面;學生的主體作用,則主要表現(xiàn)在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上。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倡導尊重孩子生命本源的需求,這就需要我們徹底地轉(zhuǎn)變自身的角色,在教學中切實做到這三個“減少”和三個“增加”,運用我們的智慧給學生充實而快樂的課堂,和學生一起攜手享受學習的快樂。
為什么小學語文教材要做好加減法相關(guān)文章:
為什么小學語文教材要做好加減法
上一篇:最新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書目錄
下一篇:初中語文背誦方法和技巧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