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西游記為什么有三個唐僧(2)
唐僧的人物形象
在小說《西游記》中,作者把唐僧這一堅韌不拔、執(zhí)著追求的性格進行了進一步地刻畫,成為多少人為之學習的楷模。作為師父,他對徒弟要求很嚴,經(jīng)常教導徒兒“要以慈悲為懷”。 大徒弟盡管機智不凡,本領高強,但在連傷“良家三人性命”后,師父也不能顧及情面,而將他逐回老家;作為僧侶,他行善好施,為民除害,為人們播撒著善良的種子;作為求學者,令人們贊嘆不已的是他那堅強的意志和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他不僅對徒弟要求嚴格,而且也從不懈怠自己。不為財色迷惑,不為死亡征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信念,使他終成正果。唐僧,給我們的啟示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唐僧是一個心慈面善吃齋念佛的僧人。雖然他并沒有本領,但是極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最終卻自食其果,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因此,與其說唐僧是個師傅,倒不如說他是個地道的領導者。他胸懷天下,惠及黎民百姓,為了求取真經(jīng)而不惜遠行,并在所到之處宣揚佛法和親民敬君的思想。至于唐僧雖然經(jīng)歷諸多磨難但總能化險為夷的原因,一則唐僧是金禪子轉世,有佛祖如來和 觀世音菩薩的庇佑;二則唐僧能夠領導好他的三個高徒,能讓他們臣服于自己,告狀搬來觀世音菩薩或是念那 緊箍咒,讓徒弟們望而生畏。只要有人膽敢為非作歹或作奸犯科,必然要受嚴懲。
唐三藏在書中雖然是以取經(jīng)為責任的師父,但是實際上他卻是個性懦弱,偽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的人。他雖然為人善良仁慈,卻不能夠明辨是非,反而屢屢聽信豬八戒的挑撥,誤會能識破妖魔詭計的孫悟空,并且總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唐僧身上集中了封建儒生的迂腐和佛教 信徒的虔誠,他成天念叨著對一切“妖魔蟲豸”講仁慈,“行恕道,”是非不分,善惡不明,正邪不清, 人妖顛倒,自己對惡勢力一味的屈服,軟弱,卻對忠心耿耿保護他安全,肅清西行路上障礙而“除妖滅怪”的孫悟空不能容忍。
其實唐僧的形象可以說與傳說中的白面書生不謀而合,雖然滿懷理想主義,卻手無縛雞之力,當困難發(fā)生的時候,總是束手無策,坐待外援。
但他卻有堅定的信仰和不變的力量,正是這樣,他才是偉大的,并能在取經(jīng)路上克服了種種困難,最終修得正果、取得真經(jīng)。
唐僧的傳說
一、唐僧出家
陳河村,原名陳家谷。
唐僧出世前,這里荒草一片,深谷黑霧彌漫,人們過著凄涼、悲慘的日子。
一年春天,從緱山上飛來一只鳳凰,落在陳家谷南的高臺上,連叫幾聲,展翅飛去。只見霞光萬道,黑霧消散,整個山谷充滿了瑞氣。
這時,在陳家院上空升起一片白云,陳家一個嬰兒落地了。這個嬰兒就是玄奘。父母給他取名祎兒。人們覺得這個孩子有點來頭,將來定會干一番事業(yè),就把祎兒家門口的小溪,改名陳河,陳家谷稱陳河村。又把落鳳凰的這條溝稱為“ 鳳凰谷”,谷南邊的高臺取名“鳳凰嘴”。
祎兒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由于家里窮,讀不起書,他只好到寺院里去聽老和尚講經(jīng),時間長了,很多經(jīng)卷都能夠背下來。
一次,路過白鹿寺,他又到經(jīng)堂門前聽講。不一會兒,主持長老向群僧提問,眾僧面面相覷。這時,站在門口的祎兒脫口而出,回答了長老的問題,長老非常驚異,走下經(jīng)臺仔細打量,看他穿著雖然襤褸,卻相貌堂堂,眉宇間流露出一股英氣。長老滿心歡喜,勸他入寺。祎兒征得母親同意,就當了和尚,法名玄奘。
幾年過去,玄奘成了飽學的青年 和尚,他提出的問題,連多年主持講臺的方丈也答不上來。寺中長老對他更加器重,推薦他到當時全國最有名的寺院去學習。后來玄奘為了尋求佛教的真諦,就歷盡千辛萬苦,長途跋涉,赴印度取經(jīng)。
由于他是唐朝的和尚,因此人們就叫他唐僧。
二、掃墓祭母
唐僧一去西天,多年未歸。母親在家思念成疾,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唐僧到家,得知母親過世的消息,悲痛至極,立即與族人同去母親墳上祭奠。
唐僧隨眾鄉(xiāng)親,沿著深谷走到母親安葬的地方——鳳凰嘴下。因為時間過了十多年,加上荒草齊腰深,墳墓又經(jīng)風刮雨淋,已很難尋找了。
誰知就在他們走過的地方,所有的馬蹄窩里都涌出一股泉水,淙淙直流,水勢越來越大,匯成了一條小河。后來人們把出水的地方叫馬蹄河。
這時有人發(fā)現(xiàn)大水中有一個土堆,雖然低于水面,但卻不被淹住。玄奘上前一步,向水打躬施禮,水立即退了一截。于是他們來到墓前,虔誠地舉行了祭掃儀式。
唐僧的介紹
唐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中的人物,原型為唐代僧人玄奘。
玄奘,生于今河南洛陽,俗家姓名“陳祎”,法號“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后世俗稱“唐僧”。
早在西夏時期的敦煌壁畫,就有唐僧取經(jīng)故事,唐僧、還有人相似猴的孫悟空手牽白馬。后來不斷演繹,就有了《西游記》。
提起《 西游記》里的唐僧,可謂是家喻戶曉。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玄奘這位唐代高僧出生于河南洛陽。他13歲時跟隨二哥到 洛陽 凈土寺出家。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他遠游 印度,精心鉆研佛教經(jīng)典。17年后回到長安,在 弘福寺、 大慈恩寺等地著書 譯經(jīng)。主要著作有《 大唐西域記》《會宗論》《 制惡見論》等,翻譯 印度佛經(jīng)75部,共1335卷,為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 貢獻。
在玄奘故里,到處都遍布著他的圣跡。主要有玄奘故居、唐僧寺、唐僧墓、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恭陵、和陵等。當?shù)厝撕苌儆梅ㄌ柗Q呼他,通常都稱他為唐僧。走入偃師境內(nèi),求人問路若問唐僧的老家,要比問玄奘故里容易的多。人們習慣這樣稱呼,因為這樣既通俗易懂,又能表現(xiàn)出家鄉(xiāng)人的特殊感情。
猜你感興趣:
1.86版唐僧臺詞
2.西游記唐僧歇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