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作為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創(chuàng)造之一,其功用不僅僅是記錄語言,而是在記錄文化的同時,本身也代表了一種漢字文化學習啦小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關(guān)于漢字的演變過程,希望大家喜歡。
漢字經(jīng)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殷商)(周) (秦)(漢)(魏晉)
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shù)、理。
?、?“聲”是任何一種語言的必要組成部分。在遙遠漫長的太古時代,人類從本能的“哭聲、笑聲……”或模仿大自然的“鳥鳴、蟲叫、獸吼、風聲、雷聲、雨聲……”中逐漸分化出具有一定意義、代表一定事物的“聲音”,這就是語音的進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媽、爸”可能是從哭聲“啊……”中分化出來。語音進化到現(xiàn)代,已是一個十分復(fù)雜的系統(tǒng),漢語中大約有4×400=1600種聲音。語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規(guī)律,從現(xiàn)代語言中可以分辯出一些線索。例如:
“鵝、雞、鴨、貓……”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據(jù)其叫聲而定其名的。
“哈、喔、噓、哎唷……”等聲音是直接表示人類在不同情緒下的自然發(fā)聲。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聯(lián)。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屮、下象其根。
⑵ “形”是語言的第二個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遠古時代人類主要面臨的是生存和種族延續(xù)問題。在與大自然和猛獸毒蛇等的斗爭過程中,有時需要用“形”或“畫”來表示事物。例如:遠出狩獵,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巖石上或樹干上做一些標記。人類在狩獵時,也注意觀察野獸的足跡,以辨別出野獸的特性。另外,人類也可能出于對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qū)γ赖氖挛锏淖非螅趲r洞壁上,畫上“日、月、人、山、木、屮、動物、祖先……”等圖象。
《說文解字》說,“黃帝的史官倉頡看見鳥獸的腳印,明白可以用形來區(qū)分事理,開始創(chuàng)造文字。” 故有“倉頡造字”的典故。
【原文】皇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háng 野獸經(jīng)過后留下的痕跡)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
“番→采田”,“番”謂田中野獸的腳印。“采”辨別也,象獸指爪。
【原文】采,辨別也,象獸指爪,分別也。獸足謂之番,從采、田,象其掌。審,悉也,知審諦也,從宀、從采。悉,詳盡也,從心、從采。釋,解也,從采。采取其分別物也。
由“圖畫”經(jīng)過一個簡化過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開始了“文字”的進化過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圖象向表示聲音的字母方向發(fā)展,以語音作為主體。漢字由原始圖象向“象、數(shù)、理”方向發(fā)展,用不同的圖象來表示各種各樣的意思。
⑶ “象”是創(chuàng)造漢字和《易》說理預(yù)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屬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這些基本部件相互組合,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象”,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字?;静考妥诌€可以進行更高層次的組合,產(chǎn)生用于表示各種事物、各種意念的諸多文字。
【原文】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邊的“一”表示“地”,與“☰”卦三陽爻象“天、人、地”相通),“顯→日業(yè)”(“業(yè)”,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樹木,“日”已上樹梢,太明“顯”了)。
這些字還可以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易”、“濕→氵顯”、“但→亻旦”……。
造字和易理在這里完全相通,即所謂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維和“陰陽互動”的二分原理。
?、?“數(shù)”概念是人類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人類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無”和“有”。沒水喝會渴,沒東西吃就會餓。“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會挨餓。“有”進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數(shù)的概念。
“數(shù)”向易符方向演變,逐漸從文字中分離,形成八卦,并在歷史上的夏、商、周時期形成《易經(jīng)》(《連山》、《歸藏》、《周易》)。例如:奇數(shù)(一、三、五、七、九)和偶數(shù)(二、四、六、八、十)是兩組不同性質(zhì)的數(shù)。若奇數(shù)屬陽,偶數(shù)則屬陰。在《河圖》和《洛書》中以“黑、白”或“實心、空心”分別表示。《易》中用“陽爻、陰爻”(、)表示。數(shù)字“一、二、三”中若按《易》之思維,將“一”視為陽爻“”,“二”即為“”,“三”即為“☰”。按陽爻重疊之原理,將陰爻也重疊,即為“、、☷”。若再將“、”符號組合,即產(chǎn)生所有的易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