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文化的歷史
在祖國博大精湛的茶藝中,擂茶是一枝獨秀的奇葩。這一習俗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擂茶文化的歷史,一起來看看。
擂茶文化的歷史
客家人熱情,多以擂茶待客。待客擂茶分葷素兩種。招待吃素的客人飲用,加花生、豇豆或黃豆、糯米、海帶、地瓜粉條、粳米粉干、涼菜等;招待吃葷的人飲用,則加炒好的肉絲或小腸、甜筍、香菇絲、煎豆腐、粉絲、香蔥等配料。 客家在南遷途程中,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餐風飲露,歷盡千辛萬苦,到了客居地又需要白手起家,逐漸養(yǎng)成一種堅韌耐勞、向外發(fā)展、敢于冒險的品格。正是這種品格,給了客家人不知疲倦地尋找新天地的原動力。擂茶的品格與客家精神不是有某些相通之處么?擂茶,取之于山野,烹之于征途,映日月星辰,染風霜雨雪;品之,呈優(yōu)雅閑適之情,增粗獷豪邁之概。它是客家的瑰寶,是跋涉者的“源泉”……每一種飲食文化,無不是生活哲學的一種詩化,一種啟迪。
擂茶文化的溯源
三國傳說
據說三國時期,劉備和曹操交戰(zhàn),因久旱酷暑,致使瘟疫流行,劉備的軍隊吃了當地人做的擂茶后,治好了疫病,打了勝仗。湖南省桃江縣的百歲壽星范香秀對當地的擂茶也情有獨鐘。其做法是:將茶葉、花生、芝麻等放進擂缽內,然后用木棒擠壓,速度由慢變快,一圈圈地擂起來,最后變成糊狀。值得一提的是:該地是我國的長壽地區(qū),當地人都有吃擂茶的習慣,范香秀的長壽與其吃擂茶也不無關系。
曾全國風行
茶是中國文明的一大特色。中國茶壇堪稱世界之最:世界上最早發(fā)現茶樹和利用茶葉的是中國。即遠在原始社會的仰韶文化母系氏族時期,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歷史了。據記載我國的飲茶的方式似乎叢開始就與粥擂茶有關,即把茶葉碾成末,摻在米中煮成粥,稱為米茶,或叫茗粥。三國魏張揖的《廣雅》已有關于米茶的記載,時人已習于用蔥、姜、桔皮等作飧料。1973年長沙馬王堆一、三號墓中曾出土堵塞茶葉以及用茶葉做成的苦羹,有專家認為這種苦羹就是用茶與米做成的茗粥。如此說來,秦漢以前人們飲食茗羹已成普通的習俗。到了唐代,茶葉的制作技術有了很大的改進,人們的飲茶方面軍式隨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米茶漸趨滅跡,但茶葉中摻蔥、姜、桔皮等的習俗仍存在。有人認為,擂茶是客家人的特產,似乎除了客家,其他地方就沒有制作擂茶和食擂茶的人了。看了前面的介紹便可知道這種認識有失偏頗。其實,客家民系尚未形成以前,中原地區(qū)即已有制作擂茶和食擂茶的習俗了,并且曾經風靡過全國的許多地方。不過,隨著歲月的推移,元末明初以后,擂茶在中原和其他地區(qū)卻逐漸消逝,只有客家人、部分畬族人及我國西南的個別少數民族繼承下來并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光大。據有關資料記載,贛南、閩西、粵東、湘南、川北及臺灣、香港等地的客家人至今仍保留著食擂茶的習俗,有的地方甚至還非常風行,民間有“無擂茶不成客”的諺語,頗能說明問題。
3、制法大同小異
擂茶的原料和制作方法,因地因時因人而有所不同,大體可分為二種,一為米茶,二為香料條。米茶就是古人所稱的“茗粥”。制法是將茶葉、生米、生姜等用水浸泡,然后放在內壁布滿輻射狀溝紋并形成細牙的陶制的擂缽里,用2 ~4 尺長、杯口粗的油茶木或山楂木等可食雜木做成的擂槌,反復碾磨成糊狀,復拌入韭菜、番薯絲等,倒人鍋中煮成稀粥。食用時,再撒上適量的油炸碎花生米、芝麻及另行炒熟的菇、筍、肉絲等佐料。香料茶也叫庵菜或鹽茶。它的基本原料是茶葉、中草藥和油、鹽、姜等。在有些地方,如寧化,所謂茶葉的范疇很廣,除老茶樹葉外,許多野生植物的嫩葉,如山梨葉、大青葉、藥薯(即淮山)葉等,經燜煮、發(fā)酵、曬干等工序大量制備,都當作茶葉,常年備用。中藥有川芎、肉桂、小茴香、白芷、陳皮、甘草等香料型。草藥的食用,則隨季節(jié)和氣候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如春夏濕熱,用艾葉和薄荷等;秋季風燥,用金盞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用竹葉椒等。制作時,將上述原料同置缽中,手握擂槌,以其圓端沿擂缽內壁頻頻擂轉,直至原料碾成茶泥。然后將茶泥分置一個個碗中,注入開水,風味獨異的香料擂茶就算做成了。有的在茶碗中還撒上芝麻、米花、粉條、干果、菇筍,肉類等,用匙攪勻。因為服擂茶是要咀嚼的,所以嚴格地說,用“飲”字用“喝”字或用“吃”字,都欠準確,客家人均用“食”字來表達。食擂茶往往見者有份,越食人越多。若有客人來,尤其是女客,則賓主應在飯桌邊團團圍坐,鄰居主婦亦不邀而至,并攜來各種茶點,如炒花生。鹽酥豆、桔餅、油炸糕等,都用小碟子裝著,整個桌面琳瑯滿目,異彩紛呈。主人一邊依次獻茶,一邊頻頻舉署,“食啊,食啊”,動作既熱情,聲音又甜美,情切切,意綿綿,一席擂茶宴把人們的心扉都打開了,把人們的情感都溝通了。一切都顯得那么流暢自然,毫無矯揉造作的痕跡。這樣一種“下里巴人”的氛圍,在“陽春白雪”的大都市是很難領略到的??梢哉f,這是一種獨特的食擂茶的文化效應。客家擂茶起源于中原地區(qū),以蔥、姜、鹽及香藥入茶,長期以來一直是人們主要的飲茶方式。到了唐代,擂茶已進入它的鼎盛時期。
4、斗茶對擂茶的影響
但從北宋開始,一股“斗茶”風悄然興起,人們的注意力開始移到品嘗茶的原味上來。如蘇東坡曾寫有茶詩幾十首,其中《次韻曹輔寄壑源試培新芽》描述的就是作為貢茶的福建團茶:
仙山靈草濕行云,洗遍香肌沙粉末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春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一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蘇東坡對泡茶用的泉水也很有講究,在《汲江煎茶》詩中云:
活水還須活水煮,自臨釣石汲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鐺。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這些詩所歌詠的顯然都不是擂茶。所謂“新芽”,就是“從來佳茗似佳人”的芽茶,泡芽茶自然要有好的泉水,說明在北宋以前,芽茶沖泡法已經發(fā)端了。于是拌有姜、鹽等物的擂茶不僅被士大夫階層所譏笑,南方的廣大地區(qū)也逐漸摒棄不用了。這種現象,從《東坡志林》即可看出:“唐人煎條用姜,故薛能詩云,‘鹽損添常戒,姜宜煮更挎’……近世有用此二物者,輒大笑之。”但由于種種原因,擂茶在北方民間卻仍十分流行,有蘇轍《和子瞻煎茶》詩可以證明:“北方茗飲無不可,鹽酪椒姜夸滿口,我今倦游思故鄉(xiāng),不學南方與北方……”
客家傳承
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北方人舉族避難江南者甚眾。其中不乏“衣冠之士”,但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這樣,長久以來作為中原地區(qū)主要飲料的香料擂茶,一下子躋身于江南的茶樓茗館便成了順乎自然的事,甚至在京城也不例外,難怪乎《夢粱錄》及《都城紀勝》等文獻也不能不書上一筆。元末明初以后,隨著早已出現的茶芽沖泡法的普遍推廣,人們更注重于茶的原形和自然香,以鹽、姜、香藥入茶的做法受到一些飲茶專家的猛烈抨擊。有的說:“茶內投果核、椒、姜、橙等物,都會敗壞茶的原味;茶只要采制得法,自有天香,何必以它物雜亂其間?”有的說:“古人把茶葉碾成茶末,經蒸而做成茶餅,這本身就已失去茶的原味;又加上姜鹽等物,更是十分不雅觀了。茶的妙處在于香,制成茶餅,茶香就不復存在了;茶的妙處在于淡,點之以鹽,恰恰與淡相反……茶的妙處業(yè)已蕩然無存,還有什么值得稱道的呢?”這樣的抨擊并不是粗暴的、蠻橫的,而是入道入理的,很容易被茶客們所接受。于是,無論米擂茶還是香料擂茶就逐漸地在全國的絕大部分地區(qū)消失了,只有客家人及西南地區(qū)極個別的少數民族仍傳承了下來,并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那末,客家人傳承擂茶文化的原因又何在呢?概括地說,至少有如下四條:第一,從文化背景看,擂茶是我國茶葉最早的制作方法,啜擂茶是我國最早的飲茶方式,它是中國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隨著時代的前進,茶的制作方法和飲茶方式也跟著不斷地改進和完善,但卻始終不能否認中國茶文化的根——擂茶,茶的用途也不可能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古往今來,或聯(lián)絡感情,或招待賓客,或婚嫁喜慶,
擂茶禮儀
或祭祀祖宗,或商業(yè)貿易,等等,都無一離得開茶。如“茶話會”,是指用茶點聯(lián)絡感情、招待賓客的社交性聚會,這樣的聚會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如“茶儀”,是指“儀禮”中的一種名目,舊時向吏胥行賄的禮物就叫“茶儀”。如“茶禮”,是指聘禮,又叫“受茶”,為舊時女子受聘的代名詞。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十四“種茶”云:“凡種茶樹必下子,移植則不復生,故俗聘婦必以茶為禮,義固有所取也。”如“茶食”,是指婚嫁時用糕餅點心之類招待客人?!洞蠼饑尽;橐觥吩疲?ldquo;婿納幣,皆先期拜門,親屬偕行,以酒饌往……次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如“茶會”,是指舊中國商人在茶樓進行交易的一種集會。各業(yè)各幫一般都有其約定的茶樓作為集會地點,商人在飲茶時商談行市,進行買賣。如此等等。如果說擂茶是樸實無華的“母”,那么厥后的茶是經過梳妝打扮的“女”,“母女”的血緣關系是無論如何也割不斷的。這種文化背景是擂茶能在客家地區(qū)傳承的一個重要前提。
擂茶文化的歷史相關文章:
1.潮汕茶文化歷史
擂茶文化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