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中醫(yī)養(yǎng)生
很多人會在小寒節(jié)氣這一時期患上疾病,那么我們該如何進行小寒養(yǎng)生不生病呢?下面學習啦小編給大家介紹小寒中醫(yī)養(yǎng)生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小寒中醫(yī)養(yǎng)生知識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這句民諺何等精辟。人們經過了春濕、夏暑近一年的消耗,臟臟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合理的進補既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御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病,達到事半功倍的養(yǎng)生目的。
雖然此時節(jié)是“進補”的最佳時期,但進補并非吃大量的滋補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滋補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補氣主要針對氣虛體質:如動后冒虛汗、精神疲乏,婦人子宮脫垂等體,宜用紅參、紅棗、白術、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
補血主要針對血虛體質:如頭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黃、嘴唇蒼白、婦人月經量少且色淡等,應用當歸、熟地、白芍、阿膠和首烏等。
補陰針對陰虛體質:如夜間盜汗午后低熱、兩頰潮紅、手足心熱、婦人白帶增多等體征,宜用冬蟲夏草、白參、沙參、天冬、鱉甲、龜板、白木耳等。
補陽針對陽虛體質:如手足冰涼、怕冷、腰酸、性機能低下等體征,可選用鹿茸、杜仲、肉蓯蓉、巴戟等。我們廣東人多為陰虛陽盛的體質,更宜選用冬蟲夏草、石斛、沙參、玉竹、芡實之類,配伍肉禽煲、燉湯水進補。
民諺亦曰:“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到懶一懶,多喝藥一碗。”這說明了冬季鍛煉的重要性。在這干冷的日子里,宜多進行戶外的運動,如晨早的慢跑、跳繩、踢毽等。還要在精神上宜靜神少慮、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心態(tài)平和,增添樂趣。在此節(jié)氣里,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中醫(yī)認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于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小寒養(yǎng)生方法
飲食應減甘增苦
小寒因處隆冬,土氣旺,腎氣弱,因此,飲食方面宜減甘增苦,補心助肺,調理腎臟。所謂“三九補一冬”,但小寒時切記不可大補。在飲食上可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棒子、松子、葡萄干等,也可結合藥膳進行調補。
起居要保暖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節(jié)氣之一,此時在起居上一定要注意保暖。天氣寒冷,則關節(jié)痛、頸椎病甚至是心腦血管疾病都容易發(fā)病。保暖是第一要務,尤其是對肩頸部、腳部等易受涼的部位要倍加呵護。對于老人家,則在保暖的同時還要注意通風,密切防范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
運動宜在日出后
小寒正處于季冬之月,此時陽氣潛伏。在精神調養(yǎng)方面,應寧神定志,避免情緒過于激動,保持心態(tài)樂觀,莫要勞神憂事。運動項目可以選擇長跑、滑雪、跳繩、踢毽子等。可選擇《遵生八箋》里的“十二月坐功”:每晚11時至凌晨3時,正坐,一只手抱住腳,另一只手抱腿朝頭上方用力抬,直到抬不上去為止,左右方向各做三至五次,然后牙齒叩動三十六次,調息吐納,津液咽入丹田九次。
小寒養(yǎng)生鍛煉
鍛煉:陽光下運動為宜
民間有“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的說法,冬季尤其是小寒后天氣寒冷的時節(jié),最為重要的還是加強體育鍛煉。高石軍指出,適當的體育鍛煉、戶外活動,能強身健體、增強身體御寒能力。同時,不同的人群進行體育鍛煉時也應注意適當的方法。
1、時間宜晚。早晨鍛煉最好待日出以后再進行,因日出后溫度上升,空氣中的污染物也有所減少,還有進行日光浴的作用。
2、適量運動。冬季的運動量不寰過大,可進行運動量較適宜的全身性運動太極拳、慢跑、體操等,以保持充足的體力。
3、防寒保暖。嚴寒季節(jié)進行鍛煉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以免受寒。
小寒養(yǎng)生飲食
這階段該如何注意調養(yǎng),向受眾推薦幾款養(yǎng)生菜肴?飲食養(yǎng)生保健法的原則是多食溫熱,葷素兼吃。
1、食宜溫。冬季,是吃羊肉、雞肉等溫熱品的好時候,特別是對于偏于陽虛體質者的人:偏于陰氣不足的食補以鴨肉、鵝肉為好。飲食切忌黏硬、生冷食物。而冬季喝熱粥也非常適合,如羊肉粥,以溫補陽氣:麥片粥,養(yǎng)心除煩;核桃粥,養(yǎng)陰固精;紅薯粥,滋補肝腎;大棗粥,可使人感覺周身溫暖,精力倍增;山藥粥,大米燒開之后,放入2兩山藥,十幾顆大棗,有養(yǎng)腎補血的功效。
2、食宜雜。即食物要多樣化,精粗搭配,葷素兼吃。冬天人們有偏嗜高蛋白、高脂和高糖的食物,不吃或少吃粗糧、蔬菜、瓜果的傾向。這不但容易使人患缺鐵性貧血、維生素缺乏癥、便秘、口角炎、牙齦出血等癥。
3、食宜苦。這時的飲食應減咸增苦,苦味食物可助心陽,減少過亢的腎水,起到養(yǎng)腎的功效。
小寒中醫(yī)養(yǎng)生
上一篇:小寒飲食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