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家訓小故事500字_家風家訓家教小故事精選(4)
家風家訓小故事500字_家風家訓家教小故事精選
家風家訓案例
一、崇德
1.陸游
南宋詩人陸游,一生寫下26條家訓傳給后人,告誡后代:“仕宦不可常,不仕則農(nóng),無可憾也。但切不可迫于衣食,為市井小人事耳。戒之戒之。”意思是說,當官不如務(wù)農(nóng),一輩子不做官也不要緊。自己耕種,衣食無憂,這樣的生活是非常好的,人生沒有什么遺憾。切記,千萬不要為了生存而去做壞事。除了這條家訓外,他還殷切期望自己的后代能夠注重道德層面的修養(yǎng),成為一個善良、正直的人。有錯必改,謙虛謹慎。淡泊名利,志向高遠。嚴于律己,寬容待人。勤儉持家,儉樸生活。胸懷寬廣,心系蒼生。
2.林則徐
民族英雄林則徐曾寫過一副對聯(lián)傳給后代:“子孫若如我,留財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意思是說,如果子孫像我一樣正直、果敢,那我留錢做什么?賢良的人擁有了大量錢財,就會玩物喪志,失去了遠大志向。如果子孫不如我,那我留錢做什么?愚蠢的人手中有了錢,不僅不思進取,還會去做壞事。
二、崇儉
1.曾國藩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勤奮、儉樸、求學、務(wù)實的家訓家風一直為曾家后人所傳承。曾國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風:“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意思是,節(jié)儉能使家庭興旺,勤快會使身體強健。既勤勞又節(jié)儉,人生才能高枕無憂。他不肯將金錢留給后人,曾寫信對女兒曾紀芬說:“予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fā)財為可恥,以官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蓋子孫若賢,則不靠父輩,亦能自覓衣食;子孫若不賢,則多積一錢,必將多造一孽,后來淫佚作惡,大玷家聲。故立定此志,決不肯以做官發(fā)財,決不肯以銀錢予后人。”意思是,為官應當清廉,當為民請命,不是為了發(fā)財。子孫全靠自己,何須我來幫襯。所以,我絕對不留一文錢給后人。
2.司馬光
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的司馬光,雖官高權(quán)重,但嚴于教子,很注重培養(yǎng)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jié)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于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三、崇學
1.紀曉嵐
清代第一才子紀曉嵐家教很嚴,對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四戒是:一戒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四宜是: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四戒”與“四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互補充,相映生輝。既告訴了后人什么不該做,又告訴了后人應該怎么做。這樣的家訓,既簡潔明了,又深刻透徹。
四、崇己
1.鄭板橋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52歲時才有了一個兒子。雖晚年得子,但家教甚嚴,從不溺愛。傳說73歲時,病危的他把兒子叫到床前,說想吃兒子親手做的饅頭。父命難違,時年21歲的兒子只得勉強答應。可他從未做過饅頭,請教了鄰家大娘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做好了饅頭,喜滋滋地送到父親床前,誰知父親早已斷氣。案頭上有張信箋,上面寫著父親的遺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刻?,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
2.陶行知
民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這樣說過:“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他的這句話,激勵著當時一大批年輕有為的青年志士,努力奮斗,堅持不懈,走向成功,不辱門風。這句擲地有聲的話,時至今日,也依然深刻地影響著當今的人們,成為許多有志之士為人處世的標準。
五、崇廉
1.吉鴻昌
1920年5月,吉鴻昌的父親得了重病。吉鴻昌回家探望,看到父親那依依不舍的眼神,他知道父親有話要講,便說:“爹,您有啥話盡管說,孩兒一定銘記照辦。”他父親語重心長地說:“吾兒正直勇敢,為父放心,不過我有一句話要向你說明:當官要清白廉政,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即不許發(fā)財。你只要做到這一點,為父才會死而瞑目。不然,我在九泉之下也難安眠啊!”吉鴻昌強忍悲痛,答道:“孩兒記下了,請父親放心!”
父親病逝后,吉鴻昌即把“做官即不許發(fā)財”7個字寫在細瓷茶杯上,交給陶瓷廠燒制。茶杯燒好后,他用卡車拉到部隊,集合全體官兵,舉行了嚴肅的發(fā)放儀式。他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我絕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家父的教誨,做官不為發(fā)財,要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jiān)督。”接著,他親手把茶杯發(fā)給全體官兵,勉勵大家廉潔奉公。當時吉鴻昌在西北軍馮玉祥部下任營長,只有25歲。自此,吉鴻昌將那只寫有“做官即不許發(fā)財”的茶杯一直帶在身邊,用它作為一面鏡子,時刻提醒自己應如何為人做事。這只茶杯隨吉鴻昌走南闖北,直到他39歲犧牲。
2.周恩來
1968年,周恩來的一個侄女赴內(nèi)蒙古插隊,由于表現(xiàn)好,經(jīng)當?shù)厝罕娡扑],應征參軍。周恩來得知后說:“你參軍雖然符合手續(xù),但內(nèi)蒙古那么多人,專挑上了你,還不是看在我們的面子上?我們不能搞特殊化,一點也不能搞。”周恩來還專門給相關(guān)同志提出:“你們再不把孩子退回去,我就下命令了。”這個侄女最終脫下軍裝,返回內(nèi)蒙古草原插隊勞動。臨行時,周恩來說,我自己沒有孩子,但要教育侄子侄女走自己這一條路。
事實上,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因不少故鄉(xiāng)親友要謀求一官半職,周恩來曾專門召集家庭會議,定下“十條家規(guī)”:一、晚輩不準丟下工作專程來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順路時去看看;二、來者一律住國務(wù)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有工作的自己買飯菜票,沒工作的由總理代付伙食費;四、看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許請客送禮;六、不許動用公家的汽車;七、凡個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別人代辦;八、生活要艱苦樸素;九、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總理的關(guān)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
六、崇國
1.岳飛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宋朝。母親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xiàn)在國難當頭,你有什么打算?”“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岳飛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七、崇讓
1.六尺巷
“六尺巷”相傳修建于清康熙年間,當時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因宅基地發(fā)生爭執(zhí)。張家的管家倚仗張英在朝中的地位,而鄰居吳家卻不畏懼張家的勢力,兩家各執(zhí)一詞,力爭主權(quán)。因此事涉及到當朝宰相,縣官怕招惹是非,不敢輕易了斷。于是,張家千里傳書到京城求援。張英收到書信后特批詩一首寄回老家:“千里傳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閱罷豁然開朗,立刻主動讓出三尺空地。鄰居吳家覺得奇怪,張家人便拿出張英的書信,吳家見信之后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這就是今天“六尺巷”的來歷,也是“謙恭禮讓六尺巷”的美談。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