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人如何教育孩子
許多人把猶太人稱為“智慧的民族”或者“書的民族”,就是因為他們比其他民族更重視知識的學習,更重視教育。下面學習啦小編收集了一些關于以色列人教育孩子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以色列人教育孩子方式
第一,據猶太宗教經典規(guī)定,學習和鉆研本身就是信仰的組成部分,是猶太人一種神圣的使命。在世界上除此之外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將學習作為信仰。
第二,在猶太人眼里,教師比國王更偉大。猶太人重視知識,所以也十分尊重有知識的學者和傳授知識的教師。在某些問題上,猶太法律賦予教師的地位甚至高過父母,因為“父母只是把孩子帶入今世的生活,而教師則把他帶入來世的生活”。
第三,智慧在猶太人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智慧與知識不一樣,知識是說你知道某一樣東西,而智慧是你怎么樣把你知道的東西和日常的生活結合起來。猶太圣賢這樣教導猶太人:讀過很多書的人,如果他不會用書上的知識,仍可能是只馱著很多書本的騾子。
第四,猶太人崇尚創(chuàng)新。他們認為沒有創(chuàng)新的學習只是一種模仿,學習應該是以思考為基礎,要敢于懷疑,隨時發(fā)問。在許多猶太人家庭,大人對放學的孩子問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又提問題了嗎?
第五,家庭教育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講,這些都是不可想象的:猶太孩子從小在家庭里便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和父母相處,直呼父母的名字;他們需要零用錢,就必須幫助家里干活。正是這種平等和獨立思想,使孩子從小認識到,要想生活的舒適,就得靠自己的奮斗爭取。其實,這些意識深深的藏在猶太人的心中是與這個民族經歷的苦難分不開的。也正是那些苦難使猶太人具有向逆境挑戰(zhàn)的勇氣和毅力。
第六,猶太人很重視通過節(jié)日對孩子進行社會教育。猶太民族的宗教節(jié)日繁多,每個節(jié)日幾乎都與民族歷史信息相關。每當節(jié)日來臨之際,猶太人都會舉辦盛大的紀念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啟發(fā)孩子提出一些問題并且銘記苦難的歷史。
第七,猶太人懂得經營之道。人們一般認為猶太人特別會賺錢,其實他們是不斷的努力充實自己的工作經驗和知識,一步步的走上發(fā)跡致富之路的。在這個過程中,勤奮、耐心、膽量、智慧無疑是他們的經營之道。而良好的教育無疑是“道”之源泉。
第八,猶太人具有良好的民族素質。首先,他們在民族磨難中盡管遭受壓迫屠殺,但精神始終是樂觀的、自信的甚至是高傲的。其次,在磨難中,猶太人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心理素質,具有超長的耐力和韌性。最后,猶太人是一個嚴于律己、遵紀守法的民族。猶太人表現出來的這三種品質,來源于其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和教育。
第九,猶太人中有許多對世界文明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這個僅有1000多萬人口的民族,涌現出了一大批偉大人物:愛因斯坦、弗洛伊德、海涅、拉斐爾、季諾維耶夫、卓別林、洛克菲勒、索羅斯……這個民族和這些偉人為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貢獻。這些人物身上都有三點重要的品質:一是他們的成功和不凡業(yè)績與猶太傳統(tǒng)教育有密切關系,他們一生的努力奮斗及業(yè)績都以此為基礎;二是他們事業(yè)的成功與猶太家庭中的長幼雙向教育、早期智力開發(fā)以及社團教育中培養(yǎng)孩子勤學、好問、多思等教育方式緊密相連;三是他們都懷有對人類的一個愛心,在學業(yè)上謙虛、執(zhí)著、不怕困難、不斷努力,并不斷向自我、向學術權威挑戰(zhàn),勇于創(chuàng)新。
第十,以色列政府在教育上的經費投入是一般國家無法比擬的。在以色列政治家和有識之士
看來,教育投資并不是一種國家的負擔,而是一種有效的國家資源。沒有資源,沒有金錢并不要緊,只要通過教師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人才,以色列就會擁有一切。
第十一,以色列教育的奇跡——希伯來語的復興。語言無疑是維系一個民族團結、復興的紐帶。希伯來語在古代曾經是猶太人的語言,《舊約圣經》就是用希伯來語寫成的,但是猶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接受了所在國的語言。這樣導致希伯來語逐漸消失。19世紀猶太復國運動興起后,提出了“一個民族,一種語言”的口號,100多年來以色列通過教育使希伯來語成為一種表現力強、詞匯豐富的“活語言”、官方語言,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以色列人的教育故事
做一個富豪的母親
1992年,當我輾轉回到以色列的時候,13歲的老大、12歲的老二和10歲的小女兒都還暫時留在中國。選擇在那時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窮途末路:我的父親是猶太人,二戰(zhàn)時逃亡到上海,并在那里生下了我。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拋棄了我們,12歲那年父親去世,我就成了孤兒。長大后,我在上海銅廠當體力女工。結婚生下3個孩子后,丈夫離我們而去。留在上海,滿眼都是痛苦的回憶。正好那時中以正式建交,懷著一種逃避的心情,我成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猶太后裔。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象中要困難許多。我不懂得那里的語言(父親教的古希伯萊語早已不在以色列使用),不懂得移民優(yōu)惠政策(新移民可以有一筆安家費),在特拉維夫的大街上,我壓根不知道怎樣才能生存下去。
我從上海帶去的積蓄只能維持3個月的生活開支,我必須找到賺錢的辦法,還要早日把孩子接到我身邊。我苦攻希伯萊語,學最基本的生活語言,然后,我在路邊擺了個投資最小的小攤賣春卷。
以色列的官方貨幣是謝克爾,1謝克爾兌換人民幣2塊錢,更小的幣值是雅戈洛,1謝克爾等于100雅戈洛。我的春卷小攤,每天能賺到十來個謝克爾。
當我的小攤生意慢慢穩(wěn)定下來以后,1993年5月,我把3個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
孩子們初到以色列的時候,受到了不少鄰居們的責難。以前在國內時,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到了以色列以后,我依舊做著我合格的中國式媽媽:我把孩子們送去學校讀書,他們上學的時候我賣春卷。到了下午放學的時候,他們就來春卷攤,我停止營業(yè),在小爐子上面給他們做餛飩下面條。
一天,當3個孩子圍坐在小爐子旁邊等我做飯的時候,鄰居過來訓斥老大:“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你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里看著你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然后,鄰居轉過頭訓斥我:“不要把那種落后的中國式教育帶到以色列來,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
鄰居的話很傷人,我和老大都很難受,回家后,我安慰老大:“沒事的,媽媽能撐住,我喜歡照顧你們。”可是,老大說:“也許,她說得沒錯。媽媽,讓我試著去照顧弟弟妹妹吧……”
第二天是祈禱日,孩子們中午就放學了。來到我的小攤,老大坐在我旁邊,學著我的樣子把打好的春卷皮包上餡,卷成成品,然后入油鍋去炸。他的動作一開始有些笨拙,但是后來越來越熟練……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