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詩人王安石的《商鞅》主要內(nèi)容
《商鞅》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絕句。如果你想深入的了解這首詩作,可千萬別錯過了這篇詩作,希望這些資料對您有所幫助!
詩作介紹
據(jù)宋人陳了翁《四明尊堯集》記載,王安石曾問宋神宗:秦孝公能“擇術(shù)濟事”(采用商鞅的建議),皇上比他怎樣?可見,王安石曾自比商鞅,希望宋神宗效仿秦孝公支持變法。為此,在王安石變法期間,保守派紛紛攻擊商鞅,其實際矛頭是指向王安石。
于是,約在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寫了這首詩,表達了他對歷史人物商鞅的敬仰之情,表明了自己的政治見解以及推行新法的決心。 前兩句是講古代圣賢為政的風(fēng)格:取信于民。這是令行禁止的根本。后二句則講商鞅為政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取信于民,從而使政策得到實施。這首詩不是講商鞅變法的實際內(nèi)容,而是講推行變法的風(fēng)格。能否贏得民眾的信任,也是關(guān)系到改革成敗的關(guān)鍵因素。作者正是從這一角度,旗幟鮮明地贊揚了商鞅這個歷史上的著名改革家。
作品原文
商鞅⑴
自古驅(qū)民在信誠⑵,一言為重百金輕⑶。
今人未可非商鞅⑷,商鞅能令政必行⑸。
【注釋】
?、派眺??-前338):本衛(wèi)國公孫。后入秦輔佐孝公變法,國以富強。因功封于商,號為商君,故又稱商鞅。孝公死,商鞅被誣謀反,遭車裂。
⑵驅(qū)民:驅(qū)使、役使百姓。信誠:誠實守信。
?、墙穑汗糯嬎阖泿诺膯挝?。秦以一鎰(二十兩)為一金?!妒酚?middot;商君列傳》載,商鞅即將頒布新法,恐人不信,乃先立三丈之木于都市南門,募民有能移置北門者給予重金,以示不欺。卒下令。《漢書·高祖皇帝紀(jì)》:“得黃金百鎰,不如季布一諾。”
?、确牵悍亲h,否定。
⑸令:使得,做到。政必行:政令一定實施。
【賞析】
古代貨幣單位。嚴(yán)守自己諾言比百兩黃金還珍重。指信守諾言可貴【典故】戰(zhàn)國時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進行變法,新法公布以后,為使人們相信新法一定要執(zhí)行,商鞅命人在國都南門處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聲明誰搬動到北門就賞五十金。有一個膽大而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人們認(rèn)為商鞅言出必行就按新法行事。
作者介紹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qū))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改革家。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于鐘山,追贈太傅。紹圣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jīng)學(xué),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chuàng)“荊公新學(xué)”,促進宋代疑經(jīng)變古學(xué)風(fēng)的形成。在哲學(xué)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xué)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文學(xué)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yán)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fā)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xué)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fēng)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fēng)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吊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猜你喜歡:
宋代詩人王安石的《商鞅》主要內(nèi)容
上一篇:宋代詩人王安石的變法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