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如何滅亡波斯帝國
在前334年5月22日 ,格拉尼庫斯河戰(zhàn)役:亞歷山大大帝擊敗波斯帝國軍隊,那么你知道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如何滅亡波斯帝國的嗎?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為你提供的亞歷山大如何滅亡波斯帝國的相關(guān)資料,希望能幫助到你。
亞歷山大如何滅亡波斯帝國
公元前334年4月,亞歷山大在赫勒斯滂海峽亞洲一方的阿拜多斯(Abydos)登陸。他登陸亞洲后的第一件事是前往特洛伊吊祭阿基里斯墓,與薛西斯侵希途經(jīng)特洛伊吊祭衛(wèi)城者的亡靈同工而異曲,蓋薛西斯是矢志替“亞洲”報仇。這分明是歐亞大對決的陣仗。5月,亞歷山大在其腹地格拉尼庫斯(Granicus)打了一場惡仗。在開戰(zhàn)前,波斯的希臘雇傭兵頭目羅得島的門農(nóng)(Memnon of Rhodes, 380—333 BCE)主張堅壁清野,但波斯眾前敵太守不聽他的,致有格拉尼庫斯一戰(zhàn)之敗績。波斯中央遂任命門農(nóng)為西部軍務統(tǒng)帥。門農(nóng)手上現(xiàn)有300艘戰(zhàn)艦,其他還在增援中,他的打算是直搗馬其頓本部。這位希臘軍人,讓亞歷山大遇到了強大的對手。門農(nóng)并非等閑之輩,他曾將腓力派遣的先頭部隊逼退回小亞細亞的西北角。
在海上,波斯海軍與希臘聯(lián)合艦隊的對比是400:160,為了減少兵力的無謂耗損,亞歷山大索性解散海軍,只留一小隊維護經(jīng)由赫勒斯滂海峽補給的暢通,而改采“在陸地上擊潰敵艦”戰(zhàn)略,由格拉尼庫斯戰(zhàn)場南下,攻占愛琴海東岸港口:以弗所、米利都、哈里卡納蘇,沿途剝奪波斯的軍港。這是險招,因為亞歷山大必須占據(jù)整個地中海的東海岸線,除了每戰(zhàn)必勝外,派駐每處的留守部隊必須挺得住,此戰(zhàn)略才生效。在解決了哈里卡納蘇后,亞歷山大沿安納托利亞南岸東侵,然后南略,進入敘利亞。在此轉(zhuǎn)折處,大流士三世(Darius III, c.380—r.336—330 BCE)親率10萬大軍攔截,卻敗于伊蘇斯戰(zhàn)役(Battle of Issus, 333—335 BCE)。亞歷山大成功地南下,攻占腓尼基諸城邦,其中最艱苦的是推羅圍城戰(zhàn)(Siege of Tyre),該城筑于海島上,以海堤聯(lián)系大陸,守軍用燒紅的沙土灑向攻城部隊,苦戰(zhàn)始于公元前333年11月,至次年8月才告結(jié)束。
如果波斯采取門農(nóng)以攻為守戰(zhàn)略,在亞洲一方?jīng)]了港口的波斯海軍完全可以渡海占據(jù)對岸的希臘海港。但門農(nóng)卻在圍攻亞洲一方的萊斯博斯島密提林港時愚蠢地戰(zhàn)死,他的繼任者雖然切斷了亞歷山大與希臘本部的交通,但如今馬其頓人已深入波斯建立基地,本土失守亦無大礙,希臘眾城邦中也只有從未加盟的斯巴達倒向波斯,一切都太遲了。亞歷山大攻陷推羅后,波斯海軍已無陸地可停泊,亞歷山大卻獲得腓尼基、塞浦路斯與羅得島的海軍,他將滯留在克里特島的波斯與斯巴達海軍解決掉。至公元前331年,東地中海的局勢已大定,亞歷山大且獲得了埃及的海軍。耐人尋味者,雅典有300艘戰(zhàn)艦未投入,亞歷山大只調(diào)動了20艘在赫勒斯滂海峽幫助運軍需,其他只要求無所作為。如今希臘城邦的船艦再多,已在亞歷山大的聯(lián)合海軍中占了劣勢。在這里,我們看出亞歷山大除軍事天才外,還有卓越的謀略:馬其頓的希臘盟邦也是靠不住的,但他卻從“敵國”處獲得資源,鎮(zhèn)住了“盟友”。
掃蕩了地中海東海濱后,下一個目標是埃及,亞歷山大于公元前331年初進入孟菲斯,受到“解放者”的盛大歡迎。他隨即拜訪了錫瓦(Siwa)綠洲的阿蒙神諭所(the Oracle of Ammon),被祭司尊奉為新的“宇宙之主”與阿蒙神之子。亞歷山大的神化已開始,勢將在他與馬其頓同袍之間投下一道陰影,亦開創(chuàng)了希臘化時代的救主政權(quán)。
亞歷山大出埃及后,繼續(xù)進軍至底格里斯河上游。公元前331年10月,大流士三世在高加美拉(Gaugamela)糾集近10萬大軍迎擊之,亞歷山大的部隊約4.7萬人。根據(jù)希臘人記載,在勝負未分之際,大流士三世膽怯,臨陣逃脫,以致軍心潰散,與前333年之伊蘇斯戰(zhàn)役如出一轍,其可信度難確定。兩場戰(zhàn)役的共同點是亞歷山大令其副帥帕米尼歐(Parmenion, 400—330 BCE)較弱的左翼承受較強的壓力,自己則率伙友騎兵從右翼直搗敵軍中央,在自己的左翼危殆甚至瓦解之際,直逼坐鎮(zhèn)敵方中軍的大流士三世,后者撤走的動機可能是出于“保帥”。
高加美拉乃波斯亡國之役。同月,亞歷山大成功進入巴比倫。接著,他揮軍攻打波斯帝國的近畿地帶,陷蘇撒,進入伊朗高原,劍指波斯省;在公元前331年11月,發(fā)生了烏克西亞峽谷之戰(zhàn)(Battleof Uxian Defile),痛擊了歷來向波斯政府勒索過路費的山地族群烏克西亞人(Uxians);然后期待無障礙地進入波斯波利斯,不料在波斯關(guān)隘(Persian Gate)遇到近畿留守阿瑞奧巴贊內(nèi)斯(Ariobarzanes, 368—330 BCE)的阻擊。此戰(zhàn)號稱是“波斯的溫泉關(guān)戰(zhàn)役”,無望的孤軍給予進犯之敵一記悶棍,結(jié)果也是守將陣亡。 亞歷山大進入了大流士一世時代營建的波斯波利斯,將它焚毀了,這是替雅典報仇:薛西斯在突破溫泉關(guān)后,也曾把雅典焚毀。
大流士三世往東逃竄,希望從大夏(Bactria,也譯巴克特里亞)方面糾集新的部隊,卻為隨軍的大夏太守貝蘇斯(Bessus,?—329 BCE)所弒篡,后者圖以此舉滿足亞歷山大、保住東部波斯族群的居住地,但亞歷山大不為所動,繼續(xù)沿里海南邊往東推進,進入大夏與粟特地區(qū)。這個不合情理之舉,在希臘軍隊內(nèi)也引起不滿,他們認為波斯帝國已滅,目的已達到,很多人等待回鄉(xiāng),但他們的國王卻漫無止境地往東冒進。這種不滿情緒與亞歷山大開始大量應用波斯人,采取波斯宮廷禮儀,不合希臘人的習俗等種種矛盾一并發(fā)作,而且震中正在亞歷山大的領(lǐng)導核心。
亞歷山大沿里海之南進軍中亞—后來的絲綢之路之伊朗段落—期間,連續(xù)發(fā)生三個事件。第一樁:公元前330年,進軍至德然吉安那(Drangiana)—今阿富汗境內(nèi)—時,亞歷山大伙友騎兵隊統(tǒng)領(lǐng)斐羅塔斯(Philotas,?—330 BCE)被控謀反,透露君的陰謀醞釀于宿衛(wèi)營內(nèi),斐羅塔斯其實是知情不報,反映他順應不愿隨大王一往無前的軍心。亞歷山大在埃及被封為阿蒙拉的兒子后,這位與他一起長大的玩伴已開始離心。亞歷山大處死了斐羅塔斯,并星夜派人前往??税退{(Ecbatana)殺死他的父親——全軍的副統(tǒng)帥、兩大戰(zhàn)役承擔左翼者帕米尼歐,目前駐米底亞首府掌握從西方轉(zhuǎn)輸軍需往東方前線的樞紐,國王此舉固然是防患于未然,但也鏟除了腓力一輩的老臣及其派系。在地中海東海濱淪陷后,波斯帝國曾建議割兩河以西全部國土以求和,帕米尼歐勸亞歷山大接受,后者嗤之以鼻,從這位前朝老臣口中透露先王腓力雄心之局限,蓋帕米尼歐正是先王時期即率先頭部隊進入小亞者。亞歷山大焚毀波斯波利斯時,帕米尼歐也曾徒勞地反對。帕米尼歐派系被清洗后的得益者是國王的同代人,例如他的同性戀人赫菲斯提昂(Hephaistion, c.356—324 BCE)等人。
第二個事件是在亞歷山大率軍越過海拔1.1萬英尺的興都庫什山,滅掉貝蘇斯的大夏根據(jù)地,在撒馬爾罕慶祝酒神節(jié)時,眾人爭相阿諛亞歷山大并貶損他的父王;腓力時代的大將克列托斯(Cleitus the Black, c.375—328 BCE),他在格拉尼庫斯一役曾救過亞歷山大一命,因喝得酩酊大醉而開始抬高腓力、貶低亞歷山大,導致兩人對罵,也喝得神志不清的國王奪過衛(wèi)士的一根矛,殺死了克列托斯;清醒后,亞歷山大痛不欲生,但父輩的重臣又少了一名。
腓力一輩的老臣,甚至與亞歷山大一起長大的同輩,都不以他的自我神化為然,尤其他的父親變成了宙斯—阿蒙,而不再認腓力。更不可忍者是他對戰(zhàn)敗者波斯人一視同仁,納入政府中樞,自己甚至穿上波斯袍服。波斯權(quán)貴對大王都行三跪九叩禮(proskynesis),亞歷山大想推行于希臘人之間,不遂。這次他遇到了亞里士多德的外甥孫卡里斯典尼(Callisthenes, c.360—328 BCE)的抵制。因為乃師亞里士多德的關(guān)系,亞歷山大委任卡里斯典尼為隨軍史官以及隨扈學校的塾師。他以雅典人的高傲鄙視朝廷之日趨東方化,尤其在亞歷山大征服粟特一地后娶了不匹配的粟特部酋之女羅克珊娜(Roxana, c.345—310 BCE)為妻,希臘的前景將是由一個蠻族王裔統(tǒng)治,孰不可忍!恰逢公元前328年爆發(fā)了一場“隨扈陰謀君案”(Conspiracy of the Pages),作為隨扈們導師的卡里斯典尼曾稱頌暴君之舉,遭牽連而被誅。此案使亞歷山大在雅典背上千古罵名。
同年,遠征軍由犍陀羅(Gandhara)—今阿富汗東部至巴基斯坦北部—進入印度河流域,攻打位于今旁遮普的一個寶臘伐(Paurava)王國,于5月戰(zhàn)于希達斯佩斯河(Battle of the Hydaspes),亞歷山大雖勝,卻極欣賞戰(zhàn)敗者婆茹斯(Porus),仍委任他在原地為王。希達斯佩斯河之役后,亞歷山大攻打了在今木爾坦(Multan)的馬爾希族(Malhis),幾乎喪生。這位征服者還想東進,以滿足他抵達世界邊緣的好奇心,但部隊嘩變,促使國王班師。亞歷山大在印度筑城,設(shè)一太守,率大軍順印度河南下至河口,分海陸兩路西返。陸路橫越波斯灣北岸死亡之地馬克蘭(Makran)旱地,部隊迷途,幾乎全軍覆沒,走出死地的人員不及一半。海路本來是與陸路相互策應的,但艦隊航行了一段路后不見了,原以為已覆滅,后來發(fā)現(xiàn)只是海陸脫節(jié)。
亞歷山大回到舊波斯王畿后,在奧丕斯(Opis)面臨又一次士兵嘩變,抗議他將波斯人納入精英部隊;亞歷山大在9000名馬其頓與波斯部隊前宣告兩族皆他的“親人”,要求他們從同一個大盆中取酒對神明作灑地禮。亞歷山大盡量消弭希臘人是征服者的形象,公元前324年2月,他以身作則,娶了大流士三世的女兒巴爾辛-斯塔提拉(Barsine-Statira, 340/339?—320 BCE),同時將波斯王族的女子賜婚給自己的將領(lǐng),共80對左右,但后來多以離婚告終。國王并編已娶亞洲女子為妻的馬其頓士兵名冊,共1萬人左右,皆予豐厚賞賜。公元前323年,大帝在巴比倫,正策劃征服阿拉伯半島,卻于6月11日駕崩。
亞歷山大帝國的簡介
亞歷山大帝國又稱馬其頓帝國,前336年~前323年。亞歷山大帝國由亞歷山大大帝開創(chuàng),亞歷山大帝國是歷史上繼波斯帝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后的第二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其疆域東自費爾干納盆地及印度河平原,西抵巴爾干半島,北從中亞細亞、里海和黑海起,南達印度洋和非洲北部。
其統(tǒng)治基本沿襲了波斯帝國的舊規(guī),繼承了波斯的行政區(qū)劃和管理體制。亞歷山大的東征,還開辟了東西方貿(mào)易的通路。他在東方建立的幾十座城市,都逐漸發(fā)展成為商業(yè)中心。如埃及的亞歷山大港至今仍是埃及著名的大海港。
亞歷山大如何滅亡波斯帝國
上一篇:亞歷山大帝國怎么滅亡
下一篇:亞歷山大帝國的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