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是怎樣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人人皆知,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希望對你有用!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人人皆知,主要講述了年幼的司馬光用自己的智慧挽救了一位意外掉進水缸的小伙伴的故事,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因此被編入現(xiàn)在的教科書。
根據(jù)《宋史》記載,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當時是天章閣待制,他七歲的時候看起來就像一個大人了,聽到有人再講《左氏春秋》中的故事,很喜愛,在知道了大概的意思后就回家講給家人聽。從這以后,司馬光就愛上了《左氏春秋》,到了不顧天氣冷熱和饑渴的地步。
有一天,一幫小孩在院子里玩耍,其中的一個小孩爬到了缸上卻不慎掉入缸中被水淹到了全身,大家都拋棄他跑掉了,只有司馬光拿著石塊砸破了缸,水馬上迸出來了,那個小孩就得救了。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告訴后人碰到事情切忌慌亂,也不可逃避,跳出常規(guī)的怪圈,換個角度思考問題,用冷靜地想出解決的方法。
司馬光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資治通鑒》更是確立了他史學家的地位。司馬光聰明伶俐,七歲的時候就用砸缸的方法就出了誤入水缸的同伴。司馬光一生擔任了四朝的官員,在長年的官宦生涯中從一個小小的地方判官升至宰相,然而他在學術上的成就要遠勝于政治。
司馬光的簡介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xiāng)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施行變法,王安石變法以后,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對司馬光的人物評價
司馬光為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節(jié)儉、正直,溫良謙恭、剛正不阿,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法度,每一言行每一舉動都符合禮節(jié)。在洛陽時,他每次到夏縣去掃墓,一定要經(jīng)過他的哥哥司馬旦的家。司馬旦年近八十,司馬光侍奉他仍像嚴父一樣,保護他像撫育嬰兒一樣。從小到大到老,他說話從來沒有隨便說過一句,他自己說:“我沒有什么超過別人的地方,只是我一生的所作所為,從來沒有不可告人的。”他的誠心是出自天性,天下的人都敬重他,相信他,陜西、洛陽一帶的人們都以他為榜樣,與他對照,學習他的好品德。如果人們做了不好的事,就說:“司馬君實莫非不知道嗎?”
司馬光對財物和物質享受看得很淡薄,沒有什么愛好,對學問卻沒有不精通的。他惟獨不喜歡佛教、道教,說:“佛道的微言大義不能夠超過我的書,其中的荒誕我卻不相信。”他在洛陽有田地三頃,妻子死后,他賣掉土地作為喪葬的費用。他一輩子粗茶淡飯、普通衣服,一直到死。
但是政治生涯并不突出,其人為中國古代士大夫保守思想典型代表,盡管他認為“王安石等所立新法,果能勝于舊者存之”,但實際卻因不滿王安石而不擇優(yōu)劣盡罷新法,又將神宗朝時軍兵用生命奪取的土地,無償送還給西夏。日后新舊黨爭淪為意氣及權位之爭、不再著重于國政運轉。
宋朝在多次戰(zhàn)爭中敗北,國勢已經(jīng)到了刻不容緩之境地、司馬光仍堅持宗法及倫理綱常治國等,但除盡罷新法外卻提不出有效的政策方針,朱熹對司馬光是頌揚的,但稱“元祐諸賢是關閉著門說道理底”。“溫公之說,前后自不相照應,被他(章惇)一一捉住病痛,敲點出來”。
看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