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中語文課堂不可缺少的思想品質
大多數(shù)高中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覺:與初中生相比,多數(shù)高中生表現(xiàn)為上課不愛舉手發(fā)言,與教師交流越來越少。同學間朝夕相處,有的同學也不愿意公開自己的心事。心理學上把這種青年初期最顯著的心理特征稱為閉鎖性。高中生心理上產(chǎn)生的閉鎖性給各學科教學都帶來不小的障礙,許多教師埋怨學生課堂上啟而不發(fā)、呼而不答,只好唱“獨角戲”。另據(jù)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高中學生已初步認識到了事物的復雜性,已經(jīng)懂得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和分析問題的道理,其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同時也已經(jīng)得到更高的發(fā)展,且已開始形成辯證邏輯思維能力,能夠比較獨立地分析并判定各種事實材料,進而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再有,在意志品質方面,高中生的意志獨立性和堅持性也都有迅速發(fā)展,已具備了不過分依賴教師的獨立品格和自主能力。為此,筆者認為,高中教師理應正視學生的這些特殊心理,也大可不必驚呼無奈,甚至干脆趁機搞起“一言堂”、“滿堂灌”。就我們高中語文教師而言,則更應該高度關注高中學生在學習心理和意志品質等方面的特點,深刻理解高中語文教與學的特性,進而采取最適合高中語文教學的策略。鑒于上述思考,筆者認為,高中語文課堂應具備以下一些讀思品質。
一、寧靜地深讀
新課程背景下,不少高中語文教師熱衷于在備課時制造所謂的“亮點”:或多媒體肆意渲染,或濫用表演、放羊式,或整堂課空泛地搞“人文精神”的探究與拓展……把大量的精力都花在吸引學生的“看點”上,致使課堂喧鬧而浮躁,嚴重缺乏對課文到位的深讀。于是乎深讀課文的寧靜蕩然無存,學生遠離課文、架空內容、天馬行空地發(fā)表所謂獨立見解,課堂教讀的“語文味”越?jīng)_越淡,甚至造成學生思維的淺化與弱化。為此,筆者認為,教讀課文時,教師一定要能夠引領學生心靈寧靜地讀到課文深處,走進課文的生活和作者的心靈。比如,祥林嫂為什么死命掙扎地不肯嫁給賀老六?她死了第二個丈夫賀老六再回到魯鎮(zhèn)后,為什么人們仍叫她祥林嫂?祥林嫂為什么會心甘情愿地傾其所有捐門檻?這些問題,僅靠走馬觀花似的讀讀課文是不可能深刻地認識到的。只有心靈寧靜地深讀進去,并走進魯鎮(zhèn)人的封建習俗和主人公的靈魂世界,走進幾千年的封建禮教,走進今天仍舊存在的男尊女卑的封建陋習,學生才有可能較深刻地理解這些問題。曾國藩給兒子的家書中曾講:“涵詠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稻……詠者,如魚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讀書者,須視書,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見曾國藩《諭紀澤》)他把讀書時的反復誦讀、品味形象地比喻為春雨潤花、清水溉稻、魚入水中、溪流濯足,這也是在強調讀書必須要全身心地沉浸在語言環(huán)境里。當然,這樣講并不等于說深讀就一定非得默讀,就非得保持課堂的寧靜。這里,筆者只想強調,不管是朗讀還是默讀,一定要心靈寧靜,一定得用生命和心靈深讀進去,使心靈上有所震動甚至震撼。唯如此,方可深知其意、得其趣、悟其旨。
二、寧靜地體驗
我們常講,讀的同時要善于用頭腦去思辨,用心靈去感受和感悟等。殊不知,這其中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那就是體驗。學生之所以會有所思辨、感受和感悟,其根本性前提就是用心深讀和體驗。我們甚至可以這么講,就閱讀課文而言,沒有深入、用心的體驗,就不可能有什么高質量的思辨、感受和感悟等。高中學生閱讀活動中的體驗一般有兩種,即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所謂生活體驗,就是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充分調動個人的經(jīng)歷、閱歷、思想和認識等,進而把這種生活體驗融入到對課文的理解中去,借此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加深學生感受、理解和認識的深度。某種程度上講,閱讀其實就是讀自己,就是讀自己的生活體驗,或者說憑借自己的生活體驗來閱讀。因此,我們還可以這么講,生活經(jīng)驗越豐富,閱讀的感受、理解和認識也就越豐富而深刻。由此可見,在課堂教讀中,我們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他們帶著自己的生活體驗走進課文生活和作者生活,用生命和心靈與課文和作者深度對話,并在這樣的對話中深度體驗課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等。毋庸多言,這種用生命和心靈與課文和作者深度對接、高度相融的體驗,顯然是必須要以學生心靈的寧靜為前提的。比如,學生要想深刻體驗瑪?shù)贍柕碌男撵`世界,就必須得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到瑪?shù)贍柕碌男撵`世界和當時法國的社會生活中去,寧靜、深入地體驗、感受和思辨,進而深刻而全面地把握瑪?shù)贍柕逻@個文學形象。否則,學生很可能就僅僅停留在“虛榮心害了瑪?shù)贍柕?rdquo;這淺表的認識上,而看不到造成虛榮悲劇的社會因素,更看不到瑪?shù)贍柕抡\信、勇敢、勤勞、樂觀等積極人生態(tài)度的一面。所謂情感體驗,就是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用自己的心靈和生命充分體驗課文所蘊涵的情感。這種情感體驗既是學生與課文、作者的情感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也是學生體驗課文情感的最佳形式。如讓學生用心、深入、反復地閱讀(或誦讀)杜甫的《春望》,他們就會被詩中所描寫的百姓顛沛流離、妻離子散的悲慘情景深深感染,也會對詩人那憂國憂民的情感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不過,筆者必須強調的是,這種深刻的情感體驗必須通過寧靜的心靈來進行并最終完成。
三、寧靜地品味
美文的語言是需要心靈寧靜地進行品味的,不如此就難以“嚼”出語言規(guī)律,獲得言語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yǎng)。一般而言,要通過以下一些途徑。
1.心靈寧靜地在語境中品味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章。語言的運用都不是孤立的,詞語用得是否恰當,是否富有表現(xiàn)力,關鍵要看字詞或語句是否最適合當下的語言環(huán)境。所以,筆者認為,語文教師一定要具備較強的文字敏感力,一定要能夠從課文的一字一詞出發(fā),教學生把關鍵字詞或語句放到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品味、咀嚼,把課文的語言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思想情感等聯(lián)系起來加以分析,從而使他們洞幽燭隱,見微知著,把握精髓,深刻領會詞語的內涵和作者的匠心。如“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這兩句詩中的“語”字,實際上遠沒有“音”或“聲”字更符合琵琶的自然屬性,但作者白居易卻偏偏不用。這不是因為作者不知道“音”或“聲”用起來更符合琵琶的自然屬性,而是聽了琵琶女的自訴后,作者那顆心與琵琶女貼得更近了,更能聽懂琵琶女的心音了(指琵琶聲)。為此,教師就必須引導學生心靈寧靜地讀進去,真正走進詩的語境,深入作者和琵琶女的內心世界,進而悉心地品味出這個“語”字的妙處。
2.心靈寧靜地在比較中品味
不同的詞,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語序,其語言含義是不盡相同的,其表達效果也是有很大差異的。教師就是要善于利用變式比較的方式引導學生心靈寧靜地去揣摩、品味,以達到品深嚼透的閱讀效果。比如,朱自清散文《春》中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這幾句,若改成“春天像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的小姑娘”一句,從信息角度看,應該是無差異的,但若從句式的表達效果來看,則有天壤之別。課文中的原句,將長句截成短句,節(jié)奏變得更加明快了,與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喜悅、熱愛、奔放的情感是很吻合的;如果寫成一個長句,盡管語意上沒有什么差異,但那種熱烈、奔放勁兒則蕩然無存了。目前的語文課堂已很少能見得到這種心靈寧靜、深入到位的變式比較的品味了,這應該是語文教學“變味兒”的一種表現(xiàn)。特別要強調的是,如果教師總是認為這樣的語言“一看就懂”,不肯指導學生于無疑處生疑,并心靈寧靜、恰到好處地進行這種變式比較的品味,而總是領著學生浮于表面,輕松熱鬧地讀讀、看看,那么學生對課文中的一些看似尋常的關鍵詞句就很可能永遠視而不見了,因而也就不可能深透地悟得語言運用的真諦了。須強調一點,與品味字詞一樣,這都是帶有普遍意義品味詞句的方法,心靈浮躁者是不易悟得的。
3.心靈寧靜地在聯(lián)想中品味
心靈寧靜地在聯(lián)想中品味,就是讓學生借助聯(lián)想把眼前讀到的語言文字與他們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相溝通,進而加深對作者筆下的情景、意境的體驗,以加深對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等。這種品味方法,更能激發(fā)學生玩味語言的樂趣,使語文課堂充滿濃郁的語文味,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詞語的內涵,進而促進他們語言能力的發(fā)展。韓少功的散文《我心歸去》中有段話:電視廣播以及行人的談話全是法語法語法語,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語的監(jiān)獄無處逃遁。從巴黎帶來的華文報紙和英文書看完了,這成了最嚴重的事態(tài),因為在下一個鐘頭,下一刻鐘,下一分鐘,你就不知道該干什么。……你對吊燈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這時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開始發(fā)瘋了。移民的日子是能讓人發(fā)瘋的。
這段話中的“法語法語法語”“下一個鐘頭,下一刻鐘,下一分鐘”“對吊燈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等詞句很特別,有力地表現(xiàn)了作者歸鄉(xiāng)心切、孤寂無聊、簡直要發(fā)瘋的心靈世界。要想更深刻地體驗、感受這種語言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僅憑語境和比較品味還不夠,還需要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相類似的生活體驗,展開聯(lián)想,再現(xiàn)類似的生活情境,以自心比作者之心。比如,可引導學生聯(lián)想自己非常想家或空虛無聊時的生活體驗。通過調動學生這些方面的積累,他們就會更真切而深刻地體驗、感受和理解作者那種“差不多開始發(fā)瘋了”的思歸之心,從而真正領悟作者如此造句的妙處。
四、寧靜地感動
有人曾很詩意地描述:感動是一種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白,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是心靈的滋補劑,是一種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感動是一種深化的情感體驗,是一種較為強烈的心動感覺,是互動的雙向結果,更是一種由外而內的或由內而外的情感表現(xiàn)。在課文教讀過程中,語文教師就是要讓學生從課文的豐富語義中掃描出鮮活的思想,碰撞出智慧和理性的火花,咀嚼出豐富的人文內涵,從而產(chǎn)生屬于自己的真心感動。那么,語文教師究竟該怎么做呢?筆者認為,一者,教師要善于準確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內涵,根據(jù)自身的感悟,認真挖掘課文的感動因素,并把這些感動因素內化為自己的真情實感,而后創(chuàng)設出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感動的教學環(huán)境。二者,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與文本內容相適應的情緒氛圍,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中把握貫穿課文的心理體驗和深厚內蘊,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三者,教師要善于在深入挖掘文本感情因素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感動學生的因素。一般而言,文學類課文總會有一兩處感人至深的佳境,教師一定要準確把握動情點,注意抓住表現(xiàn)情感差異的語句,引導學生仔細玩味,產(chǎn)生發(fā)自內心的感動。四者,教師要密切關注師生、生生的雙向互動中所產(chǎn)生的群情感因素,讓這樣的感動在師生的互動交流得到盡情的發(fā)揮,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這里需補充強調一點,這種感動常常是心靈深處的震動甚至震撼,絕不可能是躁動和喧鬧的。換句話講,浮躁而喧鬧的現(xiàn)場討論、合作探究,是不可能產(chǎn)生真正的心靈深處的感動的。
五、寧靜地思辨
對于讀書,思辨自始至終是一個良好的習慣,或者說,引導學生深入思辨是高效語文課堂的一個顯著標志。指導學生在體驗、感受、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思辨、再思辨,才有可能使他們獲得更深刻、全面的閱讀效果。比如,莫泊桑的小說《項鏈》,過去的批評作品多在強調主人公瑪?shù)贍柕碌奶搨巍5绻钭x課文,積極思辨,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小說中的人物都很虛榮,無論是佛來思節(jié)夫人還是馬車夫都如此。這樣一來,我們不會只是簡單地責怪女主人公瑪?shù)贍柕碌奶摌s,而是會發(fā)現(xiàn)虛榮是小說所描寫的法國那個時代的人物的共性。再深入思辨,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瑪?shù)贍柕律砩系纳屏?、誠信、勇敢、勤勞和堅韌等優(yōu)秀品質。再如,讀小說《祝?!?,我們過去看到的多是批判封建禮教如何迫害人,但若深入作者、深讀小說,我們還可以這么認為,這部作品其實也在表現(xiàn)魯迅先生的一貫主張:這是一個無愛的人間。作者是在審丑,是在呼喚一個有人性、有溫情、有愛的世界。還有《雷雨》中的周樸園,我們若用思辨的眼光,從人性的角度來深入思辨,就會真切地看到這個人物身上實在、可愛又可憐的一面。關鍵是我們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質疑、探疑和析疑,要善于創(chuàng)設這樣的條件和氣氛,指導學生從發(fā)現(xiàn)問題開始,心靈寧靜、不斷深入地進行比較、辨析、判斷和推理。我們現(xiàn)在所搞的現(xiàn)場討論、合作探究之所以備受非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心靈寧靜的深入思辨做基礎,是在自欺欺人地搞形式主義。
六、寧靜地整理
語文課堂上,需要教師指導學生獨立整理的東西實在很多,一般有基礎知識、課堂筆記、課堂練習、問題探究、學習方法等?;A知識包括生字生詞、修辭知識、寫作背景等;課堂筆記包括段落大意、思想主題、人物形象、寫作手法、寫作特色等;課堂練習包括練習題的重難點、解題誤區(qū)、解題規(guī)律和方法、解題后的感悟等;問題探究包括課文何以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的原由、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課文的人文內涵和審美價值等;學習方法包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及時總結出來的有效學習方法以及他們對語文學習規(guī)律的感悟和認識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適時抓住每一個有利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心靈寧靜地認真整理,直至養(yǎng)成自主適時整理的好習慣。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好文”,更有益于他們在整理過程中“立好人”?,F(xiàn)在的語文課堂多是鬧鬧哄哄,已經(jīng)很難看到那種寧靜的、實打實的、硬磕硬的整理訓練了,這無疑對學生的“學文”和“立人”都是非常有害的。
最后,筆者再重申幾句。深讀、體驗、品味、感動、思辨和整理,貫穿于高效課堂教讀的全過程。但真正要深讀進去,并用心去體驗、品味、感動、思辨和整理,沒有寧靜的氛圍、環(huán)境和心靈是不可實現(xiàn)的。當然,筆者所談到的也許還不夠,但就當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讀而言,應該是能說明問題了。當然,必要的朗讀和討論、交流也是需要的,但必須是以心靈的寧靜為前提和基礎的。再說,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意志品質又具備寧靜讀思的優(yōu)勢。為此,就讓我們以學生為本,從實際出發(fā),求真務實、扎扎實實地打造心靈寧靜的課堂,讓寧靜成為高中語文課堂不可缺少的讀思品質。
淺析高中語文課堂不可缺少的思想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