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發(fā)現(xiàn)和修復(2)
時間:
魏藝1由 分享
四 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修復
修復的組織運作就是處理說、聽和理解中反復出現(xiàn)的問題(Schegloff, 1987)。對于跨文化交際中產生的語用失誤,談話雙方可以選擇修復的種類和方法,考慮修復的方便與否,也有在不影響雙方理解的情況下或者是考慮面子等方面的問題,雙方根本不考慮修復。
1.修復方
修復方是指啟動修復的人。修復方分為自我修復和他人修復兩種。Schegloff 指出在理解中出現(xiàn)問題,以為交談雙方可以不知處問題,況且一個錯誤也可能得到自改(自我修復),或他改(他人修復)。
(1)自我修復。啟動修復的人是自己稱為自我修復。經過長時間語用失誤的研究,可以看出無論是語用語言失誤還是社交語用失誤,通常都是交際雙方的非本族語者發(fā)現(xiàn)失誤。一般情況下非本族語者是在聽他人的暗示或者直接提示(前提條件)下進行自我修復。
一位中國學生和她的美國同學在國外逛街,向一位負責清潔的阿姨問路:“Hello, untie!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West Park?”她的同學十分不解,便立即發(fā)問:“Is she your untie?”中國學生立刻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語用失誤,修復了自己的失誤:“No, I mean there is a cleaner.”這個問題屬于典型的“問題源輪次”(Schegoff,1987),即指談話中被錯誤理解的語句所在。簡單來說,找到“問題源輪次”,語用失誤就易于發(fā)現(xiàn)了。大多數(shù)的自我修復都是因為找到了“問題源輪次”:談話的一方產生了“問題源輪次”,另外一方經過思考,發(fā)現(xiàn)和察覺出語用失誤,隨即提出自己的疑問,第一方馬上進行修復。
(2)他人修復。啟動修復的人是他人,稱為他人修復。與自我修復相比,他人修復可能更多地出現(xiàn)于語用失誤的后期發(fā)現(xiàn)中。例如:“我”在一家美國家庭餐館打工,一個美國家庭來這里用餐。晚飯之后,女主人對“我”說:“Can you give me some ice cakes?”我以為他們想在酒和飲料里面加上冰塊,所以我就取來了一桶冰塊。但是,這個美國家庭的成員看見我手里的冰全部大笑了起來,原來他們要的是冰淇淋而不是冰塊。在“我”的理解中,把冰塊(ice cake)與冰淇淋(ice cream)等同起來,因此產生了語用失誤。一般他人修復不會立刻出現(xiàn)的原因是因為本族語者和非本族語者的關系親疏問題,只有建立良好的關系之后,他們才會指出非本族語者在目標語的失誤并且努力幫助修復。
2.修復時間
語用失誤并不是在第一時間就能發(fā)現(xiàn)和得到修復的。即使能夠立刻發(fā)現(xiàn)語用失誤,修復的時間也會根據具體情況有所差異,許多因素影響著修復時間。
(1)立刻修復。立刻修復就是指語用失誤發(fā)生之后立刻對其進行修復。在前面關于ice cream 的例子中,我們看出是他人在發(fā)現(xiàn)語用失誤之后,第一時間進行了修復,那是因為直接提出自己的修復并不會過多地讓失誤者產生尷尬的情緒,以致傷害對方的面子。總的來說,本族語者會更傾向于立刻修復(在中西交際中,我們一般稱西方人為本族語者,中方為非本族語者,交流基礎為英語),因為西方文化較之于東方文化更加直接。
(2)后期修復。后期修復就是指語用失誤發(fā)生之后,經過一段時間才對其進行修復。后期修復一般出現(xiàn)在交談雙方沒有立刻發(fā)現(xiàn)自己的語用失誤,可以說是雙方都沒有立刻意識到語用失誤出現(xiàn),后期修復是唯一手段,因為立刻修復沒有條件是不可能進行的。例如:一位中國學生與美國學生約好下午去圖書館,美國學生說:“Ok, see you at nine forty.”而中國學生理解的時候出現(xiàn)了失誤,認為是nine fourteen,而且對于美國學生如此奇怪的時間安排感到困惑。所以在9∶40 的時候,美國學生在圖書館門口等待,9∶14 的時候,中國學生已經來到圖書館門口等待。中國學生在等待了很長的時間后,才意識到自己可能產生了語用失誤,沒有分清楚forty 和fourteen。像上述的語用失誤,只能進行后期修復,因為中國學生對于此失誤是后期發(fā)現(xiàn),沒有條件進行立刻修復。
3.零修復
零修復是指當聽話人或說話人往往發(fā)現(xiàn)了兩者談話之間的語用失誤,但是并沒有任何人指出來。發(fā)生這樣情況的原因,往往是不是因為不能修復語用失誤,而是不想修復語用失誤。這在中外交際中十分常見。
例如,一位中國留學生到自己的外國同學家里做客,以月餅作為禮物相贈,而外國同學的媽媽極其不能理解,并說:“月餅就是卡路里炸彈。”這位外國女士的評價與中國文化信仰背道而馳,而中國學生處于禮貌等原因,沒有指出這位外國女士的語用失誤。這種情況大多數(shù)是因為中國人更傾向于不愿意用言語來解釋澄清,更顧及對方的面子問題,這與中國文化背景相呼應,而外國人更愿意指出語用失誤的所在并修復或是要求對方修復,這就體現(xiàn)了中西文化差異,中國人表現(xiàn)得更委婉、間接,西方人更坦率、直接。
五 結語
交際雙方價值觀的差異、語用規(guī)則的差異、思維模式的差異和不恰當?shù)恼Z言輸入等都會使交流中產生語用失誤,從而增加人們交流的困難性。語用失誤貫穿于跨文化交際每個層面和側面,準確的發(fā)現(xiàn)失誤并且及時修復,有助于更好地培養(yǎng)我們的外語水平,更好地理解多元的文化,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王靜.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原因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9):176~177
[4]Jenny Thomas.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1983(4):95
[5]Schegloff, E. A. Repair after Next Turn:The Last Sructurally Provided Defense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Convers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2(5):1295~1345
[ 6 ]Yum, J.O. The Impact of Confucianism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East Asia. In L.Samorvar and R. E. Proter.(e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 6th edition,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