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水流域視角的中國古代文學(2)
時間:
若木1由 分享
二、文學風格上的流域特征
日本學者竹內(nèi)敏雄把地理環(huán)境差異作為影響文學風格的三大原因之一,而我國歷代的文學評論者也注重從地理環(huán)境角度來研究文學風格,如曹丕、劉勰、司空圖、皎然、姚鼐、劉師培等。
從流域視角來看,遼河、黃河、長江和珠江四大流域的文學風格各有特征。遼河流域文學風格以“勁健”、“清奇”為主,帶有鮮明的民族性。文學史上,遼金元時代是遼河流域的興盛期,所以考察這一時期遼河流域文學風格具有典型代表性。
黃河流域文學風格以“悲慨”、“高古”為主,帶有明顯的現(xiàn)實主義特征。長江流域文學風格則以“綺麗”、“委曲”為主,具有顯著的浪漫主義特征。近代學者梁啟超在《中國地理大勢論》一文中指出,“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吳越多放誕纖麗之文,自古然矣。……長城飲馬,河梁攜手,北人之風概也;江南草長,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懷也。散文之長江大河一瀉千里者,北人為優(yōu);駢文之鏤云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為優(yōu)。”比如產(chǎn)生于黃河流域的《詩經(jīng)》和發(fā)軔于長江流域的《楚辭》風格迥異,極其生動地展現(xiàn)了南北兩大地域文化的特征。前者具有現(xiàn)實主義傾向,擅長狀物傳情,是一種樸素的美;而后者則更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富于想象變化,是一種華麗的美。屈楚文化以神巫性、浪漫性、卓然不屈的總體特征,對文學加以滲透,形成了長江流域文學的獨特風格,另辟了一個與北方黃河流域文學樸質(zhì)風尚迥異的充滿玄想的文學典范并與儒家構(gòu)成儒道互補的文化傳統(tǒng)。相對于北方的理性,南方顯得浪漫、妖媚、奇異與詭譎,神秘莫測。陶禮天在《北“風”南“騷”》中亦曾濃墨重彩地分析了《詩經(jīng)》與《楚辭》在地域風格與美學上的差異。李澤厚在《美的歷程》里將南方長江流域文學風貌概括為屈騷傳統(tǒng),稱它是北方理性之外的“充滿浪漫激情、保留著遠古傳統(tǒng)的南方神話——巫術(shù)的文化體系”。又如文學史上黃河流域的韓愈(河南人)與長江流域的歐陽修(江西人)文風大不相同。張仁福先生在《中國南北文化的反差》一書中指出:“大體說來,韓文屬于陽剛之美的范疇,歐文屬于陰柔之美的范疇。具有濃郁北方文學風格的韓文呈現(xiàn)剛健、雄正、憤激、壯直、質(zhì)樸、拙勁、迅急、疏括等特征;而具有鮮明南方文學風格的歐文則顯露柔婉、飄逸、哀艷、委曲、清麗、纖巧、紆徐、縝密等特色。”具體作品黃河流域文學中如李白的“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蘇軾《百步洪》中的“有如兔走鷹華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河”;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長江流域文學中如司空圖所言的“玉壺買春,賞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陰,上有飛瀑”或“涓涓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滿竹,隔溪漁舟??扇巳缬?,步麋尋幽。載瞻載止,空碧幽幽”。
珠江流域文學風格主要是“流動”、“實境”,呈現(xiàn)出開放與蒙昧的統(tǒng)一性。中國古代文學家對珠江流域的“流動”性多有描繪,如“盛府依橫海,荒祠拜伏波”(劉長卿《送張司直赴嶺南謁張尚書》);“孤舟泛盈盈,江流日縱橫”(宋之問《入瀧州江》)。同時,珠江流域文學多用地名、動植物、歷史等“實境”入筆成篇,如“奇峰岌前轉(zhuǎn),茂樹限中積。猿鳥聲自呼,風泉氣相激”(張九齡《巡按自漓水南行》);“越嶺千重合,蠻溪十里斜。竹迷樵子徑,萍匝釣人家。林暗交楓葉,園香覆橘花”(宋之問《過蠻洞》);“日南椰子樹,香裊出風塵。叢生調(diào)木首,圓實檳榔身。玉房九霄露,碧葉四時春”(沈儉期《題椰子樹》)等。
從流域視角除了可分析文學的審美傾向、風格風貌外,還可以考察文人的群體性格、文人流向、文學作品中的流域意象等。限于篇幅,本文僅從審美傾向和風格兩方面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