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社會論文(2)
誠信社會論文
誠信社會論文篇2
淺談新聞傳播與社會誠信
摘 要:新聞傳播最基本的社會價值是保障公眾利益和促進社會發(fā)展。社會發(fā)展需要誠信風氣的支撐和助推。本論文主要探討新聞傳播是為何能肩負起構建社會誠信的重任,著重點落在如何塑造社會誠信,及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和可供選擇的克服方法。
關鍵詞:新聞傳播;社會誠信;塑造途徑;問題;措施
社會發(fā)展需要誠信的支撐和助推。新聞傳播最基本的社會價值是保障公眾利益和促進社會發(fā)展。新聞媒體責無旁貸要為建立社會誠信營造一個好的社會環(huán)境。在我國特別是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新聞媒體,擔負著傳播新聞信息、引導輿論和社會監(jiān)督的職責,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本文主要探討新聞傳播是為何能肩負起構建社會誠信的重任,著重點落在如何塑造社會誠信,及存在的問題和可供選擇的克服方法。
一、新聞傳播塑造社會誠信的可能性
社會誠信的基本含義就是誠實守信;主要內容包括經(jīng)濟誠信、政治誠信和思想文化誠信[1]。誠信是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張維迎曾談到過“鄉(xiāng)村社會”,人們靠“鄉(xiāng)土誠信”維續(xù)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一個小村莊里,人們相互知曉,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名譽很顧忌,“誠信”成為一種理性選擇??墒钱斈銦o法確知你所交易對方的信息,問題就出現(xiàn)了。市場經(jīng)濟中每個人都有賺錢的動機,當這種動機蓋過規(guī)范,就出現(xiàn)了道德風險。新聞媒體是一把抑制信息不對稱滋生的利器,通過快速傳播信息,人們可以及時掌握對方的誠信度。輿論監(jiān)督,會使違約成本變高,人在選擇失信行為時就會有所顧忌。社會誠信行為的踐行,說到底取決于社會誠信意識的建立,而社會誠信意識的形成離不開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新聞傳播主要是生產(chǎn)意識形態(tài)產(chǎn)品,新聞傳播以其本身的內容屬性來說,就天然的具有強化社會誠信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能力。
二、新聞傳播塑造社會誠信的途徑
1.關注重大社會誠信問題,傳播引導大眾誠實守信的信息。
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提出,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社會誠信意識的建立需要社會整體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而新聞傳播通過新聞事實的報道在構建良好道德空間方面大有作為。美國傳播學者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于1972正式提出了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理論:大眾媒介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某些事實。大眾傳媒對事物和意見的強調程度與受眾的重視程度成正比。
所以,新聞媒體可以通過加大對誠信文化的再現(xiàn)力度,來引導受眾關心社會誠信問題,形成誠信意識。大眾傳媒還具有“社會地位賦予功能”,即經(jīng)由大眾傳媒傳遞的內容,尤其是強調的信息,會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美國學者拉扎斯菲爾德與默頓曾提出“社會地位賦予”的功能觀:任何一種問題、意見、商品乃至人物、組織或社會活動,只要得到大眾傳媒的廣泛報道,都會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獲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會地位[2]。閃耀著誠信之光的事件,經(jīng)由大眾媒介報道之后,將會引導誠信建設走向正確的方向。其中涉及的當事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也會因大眾傳媒的傳播產(chǎn)生一種“榜樣化”的傳播效果。
2.對社會誠信缺失現(xiàn)象的報道和抨擊。
傳播學者指出,環(huán)境監(jiān)視是大眾傳播最主要的功能。大眾媒介不斷地向人們提供關于社會上各種事件的訊息,以備人們做出決策。公眾有權了解自己生存的周邊環(huán)境,從而根據(jù)獲取的信息,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判斷。更重要的是,環(huán)境監(jiān)視還可以把那些有違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在媒介上公開,激起社會的譴責。在社會誠信失范的問題報道上不能僅僅是機械再現(xiàn),而應是深刻批判。
中國目前處于一個誠信缺失、道德滑坡的時代。2011年6月20日,郭美美在網(wǎng)上公然炫耀其奢華生活,并稱自己是中國紅十字會商業(yè)總經(jīng)理,將中國最重要的公益機構之一推向輿論漩渦的中心,使其面臨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近年來,地溝油事件、唐駿學歷“造假門”事件……各個領域的誠信危機已成為當前中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社會問題。而對這些社會誠信大面積滑坡現(xiàn)象的公開報道,大眾媒介是最有力的工具。
以唐駿學歷“造假門”事件為例來看新聞媒體的作為。2009年4月21日,匿名人士在方舟子的新語絲網(wǎng)站發(fā)帖,質疑唐駿的博士學位有假。2010年7月2日,《北京青年報》發(fā)表文章《方舟子質疑唐駿學歷造假》。2010年7月8日,央視《新聞1+1》關注唐駿學歷涉嫌造假門:讓打假不再是打架。首先,在沒有標明任何態(tài)度和傾向的情況下,對涉及社會誠信的事件進行全面、客觀、連續(xù)的報道,給受眾提供一個認知的信息場。其次,媒體的大量報道會授予此類事件極高的“地位”,關注度顯著提高。 最后,媒體自身的態(tài)度會有效的引導受眾向既定的方向思考。隨著媒體的批判而反思,因媒體的抨擊而對此類事件產(chǎn)生負面性評價,理清認知,明確方向。
3.新聞媒體自身誠信價值構建的示范和標桿作用。
由于自身認知的局限,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要了解的大部分社會信息都主要是通過新聞媒介。那些想了解但又不可能通過自己的實踐了解信息的普通受眾,可依靠的就是新聞媒體。這就關乎媒體自身公信力的問題。媒體公信力是指新聞媒體本身所具有的一種被社會公眾所信賴的內在力量。它是是衡量媒體權威性、信譽度的標尺,也是媒體贏得受眾信賴的能力。所以媒體要首先樹立自己的威信,才能贏得受眾的信任。無論是新聞機構還是新聞從業(yè)者個人,都需要遵循嚴格的職業(yè)道德。嚴守新聞報道的客觀真實原則,忠實報道和評論,并以公眾利益和社會公正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三、新聞媒體在塑造社會誠信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新聞媒體本身:道德缺位、誠信不足。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新聞媒體面臨著巨大的市場壓力,為了在市場競爭中生存,片面追求經(jīng)濟利益,媒體可能會放松職業(yè)道德自律。某些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意識薄弱,在職業(yè)理想、職業(yè)紀律等方面出現(xiàn)了偏差,甚至價值觀扭曲,為了追逐物質利益和轟動效應,制造假新聞,對新聞媒體的公信力造成極大損害,引發(fā)新聞行業(yè)的“信任危機”。
2.新聞的娛樂化傾向造成新聞媒體對重大社會問題尤其是誠信問題的報道缺位。
傳播學者拉斯韋爾和賴特共同提出大眾傳播的四大功能是:監(jiān)測環(huán)境;協(xié)調社會各部分;傳承社會遺產(chǎn);調節(jié)身心。新聞娛樂化若能充分考慮受眾的接受心理,在社會可接受的范圍內,挖掘新聞的娛樂功能和新聞價值中的人情味,這對新聞媒體和社會大眾來說是有利的事。但是新聞娛樂化必須有一個“度”,如果過多關注純娛樂化的事件,就會有意無意的回避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其他信息,比如重大社會誠信問題,這關涉到社會整體精神文明建設。對受眾個體來說,長期接觸這類純娛樂化新聞,會使喪失思考力和判斷力。缺乏對社會現(xiàn)實的關注也會造成社會責任感的減弱和喪失。受眾對于媒體報道的新聞持有懷疑態(tài)度,使得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大幅度下降,當媒體報道一些正面的社會誠信事件的時,受眾也會產(chǎn)生不信任心理。
四、新聞媒體如何克服在塑造社會誠信方面的弊端
新聞傳播行業(yè)的職業(yè)道德是社會誠信的一部分,只有新聞傳媒自身堅持職業(yè)操守,才能談塑造社會誠信。在現(xiàn)代信息社會,虛假信息傳布在很多情況下是由一些不負責任傳播者造成的,新聞媒體一旦加入這一行列,不論是自覺還是不自覺,負面作用都是極大的。喻國明教授曾說過:媒體“要平衡社會情緒,提示社會最重要的東西,它和受眾之間是‘諍友’、‘益友’和‘摯友’,而不是‘酒友’、‘膩友’和‘狎友’”。
新聞媒體應當有追求真理的精神、獨立自由的精神以及勇?lián)熑蔚木?,不懈堅持新聞應有的價值,去為一種社會信念和理想而吶喊。首先要做到恪守自身職業(yè)道德,做到新聞誠信,要在思想深處真正確立起誠信理念,并將人類社會交往中的這一基本準則貫穿到媒體的新聞采編和經(jīng)營管理的過程中去。其次,要有目的地組織新聞工作者反對虛假新聞,從而提高媒體自身公信力,并在此基礎上傳播構建社會誠信的信息。
參考文獻:
[1] 姜正冬.論社會誠信[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2(3).
[2]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 張國良.傳播學原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