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第十二屆優(yōu)秀學術論文(2)
福建省第十二屆優(yōu)秀學術論文
福建省第十二屆優(yōu)秀學術論文篇二
自然事實、客觀事實與科學事實
[摘要]自然事實就是客觀事物本身,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切存在之物,它對于人及其活動而言既是先在的又是外在的,是自然而然、自在而在的。哲學上所說的客觀事實是指特定的實踐事實、真實的事件,它是指已被正確認識到的客觀事物、本質及其規(guī)律性的總稱,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在于忽視了實踐因素而對客觀事實作了純自然主義的理解。科學事實是通過觀察和實驗所獲得的經(jīng)驗事實,是經(jīng)過科學整理和鑒定的確定事件。無論自然事實抑或客觀事實,一旦被人類認識并用語言對其描述而做出經(jīng)驗陳述或觀察判斷,就形成了經(jīng)驗事實??茖W事實與客觀事實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前者的可錯性,二者統(tǒng)一的基礎是社會實踐。科學理論、科學真理都是可錯的,科學理論不等同于真理,科學事實也不等同于客觀事實。從理論上弄清這三種“事實”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對于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堅持實事求是地構建科學理論,反對科學迷信等,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自然事實;客觀事實;科學事實
[中圖分類號]B802[文獻標志碼]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2.06.003
自然事實是指一般意義上我們所說的客觀事物,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是指天然事實,從人與人的關系來說就是指日常事實。哲學上所說的客觀事實與自然事實的根本區(qū)別只在于它們與實踐保持什么樣的關系:凡是與實踐內在相關并保持敏感性的事實,就構成實踐性的客觀事實;凡是與實踐外在相關、或根本無緣的,就是日常事實或者天然事實。而哲學上所說的客觀事實與科學哲學上所說的科學事實也同樣是有區(qū)別的,它們的重大差別在于:究竟其可靠性是取決于它與描述體系的一致性抑或是與實踐的一致性。本文擬從概念解析入手,弄清這些概念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這對于我們堅持馬克思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堅持一切從事實出發(fā),尊重事實、研究事實,進而以事實為基礎、實事求是地建構科學理論,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而對于我們以事實為基礎,與從狹隘經(jīng)驗出發(fā)“沾沾自喜于一孔之見”的經(jīng)驗主義[1]和從本本出發(fā)在主觀觀念中虛構事實的主觀主義劃清界限,提高認識能力、推進科學發(fā)展,也極具理論意義。
一、自然事實及其非實踐性
自然事實(天然事實或日常事實)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客觀事物和人的生存性狀,即客觀事物本身或者人的非本真存在,包括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切存在之物和人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生萬象,它是與客觀存在或客觀實在屬于同一序列的范疇。對于人及其活動而言,自然事實既是先在的又是外在的,是自然而然、自在而在的。當純然外在的日常情態(tài)或者事物表象尚未進入人們的認識—實踐領域時,它還只是自存自在的“物自身”,只有當它與主體發(fā)生認識—實踐之關系,即發(fā)生反映與被反映或者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時,日常情態(tài)或事實表象這種自在之物才轉化為“為我之物”,具有認識對象或者實踐客體的意義,才成為我們認識—實踐的客觀事實。日常情態(tài)或者事物表象是偶然的和無限多樣的,它具有自主性、自在性、自因性。在人類認識—實踐發(fā)展的某一歷史階段上,紛然雜陳的日常情態(tài)或事實表象只有一部分能夠進入人們的認識—實踐領域,真正成為人們認識—實踐的客體。隨著人類認識—實踐能力水平的進步和提高,日常情態(tài)或事實表象越來越多地向認識客體轉化。促使日常情態(tài)或事實表象進入人們的認識—實踐領域并向認識客體轉化的根本力量,是人們客觀性的社會實踐活動。
日常情態(tài)或事實表象無疑是任何一個理論得以確立的經(jīng)驗基礎,是判斷該理論是否及在何種程度上具有真理性的生活基礎。尊重日常情態(tài)或事實表象的實在性、真實性、唯一性,是從事一切科學研究的前提和基礎;從日常情態(tài)或事實表象出發(fā),進而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來認識事物,是保證科學研究順利進行的客觀要求。任何一個不從日常情態(tài)或者事實表象出發(fā)而從主觀愿望出發(fā)、不從客觀事實本身及其真實的相互關系出發(fā)而從想當然出發(fā)的研究者,以及以主觀臆造的聯(lián)系替代真實的關系的研究者,都很難在科學上有所收獲。事實就是科學家的空氣,沒有事實,人們永遠也騰飛不起來;沒有事實,人們的一切“理論”都是在枉費苦心。中國古代人們?yōu)榱碎L生而進行的煉丹術和巫術活動,西方歷史上進行的視靈者的實驗和以太實驗等,最終都被證明是荒誕的、背離科學本性的,其關鍵就在于沒有以客觀事實為基礎。
二、客觀事實及其實踐性
哲學上的事實是指特定的、真實的事件,它是已被正確認識到的客觀事物、事件、現(xiàn)象、關系、性質、本質及其規(guī)律性的總稱??陀^事實就是認識論上所說的客體,但并非指所有客觀存在的事物,而只是指可訴諸實踐的事物,是一種實踐性的事實或者基于實踐而確立起來的事實??陀^事實的客觀實在性是由客觀物質世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本性所決定的。物質性或先在性只是客觀事實的自然前提或本體論基礎,而非本質性要素和決定性環(huán)節(jié),構成其本質內涵與決定環(huán)節(jié)的只能是社會實踐。因為,哲學上所說的客觀事實是屬于人的事實、打上人活動印記的事實,哲學上所說的自然是第二自然、屬人的自然。馬克思講,存在于我們周圍的感性世界(日常情態(tài)或者事實表象),“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yè)和社會狀況的產(chǎn)物,是歷史的產(chǎn)物”[2]。我們總是生活于人化自然中,沒有留下人化印記的天然事實或者自在自然已很難尋覓。自然同社會一樣,在本質上都是實踐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如同人與人的關系一樣,都是在實踐中生成的,實踐是整個感性世界的物質基礎。單純外在性的自然,對人說來是“無”——它并不是不存在,而是沒有意義。換言之,客觀事實之所以能成為客體,從根本上說不是取決于它的物質性和先在性,而是取決于它的對象性或指向性,取決于它能否及如何進入人們的實踐活動范圍并被人們的實踐所捕捉而成為人們認識和實踐的對象。因此,認識—實踐客體的廣度和深度,依賴于主體及其能力水平的發(fā)展程度和狀況,認識—實踐客體的界限也取決于主體的探索手段、能力與范圍。在此意義上,客體是指在主體之對象性的認識—實踐活動中同主體一起構成活動的兩極并發(fā)生了相互作用之功能關系的外部事物或客觀事物,它是主體實踐和認識活動實際指向的對象。馬克思認為:“人并沒有創(chuàng)造物質本身,甚至人創(chuàng)造物質的這種或那種生產(chǎn)能力,也只是在物質本身預先存在的條件下才能進行。”[3]質言之,人不可能創(chuàng)造或消滅客觀事實,只能在實踐基礎上予以改造。而那些在實踐活動中被改造并打上主體烙印的客觀事實,只不過是改變了物質的表現(xiàn)形態(tài)而已,其客觀性并未因此而消解。客體首先屬于客觀世界,是的的確確客觀存在著的客觀世界的一部分,但并非所有客觀世界都是當下意義上的現(xiàn)實客體,只有被主體納入其認識和實踐活動中的那部分,才能從潛在意義上的客體變成現(xiàn)實意義上的客體,從天然之物變成人化之物。 舊唯物主義者僅僅把客觀事物當做直觀意義上的客觀事實,把直觀對象等同于客觀事實,沒有從主體的能動的本質力量和實踐活動方面和相對于主體及其活動的角度去理解并把握客觀事實的客觀規(guī)定性,因而陷入了唯客體主義(機械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泥潭。正如馬克思所講:“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4]在舊唯物主義者看來,哲學的對象是感性的人及其自然,自然和人都在直觀意義上構成了人的認識基礎,一切非思維的存在都是人的現(xiàn)成的客觀事實;進而,他們從“唯物”的角度出發(fā),認為思維是從存在而來的,然而存在并不來自于思維,存在是從自身、通過自身而來的,是自在自因的,而思維只是這種存在的主觀映像。舊唯物主義認為,客觀事實就是與“思維”相對應的“存在”,即它是作為人的感性對象而存在的,客觀事實就是感性的存在、直觀的存在、非思維的存在。
舊唯物主義事實觀的一個根本缺陷就在于,它不是從與實踐的關系上區(qū)別客觀事物與客觀事實的,而是從與思維的關系上來區(qū)分兩者的,他把客觀世界看做人的感覺、直觀反映的對象,沒有看到客觀世界是人的“實踐”這種感性活動的對象,即不是把它們當做人的感性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舊唯物主義把自然界看成是與人無關的獨立存在,看起來很‘唯物’,實際上完全不了解自然界的真正本性。”[5]譬如,費爾巴哈,他雖然強調人屬于自然,卻沒有看到人也能動地改變自然,他把人只看做是感性對象而不是感性活動的主體,他對客觀世界只是從客體的角度或以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從主體和實踐方面去理解。換言之,費爾巴哈只是對事實作了唯物主義的理解,而沒有同時對之作實踐的理解,在他對事實的理解中并沒有實踐的位置,他沒有看到實踐作為客觀事實中的一個特殊部分的重要意義,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事實并非從來就有、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社會化的產(chǎn)物,是人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離開現(xiàn)存世界的物質性實踐,就不能真正理解已經(jīng)在實踐的作用下改變了的自然事實,也不能理解人類生活中的歷史事實。
三、科學事實及其經(jīng)驗性
科學哲學上所說的科學事實,既不是指那種普遍存在的簡單事物或者特定事件,亦非客觀事實本身,而是指通過觀察、實驗、測量等實踐活動,并借助于一定的語言描述體系對簡單事物或者特定事件進行判定所形成的單稱命題或者經(jīng)驗事實??梢姡茖W事實是與個體存在相對應的主觀陳述和經(jīng)驗事實,這一特點說明科學事實描述的是個體經(jīng)驗而不是個體所屬的類的經(jīng)驗??茖W事實強調的就是認識特殊事物的感性活動及其經(jīng)驗內涵,而不是由特殊到一般的理性活動及其抽象表達。凡是經(jīng)驗事實都應有可復核、可重現(xiàn)的特點,在相同的條件下能夠對同一現(xiàn)象再次經(jīng)驗并且對認識結果的陳述是相同的。那種不可重復、不能復核的事件都不是科學事實,不能在科學的意義上探討它們的真實性。凡是經(jīng)驗事實都應該具有精確性和系統(tǒng)性,人們可以通過科學觀察和科學實驗來對之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不能進行系統(tǒng)描述和精準測量的事實構不成科學事實。
經(jīng)驗事實的客觀性,不是取決于事實本身或者實踐需要,而是取決于獲取經(jīng)驗事實的手段本身是否科學,取決于通過觀察和實驗等科學實踐活動獲得的關于經(jīng)驗事實的信息是否可靠,還取決于以什么樣的科學語言來對經(jīng)驗事實進行表達。在科學活動中,人們要描述自己觀察到的事實,就必須使用特殊的話語,這些特殊的話語總是屬于特定的理論體系,而人們對客觀事實進行描述的過程,也就是該事實獲得理論解釋并使之轉化為科學事實的過程。僅僅成為客觀事實的,并不能被直接視為科學事實,它只有得到一定的理論解釋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事實。當然,對于同樣的客觀事實,由于人們解釋它的方式方法不同,所獲得的科學事實也不相同。
四、科學事實與客觀事實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1.科學事實與客觀事實的根本差別
科學事實是通過觀察和實驗所獲得的經(jīng)驗事實,是經(jīng)過科學整理和鑒定的確定事件。哲學上的客觀事實本質上屬于實踐性事實,它是在時間和空間中存在的事物、現(xiàn)象和過程,是一個從屬于實踐意義上的范疇,無所謂對錯之分。[6]客觀事實一旦被人類所認識并用語言對其描述而做出經(jīng)驗陳述或觀察判斷,它就轉變成科學哲學所說的經(jīng)驗事實。經(jīng)驗事實是一個科學意義上的范疇,它的形成經(jīng)過了人類大腦的加工,有對錯之分??茖W事實作為一種經(jīng)驗事實,它的內容雖然是客觀的,然而它的形式卻是主觀的,因而其認識—實踐結果就具有可錯性。因此,科學事實與客觀事實之間是存在誤差的。引起這種誤差的原因主要是實驗方法、思維方式和人文環(huán)境的制約。一個科學事實往往是先通過觀察,然后通過推斷,緊接著需要經(jīng)過一系列的驗證和應用才被人所承認。這期間當然要受到人文環(huán)境以及實驗手段的制約,不能保證完全正確,只能說它在一定條件下是正確的。而且,科學事實由于受主觀認識能力的限制,主體極有可能歪曲事實,它作為描述物質現(xiàn)象與過程的經(jīng)驗事實,其真理性有待于科學共同體的進一步審查。只有經(jīng)過科學共同體系統(tǒng)鑒定的事實,才能成為公認的科學事實。但科學共同體的認識能力與水平也受各方面的限制,因而即使是公認的科學事實也是相對的、可錯的。
科學事實描述的都是個別事件,形成的都是單稱判斷,極其復雜的綜合事件及其全稱命題不屬于科學事實,而只能是哲學意義上的客觀事實??茖W事實是否具有可重復性,需要科學共同體來確定,“非科學人員的‘重復’,甚至是行政當局、新聞報界的大肆鼓吹,即使一時得逞,最終仍不能確認為科學事實”[7]??茖W事實需要精準檢驗,在定性與定量上都需要高度準確,而這非常不易。當代混沌學認為,由于混沌系統(tǒng)初始條件的極度敏感性,初始條件的細小變化就會帶來整個系統(tǒng)未來性狀的極大差異,可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茖W上的真實要靠事實來驗證,科學事實是任何理論獲得確立的基礎,離開足夠多的科學事實的支撐,再優(yōu)美的理論也不能成為科學真理。科學事實既可以出現(xiàn)在科學理論之前,亦可以出現(xiàn)在它之后。在當代,科學假說就常常走在科學事實之前,當它遭受質疑與反駁時,就需借助更多的科學事實來驗證,從而推動科學前進。 2.科學事實與客觀事實的內在統(tǒng)一
古典經(jīng)驗主義者如弗蘭西斯·培根和約翰·洛克等人主張對事物應采取一種純粹性的觀察,認為客觀事實就是客觀事物本身,對它的觀察不能攜帶任何主觀因素,觀察不能受任何理論的污染,僅僅是一種純粹的感官反映活動,要像鏡子那樣直觀地映現(xiàn)事實,反對主體的先見(前理解)對事實的構建作用。正如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所說:“要像一個小學生那樣坐在事實面前,準備放棄一切先入之見,恭恭敬敬地照著大自然指的路走。否則,就將一無所得。”[8]現(xiàn)代經(jīng)驗主義者如魯?shù)婪?middot;卡爾納普、莫里茨·石里克等人主張對事物應采取一種中性的觀察,認為客觀事實與語言描述相聯(lián)系,凡是通過語言規(guī)則系統(tǒng)與觀察事實發(fā)生關聯(lián),就可從中獲得經(jīng)驗蘊含[9]。只有保持科學觀察的中性,才能保持科學事實的中性。要防止主體先見的無端介入,就必須使自己的觀察要么直面事實本身、按照事實的本來面目反映事物,不能摻雜任何主觀因素;要么依據(jù)特定的、大家公認的邏輯規(guī)則進行客觀性的描述,以確立公認的經(jīng)驗命題??茖W事實的客觀性取決于觀察的邏輯蘊含、邏輯規(guī)則的客觀性。后現(xiàn)代主義者如雅克·德里達、米歇爾·??碌热酥鲝垖κ挛飸扇∫环N“無自性觀察”(又叫“零度觀察”、“零支點觀察”),認為觀察純粹是隨意的、任性的、毫無目的的。觀察就是觀察,理論就是理論,二者互不相擾,一切都停留于當下。觀察不為任何理論提供經(jīng)驗基礎,也不接受任何邏輯規(guī)則的檢驗,更不顧及實踐的需要,它僅僅與人的那種無限延異、無窮解構的情緒內在相關。后現(xiàn)代經(jīng)驗主義試圖推翻任何帶有整體性、主體性蹤跡的客觀性描述,認為回到事實本身就是僅僅切問碎片與泡沫,事實的客觀性與科學性都應被納入解構環(huán)節(jié)之中。——連一切科學理論都被解構了,哪里還管什么科學事實與客觀事實的差別和聯(lián)系呢?
其實,在我們看來,觀察與理論是辯證統(tǒng)一的,觀察是理論的基礎又不斷推進并檢驗著理論,而理論則導引著觀察并使之日益延拓和深化。二者之間良性的循環(huán)發(fā)展,就會使錯誤的觀察得以矯正、使錯誤的理論得到淘汰,逐步實現(xiàn)科學事實與客觀事實的內在一致,促進科學理論的成熟與發(fā)展。當然,二者獲得統(tǒng)一的基礎是社會實踐,而不可能是主觀虛構或者邏輯表征。
五、結語
總之,科學事實并不等于客觀事實和自然事實,科學理論及其使用都是有嚴格條件限制的。因為科學理論、科學真理都是可錯的,“科學至上”與“科學萬能”的說法本身就是不科學的,“當代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科學觀認為,科學并不是萬能的,萬能的東西不是科學”[10]??茖W發(fā)展史就是一部不斷被反駁、被質疑、被充實和被修正的歷史,也是錯誤的理論內容與方法不斷被發(fā)現(xiàn)被糾正的歷史。正如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所說,一個理論的科學標準就是它的可證偽性、可反駁性、可錯性,該理論“不管曾獲得何等的成功,也不管曾經(jīng)受過何等嚴格的檢驗,都是可以被推翻的”[11]。波普爾“唯有可錯的才是科學的”的觀點可能有點極端,但他說出了一個真理,即不能把科學理論等同于真理,更不能把科學事實認定為客觀事實,否則就會把科學絕對化、神圣化,造成科學迷信和科學崇拜,這非但不能推動科學前進反而會束縛它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郁樂.理性事實與自然主義謬誤——兼論摩爾對康德道德哲學的誤讀[J].倫理學研究,2010(3):104.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8.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8.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9.
[5]肖前,李淮春,楊耕.實踐唯物主義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34.
[6]李醒民.科學事實與實驗檢驗[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9(11):43.
[7]劉大椿.科學哲學通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67.
[8][英]貝弗里奇.科學研究的藝術[M].陳捷,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53.
[9]張灝.意義與事實——對邏輯經(jīng)驗主義意義理論的質疑[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0(1):10.
[10]陶德麟,王信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論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17.
[11][英]波普爾.科學知識進化論[M].紀樹立,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51.
看了“福建省第十二屆優(yōu)秀學術論文”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