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冊)課文翻譯(1-4單元)
21世紀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冊)課文翻譯(1-4單元)
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作為國家教委組織攻關(guān)的項目,正在各高校、各學科中進行醞釀、計劃、編寫之中。而21世紀大學英語教材更受人矚目。
21世紀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冊的課文翻譯(1-4單元)
UNIT 1 TEXT A
溫斯頓•丘吉爾——他的另一種生活
瑪麗•索姆斯
我的父親溫斯頓·丘吉爾是在40幾歲開始迷戀上繪畫的,當時他正身處逆境。1915年,作為海軍大臣,他深深地卷入了達達尼爾海峽的一場戰(zhàn)役。原本那次戰(zhàn)役是能夠縮短一場血腥的世界大戰(zhàn)的,但它卻失敗了,人員傷亡慘重,為此丘吉爾作為公務員和個人都付出了代價:他被免去了海軍部的職務,失去了顯赫的政治地位。
“我本以為他會因憂傷而死的。”他的妻子克萊門泰因說。被這一不幸壓垮的他同家人一起退隱到薩里郡的一個鄉(xiāng)間居處---耘鋤農(nóng)場。在那兒,正如丘吉爾日后所回憶的,“繪畫女神拯救了我!”
一天他正在花園里漫步,正巧碰上他的弟妹在用水彩畫素描。他觀看了她幾分鐘,然后借過她的畫筆,試了一下身手----于是繆斯女神施展了她的魔法。自那天以后,溫斯頓便愛上了繪畫。
任何能讓沉浸在憂思中的溫斯頓分心的事情都讓克萊門泰因高興。于是,她趕緊去買來她所能找到的各種顏料和畫具。水彩顏料、油畫顏料、紙張、帆布畫布---很快耘鋤農(nóng)場里便堆滿了一個繪畫者可能想要或需要的各樣東西。
畫油畫最終成了溫斯頓的一大愛好---但是最初幾步卻出奇地艱難。他凝視著他的第一塊空白畫布,異乎尋常地緊張。他日后回憶道:“我遲疑不決地選了一管藍色顏料,然后小心翼翼地在雪白的底子上的畫上蠶豆般大小的一筆。就在這時,我聽到車道上傳來一輛汽車的聲音,于是驚恐地丟下我的畫筆。當我看清是誰從汽車里走出來時,更是驚慌失措。來者正是住在附近的著名畫家約翰·萊佛利爵士的妻子。
“‘在畫畫呢!’她大聲說道。‘多么有趣。可你還在等什么呢? 把畫筆給我---大的那支。’她猛地用筆蘸起顏料,還沒等我緩過神來,她已經(jīng)揮筆潑墨在驚恐不已的畫布上畫下了有力的幾道藍色。誰都看得出畫布無法回擊。我不再遲疑。我抓起那支最大的畫筆,迅猛異常地向我可憐的犧牲品撲了過去。自那以后,我再也不曾害怕過畫布。”
后來教丘吉爾畫畫的萊佛利曾經(jīng)說起過他這位不同尋常的學生的藝術(shù)才能:“如果他當初選擇的是繪畫而不是政治,他定會成為一位駕馭畫筆的大師。”
在繪畫中,丘吉爾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將陪他走過大半人生的伴侶。1921年,他的母親去世,兩個月后,他又失去了他和克萊門泰因的3歲愛女瑪麗戈爾德。那時,繪畫是他的慰藉。悲痛欲絕的溫斯頓住到了蘇格蘭朋友們的家中---并在他的繪畫中尋得安慰。他寫信給克萊門泰因:“我外出畫了一條在午后陽光下的美麗的河流,背景是紅色和金黃色的山巒。愛憐的思緒油然而生……啊,我一直感受到失去瑪麗戈爾德的痛楚。”
生命、愛和希望慢慢地復蘇了。1922年9月,克萊門泰因和溫斯頓的另一個孩子出生了:那就是我。同年,溫斯頓買下了查特威爾,這是他將在以后40年里畫出其所有不同風貌的他所鐘愛的家。
20世紀20年代中期,我父親在倫敦舉行的一次享有盛名的業(yè)余畫展中贏得了一等獎,當時他一定頗為得意。參賽作品不署名,所以一些評委堅持認為溫斯頓的畫---有關(guān)查特威爾的第一批畫作中的一幅---是一位專業(yè)畫家而不是一位業(yè)余畫家的作品,所以應該取消其參賽資格。但最后,他們同意信賴那位藝術(shù)家的誠實,而在得知那幅畫為丘吉爾所作時他們都很高興。
史學家們一直把1929年溫斯頓再次被免職后的10年稱為他無所作為的十年。也許政治上那些年(他)的確毫無作為,因為他一個人大聲疾呼,想要喚醒英國人認識到來自希特勒的威脅,然而響應者寥寥無幾。但在藝術(shù)上,那些年卻碩果累累:現(xiàn)存的500多幅丘吉爾的油畫中,約有一半作于1930年至1939年之間。
繪畫始終是丘吉爾的一種樂趣,直到他生命的結(jié)束。“畫家是幸福的,”他在他的《作為一種消遣的繪畫》一書中寫道,“因為他們不會孤獨。光線與色彩,寧靜與希望,將終日伴隨著他們。”對我的父親來說也是這樣。
UNIT 1 TEXT B
窮人的小修女
肖尼思·L·伍德瓦德
憑著鋼鐵般的意志和一顆愛心,德肋撒嬤嬤為印度和全世界垂死和絕望的人們鞠躬盡瘁。
當她上周在加爾各答去世時---剛剛過了87歲生日沒有幾天---她被全世界的人們稱為德肋撒嬤嬤。在過去兩年里,瘦削而背駝的她因多種疾病而一直住在醫(yī)院里。那天晚上,吃過晚飯,作完祈禱之后,她訴說她的背痛。“我無法呼吸。”她告訴被叫到她身邊來的一位醫(yī)生。過了不一會兒,她就去世了。之后不久,她的修女們敲響了一只巨大的金屬鐘,外面,約有4,000人聚集在雨中---其中有許多她曾長期救助過的街頭流浪者。病房內(nèi),德肋撒嬤嬤的遺體被洗凈,穿好衣服,被安置在一張冰床上。修女們排著隊一個接一個地走過去觸摸她赤裸的腳,這是印度一種傳統(tǒng)的表示敬意的動作。
被眾人尊為活圣人的德肋撒嬤嬤也許是世界上最受人崇敬的女性。當她出現(xiàn)在約翰·保羅二世的身邊時,是教皇站在了這位瘦小的修女的陰影之中。雖然她是一名羅馬天主教徒,但她的簡樸和對垂死者、被遺棄者、流浪者的真切關(guān)懷卻超越了宗教和國籍的界限。“從血統(tǒng)和原籍講,我是阿爾巴尼亞人,”她曾這樣談到自己,“我的公民身份是印度人。我是一名天主教修女。就我的神職而言,我屬于全世界。”
當?shù)吕呷鲂夼谝淮蝸淼接《葧r,她教加爾各答貧民窟里的孩子們讀書,那些孩子的父母因為太窮而無法送他們上學。孩子們叫她德肋撒嬤嬤,而她也的確成了媽媽。一天,她日后回憶道,她發(fā)現(xiàn)有一個“幾乎被老鼠吃掉的”女人躺在街上。她坐到她身邊,輕撫著她的頭,直到那女人死去。隨著這番經(jīng)歷,一個新的使命---也是一個新的宗教團體---誕生了。她認定她的目標將是照料那些在她所移居的城市街頭與貧民窟中比比皆是的“沒人要、沒人愛也沒人照顧的”人們。為了這個目標,她在自己周圍聚集了一小批修女。
德肋撒嬤嬤的第一家看護所開在一家曾為前來朝圣印度教的死亡女神卡莉神殿的人們提供食宿的舊招待所里。她和她的修女們將它改建成一個收容所。在那兒,那些被他們發(fā)現(xiàn)遺棄在加爾各答街頭的身處絕境的人們得以平靜地死去。
看護所的鄰居們很討厭那些呻吟聲和臭味,他們向政府當局提出了抗議。但是,當一名警察局長趕來關(guān)閉看護所時,那恐怖凄慘的景象使他深感震驚,他說只有當鄰居們說服他們的妻子和姐妹來接管修女們發(fā)起的工作時,他才會阻止德肋撒嬤嬤。沒有人站出來。
為臨終的人們建立收容所是德肋撒嬤嬤的標志性貢獻。貧窮是她選擇的生活方式。 當教皇保羅六世把他在1964年訪問加爾各答期間用過的一輛昂貴的汽車送給她時,她未曾跨入車內(nèi)就把它賣了, 用這筆錢在西孟加拉邦建立了一個看護所。
今天,德肋撒嬤嬤的修道會已有4 500多名修女和遍布126個國家的550個中心。他們所關(guān)注的范圍也已經(jīng)擴展到收容愛滋病患者、吸毒成癮者和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在德肋撒嬤嬤的領導下,修女們曾為埃塞俄比亞的饑民提供食品,為切爾諾貝利的輻射受害者治病,并向美國一次地震后無家可歸的家庭提供援助。
這中間, 沒有一件事是僅僅通過祈禱完成的。德肋撒嬤嬤有著鐵一般堅強的決心,她為贏得人們對其看護所的支持所作的不懈努力幾乎令人無法抗拒。教會當局和政府當局屈服于她的論辯; 想要參與其工作的國家元首們拜訪她甚至懇請她在他們的國家設立看護所。她接受名望只是以此為代價來擴大其神職活動的范圍。
隨著她的聲名遠揚,她的榮譽也與日俱增。其中最重要的是“蓮花主”勛章或稱“印度的寶石”獎---該國最高的平民獎---以及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應她的要求,諾貝爾委員會取消了通常為獲獎者舉行的盛大宴會,把錢捐給了窮人們。
但是也有人批評德肋撒嬤嬤。婦女權(quán)利的倡導者們對于她堅決反對墮胎和節(jié)育提出了抗議。有些醫(yī)學權(quán)威說她的工作使一些國家的政府忽視了它們對社會最貧窮成員應盡的責任。連天主教會有時也對她獨立的行事方式感到不安。但是對于千百萬稱她為媽媽的印度人來說,對于千百萬深深崇敬她的無數(shù)善行的人們來說,德肋撒嬤嬤點亮了一條通往圣潔的道路,并邀請他人跟隨。
UNIT1 TEXT C
威爾士王妃黛安娜 (1961--1997)
威爾士王妃黛安娜·斯賓塞女士上周在一場車禍中喪生。其時,她和同伴多迪·阿爾費德在巴黎受到一些攝影師的快速追逐,就在他們試圖逃避這些攝影師時,車禍發(fā)生了。
黛安娜在她廣受公眾注目的17年期間,從英國王儲清純可愛的未婚妻“羞澀的黛”,逐漸成為全世界上鏡頭最多的女性“黛王妃”。最終,由于她對多項人道主義事業(yè)的關(guān)懷,由于她以自己的方式讓世人懂得了王室成員也有人性而受到千千萬萬人的愛戴,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女王”。
黛安娜是斯賓塞伯爵及其第一位夫人的幼女。在她父母苦惱的婚姻以離婚告終時,她還是個孩子。她在英國和瑞士的私立學校接受教育,后來在倫敦的一所幼兒園接受了一份非全日性工作。1984年2月,她與家族世交威爾士王子查爾斯宣布訂婚,于是媒體和公眾立即愛上了她的美貌、她的優(yōu)雅風度和嬌羞迷人的舉止。
隨著她不斷變化的發(fā)型和愈益昂貴的衣著,“黛王妃”迅速成為一種時尚的象征。出版商們出大錢購買王妃的照片,而那些無孔不入的攝影師們則到處跟蹤她,使媒體上充滿了有關(guān)她私生活的照片。
王妃常被人批評為淺薄的沽名釣譽者,但她卻利用自己的名聲把公眾的注意力集中到許多人道主義事業(yè)上。她對醫(yī)院、診所和收容所的禮節(jié)性訪問無一不充滿了溫暖的關(guān)懷,她花費許多時間同生病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握著艾滋病患者的手,傾聽窮人們的悲慘遭遇。英國公眾看慣了英國王室的拘謹和古板,對王妃的這些舉動欣喜不已。
然而,危機卻悄悄地孳長。黛安娜與查爾斯的婚姻遇上了麻煩。王妃還要對付許多個人的煩惱,其中包括抑郁癥和飲食紊亂。黛安娜不習慣經(jīng)常受到公眾注目;她與王室之間的沖突也在不斷增多,因為王室成員認為,她的行為舉止不完全符合王妃的身份。使他們感到尷尬的是,王子與王妃的婚姻破裂成為媒體的重大新聞,新聞報道說,查爾斯和黛安娜都怒氣沖沖地惡言相向。這對夫婦于1993年正式分居,1996年離婚。
然而,對全世界千百萬個黛安娜的仰慕者來說,她的魅力并未因為這場糟糕的分居和離異而有所消減。恰恰相反,關(guān)于她的不幸婚姻和許多個人煩惱的傳聞卻拉近了她與公眾的距離。雖然黛安娜不再擁有王妃殿下的頭銜,但她仍然是一位未來國王的母親。她置廣泛的批評于不顧,繼續(xù)支持她所信仰的各種事業(yè)。 1997年1月,當她在安哥拉旅行時宣稱,她去那個國家旅行是為了支持紅十字會發(fā)起的在世界反對使用地雷的運動時,她使英國政府頗感吃驚。她的支持與英國在這個問題上的官方政策發(fā)生了抵觸,因而英國政府的要員在報刊上憤怒地攻擊了王妃。然而當一位大臣暗示說,黛安娜缺乏理解地雷問題的智力時,媒體和國際公眾都紛紛出面聲援黛安娜,表達了對他們“心目中的女王”的勢不可擋的支持。
黛安娜在一場毫無意義的車禍中突然喪生這一事件震驚了世界。人們對這位“人民的王妃”傾注了無限的哀傷,促使英國王室打破傳統(tǒng),安排了一場向全世界電視直播的喪禮,同時政府還制定了建造永久性紀念館的計劃。甚至當年曾經(jīng)批評過她的人也承認,由于黛安娜富于感情的人性精神和給死氣沉沉的君主政體帶進一股清新空氣的才能,她將作為20世紀最受愛戴的人物之一為人們所懷念。
UNIT 2 TEXT A
他們?yōu)楹纬鲱惏屋?/p>
富克斯·巴特菲爾德
當鄭金枝的父親用積蓄的錢為她買了一張票,讓她乘上一條將帶她離開越南的漁船時,她才9歲。對這個家庭來說,將金枝送上小船,置身于陌生人中間,是一種令人心碎、代價昂貴的犧牲。他們只愿她最終能到達美國,在那兒受到良好的教育,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對小女孩來說,這是一次充滿危險的艱苦旅程。在小船到達安全之地以前很久,食物和水的貯備已經(jīng)用完。當金枝最終到達美國后,她又不得不同一連3個收養(yǎng)家庭相處。但是當她1998年從圣地亞哥的帕特里克·亨利中學畢業(yè)時,她取得了全優(yōu)的成績以及這個國家最享盛名的幾所大學提供的獎學金。
“我必須取得好成績,”這個現(xiàn)為康奈爾大學二年級學生的19歲姑娘說,“這樣我才對得起在越南的父母。”
金枝是一群聰明伶俐、積極進取的美籍亞裔中的一員,他們正突然潮水般地涌入我們最好的大學。雖然美籍亞裔只占全國人口的2.4%,但他們在哈佛的本科生中卻占了17.1%,在麻省理工學院占了18%,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占了27.3%。
為什么美籍亞裔的成績這樣優(yōu)秀呢? 他們是否像一些陳舊的看法所暗示的那樣是些埋頭用功的學生? 他們是否有更高的智商? 或者在我們一向珍視,但也許已經(jīng)丟失的價值觀----如敬業(yè)、家庭和教育等方面,我們是否可以向他們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呢?
并非所有的亞裔人都學得一樣好;比如,沒受過什么教育的柬埔寨難民的孩子就常常需要特殊的幫助。許多美籍亞裔人不喜歡被稱為“模范的少數(shù)民族”,他們感到這是美國白人的逆向歧視----雖與1965年以前排斥大多數(shù)亞洲移民進入美國的法律截然不同,但仍是一種偏見。
亞裔年輕人的成績已經(jīng)引發(fā)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研究。也許最令人不安的結(jié)果來自于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哈羅德·W·斯蒂文森進行的研究。他將芝加哥和明尼阿波利斯7000多名幼兒園、一年級、三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同他們在北京、臺北和仙臺的同級伙伴作了比較。在一組數(shù)學測試中,美國學生在所有的年級層次上都考得最差。
斯蒂文森沒有發(fā)現(xiàn)智商上的差別。但是如果成績上的差異在幼兒園就開始顯現(xiàn),那就表明事情出在家庭中,甚至是在孩子們上學之前。
正是在這一點上,各研究者的不同研究趨于了一致:亞洲的父母在激發(fā)孩子的學習動力方面做得更好。“決定的因素是亞洲孩子學習努力。”斯蒂文森說。
接下來,真正要弄清的問題是,亞洲父母是如何將這種學習動力灌輸給他們的后代的。斯蒂文森的研究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答案。當被問及他們認為他們的孩子為什么學得好時,大多數(shù)亞洲父母說是“用功”。而美國父母則說是“天賦”。
“依我看,”斯蒂文森說,“對于我們都能通過艱苦努力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觀念我們已經(jīng)不再相信。相反,美國人現(xiàn)在認為有的孩子具備成功所必需的素質(zhì),而有的孩子則不具備。于是我們開始把班級分為‘快班’和‘慢班’,而中國人和日本人則認為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同一課程中成功。”
這種對于勤奮的信念是促成亞洲學生成績突出的三大要素中的第一個。它來源于亞洲人共同的儒教傳統(tǒng),即公元前5世紀那位中國圣人的哲學思想,他的教義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追蜃拥闹饕塘x之一是,人們通過努力能夠完善自我。
儒教也為亞洲人的成功提供了另一個要素。在孔夫子的哲學中,家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這種定向引導人們?yōu)榧彝サ臉s譽而學習工作,而不僅僅是為了他們自己。一個人永遠無法報答他的父母,而且在亞洲人中間還有一種責任感、乃至負罪感,這是一種如同新教哲學在西方一樣的強大力量。
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存在于亞洲父母及其子女的這種關(guān)系中。在我住在中國、日本和越南的15年間,我注意到同大多數(shù)美國父母相比,亞洲父母同他們的嬰兒建立了一種更為親密的身體聯(lián)系。比如,當我讓幼小的女兒在地板上爬時,我的中國朋友們會大驚失色,沖過去把她抱起來。我們認為這種無時不在的關(guān)心已經(jīng)過時、甚至是不健康的,但是對于亞洲人來說,它卻十分有效。
我們能從亞洲人那兒學到點什么嗎?“我還沒有天真到認為亞洲的每樣東西都能被移植過來。”斯蒂文森說。但是,他卻提出了3條建議。
“首先,”他說,“我們需要為我們的孩子們確立更高的目標。我們不會指望他們不經(jīng)過刻苦訓練就能成為職業(yè)運動員。”
第二,他宣稱,美國父母需要更加關(guān)心子女的教育。“在孩子表現(xiàn)不好時表示理解是不夠的。”斯蒂文森發(fā)現(xiàn),亞洲父母比美國父母花費更多的時間幫助孩子做作業(yè)或者寫信給孩子的老師。
第三,我們的學??梢杂煤唵味行У姆绞郊右灾亟M,斯蒂文森說。近90%的中國年輕人說他們確實喜歡學校, 60%的年輕人迫不及待地盼著學校假期結(jié)束。同美國年輕人所表示的態(tài)度相比,這種態(tài)度要積極得多。原因之一也許是中國和日本的學生一般在每節(jié)課后都有一段休息時間,這有助于他們放松并增加注意力集中的持續(xù)時間。
“我并不認為亞洲人更聰明。”伯克利的一位美籍亞裔學生李·唐說,“在我的化學班里,有一些很聰明的美國人。但是亞洲學生更刻苦。我在美國人身上看到很多被浪費的潛能。”
UNIT 2 TEXT B
教育之道:東方和西方
一位來自加拿大的老師最近參觀了一所日本的小學。在一堂課上, 她觀看了60個小孩子在學習畫貓。任課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大圓圈,60個孩子就模仿著畫在紙上。老師在第一個圓圈上面畫了一個小些的圓圈,然后又在小圓圈上面畫了兩個三角形;孩子們也以完全相同的方式繼續(xù)畫著他們的貓。這堂課就這么繼續(xù)著,直到教室里有了61只一模一樣的貓。
這節(jié)課讓那位加拿大老師大為吃驚。這類教學方法--以及它們的效果--同她自己國家的迥然不同。 加拿大學校里的一節(jié)美術(shù)課會產(chǎn)生滿滿一屋子獨一無二的圖畫,而不是一張又一張完全相同的貓。為什么呢? 是什么造成了這種教學方法上的不同呢?
在任何國家的任何一個教室里,老師教的都不僅僅是藝術(shù)、歷史或語言。課堂活動的一部分--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是在傳授文化:社會的觀念、價值觀和信仰。每一種教育制度都不可避免地是一面反映其所在社會的文化的鏡子。
在像美國或加拿大這樣由許多不同的民族、宗教團體和文化取向構(gòu)成的西方社會中,個性和獨立思考受到高度重視。這些價值觀通過這些國家的教育制度反映出來。老師們強調(diào)那些使每個學生都與眾不同的品質(zhì)。他們很少要求學生熟記信息;卻鼓勵他們獨立思考,獨自尋找答案,并提出各自的解決方法。學生們從小就學著形成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并在課堂討論中各抒己見。
在日本則截然不同,絕大多數(shù)人有著同樣的語言、歷史和文化。也許是由于這個緣故,那兒的教育制度反映了一種對集體目標和傳統(tǒng)而不是對個性的信念。日本的學童經(jīng)常在一起學習,做作業(yè)時相互幫助。在教室里,教師是主要的知識來源: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很多的討論;學生們卻要背誦他們已經(jīng)記住的規(guī)則或信息。
日本教育制度的優(yōu)點是那兒的學生能學到合作的社交技能。另一個優(yōu)點是他們學的數(shù)學和自然科學比大多數(shù)美國學生多得多。 他們每天學習的時數(shù)和每年學習的天數(shù)也比北美的學生多。這種制度要求高,但它卻使孩子們能為進入一個重視紀律和自制的社會作好準備。然而,它也有缺點。首先,很多學生說考試之后,他們就會忘記許多曾經(jīng)記熟的信息。其次,這個要求極高的制度給學生們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并被認為是日本學齡兒童自殺率高的一個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北美教育制度的優(yōu)點是,學生們學習獨立思考。他們學習采取主動--做決定和采取行動都無須別人告訴他們做什么。這種制度使他們能為進入一個重視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和個人責任的社會作好準備。不過,它也有弊端:除了別的以外,美國高中畢業(yè)生學的基本規(guī)則和事實就不如其他國家的學生學的多。而許多社會評論家認為美國的高犯罪率至少部分地應歸咎于學校的紀律渙散。
UNIT 2 TEXT C
作弊作為文化:外教應有的頓悟
當外國教師初到一個新的國家時,他們通常都會預計到,甚至期待著一種不同于他們習見的教育方式。因此,他們對于課堂上遇到的許多具體的文化差異常常會毫無準備,這就令人感興趣了。例如,當一些美國新教師初到波蘭的時候,他們?nèi)氯碌米疃?也是最惱火!)的一句話就是:“我的學生們一直在作弊!”波蘭學生聽到此話,既困惑又氣憤,結(jié)果通常便會發(fā)生一系列日益加深的誤解,從而大大損害了師生關(guān)系。但是只要大家記住作弊是一個與文化有關(guān)的問題,這種相互的苦惱可以很容易地避免。
如同在別的地方一樣,波蘭社會的文化價值觀也反映在教育制度之中。 波蘭是一個重視集體的社會, 這意味著他們特別強調(diào)合作。雖然這種態(tài)度在理論上對多數(shù)美國人很有吸引力, 然而要適應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它的方式, 對一個來自強調(diào)個人責任的社會的人來說則可能是一種重大的挑戰(zhàn)。他們要理解波蘭人把他們稱為作弊的東西叫做生存是極其困難的。
在一個重視集體的社會中,拒絕幫助一個遇到困難的朋友是不可思議的。這是一個有關(guān)生存的問題:當一個朋友需要錢的時候,你借錢給他--下個星期他就會開車送你到火車站去接你來訪的表兄弟。當一個鄰居需要人幫忙把一些新買的家具搬上樓的時候,你幫助了她-- 一個月后,當你丟了鑰匙,在嚴寒中被鎖在自己公寓外面的時候,她會讓你使用她家的電話。而當一位同班同學在考試時悄聲問你一道難題時,你回答了他。畢竟他在上個月曾經(jīng)借給你一本書,而那書正是你完成論文所需要的。你怎么能拒絕呢?
一個美國人可能會回答說,你當然可以拒絕,而且這很容易! 對那位絕望的同學的問題,有一百種比幫他作弊更好的(而且是明顯的)解決辦法。但是在這些“更好的解決辦法”之中,有99種只在重視個人責任的社會環(huán)境中才更好,它們只對在個人主義文化背景中成長起來并且深受其價值觀熏陶的人而言才是“明顯的”。對波蘭人來說,明顯而更好的東西便是對整個集體福祉的關(guān)心和對每個人的生存都絕對必要的合作紐帶。
作弊問題還有另一個層面。動腦筋逃脫困境的能力在波蘭文化中一向備受推崇棗這無疑是有其歷史原因的。波蘭的歷史是一部充滿苦難、被侵略和被占領的歷史,而波蘭人則不得不依賴他們的創(chuàng)造才能,而不是財富或軍事實力。學校中的作弊(特別是在作弊成功或者至少有些兒創(chuàng)造性的時候)不過是擺脫困境的傳統(tǒng)技巧的一種變異罷了。盡管波蘭的教師并非全都贊同作弊, 但他們遠比美國人更可能會故意扭頭不管,甚至暗地里還有點兒贊賞。
了解作弊根深蒂固的文化原因也許不會永遠都能幫助你克服對它的本能反應,但卻有助于找到應付它的辦法。試圖消滅作弊現(xiàn)象只會把這個學年變?yōu)橐贿B串激烈的搏斗。請相信我,波蘭人作為抵抗運動的戰(zhàn)士,比你們的經(jīng)驗豐富得多,我寧愿推薦你們試一試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波蘭教師所用的一些方法:不是向作弊宣戰(zhàn),而是把它納入你們的考試和作業(yè)之中,讓它為學生們的教育作出貢獻。在考試前,要把準備“夾帶”變成家庭作業(yè),甚至變成一項堂內(nèi)的集體活動,然后把它們收上來,在考試之前打上分。舉行集體測試,布置集體作業(yè),要說清楚你希望學生們能互相利用對方作為教育資源,并實行集體評分。實行開卷考試,畢竟現(xiàn)在是信息時代,懂得如何獲取信息是一種比熟記信息更為有用的技能! 最后,決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在你期望學生們完全獨自學習的時候,這對他們來說是很明顯的。在一種重視集體的文化中,這一點兒也不明顯。
兩種文化在課堂上相遇可能就會產(chǎn)生沖突,作弊問題只是這類沖突中的一個實例。承認這些沖突為文化上的差異,乃是為使沖突成為你的課堂內(nèi)每個人所受教育的一部分而邁出的第一步。但還有第二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