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如何影響國際收支平衡
國際收支平衡也稱外部平衡,指一國國際收支凈額即凈出口與凈資本流出的差額為零。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精心整理的財政政策影響國際收支平衡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財政政策影響國際收支平衡
一、國際收支平衡的度量方法
“保持國際收支平衡”,是根據在一定的條件下國際收支狀況有利于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尤其是可持續(xù)發(fā)展而言的,是指相對的、動態(tài)的、區(qū)間性的、適度而又可維持的平衡概念。
度量國際收支平衡的指標主要有3個:
國際收支差率(k)=(近12月)國際收支(經常、資本)差額(A)/(近12月)國際收支總額。這項指標反映國際收支差額偏離程度,是各種涉及國際收支及其差額因素綜合的結果,它的變化并不隨經濟發(fā)展而國際收支總規(guī)模變化而變化,差額變化但總規(guī)模也變化而差率可能不變,此時平衡狀態(tài)其實沒有變化;差額不變但總規(guī)模變化時差率卻變化,此時應該說平衡狀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如兩頭在外、自相平衡的出口加工貿易只是影響差率而非影響差額);順差大并不能說明熱錢流入,順差變大、總規(guī)模未相應擴大甚至減少時差率將明顯上升,在貿易、投資政策沒有變化的情況下可能有熱錢大量流入,進而可能影響國際收支平衡,反之(即使是國際收支順差情形)熱錢大量流出也會影響國際收支平衡;在出口依賴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下國際收支順差大、差率也高、并非一定是國際收支失衡,雖然加大進口或加大對外投資就能控制順差、直接干預國際收支,但現(xiàn)實往往是相對擴大總規(guī)模以調節(jié)差率、保持順差、維護相對平衡。因而差率比差額更能反映國際收支相對平衡狀況和匯率承受的相對壓力。將國際收支差率分為四個區(qū):逆差率區(qū)(下沿為歷史最低)、低順差率區(qū)、中順差率區(qū)、高順差率區(qū)(上沿為歷史最高),一般情況下,都應該處于中、低順差區(qū),當國際收支差率上升到歷史高位或下降到歷史低位,就可能存在國際收支平衡問題。匯率升值時,國際收支差率高就存在收匯貶值風險,應調低順差率;反之,可調高順差率;在經濟周期的峰谷區(qū)和金融危機時期,國際收支差率應維持在低、中順差率區(qū)或朝此方向調控。
外匯儲備率=外匯儲備/(近12月)國際收支(經常、資本)支出額。這項指標反映外匯儲備與國際收支中全部付匯需要的對比關系,其值過高則外匯儲備機會成本高、風險大;過低則對外付匯能力不強。因而是研究對外付匯能力和外匯儲備適度規(guī)模的有效指標。當外匯儲備率較高時,國際收支差率在中、低順差區(qū)的選擇余地較大,反之國際收支差率應相對偏高一點。要避免出現(xiàn)尤其是持續(xù)出現(xiàn)逆差率區(qū)+低外匯儲備率或高順差率區(qū)+高外匯儲備率的情形。在匯率升值情況下,應適當降低外匯儲備率和國際收支順差率以減少風險。
外經比率(j)=國際收支總額/國民生產總值。這一指標反映對外經濟與整體經濟的比例,反映國際收支總量的相對水平、經濟開放程度、經濟增長對外依存度和內外經濟相互協(xié)調程度。它與“貨物和服務凈出口/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在圖像上波動比較吻合,但后者未包含資本項目。外經比率值過高說明內外經濟缺乏勻稱、相互失衡,一旦外部條件變化受到的沖擊將很大且外部風險容易傳入國內。衡量外經比率高、低只能根據各國國情及其一定時期的發(fā)展戰(zhàn)略進行縱向、橫向比較,一般情況下它的變化應該是較為平緩的、漸進的,只有當內外經濟環(huán)境、內外經濟結構和相互比例、經濟增長方式等因素發(fā)生激烈變化(如國內、外經濟、金融危機)或經過較大的調節(jié)時才會發(fā)生一定的變化、出現(xiàn)拐點。
如下圖,中國1993年以來國際收支的低順差率區(qū)為0至0.04,中順差率區(qū)為0.04至0.08,0.08以上為高順差率區(qū)。2007年國際收支差率處于近十年來最高水平為0.103、2008年0.098也接近次高(1997年中國實行國際收支申報制度影響前后數(shù)據的可比性),并已連續(xù)六年基本處于高順差率區(qū),國際收支失衡問題已經凸現(xiàn)、匯率承受升值壓力。我國外匯儲備率一直處于總體上升趨勢,2008年為最高水平,表明外匯儲備機會成本高、風險大。我國外經比率(已用年末匯率折算)在1993年至2002年均維持在0.456至0.67之間,自2003年0.84逐年較快遞增至2007年1.26(2008年預計在1.03左右),表明經濟增長對外依存度過高、風險較大,內外經濟逐漸缺乏對稱、相互失衡,所以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爆發(fā)我國經濟受到很大沖擊、因美元資產風險的損失巨大。綜合這些指標和人民幣匯率(中國2005年匯改以后的匯率數(shù)據具有參考價值)持續(xù)升值情況,表明2007年我國明顯存在著國際收支平衡問題和外匯儲備風險問題,2008年各項指標多已出現(xiàn)拐點或(如外匯儲備率)將要出現(xiàn)拐點。出現(xiàn)這種相對數(shù)指標的拐點正是兩個相比指標變化速度快慢的逆轉。
未來中國經濟和國際收支狀況主要取決于世界金融危機的演化,實施怎樣的宏觀經濟政策需要基于對形勢的預判。如何由國際收支“糾過偏”轉向“防逆轉”,需要我們反思和明確宏觀經濟調控思路。
二、關于國際收支平衡與宏觀調控政策的思考
(一)宏觀經濟與國際收支相互影響的關系
按照西方經濟理論,宏觀經濟存在充分就業(yè)、物價穩(wěn)定、經濟增長與國際收支平衡四個重大問題,這四個目標既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又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和沖突。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發(fā)展,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fā)展和國際產業(yè)轉移不斷加快的背景下,要求我們把內外經濟結合起來分析。開放經濟條件下國民收入恒等式“國民收入=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凈出口=消費+儲蓄+政府收入”,是一個反映內外經濟的關系式。我們還可從資金供求來看外匯收支與貨幣政策實施的關系,貨幣供給來自兩大資金創(chuàng)造機制:一是基礎貨幣通過商業(yè)銀行信貸、外匯放款等來創(chuàng)造;一是基礎貨幣通過央行直接購買的外匯儲備來實現(xiàn)。
在宏觀經濟政策四大目標中,國際收支是一國國內經濟情況的對外反映,國際收支失衡是國內經濟和對外經濟失衡的綜合結果。根據國際收支調節(jié)吸收分析法,在內需不足、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情況下,實行經濟快速增長、擴大就業(yè),就會表現(xiàn)為大量的貿易順差并伴隨資金凈流入,持續(xù)大量順差和資金流動性過剩就將促進國內通貨膨脹,最終要在無通脹下充分就業(yè)和持續(xù)快速穩(wěn)定的經濟增長就有困難。另一方面,根據國際收支平衡的結構理論,國際收支失衡也可能是國內經濟結構失衡、單一、老化、落后等引起,從而影響外部失衡,需要改善經濟結構才能改善國際收支狀況,通過改變生產結構和產品性質,由此增加出口增長率、減少進口收入彈性,才能在促進經濟增長同時又能實現(xiàn)國際收支平衡。同時,如果一國的外部均衡難以實現(xiàn),反過來也會影響內部均衡的目標。尤其是在金融、經濟危機時期,國際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失衡、劇烈動蕩,會通過貿易、投資影響國內經濟均衡和國際收支平衡。
現(xiàn)運用新定義的指標建立宏觀經濟與國際收支之間的關系式。根據國際收支差率k、外經比率j的定義和國民收入Y=價格P*經濟總量Q,我們有:
A*h=j*k*P*Q
其中:A為國際收支差額,h為匯率。因此我們有各項指標的增長率關系式:
dA+dh=dj+dk+dP+dQ
要保持經濟平穩(wěn)增長(如dQ>8%)、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如國際收支差率0.098由高順差率區(qū)到中順差率區(qū)即-59.2% 由此可知:①必須首先明確宏觀調控政策目標,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機時期;②貨幣政策仍然是當前宏觀調控的關鍵;③國際收支差率變化空間大,說明國際收支平衡問題影響巨大且彈性空間大;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機、經濟出現(xiàn)拐點時期國際收支差率將會發(fā)生巨大變化,國際收支平衡問題極其重要;④對外經比率影響大的是出口依賴型經濟增長方式,其中兩頭在外的出口加工貿易也對國際收支差率影響極大,改變這種經濟增長方式才是實現(xiàn)宏觀調控的有效途徑。這是總量問題通過結構調整來解決的根本轉換點。
(二)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主要依據
西方各國的經濟政策目標一般遵循“幣值穩(wěn)定→充分就業(yè)→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的思路來進行,國際收支平衡通常被放在最后的位置而被忽視,在國際收支平衡與其他目標發(fā)生沖突時,往往以犧牲“國際收支平衡”這項目標以求得其他目標的實現(xiàn)。
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目標基本上也是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yè)、幣值穩(wěn)定、國際收支平衡。對于在世界金融危機時期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目標,我們首先需要明確以下的認識:一是反周期、反危機是長期調控原則,因為經濟日益全球化、虛擬化和政治化加劇動蕩和危機;二是防通脹是長期的任務,因為有競爭壓力主導的經濟快速增長和國內外充裕的資金推動;三是國際收支平衡、匯率穩(wěn)定是長期的需要,否則經濟可持續(xù)快速增長缺乏長期的基礎條件;四是儲備資源是長期的戰(zhàn)略,因為資源日益減少而資源又是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要前提;五是擴大內需是長期的趨向,因為應該在激烈競爭中擺脫外需的制約,同時正如西方國家經濟發(fā)展到一定水平將會逐漸形成消費水平提高而國際收支順差減少的趨勢。六是優(yōu)化經濟結構是經濟發(fā)展的永恒主題。每一次世界金融、經濟危機,不僅需要應對危機減少風險損失的政策措施和經過反思糾正失誤、消除禍根,而且還往往伴隨著一場深度的產業(yè)轉換、結構調整、技術革新。這次空前的危機也不例外。這些是我們制訂宏觀調控政策目標和進行政策搭配的依據。
因此,中國宏觀調控政策的長期目標應該是根據反周期、防危機、防通脹的調控原則和擴內需及其與之相適應的產業(yè)升級和結構調整的要求,把控制國際收支差率作為經濟增長的一個約束條件,實現(xiàn)國際收支平衡約束下內外均衡的經濟可持續(xù)增長。宏觀調控所追求的長期目標是相對穩(wěn)定的,長期目標是制訂短期目標和進行當前政策搭配的依據。針對當前世界金融危機,中國宏觀調控政策的短(中)期目標是:“保平衡,擴內需,調結構,促增長,防通脹”。其中“保平衡”就是在世界金融危機情況下保經濟平穩(wěn),實現(xiàn)包含國際收支平衡在內的內外均衡。
(三)國際收支平衡及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搭配
中國實行浮動匯率制的人民幣處于升值趨勢和資本項目管制且市場體系不健全,對于復雜多變的形勢、多政策目標及其多約束條件,我們需要科學地搞好五個結合:一是短期政策和中長期政策的結合。我國宏觀調控政策短期目標應體現(xiàn)“抗風險、自消化、抓機遇”的特征,長期目標則體現(xiàn)“穩(wěn)起步、大變革、快增長”的特征,在政策實施中應有機結合起來,相機抉擇,保持政策的前瞻性,從容應對世界金融危機可能向好的、也可能向壞的方面演變,從容迎接金融危機可能引領全球和中國進入新的大變革時代。二是國內政策和對外政策的結合。即宏觀經濟政策四大目標的結合,目前要把國際收支平衡放在首位,使國際收支差率控制在中、低順差率區(qū);通過內外政策的搭配,化解內外均衡的沖突。三是總量政策和結構政策的結合。雖然總量控制是當務之急、結構調整是緩慢過程,但目前就應著力結構調整、產業(yè)轉換及其技術革新,由被動的需求結構變化到主動的需求結構調整、由需求結構轉變到供給結構的調整。四是宏觀政策和微觀政策的結合。要使地方和中央的目標一致,企業(yè)、銀行、政府的目標一致,防止地方、企業(yè)只求增長、不顧宏觀利益和長期效益的傾向,對進出口、引進外資、信貸、物價等各方面不可偏頗和各行其是。五是外匯政策和其他政策的結合。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和人民幣匯率穩(wěn)定,調控國際收支差率和外匯儲備率,外匯政策是重要方面,但其作用主要在外匯兌換環(huán)節(jié),因此,其他政策如貿易、外資、外債等前位環(huán)節(jié)的政策也是重要的,應該配合實施。
三、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及宏觀經濟調控的政策建議
(一)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謹慎的貨幣政策
由于穩(wěn)定出口和增長、鼓勵個人消費均需要低稅,而來自普遍陷于困境的企業(yè)、重挫的股市和蕭條的房地產業(yè)等方面的稅收減少,寬松的財政政策是難以為繼的,赤字政策在危機時期是風險很大的。因此財政除了對十分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優(yōu)先扶持的主導產業(yè)投入外,應主要用于民生、刺激內需尤其是消費、促進內部循環(huán)。鑒于國內外資金面十分寬松而經濟增幅難于很快提升,防止滯脹是當前金融危機時期的重要問題。因而實施貨幣政策要審慎、由偏松到偏緊,關鍵在于保持信貸投放的有效性,將其重點用于產業(yè)結構調整和技術革新,切不可流入股市和房地產。當世界金融危機見底和消除后才可能實施平衡節(jié)余的財政政策和積極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
(二)在實施低水平的國際收支平衡政策的同時,對內實施適度投資和擴大消費的政策
實行低水平的國際收支平衡即國際收支總規(guī)模較小的平衡,這在其他經濟總量指標仍然相對較高、尤其是外匯儲備較大的情況下是有利而安全的,這是防范世界金融經濟危機可能繼續(xù)深化而帶來進一步沖擊的策略性措施。2007年我國外經比率即國際收支總額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1.26較高,這種經濟增長的依存度過高是有風險的。為此,需要轉變出口依賴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改變出口加工貿易為重的格局(并能減緩國際收支差率過快下滑而有利于維護國際收支平衡)。正因如此,只能通過國內(實體)投資和(個人)消費來彌補。因此當務之急還是重點擴大消費,提高基礎性的消費水平。增加農業(yè)投入以促進農村消費;把擴大消費相關的產業(yè)發(fā)展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增進對此投資。
(三)實行國際收支結構和產業(yè)結構調整政策相結合,促進內外均衡
必須調整產業(yè)政策,淘汰一些落后的、嚴重過剩的生產能力,優(yōu)化進出口商品、利用外資項目、對外投資的結構,通過高效能的出口和進口及其相對平衡來促進國際收支結構和產業(yè)結構的調整。通過支持科技研發(fā)、技術革新來促進產業(yè)轉換、升級和完善產業(yè)鏈,著力于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精加工產品的出口;通過擴大進口來支持這些產業(yè)發(fā)展和促進內需擴大的相關產業(yè)發(fā)展,并不斷促進進出口平衡。需要組織積極的對外投資尤其是直接投資(并以此帶動勞務輸出、促進就業(yè))促進資本項目相對平衡和彌補我國產業(yè)結構的缺陷,逐漸實現(xiàn)以投資收益順差不斷增加來彌補貿易順差的不斷減少。
(四)在世界金融危機時期對外匯堅持必要的管制性調控政策,對貿易實行必要的扶持性和保護性政策
繼續(xù)樹立外匯收支均衡管理理念,加強資本項目管理,強化對跨境資金流動的監(jiān)管、防止投機性資金的沖擊帶來更為不利的影響,結合平衡要求戰(zhàn)略性地組織對外進行有價值的實業(yè)投資,對人民幣走向世界不必急于求成,處處體現(xiàn)我國經濟利益和安全原則。在貿易政策方面,繼續(xù)實施出口退稅的補貼措施,增加對出口企業(yè)的扶持以避免出口過快下滑,但對資源類出口實行限額;不斷加大對重要物資(如石油、黃金、資源、能源)的進口,通過進口來支持擴大內需所進行的產業(yè)轉換和結構調整,運用一定的進口配額和限額手段換取出口貿易障礙的和解、防止進口對民族經濟的沖擊。這既是通過加強外匯收支管理以調節(jié)國際收支,又是適時主動地減少一定的國際收支順差和外匯儲備,降低國際收支差率、外匯儲備率、外經比率,是有利于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減輕外匯儲備風險、實現(xiàn)內外均衡的。
(五)保持匯率、利率和物價穩(wěn)定,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和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
匯率、利率和價格是重要的經濟杠桿,都是政策調控和市場調節(jié)相結合的手段。匯率、內外資金利率差、價格差,是影響國際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無論在短期還是中長期,均需要保持匯率、利率和物價穩(wěn)定。尤其是近兩年人民幣匯率升值使匯率對進出口和國際收支調節(jié)的邊際效應逐漸增大,但匯率繼續(xù)升值在當前對企業(yè)進出口、國際收支和外匯儲備就會變得越來越不利。實施穩(wěn)定的匯率、利率和價格政策也是穩(wěn)定我國證券市場和房地產業(yè)、穩(wěn)定資金而避免大量出逃和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的需要。
財政政策效應
在固定匯率制度條件下,匯率主要不是由市場來調節(jié)的。在本幣波動較大時,政府為維護固定匯率,都會主動采取干預措施,在固定匯率下,在一國分別存在國際收支順差和逆差時,政府實施貨幣政策的調節(jié)機制運行如下:
由曲線ISo和曲線LMo的交點決定的初始均衡點Eo(io,Yo)在初始時表明國際收支是順差。而順差使本幣在外匯市場上供不應求,面臨升值的壓力。在固定匯率制度下,為了維護固定的匯率,政府的主要辦法是增發(fā)貨幣,使名義貨幣供給量增加。從圖形上看,名義貨幣供給量增加使曲線LM1右移至LMo位置。在一般情況下,名義貨幣供給量增加會提高本國絕對價格水平。在其他與本國發(fā)生貿易關系的國家絕對價格水平不變或提高幅度小于本國絕對價格水平提高幅度時,這會使出口需求會下降,ISo曲線左移,同時BPo曲線向上移動,從而使均衡點和國際收支平衡曲線接近。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此時恰好所有與本國有外貿業(yè)務的國家物價水平也上升且大于本國物價水平上升的幅度,則這一結論不成立。國外需求減少的這一結果,會使國際收支中順差減少;當ISo移至IS1,BPo移至BP1時,曲線LM1與曲線IS1的交點恰落于BP1曲線上,國際收支平衡得以實現(xiàn)。交點E1成為新的均衡點(虛線為調整后的情況)。
初始均衡點Eo處于初始平衡曲線BPo的右下方,說明經濟發(fā)生了國際收支逆差,逆差導致對國外貨幣需求的增加。為了維護固定的匯率,政府出售外匯儲備購買本國貨幣,從而導致本國名義貨幣供給量減少,在圖形上表現(xiàn)為LM曲線向左移至LM1(虛線)。在一般情況下,本國名義貨幣供給量減少會導致國內絕對價格水平下降。在與本國有貿易業(yè)務關系的所有國家綜合絕對價格水平不變或下降幅度小于本國下降幅度時,需求增加,IS曲線右移,BP曲線也會向下移動。當ISo移至IS1(虛線),BPo移至BP1(虛線)時,曲線LM1與IS1的交點恰落在BP1之上。新的國際收支平衡形成,E1點為新的均衡點。
以上兩種情況只表明在固定匯率條件下,政府被動運用貨幣政策后,新的均衡是如何實現(xiàn)的,這只反映了部分狀態(tài)下的調節(jié)機制,并不能說明這種政策就是有效的。事實上,在固定匯率條件下,由于匯率的自動調節(jié)機制不存在了,政府為維護固定匯率所實施的貨幣政策,盡管不能說一點效果也沒有,但從普遍和長期的角度來看,其作用是很小的。所以,一般而言,在經濟衰退時,就不能依靠增加貨幣供應的辦法來刺激經濟;在經濟過熱時,也不能依靠減少貨幣供應的辦法來控制通脹。
在經濟不太景氣或者在上面圖形中反應出的新的均衡點仍然達不到政府所期望的發(fā)展速度時,政府為了刺激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增長,便采取擴大貨幣供給的辦法,貨幣增加,LM曲線右移,利率下降,資金外流;利率下降和貨幣供給量增加,導致收入增加,收入增加會使進口增加。上述變化又會使國際收支出現(xiàn)逆差,造成本幣貶值。在固定匯率下,貨幣當局必須拋出外匯,購買本幣,從而減少貨幣供給量,但這個過程繼續(xù)下去,LM曲線回復原位,顯示貨幣政策無效或效果不大,所以其對經濟的整體調節(jié)作用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在經濟過熱時,政府采取緊縮貨幣的辦法,貨幣供應減少,利率上升,外資流入,順差增加;收入下降,進口下降,順差增加;價格水平下降,出口增加,順差增加;以上因素推動本幣面臨升值壓力,為維護固定匯率,政府又不得不注入本幣,買進外幣,政府緊縮貨幣政策失敗。
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政府的財政政策一般會取得好的效果。其原因是:政府實施增加支出的財政政策,支出增加,IS曲線右移,收入水平上升,在貨幣供應量不增加的情況下,利率必然上升,外資流入增加;收入增加,進口增加,但由于外資對利率反應的彈性大,利率下降會使外幣流入數(shù)量很大。所以,一般來講,政府支出增加到一定的幅度,順差會增加很多,于是本幣面臨升值壓力。為維護固定匯率,政府買進本幣,賣出外幣,LM曲線向右移。結果,一方面是官方外匯儲備增加,另一方面是國內貨幣供應量增加,經濟可加速增長。如果該國是處于經濟過熱階段,為減緩經濟發(fā)展速度,政府采取緊縮的財政政策,一般也會取得預期效果。其中主要原因是減少支出,在貨幣供給量不變時,利率會下降,外資大量流出,逆差最后會很大,本幣面臨貶值壓力,政府為維護固定匯率,會買進本幣,賣出外幣。本幣供應減少,經濟發(fā)展速度放緩。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所以對于國內金融市場尚不完善、貨幣政策效果本來就不明顯的發(fā)展中國家來講,采用固定匯率制度可以使政府能更加有效地使用財政政策去調節(jié)經濟運行。而對于金融市場成熟的發(fā)達國家來講,由于貨幣政策在此匯率制度下起不到好的調節(jié)經濟的效果,所以都轉而采用浮動匯率制度,在此匯率制度下,政府的貨幣政策會取得好的調節(jié)效果。
看了“財政政策影響國際收支平衡”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