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
二年級上冊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反思是指語文老師對教學活動的再認識、再思考,通過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進一步提高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水平。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二年級上冊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案例,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二年級上冊蘇教版語文《鄉(xiāng)下孩子》教學反思
備課時,我分析這課的生字,感覺二會字、四會字特別多,一堂課要面面俱到地掌握每個生字并不現(xiàn)實,所以我選擇四會字與二會字的分開教學。含有四會字的詞語我側(cè)重字型、詞意的分析;含二會字的詞語我重視學生是否讀準了字音。把詞語分成兩批來出現(xiàn)并各有側(cè)重點的方式我以前教學中并沒采用過,因此學生也覺得興趣很濃,實踐證明這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式。
其次,在四會字詞語教學中,我采用形式多樣的認字方法,比如“懷里”和“樂壞了”兩個詞中的“懷、壞”的比較是這課要突破的重點,我讓一個小孩撲到我懷里來,讓學生們觀察,然后我告訴學生“懷里”是靠近心臟的地方,所以是豎心旁,因為這個場景,相信學生對這一知識點不會遺忘。
在分析詞義的環(huán)節(jié)中,孩子們的回答也很精彩有趣。如“饞嘴”一詞,有個孩子說,“老師,《西游記》里的豬八戒就最喜歡吃東西,他就是饞嘴”,典型的人物形象讓學生對這個詞語有了最直觀的認識。在孩子理解詞義的基礎(chǔ)上,我還指導學生朗讀好一些特別的詞語,如“歡唱”、“樂壞了”,我要求他們歡樂高興的讀出來,為朗讀課文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年級上冊蘇教版語文《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挖掘?qū)W生的學習潛能,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培養(yǎng)了學生質(zhì)疑問難的意識和能力,并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但是,由于對學生能力估計不足。對于剛由一年級升入二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不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還需要老師引導著,在老師的幫助下慢慢走入課文,逐步完成與文本的對話。而我未作引導就把整首詩“扔”給學生,學生未深入感悟課文,又讓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提出問題,問題當然是成堆的。雖說這一偏高的要求(“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是課標對中年級閱讀教學提出的要求)在二年級開始滲透也未嘗不可,但既是培養(yǎng)質(zhì)疑問難意識,就應(yīng)在學生提問的基礎(chǔ)上作指導,然后師生共同對問題作歸并梳理,確定本堂課著重解決的目標,再圍繞目標在教師引導下深入學習。
二年級上冊蘇教版語文《有趣的發(fā)現(xiàn)》教學反思
課文《有趣的發(fā)現(xiàn)》講述了生物學者達爾文對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的昆蟲的觀察,發(fā)現(xiàn)只有適應(yīng)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發(fā)現(xiàn)中滲透科學思想的教育。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學,取得了一定效果。在讀了課文達爾文的發(fā)現(xiàn)之后,我讓學生演一演達爾文,把那種“奇怪“的感覺說出來。學生非常投入。從語氣到表情,學生可以說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礎(chǔ)上,老師悄悄過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達爾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樣做的呢?”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尋找答案。在這樣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教學自然而活潑。
二年級上冊蘇教版語文《小鷹學飛》教學反思
課文中,老鷹在評價小鷹是否會飛時,用了兩次“還不算會飛。”同樣的句子,讀法是否相同呢?為了讓學生有所感悟,我首先讓學生熟讀了含有這兩句評價的1—4自然段,弄清老鷹分別時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說這句話的,接著讓學生展開討論,發(fā)表自己讀后的感受:第一個“還不算會飛”強調(diào)的是什么?第二個“還不算會飛”又是強調(diào)的什么。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到小鷹只比打樹飛得高,根本不能算會飛,因此,老鷹的意思是說小鷹根本不能算會飛,朗讀重音應(yīng)落在“不算”上面。而第二次小鷹已經(jīng)飛得比大山還高了,可以算得上會飛了,只是距離搏擊長空得本領(lǐng)還差很遠,所以老鷹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小鷹還不能算真正會飛,是在前一句話的基礎(chǔ)上的評價,因此,朗讀重音應(yīng)在“還”這個字上。
二年級上冊蘇教版語文《青蛙看?!方虒W反思
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diào)“以讀為本、以講助讀、以演練讀”,我認為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nèi)化的過程,實現(xiàn)這一內(nèi)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演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yǎng)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終追求的教學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