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高考復習試題
在緊張的歷史備考過程中,我們要認真對待好歷史試題的復習。接下來讓我們來做一套試題卷吧!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2017年高三歷史《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高考復習試題,歡迎閱讀!
2017年高三歷史《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高考復習試題
選擇題
馬克思認為:“他把人從外在宗教中解放出來,又把宗教變成了人的內在世界。他把肉體從枷鎖中解放出來,又給人的心靈套上了枷鎖”?!八钡闹饕枷胧? )
A.因行稱義 B.君權神授
C.因信稱義 D.人非工具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是影響近代歐洲發(fā)展的重大歷史事件。下列各項中史實與觀點的對應正確的是( )
A.15世紀的文藝復興——“____并不是羅馬人的”
B.16世紀的宗教改革——“宗教是迷信”
C.17世紀的科學革命——“希臘人錯了”
D.18世紀的啟蒙運動——“古典的東西是無與倫比的”
伏爾泰將《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視為每個人應遵守的座右銘。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羅伯斯庇爾,在起草《人權宣言》時,還將它作為自由道德的標志寫入其中。這兩個事例可以說明( )
A.法國人對儒家思想非常崇拜
B.知識精英希望加大中西方文化交流
C.啟蒙思想源于中國古代文化
D.先秦時期的思想在近代西方得以傳播
道格拉斯在《再見,西方文化》中寫道:如果有人問我現(xiàn)在的歐洲需要什么,我會說需要能不依賴他人自己形成想法的人,是能獨立思考,而不是按照別人的意愿思考的人,是能擺脫慣常的思維軌道,能用新的視角思考周圍發(fā)生的事情的人。與材料中對“人”的認識持相似觀點的思想家是( )
A.伏爾泰 B.薄伽丘
C.康德 D.馬丁·路德
在審判國王查理一世時,代表議會的審判長布拉德肖說:“這就好像一條紐帶,紐帶的一頭是君主對國民應盡的保護義務,另一頭是國民對君主應盡的服從義務。先生,一旦這條紐帶被切斷,那么,只能說,別了,君主統(tǒng)治!”這一觀點所依據(jù)的理念是( )
A.君權民授 B.“天賦人權”
C.“社會契約” D.“主權在民”
啟蒙思想家盧梭說過:“偉大的人是決不會濫用他們的優(yōu)點的,他們看出他們超過別人的地方,并且意識到這一點,然而絕不會因此就不謙虛。他們的過人之處越多,他們越認識到他們的不足。”與這句話的含義最接近的觀點是( )
A.人本思想 B.人非工具
C.仁者愛人 D.知識即美德
1918年,陳獨秀在《新青年》雜志上發(fā)表文章說:“西洋人擁護德、賽兩先生,鬧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賽兩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來,引到光明世界?!蹦敲次餮笕嗽谒枷腩I域里擁護德、賽兩先生的重大事件是指( )
A.文藝復興運動 B.宗教改革運動
C.啟蒙運動 D.新文化運動
西方現(xiàn)代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尼采曾在《快樂的科學》中借瘋子之口喊出了“上帝死了”,瘋子接著承認,是“我們”殺死了他。這里的“我們”是( )
A.文藝復興文學家 B.宗教改革家
C.啟蒙運動思想家 D.社會主義者
馬丁·路德這樣描述他在奧古斯丁修道院塔樓的“福音體驗”:“我夜以繼日地思索‘上帝公義’的問題,直到我看出它與‘義人必因信得生’的關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義’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憐憫使我們因信稱義。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樂園的門大開,讓我進入。圣經的一切話語有了新意義?!瘪R丁·路德“福音體驗”的重大意義在于它 ( )
A.動搖了上帝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B.使人們獲得精神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
C.是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
D.使宗教神權、專制王權和貴族特權遭到沉重打擊
英國學者韋爾斯認為:“他們反對教皇不是因為他是世界的宗教領袖,而他卻是一個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見宗教改革的本質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爭 B.反世俗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爭
綜合題
材料一 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的德文《圣經》廣泛傳播于西歐,終于使原始____中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得以發(fā)揚光大。……德文《圣經》先后被譯成法語、英語、匈牙利語、芬蘭語等多種民族語言。可以說,民族語言的《圣經》版本,完全粉碎了天主教會束縛《圣經》的這把“拉丁鎖”——拉丁語。因此,民族語言在宗教領域的深入,是對天主教會傳統(tǒng)權威的侵犯和否定。從此,羅馬教廷和天主教會徹底喪失了對中歐、北歐和西歐的精神、文化的支配權。——陳永麟《馬丁·路德的〈圣經〉研究與翻譯》
材料二 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學革命以來,上帝和理性這兩個最高的價值觀念都通過新的理解而發(fā)展出新的方向,開辟了新的天地。把人世的勤奮創(chuàng)業(yè)理解為上帝的召喚,曾有助于資本主義精神的興起;把學術工作理解為____的天職,也促進了西方近代人文教育與人文學術的發(fā)展。——(美)余英時《內在超越之路》
(1)馬丁·路德粉碎天主教會束縛《圣經》的“拉丁鎖”,將《圣經》翻譯成德文的時代背景如何?起到了怎樣的歷史作用?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宗教和科學之間的關系。
啟蒙運動一般被公認為純粹的____文明的產物,沒有利用過也無須利用任何來自其他文明的精神資源。按此邏輯,啟蒙運動所構想出的包括現(xiàn)代民主政治在內的全部現(xiàn)代性,乃至建筑在啟蒙原則基礎之上的整個現(xiàn)代文明,也都被看成了純粹的西方性和西方文明。
可是,西方文明在鍛造現(xiàn)代性的時候遠不是這樣“自足”的。啟蒙思想家們看到了孔子和西方古代賢哲一樣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條,并“提倡不念舊惡、不忘善行、友愛、謙恭”,顯然,這就是“博愛”的本義。他們還看到了佛教、道教在中國都可以自由傳道,這在他們心目中是歐洲現(xiàn)實中難得見到的“自由”精神。由此可見,啟蒙運動的核心信念——“自由、平等、博愛”的奠立,就曾得到過來自遠東的中華儒家文明的支持和推動。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評述材料中關于啟蒙運動的觀點。(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三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看了高三歷史《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高考復習試題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