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堂實錄
高中語文課堂實錄
教學實錄是記錄一堂課里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接下來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高中語文課堂實錄,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語文課堂實錄:念奴嬌·赤壁懷古
教學目標:
1.理解《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中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2.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分析、處理資料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設想:
1.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通過發(fā)現問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式,逐步養(yǎng)成一種自主學習的習慣。
2.以情馭教,以趣激情、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
教學背景:
課前要求學生就有關這首詞及作者的資料進行搜集整理、查閱分析。并要求學生試分析內容,自設自答個人認為是對課文理解最有代表性的幾個問題,并確定一個有代表性的問題,以供上課時交流。
教學情景:
【上課鈴響,老師精神飽滿地走向講臺,師生互致問好。】
師:同學們,今天讓我們把前幾天的凄婉、低沉、郁悶拋開,來學一首情調高昂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有同學知道作者是誰嗎?
生:(齊答)是宋代詞人蘇軾。
師:(指定一個聲音最宏亮的同學)你能把蘇軾的情況簡單介紹一下嗎?
生:好,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但會寫詞,詩與散文也很有名。不過,蘇軾就是官運不順,經常被貶,他還到我們廣東的惠州做過官。
師:回答得很好,你對蘇軾很了解。(語調高昂,神情懇切。頓了一下,又問)
師:你能說說蘇軾這首詞是在什么境況下寫的嗎?
生:貶官失意時。
師:對,那么,貶官失意的滋味如何呢?與一般人的感覺相同嗎?下面聽一遍錄音朗讀,同學們體會一下詞人的情感。(用多媒體放映,學生聽朗讀,神情專注,約兩分鐘后)
師:同學們,聽別人朗讀得那么富有感情,我們也來體會一下這種激昂高壯的情感。下面請同學們集體朗讀一遍。(學生朗讀,約兩分鐘后)
師:(非??隙ǖ恼Z氣)讀得非常流暢。要是開頭一句再讀出點氣勢會更好。(示范第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師:大家思考一下,感覺哪句寫得比較有氣勢?可自由發(fā)言,能展開辯論更好。(約一分鐘后,學生舉手)
生:第一句。你看“大、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幾個詞用得很好,有一種橫空而來的磅礴氣勢,開篇就定下了這種高昂的氣勢。
生:我不同意。我覺得“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這三句更有氣勢。你看這三句分別從形、聲、視等角度結合起來寫,由岸邊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處,寫出了“赤壁”的雄偉壯麗,波瀾壯闊的畫面。
生:(略顯激動)那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分寫。第一句是總寫,集中寫。
師:兩位同學都很有見解,也講得有道理,其實這兩句都體現了本詞“豪邁奔放”的風格。大家說對嗎?
生:(異口同聲):對!
生:老師,這里的“風流人物”與“浪花淘盡英雄”中的“英雄人物”相同嗎?
生:(忽的站起,大聲說)當然不相同。要是相同就可以通用了。雖然它們都有“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的意思。但在這里蘇軾所指的“風流人物”是周瑜,他年輕有為,文武雙全,有膽有識,哪能與一般英雄人物相提并論呢?
生:(反應很快)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你說來說去還不是在解釋“英雄人物”,沒有說服力。
師:(微笑著說)那么,怎樣才更有說服力呢?想一想,能否從課文中找到答案?
生:(沉思了一會)啊,我明白了,下文不是寫到了小喬嗎?難道不是用來襯托周瑜嗎?美人配英雄。也就是說,蘇軾心目中的風流人物除了文武雙全之外,還得懂點兒女情長,剛柔相濟。(鼓掌)
生:(點頭,若有所思)噢,我明白了。
師:你們倆的理解真透徹。沒錯,“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說的是周瑜文武雙全,而“小喬初嫁了”則是寫他的柔情了。同學們認為是這樣嗎?
生:(對老師的說法不同意,大膽質疑)老師,在初中,我們學過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里面有“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里的“風流”也是說毛主席“柔情滿懷”嗎?
師:(略作沉思后微笑著說)這是一種可貴的質疑精神,請大家想想,毛澤東詞里的“風流人物”能不能這樣理解?
給大家一段時間,回憶一下原詞,認真對比一下是否相同。然后自由發(fā)言,談談自己的看法。(約一分鐘之后,學生舉手)
生:“風流人物”,不能都解釋成一般理解中的“英雄人物”。毛詞中的“風流人物”,當然不能等同于蘇軾詞中的“風流人物”,毛詞中的“風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義,是指才能出眾,品格超群、對歷史發(fā)展有巨大影響的杰出人物。毛澤東在詞中也一一列舉歷史上的“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說他們夠不上“風流人物”,也就是說,他們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韜。所以,毛澤東才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鼓掌)
師:(投以贊許的目光)老師非常同意你的見解!
生:(不解的神情)老師,三國時期有橫槊賦詩的曹操,馳馬射虎的孫權,隆中定策的諸葛亮等風流人物,為什么蘇軾就只選周瑜呢?(一石擊起千重浪,頓時,課室里議論紛紛)
師:問得好,有創(chuàng)意,同學們也認真想一想,為什么呢?我只提示二人的經歷與現狀。
生:蘇軾選周瑜,是因為他年輕有為,瀟灑飄逸,與自己年老少成形成了較鮮明的對比,借此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而其他人無論從出身,經歷上都與蘇軾有較大的差異,所以蘇軾心目中的風流人物只能是周瑜。(鼓掌)
師:回答得非常好!可見,解讀詩意必須做到知人論世。
生:老師,由于版本不同,“檣櫓”有的版本作“強虜”,這兩個詞,你覺得哪個更好?
師:你的見識真廣,連不同的版本也注意到了。大家看看注釋,也想一想,就本義,引申義的比較上哪個更符合實際情況呢?(過了一分鐘,有學生舉手)
生:我覺得:“強虜”好,強調了人的強大,恰好與“灰飛煙滅”形成一種強烈對比的藝術效果。
生:我也同意用“強虜”好,直接寫了人的強大,并且“檣櫓”這個詞太不自然,太小了。怎么能代指艦船呢?
生:我不同意,“檣櫓”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詞,直接好呢,還是含蓄好呢?當然還是含蓄好。強櫓這里不應該只指艦船,更應指曹操的所有八十萬水軍。檣櫓,更能體現水軍的特點。
生:我不同意。(很著急,但講不出話來,過了一會兒,向老師投去急切的眼神,希望得到老師的提示)
師:同學們,讓我發(fā)表一下意見好嗎?
生:(齊聲)好!
師:我更傾向于用“檣櫓”。理由就是剛才這位同學說的,體現“水戰(zhàn)”的特點,又含蓄,而“強虜”過分直白了。(仍有部分學生不同意)
不同意的同學也好,我不主張同學們輕易改變自己深思熟慮的觀點。如果你不滿意,請把你的意見寫成材料。一邊是“檣櫓”派,一邊是“強虜”派,為下周的辯論賽作準備,好嗎?
生:(齊說)好!
師:大家都知道最后幾句,是詞人感情抒發(fā)最強烈的地方,下面老師朗讀一遍,同學們感受一下,并認真思考一下詞人抒發(fā)的是怎樣的情感,應抓住那些詞句來理解。(老師有感情的朗讀)
生:(齊聲)好!
生:老師,聽了你的朗讀,我覺得要理解詞人的感情,對“神游者”和“多情者”的理解很重要,那么,“神游者”和“多情者”應怎樣理解呢?
師:(很高興的樣子)哎,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同學們不妨認真思考一下,思考好了,自由發(fā)表一下自己的見解,好嗎?
生:(齊聲)好!(約一分鐘后,學生舉手)
生:我覺得還是同意課本上的解釋。“神游者”是蘇軾,他從上片的來到大江邊,描寫長江的景觀,然后又懷想英雄豪杰,懷想風流人物,也就是懷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樣的風流人物。這些都是蘇軾在“神游”的吧!
生:(忽的站起)我不同意課本上的解釋。我同意“神游人”是周瑜。因為這里的“故國”只能是周瑜的故土,不是蘇軾的故土。
師:(微笑著說)如果說周瑜是“神游者”者的話,那么死去了的他怎么神游呢?
生:(有點急)是周瑜的靈魂嘛!蘇軾是假設周瑜的神靈還在舊戰(zhàn)場上的話,周瑜會笑他,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著前面“風流人物”,周瑜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
師:這樣說來,你認為“多情人”是周瑜,是他笑蘇軾啦。你能再具體談談嗎?
生:(比較輕松地)我是這樣想的,“多情自古傷離別”中的“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詞。如果理解為“應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蘇軾“多情”,“多情”就是動詞了。
師:(投以贊許的目光)非常有見地,很新鮮。能聯系起柳永詞來理解,可貴。“故國”非“古國”,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蘇軾的“古地”。
生:(不同意的口吻)老師,那么你同意了“神游人”是周瑜啦?
師:哎,現在還不是下結論的時候,而且最好別輕易下結論。何況這個問題在學術界尚無定論,至今還在繼續(xù)爭論呢!你們爭論是很好的,說的都很有道理。我只是傾向于把“神游者”理解成周瑜。這只能是我的看法,希望你們能繼續(xù)思考爭論下去,也可以寫成小論文,題目就是《“神游者”是誰?》或《談談“多情”與“神游”》,有信心寫好嗎?
生:(齊說)有!
師:對詞人的情感的抒發(fā),還有不同看法的嗎,請發(fā)揚個性,大膽發(fā)言。(約十五秒后,一學生舉手)
生:老師,我覺得要準確的理解詞人的感情,最后兩句才是關鍵。據我查資料得知“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句有兩種解釋,一種理解是此時蘇軾善于自我解脫,自我安慰,比較達觀;另一種理解是此時的蘇軾有些消沉,憤懣無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你認為那一種是對的?
師:(微笑著說)又來了一個新問題,還帶兩種解釋呢,同學們的看法如何?
(約十秒后,一學生舉手)
生;我同意第二種。
師:(神情懇切)你能具體說說嗎?
生:我是從整首詞的格調來理解的。因為全詞的格調比較昂揚向上,所以我認為第二種比較符合詞意。
生:(毫不猶豫地站起來)我也同意。蘇軾雖然融儒、佛、道三家思想于一體,思想比較復雜,但總的來看他還是比較樂觀的,這從他的仕途便可知道。
師:(詢問的語氣)都同意蘇軾是比較達觀的說法嗎?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生:(齊說)沒有。
師:想聽聽老師的意見嗎?
生:(齊說)想!請老師說說吧!
師:好,如果談我個人的意見,我個人覺得,兩方面都得顧及才好,不能過分強調哪一方面。不是老師折中,大家想一想,蘇軾此時已經47歲了,他被貶到黃州,游覽赤壁美景,如畫江山,肯定有一種深深的失落感,年華老大,功業(yè)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歲的時候,就已經名垂青史,已經立下赫赫戰(zhàn)功。而自己還可能如周瑜那樣嗎?想到這,蒼涼、消沉之情是難免的。
但是蘇軾畢竟是蘇軾,他并沒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別想得開,蘇軾可能在想,所有的風流人物都已經隨著歷史的潮流而被蕩滌了,即使周瑜這樣的風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盡”了嗎?人生就如夢境一般,何必過于執(zhí)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別灑脫,把酒灑在地上祭奠江月。(鼓掌)
師:(高興、輕松的神態(tài))與同學們討論真長見識。好,下面我們再來聽一次朗讀錄音,再次感受一下蘇軾那激情昂揚的豪邁風格。(用多媒體放映,學生聚精會神地聽)
師:下面我們一起背誦這首詞。(響起了背誦的聲音)
師:(微笑著問)課后的兩篇小議論文能及時完成嗎?
生:(齊說)可以。
師:那么下課!(師生互道再見)
高中語文課堂實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師:首先,我想問同學們一個很愚笨的問題,小說何以叫小說?
生1:老師,是不是小說剛開始不能登大雅之堂,不能和詩賦等正統(tǒng)文學相提并論?
師:說得好,小說一開始就是一個平頭百姓,寒門女子。因此,小說作者為了吸引眼球,在創(chuàng)作上大多設置虛構的、新奇的故事情節(jié);主題上則更多寄托了下層百姓的愿望和理想。從這個角度,我不妨發(fā)一通謬論。當小百姓被侮辱被損害時,他們憑借自己的力量擺脫不了,于是借助美好的愿望。有時寄托神仙鬼怪,因此誕生了神魔小說;有時又寄托于現實中的英雄豪杰,于是出現了英雄俠義小說,比如《三俠五義》、《七俠五義》、《小五義》等;有時又寄幻想于封建統(tǒng)治者中的清官,于是又出現了公案小說,比如《包龍圖》、《彭公案》、《狄公案》等。古典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國小說創(chuàng)作的最高峰?!度龂萘x》和《水滸傳》,你們更喜歡哪一部?說說理由。
生2:我特喜歡《三國演義》,其中有很多真實的英雄人物,而《水滸傳》中大多都是草寇。
師:喔,你還有點封建思想,認為草寇不上檔次,是吧,還有嗎?
生3:我喜歡《三國演義》,主要是喜歡那種歷史的風云和縱橫捭闔的權謀斗爭。
師:透過歷史的煙云,看到驚心動魄的斗爭,確實有味道。
生4:《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也很有意思。
師:哦,說來聽聽。
生4:你看劉備那么忠厚,甚至顯得愚笨,但是諸葛亮卻死心塌地輔佐他。所以,我讀出了劉備才是一個真正的智者。
師:有意思,還有哪些新穎的見解,說出來我們分享。
生4:我還發(fā)現劉禪也并非扶不起來的阿斗,他對諸葛亮很倚重,就是一種聰明的表現;而樂不思蜀更是他全身而退的一種大智慧。
師:說得很精彩!這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閱讀,希望今天我們同學們也要保持這種閱讀的姿勢。還有嗎?
生5:我不喜歡《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感覺他們的性格很單調,特別不鮮明。而《水滸傳》就不一樣了,很多人物血肉豐滿。比如林沖,他的性格就經歷了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
師:就是說,你發(fā)現《三國》中的人物性格是平面的,缺乏變化;而《水滸》中的人物性格卻是立體的,流動的。是這樣嗎?
生5:是的。
師:同學們,你們評評他說的如何?
生:(很多同學點頭認同)
師:這就是說,她說出了大家人人心中都有,人人口中都無的話。老師很高興,這個觀點也是魯迅先生的觀點。先生認為“欲顯劉備之忠厚而似偽,欲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就是對《三國》塑造人物的批評。剛才同學們說,《水滸》中人物,尤其是林沖的性格,經歷了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這個過程。高爾基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發(fā)展史,誰先來說說這篇小說的情節(jié)。
生6:情節(jié)可以劃分為“林教頭滄州遇故友、陸虞侯設計害林沖、林教頭接管草料場、豹子頭山神廟復仇”。
師:這個概括如何,誰來說說?
生7:概括得不錯,但是不夠簡潔、不夠統(tǒng)一。
師:你來試試。
生7:我的概括是“滄州遇舊、買刀尋仇、接管草場、殺仇上山”
師:我覺得這兩個概括各有千秋。前者具體明確,一目了然,但角度不夠統(tǒng)一;后者角度一致,簡潔明快,但內容上稍有疏漏。根據剛才的情節(jié)概括,我們來探討林沖性格的發(fā)展變化,誰先來?
生8:滄州遇舊是“忍”,買刀尋仇是“不忍”,接管草場又是“忍”,殺仇上山是“忍無可忍”,林沖的性格原本忍辱負重、忍氣吞聲、委曲求全,然后從懦弱到堅強,從屈辱到反抗。
師:好,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游戲,男生列舉林沖“忍”的具體表現,女生列舉林沖“不忍”的具體表現,可以結合你們看過的《水滸》來談,女士優(yōu)先。
生9:林沖滄州遇舊這個情節(jié)很重要。第一,小二在整個故事中有很大的作用;第二,遇舊交代了林沖性格中的兩個方面。林沖幫小二,說明林沖扶危濟困,有俠義精神;林沖說“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刺配到這里。”一個“惡”字,一個“高太尉”,袒露了林沖軟弱的內心,善良安分、嚴守等級、忍辱負重;這是林沖“忍”的一面。
生10:陸虞侯來了之后,林沖買了一把解腕尖刀到街上尋了三五日,不見消耗,也自心下慢了。也就是說,林沖好不容易燃起的反抗怒火,又慢慢熄滅,幻想得過且過,委曲求全。
生11:當后來管營讓林沖接管草料場時,林沖雖然心有疑慮,但還是聽從安排,并作了長遠打算。
師:我來插說一句,為什么林沖聽從安排,就是軟弱呢?難道林沖還有其他的選擇嗎?
生11:林沖是沒有其他的選擇,但林沖如此小心謹慎的一個人,絕對不應該如此大意。
師:你怎么看出林沖的小心謹慎?說來聽聽。
生11:從情理上推斷,林沖因為屈居下僚,肯定處處留心,時時在意,這是林沖小心謹慎性格形成的根源。
師:你說的是林沖怕丟了飯碗,是吧,還有呢?
生11:文中還兩次具體寫林沖防火,特別是兩次鎖門,而房子里實在沒有什么好偷的,這些都說明了林沖的小心謹慎。
師:如此小心謹慎的林沖,為什么在小二簡單的勸說中,就放棄了警惕呢?
生11:因為……
生12:還是因為林沖性格中的懦弱,因為他不敢和統(tǒng)治者決裂,所以,用幻想來麻醉自己。明知危險,卻不敢承認,不敢面對。
師:說得好,你們看,林沖都忍到這個份上了!有沒有其他的旁證,來證明林沖確實是充滿幻想,不敢面對。
生12:有,林沖在山神廟里頂禮說:“神明庇佑!改日來燒紙錢。”他把希望寄托在神靈的庇佑上,說明他還是認識到了危險,只是不敢面對。甚至到草料場燒掉了,都已經是死罪,還想著要去救火。
師:就是說,我們的林沖不是真的猛士,因為魯迅先生曾經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而林沖就不敢正視。
生12:不是,作者在這里反復“抑”,一方面是為了后文的“揚”;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林沖的善良,而如此善良軟弱的林沖最后走上反抗道路,更能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官逼民反的道理。
師:說得好,也更能夠襯托林沖以后革命的堅定,無論是火并王倫,還是反對釋放高俅,林沖都是梁山中斗爭最堅決的人之一。剛才的女生說得很好,現在,我想看看我們男生的表現怎么樣?
生13:林沖的反抗其實在此之前就有了,當陸虞侯為高衙內騙林沖的娘子到自己家去,林沖就開始反抗了,不過,反抗的對象不是高衙內而是陸虞侯,這種反抗的程度很有限。
師:但這種反抗畢竟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且這樣寫,還有什么好處?
生14:這樣寫,還符合人物性格的發(fā)展過程和邏輯。
師:繼續(xù)!
生14:當李小二告訴林沖陸虞侯來到滄州時,林沖又一次怒從心頭起,買刀尋兇,但最終一無所獲,于是反抗的怒火慢慢熄滅,委曲求全又占了上風。
生15:林沖在山神廟聽到陸虞侯等人的自供狀,終于忍無可忍,復仇的怒火熊熊燃燒,就像那邊的燃燒的草料場。終于手刃仇敵,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誕生了。
師:林沖的殺人,寫得很有講究,誰來說說。
生16:林沖殺死其他的人,都是用花槍,而殺陸虞侯卻是用解腕尖刀,因為這把尖刀就是為他準備的。林沖殺陸虞侯,其實不是在殺人,而是借殺人來控訴,控訴陸虞侯的不義,控訴社會的不公,顯示林沖革命造反的正義性,讀來痛快淋漓。
生17:我也覺得林沖結尾的殺人,既是殺自己的結義兄弟,也是在殺“自己”,殺那個軟弱屈辱的自己,一個新的林沖從血腥和烈火中涅磐。
師:剛才同學們談到雪與火,讓我很受啟發(fā)。文章中哪幾次寫到雪,作用是什么?
生18:從林沖接管草料場開始,大雪初起“彤云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林沖沽酒時,背著北風而行“那雪正下得緊。”回來時,迎著朔風回來“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了。”還有,林沖進廟“把身上雪抖了”,雪地殺仇,把陸虞侯“丟翻在雪地里”,最后,雪夜上梁山。
師:風雪寫得很有層次,很有講究,誰來說說?
生19:直接寫雪,比如卷起大雪,雪下得緊,雪越下得緊了;還有側面寫雪,比如林沖沽酒背風迤儷而行,回來迎著朔風,還有風雪壓倒草廳;而人物行動描寫也時時不忘風雪。
師:風雪描寫的作用,有何作用?
生20:雪越來越大,是不是預示情況越來越危急,矛盾沖突越來越尖銳!
生21:陰冷的雪還是林沖孤苦命運的一種象征。
師:有意思,我看《水滸傳》電視時,發(fā)現導演把雪和火結合得很好!你看,在冰天雪地里,草料場熊熊的烈火,一個孤寂、陰冷,一個迸發(fā)、暴烈。草料場的大火終于點燃了林沖復仇的烈焰!同學們接著說。
生22:渲染了悲涼的氣氛。風雪無情天有情!
生23: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比如不是風雪,林沖不會沽酒御寒,不沽酒御寒就見不到山神廟。見不到山神廟后來就不會到那里棲息。而沒有風雪,草廳就不會倒塌,林沖也不會逃過一劫。另外,如果不是風大雪緊,林沖可能不會用大石頭抵住廟門,那就聽不到仇人的自供,林沖由懦弱到堅強,由屈辱到反抗,也就失去了依據。
生24:烘托人物心理。最后,當林沖在風雪中大踏步走上反抗道路時,風雪襯托了一個孤獨、悲壯、堅定、勇敢的英雄形象。
師:你剛才的那個畫面,讓我想起了一首唐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那個美人究竟長得如何,作者并未告訴我們,但借助于嬌艷鮮嫩的桃花,烘托出了一個美麗的女子形象。還有《荷花淀》中開頭的景物描寫,干凈、清爽、清靈,能夠很好映襯水生嫂的美麗心靈;而且能夠為下文的溫馨夫妻話別渲染氣氛;在主題上表達上,如此美好的家園,豈容敵人來踐踏!這就是水生嫂深明大義的原因。好了,現在誰來總結一下,剛才我們的探究成果?
生25:我們通過情節(jié)的發(fā)展史,研究了林沖從妥協(xié)忍讓到奮起反抗的性格轉變。
師:歸納得很到位!那么,林沖如此妥協(xié)忍讓的原因是什么?后來奮起反抗的基礎又是什么?通過林沖這個典型形象塑造,作者要反映一個什么樣的社會生活?大家不妨討論討論。
生26:林沖妥協(xié)忍讓的性格,是和他的家庭出身、社會地位、生活狀況各個方面聯系在一起的,林沖出身槍棒世家,而且還是一個中層干部,家有嬌妻,豐衣足食,只要不殺到他床上去,他是不會起來反抗的。比如,李逵上山是最簡單的,因為不造反他連褲子都沒得穿!而楊志是金刀令公楊業(yè)的后人,家庭出身使得他有忠君思想,總是幻想光耀門楣、重振家業(yè)、封妻蔭子,一開始也和林沖一樣,對統(tǒng)治者抱有幻想,失了生辰綱之后,無路可走了,才不得不上梁山。
生27:我覺得家庭出身、社會地位等只是形成性格的一個因素,不能過分夸大!個人的氣質因素也不可忽略。比如魯智深就沒人欺負他,他是主動出擊,軍官做不成就做和尚,和尚做不成就上山,他的頭腦里很少有提轄職位,有的只是疾惡如仇、拔刀相助!
師:說得好!能夠用聯系的觀點、比較的觀點、全面的觀點來看問題了。魯智深和林沖除了個人氣質上的因素外,家庭出身、社會地位還是有一些差別的。魯智深畢竟是下層軍官,從最底層民眾中出來,斗大字不識一筐,光棍一條,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他老是擔心坐牢時沒人送飯,就說明了這一點。
生27:老師說得對。
師:后來,林沖在高俅的步步緊逼下,終于奮起反抗。高俅的步步緊逼是外因,林沖反抗的內因的基礎是什么?
生28:林沖不得志,感覺到很壓抑。
師:何以見得?
生28:兩個方面可以看出。一個是正面交代,林沖曾經對陸虞侯說:“賢弟不知,男子漢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這般腌瓚的氣。”這就是說林沖雖然是一個中級官吏。但在受壓迫上與下層人民有相通之處。林沖幫李小二和陸謙,可能就是看到他們落魄,看到他們尷尬,才挺身而出的。這也可以理解成同病相憐。
師:就是說,林沖也是被壓迫者,也感到不平,而不平則鳴,是嗎?
生28:對,這是個火種,雖然沉寂,但始終在頑強的生根發(fā)芽。
師:還有哪些基礎?
生29:我來說說,林沖特別講究“義”,比如幫助李小二,扶助陸虞侯,這都是林沖“義”的一面。李小二能夠豁出生命危險,幫助林沖,既是報恩,當然也有“義”的因素在支撐。而林沖特別憤恨陸虞侯,也就是因為他不講義氣,恩將仇報。可見講義氣是林沖性格中最美好最寶貴的東西,這是林沖能夠奮起反抗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師:就是說,林沖的講義氣,在某些時候代表的就是正義,而正義與邪惡是勢不兩立的,所以,這也就是林沖最后“不忍”,奮起反抗的內在原因。作者塑造林沖這個典型形象,對我們認識當時的社會有什么意義呢?
生30:首先,就是能夠認識到那個社會的腐朽和黑暗,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應該說,是有一定地位的人,而且他自己又是那么小心謹慎、委曲求全,尚且被逼得無路可走。可見小老百姓的處境更為艱難。
師:這種以一當十的寫法,能否舉例說明。
生31:好的,比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就以樂景寫哀情,寫出了安史之亂之后,唐王朝的衰落和百姓的顛沛流離。
師:百姓的顛沛流離,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生32:杜甫和李龜年,一個是才華橫溢的大詩人,一個是如日中天的大音樂家,他們是歧王宅里的常客,崔九堂前的紅人,但如今連他們都流亡江湖,狼狽不堪,那么,那些小百姓的生活可以想見是怎么一番光景了。
師:解得好!還有呢?
生32:還有就是百姓反抗的必然性。林沖性格的轉變,關鍵在一個“逼”字,正是高俅一伙的步步緊逼,使林沖走上反抗道路。所以說林沖性格的轉變,還揭示了《水滸》的主題——官逼民反。
師:《水滸》的主題是“官逼民反”,有沒有不同見解?
生33:基本上差不多,但最好是寫成“逼上梁山”。
師:理由何在?
生33:首先,林沖等人是不是“民”,這一點值得推敲;還有,就是有的“人”上梁山,不是“官逼”,而是“民逼”。比如,金槍將徐陵、玉麒麟盧俊義等,就是被梁山上的“民”逼上山的。所以我的觀點是“逼上梁山”比較好,而且民間也有“逼山梁山”這種說法。
師:說的有道理,林沖這個“逼上梁山”的英雄在我們的眼里和心里活起來了,假如你是一個編劇,能不能在電視中,為林沖寫一首歌,一首禮贊英雄的歌,我相信你們的才華!……
生34:“漫天風雪,無盡悲傷,一壺濁酒,十分惆悵。正義已死,問蒼天,路在何方?熊熊烈火,長天茫茫,壯士心,英雄淚,空飛揚!一把刀,一桿槍,把江湖走盡,不再彷徨!生35:“也曾做狗,凄凄惶惶;壯志雄心都付與校馬場。忍千古奇冤,只為那名利紅顏怎知我魂斷腸?巾幗聚首,英雄一堂!從此后,我去也換一方天地,轟轟烈烈干一場,好男兒,就應該志四方!
師:兩個才子,寫的歌精彩絕倫,很好的突出了林沖內心的掙扎和逼上梁山的真實心態(tài),課后容我修改一下,交給胡明老師譜曲,下次放給同學們欣賞,這是我們高二(4)的《好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