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典故說明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至于典制典故,應是指那些使用時代已不存在這些典制,用這些典制詞語有借代、喻指等義的。這一類數(shù)量并不是很多。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歷史典故大全,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典故(一)
戴震難師
戴震是清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戴震治學廣博,見解獨到,他對理學家“去人欲,存天理”的學說進行了質(zhì)疑和抨擊,梁啟超稱之為“前清學者第一人”。
戴震十歲才會說話,但他能“過目成誦”,學習知識喜歡追根究底,敢于懷疑和批判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他在私塾學習時,聽老師講授《大學章句》。講完《右經(jīng)一章》,老師說:“這一章是孔子的話,由曾子記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zhí)筆記錄的?!?/p>
戴震問道:“老師,憑什么說這一章是孔子的話又由曾子記錄的?又憑什么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zhí)筆記錄的?”
老師告訴他:“這是先儒朱熹的注釋里寫的。”
他又問:“朱熹是什么時代的人?”
老師答:“南宋。”
他追問:“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時代的人?”
老師答:“東周?!?/p>
他又追問:“周與宋相距多少時間?”
老師答:“大約兩千年吧!”
戴震接著又問:“既然時間相距這么遠,那朱熹怎么會知道兩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老師無言以對。
小編解讀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睂W習就必須勤于動腦,獨立思考,這樣才能有自己的見解,學為所用。戴震不迷信老師,不迷信先賢朱熹,正是這種批判精神和認真、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才使他最終取得非凡的成就。
歷史典故(二)
祁黃羊舉賢去私
晉平公問祁黃羊:南陽現(xiàn)在缺個縣令,你覺得誰是擔任這官職的合適人選呢?祁黃羊說:我認為解狐可以勝任。平公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怎么舉薦他?祁黃羊回答:您問我合適做縣令的人是誰,不是問我我的仇人是誰。平公稱贊說:祁黃羊真是好官啊!于是任用了解狐。而解狐果然不負眾望,大家都稱贊這個任命非常高明。
過了一段時間,平公又問祁黃羊:國家現(xiàn)在少個掌管軍事的官,誰擔任合適呢?祁黃羊答道:我認為祁午合適。平公又驚奇地說:祁午不正是你的兒子嗎?你怎么敢這么直接地推薦自己人?祁黃羊回答:您問的是誰適合這個職位,不是問我的兒子是誰。平公大贊道:祁黃羊人品真是好啊!于是就又任用了祁午。而祁午的任命也非常相宜,讓大家都交口稱贊。
孔子聽到了這件事,就評價說:祁黃羊為官,是真好啊!他推薦外人,不以感情用事、排除異己,薦舉自家人,不怕嫌疑、不漏掉真正合適的人,——“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子”,這樣的官員,才叫大公無私。
小編解讀
祁黃羊,本名祁奚,字黃羊,春秋時晉國人(今山西祁縣人)。祁奚官任晉國中軍尉,在位約六十年,為四朝元老。他忠公體國,急公好義,譽滿朝野,深受人們愛戴。這則故事出自《呂氏春秋》,后人用“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子”形容推舉人才時,秉持公正無私心,不摻雜個人好惡。、
歷史典故(三)
兩袖清風
兩袖清風:正氣內(nèi)存,潔身自好
【出處】(元代)魏初《送楊季?!吩?。
【釋義】袖:袖子。兩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原指人迎風瀟灑的姿態(tài),后指窮得一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
【歷史典故】
于謙,字廷益,明朝名臣。他在沒有調(diào)入京城前,一直擔任地方官。他為官清廉,對下屬的各級官員要求都十分嚴格,堅決禁止受賄、貪贓,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則。
正統(tǒng)年間,宦官王振專權,他作威作福,以權謀私,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而于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chǎn)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否則,人家會對你有看法,還會找你的麻煩的。”于謙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只袖子,風趣地說:“只有清風!我當官是為國為民,不是為了某一個人。只要我為官清廉,認真做事,又何需擔心他人?”
為此他曾作過一首《入京》詩以明志:“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苯伵?、蘑菇、線香都是他任職之地的特產(chǎn)。于謙在詩中說,這類東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調(diào)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禍殃了。他在詩中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我進京什么也不帶,只有兩袖清風朝見天子了。
【成長心語】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無疑是對于謙最好的評價了。這是一種瀟灑,同時也是一種氣節(jié)。自古以來,官場都是個大染缸,能在里面潔身自好就已經(jīng)難能可貴。在保證自身的廉潔之外,還能夠以一人之力,澄清官場這缸渾水,更是難上加難了。正因為如此,于謙能夠成為廉潔的典范,為世人所敬仰。作為青少年的我們,要從現(xiàn)在開始以于謙為榜樣,以崇尚美的心態(tài)去嚴格要求自己,做到“慎獨”,將廉潔看做是一種境界、一種修養(yǎng)、一種對自我的約束,將來即便不能青史留名,也要讓自己問心無愧。
歷史典故(四)
不食無主之梨
不食無主之梨:為原則而生的人
【出處】《元史·許衡傳》。
【釋義】不吃無人看管的梨。比喻一個人能排除外界的干擾和誘惑,恪守自己的行為和操守。
【歷史典故】
南宋末年有一個年輕人名叫許衡,因聰明勤奮而在當?shù)仡H為知名。一次,許衡獨自趕路,當時正是炎熱的夏天,烈日像火球一樣炙烤著大地。許衡由于長時間趕路而汗流浹背,口干舌燥。走著走著,他遇到了幾個商販在一棵大樹下乘涼,那幫商販也都又熱又渴,但卻沒有水。
這時,遠處走來一個人,他懷里捧著一堆梨子說:“前面有梨樹,大家快去摘來解渴?!鄙特渹円宦?,趕忙收拾東西去摘梨,許衡卻沒動。
有個商販奇怪地問:“你為什么不去摘梨呢?”
許衡問道:“梨樹的主人在嗎?”
商販們都說:“梨樹的主人不在,但天氣這么熱,摘幾個梨解渴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許衡認真地說:“梨樹現(xiàn)在雖然沒有主人看管,難道我們自己的心也沒有約束嗎?我心有約束,不是自己的東西,又沒經(jīng)主人允許,我是絕不會去偷的?!?/p>
商販們不理會許衡,紛紛去摘梨。許衡見狀,只好無奈地獨自走了,他忍著炎熱和口渴繼續(xù)趕路。而那些吃到梨的商販們則紛紛譏笑他是個愚人,不懂得變通。
許衡恪守自己的原則,不管在什么環(huán)境下都能堅持刻苦學習,終于成為宋末元初著名的學者。
【成長心語】
人需要自律,需要有原則。一個沒有原則的人成不了大事。人只有時時檢討自己的行為,約束自己的欲望,才能在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中獲得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不斷提高。
歷史典故(五)
罵坐灌夫《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灌夫為人剛直使酒,不好面諛。與丞相田蚡有隙。在一次列侯宗室為田蚡賀喜的酒宴上,使酒大罵臨汝侯(灌賢)和程不識以泄怒。后遂用“灌夫罵座、使酒罵座、罵座”指酗酒任性而罵人,亦表示剛直不屈,不諛權勢;用“罵座灌夫”指剛直不屈的人。
漱石枕流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diào)》:“孫子荊(孫楚)年少時欲隱,語王武子(王濟),當‘枕石漱流’,誤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睂O楚認為歸隱一定要做到枕流洗耳,一去俗塵;漱石礪齒,遠離人間煙火。后用“枕流漱石、枕流、漱石、枕石、枕石漱流”等借寫隱居或閑逸生活,或稱品質(zhì)的高潔無塵。
中國歷史典故說明相關文章:
★ 唐朝著名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