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新生兒腦積水方法 怎么治療新生兒腦積水
嬰兒腦積水,指嬰幼兒時期由于腦脊液循環(huán)受阻、吸收障礙或分泌過多使腦脊液大量積聚于腦室系統(tǒng)或蛛網膜下腔,導致腦室或蛛網膜下腔擴大,導致出現頭顱擴大、顱內壓增高和腦功能障礙。治療新生兒腦積水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治療新生兒腦積水方法的資料,歡迎閱讀。
治療新生兒腦積水方法
新生兒患者可以采取物理加中醫(yī)的治療方法。這個方法是在中醫(yī)的理論下結合現代化治療儀器,共同作用的治療方法,再結合益智康腦丸進一步促進患者恢復,治療時摒棄了西醫(yī)的副作用和依賴性,逐漸控制改善當前的病癥。
新生兒腦積水也可以采取手術治療,可選擇腦室-腹腔分流術,但手術后容易并發(fā)分流不足、分流過度、分流管梗阻及感染等。
有條件的也可在內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這個不需要終生帶管。其中,軟性內鏡是一種新的工具,其外徑僅有3.8mm,相當于筷子粗細。由于其柔軟、纖細、靈活的特性,在腦積水的診斷和治療中有其獨特優(yōu)勢,因為它創(chuàng)傷更小,恢復更快,效果更佳。
新生兒腦積水病因
先天性腦積水,先天畸形所致腦積水包括中腦導水管狹窄、第四腦室中孔和側孔閉鎖等,后者可伴有腦積水和脊柱裂。在嬰幼兒,也有少部分是腫瘤所致,但是較為少見。此外,約有1/4的腦積水病因不明。
后天性原因是產傷后顱內出血,新生兒或嬰兒期化膿性、結核性或其它種類腦膜炎,缺氧性腦病等,它們容易造成腦內某些部位發(fā)生病變,如第四腦室開口、環(huán)池、中腦和小腦幕游離緣之間間隙的繼發(fā)粘連,導致腦脊液流通障礙,還可發(fā)生大腦表面蛛網膜下腔的粘連,容易造成腦脊液吸收障礙。
新生兒腦積水分類
按腦脊液系統(tǒng)功能障礙的性質可分為以下兩種
1、非交通性腦積水(阻塞性腦積水):由于腦室系統(tǒng)發(fā)生梗阻所致,梗阻部位多在腦室系統(tǒng)的狹窄處,如室間孔、導水管或第四腦室出口處等,梗阻以下的腦室系統(tǒng)可顯著擴大。
2、交通性腦積水:腦室和蛛網膜下腔之間并無梗阻,因為腦脊液吸收障礙或分泌過多使腦脊液大量積聚于腦室系統(tǒng)或蛛網膜下腔,也有一些病人是因為梗阻部位是在腦脊液流出腦室后的更遠端,大多在基底部位;腦脊液可以流到枕大池和脊髓蛛網膜下腔,但不能到達幕上的蛛網膜下腔,即大腦球表面,這樣,腦脊液不能被蛛網膜顆粒吸收。
此外,還有一些少見原因也引起的腦積水,如腦脊液分泌過度造成的腦積水,多見于脈絡叢乳頭狀瘤。更少見的原因是上矢狀竇阻塞,引起腦脊液吸收障礙而導致腦積水。
新生兒腦積水臨床表現
病嬰煩燥不安,嘔吐,疲倦。多在出生后數周出現頭顱增大,一般多在3-5個月時才逐漸發(fā)現,也有出生時頭顱即增大者。主要臨床表現是因顱內壓增高引起頭顱進行性的異常增大,與周身發(fā)育不成比例。額部向前突出,囟門擴大隆起,顱縫增寬,頭頂扁平,頭發(fā)稀少,頭皮靜脈怒張,面顱明顯小于頭顱,顱骨變薄,叩診可聽到類似西瓜熟的“瓜熟音”,晚期出現眶頂受壓變薄和下移,使眼球受壓下旋以致上部鞏膜外露,呈“落日狀”。
因嬰幼兒骨縫未閉,顱內壓增高時,頭顱可以發(fā)生代償性擴大,因而在早期顱內壓增高癥狀可以不明顯。但腦積水嚴重,進展較快時,亦可出現,其癥狀為反復嘔吐?;純哼€可出現腦退行性變,四肢中樞性癱瘓,視神經受壓萎縮而致失明,智力改變和發(fā)育障礙等,常并發(fā)身體其它部位畸形。
部分先天性腦積水患者到成年時才呈現癥狀。
看了“治療新生兒腦積水方法”的人還看了::
治療新生兒腦積水方法 怎么治療新生兒腦積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