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nèi)經(jīng)素論》第四十一篇:脹論(二)
‖LS57—D0101→Q0601‖→‖LS35‖LS57—D0101黃帝問于岐伯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
黃帝請教岐伯說:水脹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怎么區(qū)別?
Q0101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欬,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
岐伯回答:水脹初發(fā)時,眼瞼微腫,如剛剛睡醒之狀,其頸部脈動明顯,時而咳嗽,大腿內(nèi)側(cè)稍寒,足小腿腫,腹部就膨大,水脹已經(jīng)形成了。用手按壓腹部,按下即有鼓起,如水袋裹水之狀,就是水脹癥狀。
D0201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
黃帝問:膚脹,有何癥狀?
Q0201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于皮膚之間,【崆】【崆】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
岐伯說:膚脹,是寒氣客居皮膚周圍,鏗鏘有聲,不結實,腹部膨大,全身浮腫,皮厚,按其腹部,陷下而不鼓起,腹部膚色不變,就是膚脹癥狀。
D0301黃帝曰:鼓脹,何如?
黃帝問:鼓脹病,有何癥狀?
Q0301岐伯曰 :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旧n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岐伯說:腹脹,全身腫大,大與膚脹相當。膚色青黃,腹部青筋突起,就是鼓脹癥狀。
D0401黃帝曰:腸覃,何如?
黃帝問:腸覃,有何癥狀?
Q0401岐伯曰:寒氣客于腸外,與衛(wèi)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nèi)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
岐伯說:寒氣客居腸外,與衛(wèi)氣交織,衛(wèi)氣不得潤腸。因為有所粘連,糟粕附著腸內(nèi),惡氣就致病起,息肉就會產(chǎn)生。息肉初生時,大如雞蛋,然后逐漸長大;到病成之時,如懷孕之狀;久病超過一年的,按它就結實,推它就移動。月經(jīng)按時排下,就是腸覃癥狀。
D0501黃帝曰:石瘕,何如?
黃帝問:石瘕,有何癥狀?
Q0501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氣客于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于女子,可導而下。
岐伯說:石瘕,生于子宮。寒氣客居子宮口,子宮口閉塞,氣血不得通行,經(jīng)血當瀉不瀉,淤血得以滯留,日漸長大,狀如懷子,月經(jīng)不能按時排下。石瘕都生于女子,可用導引瀉下。
D0601黃帝曰:膚脹、鼓脹,可刺邪?
黃帝問:膚脹、鼓脹,可針刺嗎?
Q0601岐伯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后調(diào)其經(jīng),刺去其血絡也。
岐伯說:先瀉脹位之血絡,隨后調(diào)其經(jīng)脈,關鍵是刺去血絡。
‖LS19—Q01021、Q0104‖→‖LS57—Q0601‖→‖LS35‖LS19—Q01021【風【閖】、膚脹,為五十七痏】。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
風水、膚脹,刺水俞五十七穴。刺皮膚之血絡,徹底刺出。
LS19—Q0104徒【閖】,先取【環(huán)谷下三寸】,以【鈹針】針之,已刺而【筩】之,而內(nèi)之,入而復之,以盡其水?!颈貓允?,【束】緩則煩悗,束急則安靜,間日一刺之,水盡乃止?!撅嬮]藥】,【方】刺之時,徒飲之。方飲無食,方食無飲,【無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只有水病時,先刺環(huán)谷下三寸(6.9cm),用鈹針刺破,刺完再用員針捅刺它,逐漸深入,反復出入,以盡出其水。必須牢牢束系腫位。束系松緩就會煩悶,束系緊急就會安靜,隔日刺一次,水腫消失即止。飲服利尿之藥,剛剛刺完,只需飲藥。方才飲藥勿要進食,方才進食勿要飲藥,勿吃他鄉(xiāng)食物,需一百三十五日。
‖LS35—D1001→Q1003‖→‖LS57—Q0601‖→‖LS35‖LS35—D1001黃帝問于岐伯曰:【《脹論》】言,“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
黃帝請教岐伯說:《脹論》上說,“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而今有三刺而脹病不退者,其過失在哪?
Q1001岐伯對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氣穴者也。不中氣穴,則氣內(nèi)閉;針不陷肓,則氣不行;【上】越中肉,則衛(wèi)氣相亂,陰陽相逐。
岐伯回答:這是指針具陷入肌肉空隙,而刺中氣穴之情形。不能刺中氣穴,就會邪氣內(nèi)閉;針具不陷肌肉空隙,就會衛(wèi)氣不流;越過空隙而剌中肌肉,就會衛(wèi)氣紊亂,血氣相互驅(qū)逐。
Q1002其于脹也,當瀉不瀉,氣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始,可以萬全,【烏】有殆者乎?
對于脹病,如果當瀉不瀉,邪氣因此不下。如果三刺而不下,必須更換路線,氣下即止。如果不下從頭再刺,可作萬全之策,怎會有失誤呢?
Q1003其于脹也,【必審其胗】,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鼓應【桴】,惡有不下者乎?!
對于脹病,必須審察腫脹狀況,當瀉就瀉,當補就補,就如鼓聲回應鼓槌,怎會不消呢?
LS35—D0101黃帝曰:脈之應于寸口,如何而脹?
黃帝問:脈動反應在寸口,如何判斷脹病呢?
Q0101岐伯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
岐伯說:其脈動洪大、堅實而滯澀,是脹病。
D0201黃帝曰:何以知臟腑之脹也?
黃帝問:怎么判斷是臟脹還是腑脹呢?
Q0201岐伯曰:【陰為臟,陽為腑】。
岐伯說:病在陰分為臟脹,病在陽分為腑脹。
D0301黃帝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于血脈之中耶?臟、腑之內(nèi)乎?
黃帝問:這邪氣令人發(fā)脹時,是在血管之內(nèi)嗎?還是臟、腑深處呢?
Q0301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脹之舍也。
岐伯說:三者都有啊,然這并非脹病之位。
D0401黃帝曰:愿聞脹之舍。
黃帝說:我想聽聽脹病之位。
Q0401岐伯曰:夫脹者,皆在于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
岐伯說:這脹病,都位于臟腑之外,因排擠臟腑而擴充胸脅、充脹皮膚,所以定義為脹。
LS35-Q0508營氣循脈,衛(wèi)氣逆,為脈脹;衛(wèi)氣并脈,循分,為膚脹。取三里而瀉之,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
營氣沿血管運行,衛(wèi)氣異常,形成脈脹;衛(wèi)氣并行脈外,沿肉分流動,形成膚脹。刺足三里穴而瀉,新病一刺即可,久病三刺即可,莫問虛癥實癥,原則在于快瀉。
D0601黃帝曰:愿聞脹形。
黃帝說:我想聽聽五臟六腑脹病癥狀。
Q0601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欬】;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jié)M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岐伯說:這心脹病,煩心、短氣、睡不安;肺脹病,肺虛、氣滿而喘、咳嗽;肝脹病,脅下脹滿且疼痛牽引小腹;脾脹病,易干嘔、四肢煩悶、身體沉重、不承衣重、睡不安;腎脹病,腹部滿脹牽引背部、渾身乏力、腰髀痛。
Q0602六腑脹:胃脹者,腹?jié)M、胃脘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則飧泄、不化;小腸脹者,少腹【月真】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jié)M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于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六腑脹?。何该洸?,腹部滿脹、胃脘痛、鼻聞燒焦氣味妨礙進食,大便困難;大腸脹病,腸鳴濯濯且痛,冬日再度傷寒,就會飧泄、消化不良;小腸脹病,小腹撐脹,牽連腰痛;膀胱脹病,小腹?jié)M脹而膀胱不利;三焦脹病,水氣充滿于皮膚內(nèi),輕飄飄卻不結實;膽脹病,脅下痛而脹、口內(nèi)苦、愛深長嘆息。
Q0603【凡此諸脹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針數(shù)不失。瀉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夭命】。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以上所有脹病,本質(zhì)都是一樣。明確氣血是否正常,用針之術不會失誤。如果瀉虛補實,就會神離精室。瀉邪而失正氣,真氣不可安定。庸醫(yī)之誤治,稱之為害命。如果補虛瀉實,五神回歸精室,長久居留正位,稱之為良醫(yī)。
D0701黃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
黃帝問:脹病怎么產(chǎn)生?什么原因?qū)е?
Q0701岐伯曰:衛(wèi)氣之在身也,常然并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臟【更始】,四時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氣在下,營衛(wèi)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
岐伯說:衛(wèi)氣在身上時,常傍經(jīng)脈循行于分肉,其運行有異常和正常,與陰陽寒熱相隨,才得天氣之和。五臟輪番主治,四時遵循次序,五谷就能消化。然而隨著寒厥在足,營衛(wèi)二氣滯留,寒氣異常上移,真氣和邪氣對攻,兩氣相互混合,就會合力形成脹病。
D0801黃帝曰:善!何以解惑?
黃帝說:說得好!如何解除困惑?
Q0801岐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p>
岐伯說:合之于真,三合而得。
D0901帝曰:善。
黃帝說:說得好!
公眾號:其人頌經(jīng)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