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精品沙发,日韩在线精品视频,亚洲Av每日更新在线观看,亚洲国产另类一区在线5

<pre id="hdphd"></pre>

  • <div id="hdphd"><small id="hdphd"></small></div>
      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語文教案 >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案

      時間: 新華0 分享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好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案要怎么寫?小編給大家?guī)戆四昙壪聝哉Z文教案教案,供大家參考。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案篇1

      【導學目標】

      1.了解《詩經(jīng)》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的地位,把握《詩經(jīng)》賦、比、興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和章節(jié)的節(jié)奏特點。

      2.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3.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課時計劃】

      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關雎》,第二課時完成《蒹葭》。

      第一課時學習《關雎》

      情景導入:雎鳩啼鳴,荇菜差參。琴瑟鐘鼓,君子淑女……這一切,在心中蕩漾著愛意的戀人眼中,大概會多一層溫馨與幽怨吧!你聽,他們各自為自己傾心的“淑女”唱出了纏綿悱惻的情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冠于《詩經(jīng)》之首的《關雎》。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認準字形

      雎(jū)鳩(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

      寤寐(wùmèi)芼(mào)

      2.文言知識梳理

      (1)重點實詞

      關關:擬聲詞,一種鳥的叫聲。洲:水中的陸地窈窕: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配偶。寤寐:指日日夜夜。芼:挑選。

      (2)詞類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詞做動詞用,做朋友,相親相愛,親近)

      ②鐘鼓樂之(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快樂)

      (3)古今異義

      左右流之(古義:撈取;今義:流出)

      3.作品簡介

      《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被儒家奉為經(jīng)典,改成《詩經(jīng)》。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

      《詩經(jīng)》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颈憩F(xiàn)手法為賦、比、興。

      《詩經(jīng)》的詩體格式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時而重章疊句,反復詠唱。其語言生動傳神。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一)朗讀指導

      1.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交流點撥】第一節(jié)雎鳩和鳴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這一節(jié)的佳處,在于舒緩平正之音,并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tǒng)攝全詩。第二節(jié)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急促,與前后平緩之音有別。第四、五節(jié)寫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悅。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2.學生齊讀,放錄音,再聽一次,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jié)奏。

      3.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想象、聯(lián)想,對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實,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

      【交流點撥】雎鳩鳥關關地叫著,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麗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長短不齊,在船的左右兩邊撈。姑娘美麗又善良,從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從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綿綿不斷,翻來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長短不齊,在船的兩邊來。姑娘美麗又可愛,彈奏琴瑟來親近她。荇菜長短不齊,在船的左右兩邊挑選。姑娘美麗又可愛,敲鐘擊鼓讓她快樂。

      (二)整體感知

      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交流點撥】寫了一個男子對一位美麗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輾轉反側,夜不能寐。他做夢夢見自己彈琴奏瑟,迎娶這位姑娘。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驟三精讀課文理清層次

      1.全詩共5個小節(jié),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交流點撥】第一章(第1節(jié))描寫小伙子見到一位漂亮姑娘,從而引起愛慕感情和求婚的愿望。第二章(2~3節(jié))描寫小伙子想追求那位姑娘,苦于無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寢食不安。第三章(4~5節(jié))描寫小伙子夢想成婚的歡樂場景。

      2.《關雎》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交流點撥】《關雎》寫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表達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夢想求而得之的喜悅之情。

      步驟四細讀課文探究寫法

      《詩經(jīng)》的主要藝術表現(xiàn)手法有賦、比、興等,《關雎》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這種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運用了“興”的藝術手法。如本詩開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它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發(fā)端的話。但水鳥和鳴,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和諧恩愛,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義上發(fā)生關聯(lián)。本詩的起興之妙正在于詩人情趣與自然景物渾然一體的契合,也是一直為人們所樂道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步驟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總結課文

      《關雎》寫一個男子對所愛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了求之不得的焦慮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悅,表現(xiàn)了追求愛情中的苦與樂。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

      2.拓展延伸

      中國文字的“第一”

      【交流點撥】①《詩經(jīng)》: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②《孫子兵法》:我國第一部軍事著作。

      【板書設計】

      關雎托物起興所聽:關關雎鳩所見:在河之洲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相思之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輾轉反側——相思之苦夢幻之樂琴瑟反之——親密相愛鐘鼓樂之——歡快熱鬧

      第二課時學習《蒹葭》

      情景導入:同學們,有人會唱《在水一方》這首歌嗎?它是早些年一部電視連續(xù)劇的插曲,根據(jù)《蒹葭》改編而成,可見詩經(jīng)對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有很大影響。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蒹葭》。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認準字形

      蒹葭(jiānjiā)溯洄(sùhuí)晞(xī)

      湄(méi)躋(jī)涘(sì)沚(zhǐ)坻(chī)

      2.文言知識梳理

      (1)重點實詞

      蒹葭:蘆葦。蒼蒼:茂盛的樣子。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順流而下。晞:干。阻:險。躋:高。

      坻:水中的陸地。涘:水邊。沚:水中的小塊陸地。

      (2)詞類活用

      道阻且右(方位名詞,作形容詞,彎曲)

      (3)古今異義

      道阻且右(古義:彎曲;今義:右邊,表方位)

      白露為已(古義:干;今義:已經(jīng))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感受音韻美。

      (1)全班齊讀詩歌,要求學生結合上一課時介紹的關于《詩經(jīng)》藝術特點,體會《蒹葭》的音韻美。

      (2)聽學生朗讀后,教師正音,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請學生自由發(fā)言,說說作品的音韻美是如何表現(xiàn)的。

      【交流點撥】音韻美表現(xiàn)在:①都是四言句,朗讀時采用“二二”拍,聽起來很整齊。②作品押韻:第一章押“ɑng”韻,韻腳有蒼、霜、長、方、央。第二章押“i”韻,韻腳有萋、晞、躋、坻。第三章押“i”韻,韻腳有已、涘、沚。③運用疊詞,如“蒼蒼、萋萋、采采”;運用疊章,統(tǒng)一內容的反復詠唱,這樣有一唱三嘆的美感。

      (3)請男女生交錯進行朗讀,把自己體會的音韻美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xiàn)出來。

      2.感知內容大意。

      請學生結合注解,盡量用優(yōu)美的語言翻譯作品第一章的內容后,引導學生對比。第二、三章的內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復。

      【交流點撥】學生討論發(fā)言后,教師明確:三章所寫的內容是相同的,表現(xiàn)了一位癡心、癡情男子對心上人的愛戀、追求和求之不得的傷感。

      步驟三質疑問難深層探究

      1.詩歌中哪一些詩句描寫了景物?所寫景物有怎樣的特點?寫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凄清景色,造成了一種渺遠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人物憂郁感傷的情懷。

      2.詩歌中哪些詩句表現(xiàn)了詩人渴慕伊人,歷經(jīng)艱險,執(zhí)著追求,然而卻求而不得的苦悶感傷情懷?

      【交流點撥】“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边@些詩句都表現(xiàn)了詩人渴慕伊人,歷經(jīng)艱險,執(zhí)著追求,然而卻求而不得的苦悶感傷情懷。

      3.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請說說你的理由。

      【交流點撥】感情基調:渺遠迷茫,憂郁纏綿,悵惘感傷。理由:渴慕傾心于伊人,執(zhí)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艱險,然而伊人卻宛在水中央,如鏡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悶感傷憂郁。

      4.《蒹葭》的主題是什么?

      【交流點撥】詩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寫一種凄清而蒼涼的景色,這種景色襯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虛、惆悵之情;而后四句寫出詩人對“伊人”的上下尋求,卻又尋而不見的情景,這當中既有詩人的悵惘之情,又有詩人對伊人的深切思念。

      步驟四探究寫法比較閱讀

      (一)寫法探究

      1.《蒹葭》這首詩歌中運用了哪些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詩歌開篇便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凄涼的畫面:一個晚秋的早晨,天色朦朧,籠罩在晨霧中的是一望無際的沾帶露珠的蘆葦。一條河流,蜿蜒而去。望遠處,是一塊小小的沙洲。這是一幅蕭瑟的晚秋晨光圖,烘托出主人公凄惻的情感。詩的每章景物描寫都有不同。首章“白露為霜”,露凝為霜,是拂曉時;第二章“白露為晞”,太陽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陽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時間的晚秋晨光圖,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佇立遠望而始終不能見面的惆悵心情,而主人公的這種心情隨著晨光畫面的重疊,顯得越來越急切,越來越凄婉,使這首詩在藝術上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這首詩采用重章疊詠的手法有什么好處?

      【交流點撥】回旋反復,可以增強詩歌的音樂感和節(jié)奏感,更充分地抒發(fā)情感?!遁筝纭啡?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tài)、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表現(xiàn)出詩人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

      (二)比較閱讀

      1.《關雎》《蒹葭》都可看作是愛情詩,它們的寫作手法相同嗎?

      【交流點撥】《關雎》一詩重在“敘事”,從中可看出主人公愛慕、追求、幻想這樣一條線索?!遁筝纭窙]有一個明確故事,只選一個場景?!遁筝纭繁取蛾P雎》情感意味更濃。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突出?!拜筝纭薄八薄耙寥恕苯幌噍x映,渾然一體,用作比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2.兩首詩所表達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交流點撥】《關雎》是一首熱情的戀歌,它表現(xiàn)了古代青年對愛情婚姻大膽執(zhí)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樸實?!遁筝纭繁憩F(xiàn)了詩人對“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寫出了他欲見不得的焦急悵惘的心情。

      步驟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總結課文

      《詩經(jīng)》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yōu)美。從詩經(jīng)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癡情的少年千回百轉,卻找不到她的人。讓我們干干凈凈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yōu)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2.拓展延伸

      任選《蒹葭》中的一節(jié),用優(yōu)美的語言重現(xiàn)詩歌的意境。

      【交流點撥】又是一個霜凝霧罩的清晨,我又來到水邊,那蒼蒼的蒹葭在微微曉風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晨露消散在白霧之中。我心中的戀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時光,跋山涉水,來到你的身旁。

      【板書設計】

      景物蒹葭:蒼蒼——萋萋——采采白露:為霜——未晞——未已追求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之路:阻且長,阻且躋,阻且右結果: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景色迷離,距離遙遠)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昆明的雨的特點,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

      【能力目標】

      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閑適自由的風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關注日常生活細節(jié)的習慣,引導他們在平淡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情趣。

      【教學重點】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品讀文本內在的韻味,感受作者獨特的情趣。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1.預習本文字詞,掃清閱讀障礙。

      2.了解汪曾祺的寫作風格。

      教學過程

      一、說詩情,導入新課

      讀汪曾祺的一首小詩:

      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濕雨沉沉。

      讓學生自由的讀一讀品一品其中的詩味。

      教師:這首舊體詩寥寥28個字,寫盡了上世紀40年代昆明雨季的寧靜、清寂和時在西南聯(lián)大學習的莘莘學子的苦悶和無奈。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哀愁。蓮花池本來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一池清水,一尊陳圓圓著比丘尼裝的雕像,有點荒涼、凄清。現(xiàn)在的蓮花池處于市中心一帶。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白天,人流如過江之鯽;入夜,燈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蓮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有的是酒樓、飯店、大排檔。入夜,路邊燒烤攤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學里的男女大學生們。嘻嘻哈哈,邊吃邊聊。滿街是油煙、尾氣和燒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沒了。然木香花會有的。豬頭肉也會有的。只是“一杯濁酒”中恐怕再難品出“木香花濕雨沉沉”的那種況味,那種氛圍了!我們也只能從先生的美麗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

      二、讀文本,整體感知

      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隨后師生共同探討交流:

      1、題為“昆明的雨”,文章開篇為什么要描述給寧坤的畫呢?

      明確:所畫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點。又可引出下文對“昆明的雨”具體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與別處的雨有何不同讓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請圈劃出最能概括其特點的那一句。

      明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

      3、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具體的寫昆明雨季之明亮、豐滿,使人動情?

      明確: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

      昆明的雨季是“豐滿的”,因為“草木的枝葉里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tài),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因為“仙人掌不僅多,且極肥大,可以種在菜園的周圍代替籬笆,并且倒掛著也能開花。

      因為“昆明雨季最多的還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濕空氣最有特征性的景物”;

      “雨季逛菜市場,隨時可以看到各種菌子,牛肝菌、青頭菌、雞樅、干巴菌、雞油菌??

      昆明的楊梅不僅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而且顏色黑紅黑紅的,名字也很好聽,叫做“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緬桂花和木香花,緬桂花“密密的葉子,把四周房間都映綠了”,木香花“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shù)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脹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

      教師小結:在這篇文章中,汪老不僅僅關注著昆明的雨,還描繪了很多自然風物。生活中的美就存于這一草一木中,顯示出汪老獨特的詩情和生活雅趣,他還用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捕捉他們,然后攜入文字,與我們則更是一種美的享受。

      三、品語言,體悟深情

      1、這樣明亮又豐滿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動情的。你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

      師生共同交流并明確:懷念、喜愛、鄉(xiāng)愁。

      2、你是從文中哪些詞句之中體會出作者的這種感情?

      學生默讀課文,師生相互交流探討,品味語言之美。

      例如:

      ①這種東西也能吃?!……這東西這么好吃?!

      短短一句話,稍作改動但,疑問、驚喜、感嘆之情卻盡在其中!

      ②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板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中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為何要寫買花女孩?)

      運用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細節(jié)描寫)。用賣花女孩的嬌美情態(tài)襯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發(fā)作者對昆明的懷念、喜愛之情。

      ③我想念昆明的雨。(兩次出現(xiàn),有何不同?)

      ……

      3、作者想念的不僅僅是“雨”,還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風、人情和當年在那里寧靜、恬然的生活,你能體會出作者什么樣的生活態(tài)度?

      明確:生活中并不總是驚濤駭浪,也未必處處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才算真實地體驗到生活的滋味。

      四、賞經(jīng)典,拓展閱讀

      1、大家讀完這篇文章,覺得這篇文章語言上能給你什么獨特的收獲?

      請學生朗讀比較感興趣的語句并總結:

      可能會有A、短句B、文言、成語。C、口語(例句見文中)

      教師小結:在這里,典雅的文言詞語與質樸的口語相映成趣,讓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將極雅與極俗的兩種語言和諧地捏到一處的藝術功力。

      2、在平淡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情趣,發(fā)現(xiàn)詩意,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

      延伸閱讀:《端午的鴨蛋》片段,再次感悟汪老平淡而韻味十足的文字之美。

      端午的鴨蛋(片段)

      ①我的家鄉(xiāng)是水鄉(xiāng)。出鴨。高郵大麻鴨是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高郵咸鴨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后,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里出咸鴨蛋!”上海的賣腌臘的店鋪里也賣咸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咸蛋”。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也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后,里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我對異鄉(xiāng)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xiāng)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他鄉(xiāng)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袁枚的《隨園食單?小菜單》有“腌蛋”一條。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并不會做菜。但是《腌蛋》這一條我看后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文不長,錄如下:

      腌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細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以敬客,放盤中??傄饲虚_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郵咸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fā)干、發(fā)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曜宇^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咸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

      五、品生活,課外延伸:

      1、推薦閱讀《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

      2、仔細觀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葉,抓住其特點,并披情入文,寫一點能表現(xiàn)自己獨特感悟的文字。

      六.板書設計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進行肖像描寫,并體味其作用。

      2.學習欲揚先抑的寫法。

      3.感悟托爾斯泰深邃而豐富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點難點

      1.文中的肖像描寫及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視心靈的手法,感悟托爾斯泰的深邃而豐富的精神世界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

      胡髭(zī)長髯(r2n)鬈(qu2n)發(fā)黝(yǒu)黑滯(zhì)留

      愚鈍(dùn)禁錮(ɡù)軒(xu1n)昂犀(xī)利侏儒(rú)酒肆(sì)

      尷尬(ɡ1nɡ4)锃(zènɡ)亮甲胄(zhu)粲(c4n)然盎(4nɡ)然

      2.解釋下列詞語。

      黝黑:黑。黑暗。

      滯留:停留不動。

      愚鈍: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風度。

      禁錮:束縛,限制。軒昂:形容精神飽滿,氣度不凡。

      犀利:鋒利。銳利。

      侏儒:身材異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館。

      尷尬:處境困難,不好處理。熾熱:極熱。

      粗制濫造:指產(chǎn)品制作粗劣,不講究質量。

      藏污納垢:比喻包容壞人壞事。

      郁郁寡歡:心情不舒暢,不快樂。

      鶴立雞群:比喻一個人的才能或儀表在一群人里頭顯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著。形容嚴肅莊重的樣子。

      誠惶誠恐:惶恐不安。

      廣袤無垠:廣闊無邊。古代以東西長度為“廣“,南北長度為“袤”。

      頷首低眉:低著頭顯得很謙卑恭順的樣子。

      無可置疑:沒有什么可被懷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無光。

      二、導人

      1.導語

      同學們,以累累巨著在俄國文壇馳騁了近六十年的文學大師托爾斯泰,因其真實深刻地再現(xiàn)了俄國社會生活而被列寧譽為“俄國革命的鏡子”?!稇?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則是代表他藝術高峰的三部長篇小說。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近這位磨難中造就的偉。

      探訪他深邃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2.作者簡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作家。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傳記、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見的珍藏》、《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說多寫人的下意識活動和人在激情驅使下的命運遭際。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畫見長,他比較喜歡某種戲劇性的情節(jié)。但他不是企圖以情節(jié)的曲折、離奇去吸引讀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連忘返的人和事。

      三、整體感知

      給學生五分鐘通讀全文,思考:

      1)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大體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是列夫·托爾斯泰的&39;“肖像畫”

      大體分為兩個部分:

      (1-5)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寫托爾斯泰那非同尋常的眼睛。

      2)讀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問?

      四、精讀文本

      1-須發(fā)

      2-面部輪廓結構

      3-面部特征

      4-長相

      5-拜訪者的態(tài)度

      1、第1段主要寫了什么?請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張的句子。

      寫列夫·托爾斯泰須發(fā)的特點。

      面部輪廓的總體特征:多毛,濃密的胡須(反復描寫)。

      比喻和夸張鋪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臉龐多毛”。

      皺似樹皮——喻黝黑的臉膛。

      糾纏不清的樹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發(fā)。

      像熱帶森林般濃密——須發(fā)。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濃墨重彩的描繪,使人產(chǎn)生美的遐想。

      2、第2段的主要內容?托翁給人的印象是什么?寫法上有什么特色?

      大量的排比:整個面部像粗制濫造的小屋。額頭像樹柴。皮膚像村舍外墻那樣粗糙。

      “給人的印象:失調、崎嶇、平庸,甚至粗鄙。

      3、第3段重點寫了什么?作者細致刻畫樂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嗎?)

      面部特征——重點寫面容表情,毫無避諱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第4段突出托爾斯泰“長相平平,是俄國普通大眾的一員”,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

      穿戴方面、職業(yè)方面、社會角色。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情節(jié)、結構分析小說,并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寫作特點。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了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熱愛農(nóng)村,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

      4、分析雙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5、分析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學難點】

      1、對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2、文章的寫作背景。

      【教學方法】

      1、閱讀第一法──質疑法(提問法)。

      2、聽錄音法、朗讀法。

      3、討論法、探究法。

      【教學課時】

      3課時

      【課前預習】

      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憚dàn歌吹chuì漂渺piāomiǎo歸省xǐng潺chán皎潔jiǎo攛攝cuānduo絮叨xùdāo鳧水fú行家háng糾葛jiūgē怠慢dài家眷juàn蘊藻yùnzǎo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⑴倘:連詞。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設。

      ⑵大抵:副詞。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對某種情況的基本估計。

      ⑶相仿:大致相同。仿:類似。

      ⑷欺生:欺負新來的生人。

      ⑸怠慢:冷淡。?。狠p慢。慢態(tài)度冷淡。

      ⑹誠然:副詞。有“確實”的意思。

      ⑺舒展:原指伸展得開,不蟋縮。本課是“舒暢”的意思。

      ⑻通通:本課形容船頭激水的聲音。

      ⑼朦朧:月光不明。本課用作動詞,是“模糊起來”的意思。用作形容詞,泛指(光線、物體、思想、意識等)模糊、不清晰。

      ⑽歌吹:歌聲和樂聲。

      ⑾屹立:高聳而穩(wěn)固地立著。屹:山峰高聳的樣子。

      ⑿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樣子。

      ⒀掃興:正當高興的時候,遇到了不高興的事情而興致大減。興:興致。

      ⒁糾葛:糾纏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糾纏不清的關系。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師:同學們,童年是我們最值得珍藏和回憶的美好時光,老師很想知道你童年時,你最喜歡去哪里?最喜歡做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師: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讀魯迅先生的《社戲》,看看文中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童年生活的畫面。

      1、作者簡介: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雜文集《墳》《二心集》等。

      2、寫作背景:這是魯迅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經(jīng)歷為依據(jù)用第一人稱寫看社戲的經(jīng)過,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nóng)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二、初識課文

      聽錄音,弄懂字音,了解課文大意。

      三、課文分析

      1、提問:請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分層,歸納段意、層意。(討論并歸納)

      第一部分(第1~3節(jié)):寫平橋村隨母親歸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和參與人物。

      第1層(第1節(jié)):交代看社戲的時間、地點和機緣。

      第2層(第2節(jié)):交代鄉(xiāng)間生活的小朋友。

      第3層(第3節(jié)):平橋村樂土的樂事:釣蝦、放牛。并為最大樂事──看社戲作鋪墊。

      第二部分(第4~30節(jié)):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1層(第4~9節(jié)):寫看社戲前的波折。

      第2層(第10~13節(jié)):寫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第3層(第14~21節(jié)):寫在趙莊看社戲。

      第4層(第22~30節(jié)):寫看社戲后歸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31~40節(jié)):寫看社戲后的余波。

      2、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討論并歸納:

      ⑴六件事:

      ①寫了人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②釣蝦放牛的鄉(xiāng)間生活;

      ③看社戲前的波折;

      ④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⑤去趙莊看社戲;

      ⑥看社戲后歸航偷豆;

      ⑦六一公公送豆。

      ⑵詳寫的是:③④⑤⑥略寫的是:①②⑦

      3、提問:為什么有的情節(jié)詳寫,有的情節(jié)略寫?討論并歸納:

      因為文章主要寫看社戲,所以趙莊著社戲,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后歸航偷豆詳寫,其他情節(jié)與看社戲關系不大,所以略寫。

      4、提問:“我”看社戲的時間在什么季節(jié)?你怎么知道的?討論并歸納:

      在春末夏初。因課文寫“消夏”“掃墓完畢之后”,“羅漢豆成熟”“兩岸的豆麥”。寫的是春末夏初時的景物。

      5、提問:“我”看社戲的地點是平橋村。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我為什么稱它為樂土?討論并歸納:

      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點。但在我是樂土。因為:

      ⑴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yōu)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

      ⑵許多小朋友伴我來游戲,掘蚯蚓,釣蝦,放牛;

      ⑶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人人平等。

      四、小結

      本文作者圍繞看社戲,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和看戲后歸航偷豆,令人讀來如身臨其境,深受感染。而對于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后的余波,作者則簡略帶過,用筆非常高明。詳略之間,又并非簡單化的截然分開的。詳寫中也間雜著略寫(如母親深夜候船)略寫也絕不是都作籠統(tǒng)的交代(如放牛釣蝦的鄉(xiāng)間生活就寫得充滿情趣)。這些寫法,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寫作特色)

      五、作業(yè)

      1、練習一、練習二(可以不抄寫題目,答案要詳細準確)。

      2、課后詞語抄寫兩遍。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認識魯迅筆下一群淳樸可愛的農(nóng)村孩子的形象,分析雙喜、六一公公的形象。培養(yǎng)學生提問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學生整體感悟能力和詞句分析能力。積累語言。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端正學生學習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內容〗

      一、導入

      這是一篇小說,雖然是以作者的經(jīng)歷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但“我”是小說中的人物,不是魯迅。課文是《社戲》這篇小說的節(jié)選,“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nóng)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二、討論探究以下問題,分析人物形象

      1、提問:平橋村本是一個“極偏僻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可課文中說“但在我是樂土”,為什么?

      明確:

      ⑴“我”在那里受到“優(yōu)待”──釣蝦“歸我吃”;坐船“在艙中”;和年幼的小孩“剝豆”;六一公公送我羅漢豆。

      ⑵可以免念枯燥無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⑶沒有嚴格的行輩之分,年紀相仿的“我們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

      ⑷有熱情好客的小朋友們:有“最聰明的雙喜”,有樂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發(fā)。

      ⑸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釣蝦”;放牛;看戲;欣賞夜景;偷豆、吃豆。文中寫“樂土”之“樂”是要反襯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樂,表達了“我”對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時也反映了農(nóng)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2、討論這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

      明確:

      交代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引出了同去看社戲的人物──鄉(xiāng)間生活的小朋友,還交代了“樂土”中的樂事,為下文寫“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戲做了重要的鋪墊。同時,平橋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懷念的。

      3、分析雙喜的言行,談談雙喜是“好孩子頭”還是“壞孩子頭”?討論并歸納:

      ⑴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表現(xiàn)雙喜聰明。

      ⑵當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時,雙喜大聲打包票,理由有三:

      ①船又大

      ②迅哥兒向來不跑

      ③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表現(xiàn)雙喜反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辦事果斷。

      ⑶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現(xiàn)雙喜聰明、細心。

      ⑷歸航偷豆時征求豆主人阿發(fā)的意見──表現(xiàn)雙喜考慮事情周到;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發(fā)的娘知道是要挨罵的──表現(xiàn)雙喜考慮周到。

      ⑸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并考慮好對策──表現(xiàn)雙喜考慮事情到。

      ⑹雙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表現(xiàn)雙喜做事有始終。

      ⑺雙喜回答六一公公的問話──表現(xiàn)雙喜反應靈敏。

      小結: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

      4、偷吃羅漢豆這一情節(jié)中,作者重點描寫的是什么?

      分析:這里,作者重點描寫的是“偷”豆,通過對孩子們“摸”、“摘”、“煮”、“吃”等幾個細節(jié)的描寫,表現(xiàn)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優(yōu)秀品質。阿發(fā)在地里“往來的換了一回”的獨特動作和“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的個性化的語言,充分表現(xiàn)了他熱情無私的高貴品質。通過對“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的處理,表現(xiàn)了雙喜的聰明、果斷、正直的性格特征。

      5、論如何看待偷豆的事。設問:

      ⑴小伙伴們在什么地方“偷”?為什么“偷”?

      ⑵“偷”誰家的?怎樣“偷”?

      ⑶他們怎樣預防“偷”的秘密被人發(fā)覺,又怎樣對待可能出現(xiàn)的后果呢?討論并歸納:

      ⑴偷的是自家的豆,請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請客,理所當然;

      ⑵從六一公公的話可以證明“請客?──這是應該的?!?/p>

      ⑶六一公公還送豆給客人嘗嘗。因此,這不算什么盜竊行為。而是表現(xiàn)了孩子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明確: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偷”中凝結著小朋友們誠懇待客的熱情;“偷”中跳動著小朋友們純潔無私的心;“偷”中反映著小朋友們周到細致、天真純樸的天性?!巴怠保桓囊话阋饬x上的“殘酷、自私、遭人唾棄性”,而成為一種熱情的、無私的、天真質樸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歡樂。

      6、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談談六一公公是一個什么樣的老人。討論并歸納:

      ⑴“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弊C實雙他們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責他們踏壞了莊稼──表現(xiàn)六一公公善良、寬厚,愛惜勞動果實。

      ⑵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揖,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边€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現(xiàn)六一公公淳樸、好客。

      ⑶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表現(xiàn)六一公公好高。

      ⑷六一公公送豆給母親和我吃──表現(xiàn)六一公公淳樸、好客、熱誠。

      小結: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

      7、文除了這兩個主要人物之外,還有其他人物,他們分別是誰?各有什么性格、特征?他們對我是怎樣的態(tài)度?

      討論明確:外祖母、母親、阿發(fā)、年幼的等許多小朋友。

      三、小結

      課文描繪了農(nóng)村少年的群像,著重刻畫了雙喜的形象,還有阿發(fā)等人;此外還勾勒了六一公公淳樸、熱誠和寬厚的性格。作品的主題思想或者說中心意思,主要就是通過對人物形象的描寫表現(xiàn)出來的。

      四、作業(yè)

      1、練習三,抄題目,認真分析作答。

      2、背誦12~14自燃段。

      3、熟讀課文。

      第三課時

      一、導入

      解題:“社”,“礻”旁加“土”,是個會意字?!办辍北硎炯漓?,“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jié),農(nóng)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在紹興地區(qū),后來發(fā)展為以演戲的形式祭祀,這時候演的戲就稱為“社戲”。

      二、討論探究課文

      1、齊讀課文第11~13節(jié),討論作者是從哪幾方面描寫月夜行船時沿途景色的?這些景物描寫對表現(xiàn)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討論并歸納:

      從嗅覺(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歌吹)、想象(戲臺、漁火),寫出江南水鄉(xiāng)月夜的特征,寫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轉換,依次寫出了“我”在沿途的種種見聞和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寫得有形;“起伏的群山”,“一叢松柏林”;有色:豆麥的“碧綠”、月色的“朦朧”;有聲:笑聲、嚷聲、水聲、笛聲;有味:豆麥的清香;有情:“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目失”起來。

      作用:這些景物描寫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江南水鄉(xiāng)所特有的清新優(yōu)美的圖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戲時輕松、愉快、興奮的心情。

      ⑴景物描寫多側面,分別從色彩、聲音、視覺、聽覺、嗅覺各個側面著筆,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給人以十分豐富的感覺,景物的`立體感由此產(chǎn)生

      ⑵景物描寫多層次。這里所說的層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間位置,《社戲》中能清晰地顯示出遠景、中景、近景三個層次

      ⑶達到了情景交融,也抒發(fā)了作者對農(nóng)村的熱愛之情。

      2、看戲和看戲返回途中兩次景物描寫基本相同,但描寫景物的次序卻是互相顛倒的,描寫上也有所不同,請找出來:

      明確:

      去時,最后描寫的是“仙境”一般的戲臺,而回來時卻將戲臺放到最前面來寫。去時,尚可看到“淡黑”連山的曲線。(11節(jié))回來時,“周圍的黑暗只是濃”看不到什么輪廓了。去時,看到的遠遠近近的漁火,為返回時幾個夜?jié)O的老漁夫看見在浪花里躥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的描寫埋下優(yōu)筆。(23節(jié))這樣的描寫,不僅形象生動,而且絲絲入扣,細致續(xù)密。

      3、天晚上的社戲到底好不好看?你從哪里可以看出來?(20、21兩節(jié)可以看出)

      4、六一公公送給“我”和母親吃的豆,和昨夜吃的豆是一樣的,為什么“我”感到?jīng)]有昨夜的好呢?分析:

      ⑴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隨心所欲地享受。

      ⑵是在充滿著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們歡聚在一起的情況下吃的,孩子們覺得新奇、刺激。

      ⑶是在“很疲乏”,“許久沒有東西吃”的情況下吃的。現(xiàn)在環(huán)境不同了,豆味也不同了。那夜的豆,是很普通的豆,那夜的戲,也只是一般的戲,或者說還有些乏味。“我”之所以贊美它,是因為當時特定的環(huán)境,從封建的課堂走入廣闊的天地,又有一樣熱情好客的小朋友,“我”自然終生難忘。其實,贊美豆和戲,正是贊美農(nóng)民和農(nóng)家孩子熱情、無私的好品質,表現(xiàn)“我”對勞動人民深沉而真摯的感情。

      5、戲其實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討論并歸納:

      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人孩子那種淳樸、善良、真摯的感情和他們的勞動的本領、辦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農(nóng)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代在城鎮(zhèn)里未曾見到過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的?!拔摇睂@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

      三、總結(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我”與農(nóng)村孩子看社戲前后故事的敘述,贊美農(nóng)民和農(nóng)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干,表現(xiàn)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以及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作業(yè)

      1、《學習指要》。

      2、熟讀課文。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案篇5

      一、導入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還記得里面是怎樣描寫小草的嗎?“嫩嫩的,綠綠的”。從“嫩嫩的,綠綠的”我們就知道是春天到了;現(xiàn)在的小草呢?“枯死了。”從中我們知道這是冬天。

      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大家解釋其中的道理。

      二、課題簡介:

      1、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提示:(第2自然段)指草木榮枯、候鳥來去、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等物候現(xiàn)象。

      2、課文為什么以此為題?

      提示: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用“物候學”“簡介物候學”,“物候學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等這樣的題目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xiàn)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三、作者簡介:

      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領導創(chuàng)建了我國第一個氣象研究所和首批氣象臺站,并在臺風、季風、氣候變遷、農(nóng)業(yè)氣候、物候、自然區(qū)劃等方面有開拓性的研究。創(chuàng)建了我國第一個地學系,成為當時培養(yǎng)地學英才的搖籃。以求實精神領導浙江大學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長期領導中國科學院工作,積極倡導并組織和參加中國地學、生物學、天文學、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及自然科學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編了《中國自然區(qū)劃》、《中國自然地理》等叢書,是我國地理學和氣象學界的一代宗師。

      四、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本課的多音字。

      連翹(qiáo)衰草連天(shuāi)觀測(guān)風雪載(zài)途

      翹起(qià)鬢毛衰(cuī)玄觀(guàn)記載(zǎi)

      落葉(luò)丟三落四(là)落枕(lào)

      差異(ch?。┎钋玻╟hāi)差錯(ch?。﹨⒉睿╟ī)

      2、重點詞語的注音和解釋。

      萌(méng)發(fā):萌芽、發(fā)芽。農(nóng)諺(Yàn)衰(shuān)草連天

      次第:一個接一個。

      翩(piān)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孕(yùn)育:懷胎生育,用來比喻醞釀著新事物。

      簌簌(sù):紛紛落下的樣子。

      銷聲匿(nì)跡:這里指各種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銷:消失。匿:隱藏。

      周而復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環(huán)。周:繞一次。

      草長鶯飛: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草木榮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花香鳥語: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風光。語:鳴叫。

      風雪載(zài)途:風雪滿路,風雪遍地。載:充滿。

      年年如是:年年像這樣。是:代詞。此,這樣。文言文中“是”用法:一為代詞,二為判斷動詞。

      五、再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劃分段落結構。先概括每個自然段的段意,再合并成幾個意義段。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順序描寫一年四季的物候現(xiàn)象。

      第2自然段:舉例說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

      第3自然段:介紹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

      第4段:介紹物候觀測的手段和物候觀測對于農(nóng)業(yè)的重要性。

      第5段:從反面舉例說明物候觀測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要性。

      第7段:決定物候現(xiàn)象來臨的主要因素是緯度的差異。

      第8段:經(jīng)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

      第9段: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

      第10段:物候現(xiàn)象來臨的第四個因素是古今的差異。

      第11段: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第12段:加強物候觀測,促進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說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學。

      第二部分(4—5),說明物候研究對于農(nóng)業(yè)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說明影響物候現(xiàn)象來臨的各個因素。

      第四部分(11—12),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師小結:[課文主旨]文章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xiàn)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大豐收。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案篇6

      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一直有這樣一種觀點,就是語文閱讀教學一定要根據(jù)文章特點,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這樣不僅有利于知識能力的傳授,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對教材的處理,我也一直堅持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原則。

      在上《社戲》這篇課文時,我也是這樣做的。

      一、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充分考慮教材特點。

      本篇文章是鄂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話題是《幸福的滋味》,單元閱讀要求是“閱讀本單元課文,揣摩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語句,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钡@篇文章,就體裁而言,它屬于小說;就內容而言,它是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xiāng)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xiàn)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經(jīng)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伙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jié)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經(jīng)歷,表現(xiàn)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和對故鄉(xiāng)的眷戀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體現(xiàn)了語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關系。因此教學本文除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就是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培育學生對課外生活的關注。

      二、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充分考慮文章特點。

      有人說教《社戲》課文最后一段是理解本文的鑰匙。在備課的時候,我也在考慮,作者為什么把文中的戲和豆說的那么好?我們知道,這篇文章是作者對童年生活回憶。大抵來說,回憶的總是美好的事物。那么,該如何來引導學生來理解這篇文章呢?從《社戲》文章來看,那晚的戲并不好看,豆呢也僅僅是水煮豆。而作者呢,卻說是:“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睘槭裁醋髡呷绱穗y忘呢?

      三、在教學過程的落實上,充分引導學生參與。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這堂課我十分注重讓每個學生全員全程參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學時,我抓住課文的文眼,即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引發(fā)學生去認真讀書,充分地和文本進行對話,去思考、討論、交流。

      我嘗試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質疑,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和研究者。如果經(jīng)常有意識的讓學生質疑,我相信,學生質疑的能力會得到充分的提高。會使課堂成為一個充滿創(chuàng)造和發(fā)現(xiàn)的樂園。

      當然,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

      一是對學生的課前準備沒有足夠的重視。雖然有要求,但是學生是否認真落實沒有認真的去檢查,也沒有去細致的去搜集學生的疑問,以致于在課堂上不可能很好的解決學生中很有價值的問題。

      二是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沒有進行很好的分析。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生活與作者的生活的時代差異,整個教學過程中感覺有些教學要求有些拔高。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案篇7

      一、導入

      中國是詩的國度,在中國古代詩歌這條道路上出現(xiàn)了不少名家,詩歌寫作的體裁也得到不斷拓展,由此產(chǎn)生了許多風格迥異的派別,比如:

      1、浪漫派,以抒發(fā)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詩詞自由、奔放、明白、順暢、想象豐富、氣勢宏大。語言主張自然,反對雕琢。代表人物李白《月下獨酌》、《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

      2、現(xiàn)實派,詩歌藝術風格沉郁頓挫,多表現(xiàn)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思想。自中唐到宋代以來都繼承了杜甫的寫實風格,代表詩人杜甫《三吏》、《三別》、《兵車行》

      3、山水田園詩派,體裁多為青山綠水,自然風光,風格多為恬靜淡雅,代表人物有陶淵明、王維《山居秋瞑》、孟浩然《過故人莊》等。

      4、邊塞詩派,體裁多為描寫戰(zhàn)爭與戰(zhàn)場,表現(xiàn)保家衛(wèi)國的英勇精神,或描寫雄渾壯美的邊塞風光,奇異的風土人情,又或描寫戰(zhàn)爭的殘酷,軍中的黑暗,戍守邊疆的艱辛,表達民族和睦的向往與情懷。代表人物有高適《別董大》、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維《使至塞上》等。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也是古詩,請同學打開課本《詩四首》,讓我們一起來回味一下這些古代名作。

      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我們已經(jīng)感受到了陶淵明對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淵明的《歸田園居》一詩,進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作品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jié)先生,是我國田園詩的開山鼻祖,寫了大量歌頌田園風光和農(nóng)村生活的詩篇,他曾經(jīng)做過幾任小官,41歲辭官而歸,從此居住在農(nóng)村,參加田間勞動,63歲去世,這首詩是在他辭官的第二年寫的。

      三、整體感知

      1、教師朗讀課文

      2、學生正音、劃節(jié)奏并自由朗讀課文。你們在這首詩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合作探究

      (一)自主學習

      1、從詩中可以看出作者寫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勞動生活情形?

      (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看出是農(nóng)歷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2、詩人到田間干什么,用了多少時間?

      (鋤草,從“晨興”“帶月”可以看出他干了一天。)

      小結:詩的前四句寫了給豆鋤草一事,交代了種豆的地點,“南山”指廬山,是人家住柴桑,是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為“南山”,第二句交代了鋤草的原因,草長得茂盛,把土里的營養(yǎng)都吸收走了,豆苗長不起來,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作者一大早就去鋤草,“興”,起的意思,“晨興”就是早早起來;“理”清理,清除,“荒”,雜草,“__”田間的雜草,第五句說自己歸家之時已是月兒初升之時,“荷”擔的意思。

      3、第五句中“道”是怎么說的?為什么開頭不說,在這里才說它狹而草木深?

      (詩人的歸途)(為了引出下一句,表明是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服被露水沾濕)

      4、作者為什么要寫夕露沾衣呢?

      (借夕露沾衣突出詩人整日勞作的艱辛,烘托出詩人堅定的歸田愿望)

      小結: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為了表明他終身歸隱的愿望,盡管勞作一整天,也不感到辛苦,歸途中夕露沾衣就表現(xiàn)了他的意愿,生動的表現(xiàn)了詩人自然樸素的風格。

      (二)探究學習

      1、這首詩可分幾層意思?

      (三層意思:種豆的地點及勞動結果;勞作的辛苦與執(zhí)著;自己的田園之樂。)

      2、“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的是什么?

      (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濁的現(xiàn)實世界中失去自我。)

      3、、這首詩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閑適的心情。)

      4、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這首詩的畫面。(結合人物身份、舉止、心情)

      (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因體力不支,農(nóng)藝不精,所以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著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2、學習編寫閱讀提綱,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和篇章結構。

      3、聯(lián)系學生實際,培養(yǎng)科學實驗精神。

      教學重點:

      1、議論文三要素在本課的體現(xiàn)。

      2、格物致知精神的含義。

      教學難點:

      1、編寫本文的結構提綱。

      2、對文中難句的理解。

      教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情趣。

      請一學生講《三國演義》中馬謖失街亭的故事。

      師小結:馬謖失街亭的故事告訴我們:再好的理論也不能脫離實際。下面,我們就學習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的文章----《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看他告訴我們科學發(fā)明創(chuàng)造應當靠什么呢?(板書課題)

      二、走近作者:丁肇中----(點學生介紹)

      三、檢測預習:

      1、生翻開這課的《導與練》,師找四名學生上臺寫出基點梳理)1-4的答案,鼓勵學生提出另外的生字難詞,師生共同點評糾正。

      2、師補充:根據(jù)所給內容在課文中找出相應詞語寫在括號里。(師說生答,師把詞板書在黑板上。)

      A、形容非常順利,沒有阻礙。(一帆風順)

      B、置身于事外,既不過問,也不協(xié)助別人。(袖手旁觀)

      C、不知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fā)急。(不知所措)

      D、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

      E、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彷徨)

      四、感知文本:點生按座次朗讀課文,一人一段,要求:不能添讀、漏讀、錯讀,聲音要宏亮,吐詞要清楚;讀完后師找學生點評。

      五、鞏固鋪墊:師生一起回憶議論文的有關知識,為學習新課做準備。(同學們可結合課文后邊方框里的文字回答)

      1、議論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論點、論據(jù)、論證)

      2、什么是論點?

      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3、怎樣理解論據(jù)呢?

      論據(jù)是證明論點的根據(jù),它又分為事實論據(jù)和道理論據(jù)兩種。

      4、那什么是論證呢?

      論證是運用論據(jù)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常見的論證方法有:事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歸納論證、演繹推理論證等,在議論文中往往綜合運用幾種論證方法說理,很少只用一種方法。

      六、活學活用:

      那么本課的論點是什么?你能為本文列出結構提綱嗎?利用剛才所復習的議論文知識,小組討論完成。小組可推舉一個代表把討論提綱寫在黑板上,其他人則寫在書上或者預習本上。師生共同訂正。(板書)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論點)

      第二部分(3---12)分析問題

      A、(3-5)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證明格物是格己,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xiàn)在的世界。

      B、(6---10)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C、(11---12)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以我舉例。

      第三部分(13)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七、師生互動:研讀課文。

      1、格物致知出自何處?是什么含義?

      A、四書中的《大學》開篇之大學之道

      B、含義是從探索物體而得到知識。而作者認為格物致知的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應有這種精神?

      A、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通過接觸事物和實地實驗不斷獲得新知識。

      B、如果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我們所學知識只能從書上獲得,一旦面臨真正的實驗,就會不知所措,就不能適應現(xiàn)在的世界。

      3、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p>

      A、傳統(tǒng)中國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B、a中國學生大部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功課成績好,但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b我國基礎教育的優(yōu)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個缺點使得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

      八、說古論今:為什么在中國的土壤上至今還沒有誕生諾貝爾獎?談談你的反思。你覺得一個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主動塑造自己為國爭光?可暢所欲言。

      九、走進文本:生自由讀課文,進一步走進文本。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美籍華裔科學家丁肇中先生告訴我們無論是學習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都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那么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探究一下他是采用什么論據(jù)和論證方法來說明道理的。

      二、默讀課文:學生默讀課文在書上找答案。(事例論據(jù),道理論據(jù);事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合)

      三、師生互動:繼續(xù)研讀課文。

      1、用文中語句回答什么是實驗的精神?

      實驗的精神就是積極的探測,細致具體的計劃。

      2、第8、9兩段都是論述實驗的內容,刪去一段可以嗎?為什么?

      不可以。因為8、9兩段分別運用了事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這樣既擺事實,又講道理,使論證嚴密,更有說服力。

      3、將第10段中的不常有改為沒有行不行,為什么?

      不行。不常有說明基本知識上的突破不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但不是不可能出現(xiàn),如果改為沒有就太絕對化了。

      4、第12段中的這樣指什么內容?

      這樣指以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

      5、作者說: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這段話怎樣理解?你能舉出具體的實例說明嗎?

      A、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要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

      B、示例:為了駁倒亞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體的重量成正比的觀點,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薩斜塔同時拋下兩個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體,證明不同重量的物體在空氣中自由降落時,重量與下降速度無關,不同重量的物體以同樣速度落地。

      6、哥白尼為了推翻教會的地心說,翻閱大量文史資料,經(jīng)過長期的實踐觀察,最終提出了日心說,除了以上這些實例,你還知道哪些能證明實驗精神在科學上重要性的實例?說出來大家聽聽。

      例:A、以前流傳人是由猴子變來的,而達爾文經(jīng)過長期考察通過化石發(fā)現(xiàn)人是由類人猿演化而來;

      B、以前人們認為天圓地方,而麥哲倫通過環(huán)球航行成功,發(fā)現(xiàn)地球是圓的。

      四、探究語言:本文限制性修飾詞語的運用及關聯(lián)詞語的運用大大增強了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連貫性,試找出文中這些詞語句子和你的同學一起探討。

      1、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惟一一詞為什么不能去掉?

      惟一一詞指出要想尋求真理,只有對事物進行客觀的探索,別無它路,強調了實踐,探索的重要意義。

      2、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眼光、勇氣和毅力這三個詞語位置能互換嗎?為什么?

      不能!因為一個成功的實驗首先要有眼光地選擇正確的目標,當選好目標后,要想使實驗取得成功,勇氣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這三個詞位置不能調換。

      3、試比較下面兩句話的異同。

      A、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

      B、實驗的過程是積極的探測。

      兩句話內容相同,但表達效果不同,A句關聯(lián)詞不是而是、列出兩種實驗態(tài)度作比,讓人們更清楚地了解到怎樣才能取得實驗的成功,強調了積極的探測對于實驗的重要意義。B句沒有這種表達效果。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案篇9

      一、復習舊課

      朗讀課文。

      聽寫詞語:博識、消釋、褪盡、凜冽、嘻笑、朔方。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學生朗讀第4至6段,思考:這部分可分為哪兩個層次?

      明確:

      第二部分可概括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第四自然段),寫朔方飛雪的磅礴氣勢。

      第二層(第五至六自然段),寫朔方飛雪的精神。

      提問: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寫法來描繪朔方飛雪的?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第四自然段與上文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不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點,而且使文章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產(chǎn)生了內在聯(lián)系。第四自然段開頭用“但是”這個轉折詞巧妙地轉到對朔方飛雪的描寫,并表明朔方的飛雪和滋潤美艷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八贩降难┗ㄔ诩婏w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而且和它們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這里作者不僅如實地反映了朔方嚴冬的景

      象,而且也暗示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朔方飛雪并不安于孤獨凄涼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這里作者以熾烈的感情,豪放的語言,剛勁的筆力,描繪朔方飛雪磅礴的氣勢,我們從朔方飛雪沖破酷寒的壓迫,自由馳騁于太空的壯舉,自然聯(lián)想到當時作者及進步人士所作的種種不屈斗爭,作者借朔方飛雪奮飛的情景,抒發(fā)他那不畏艱險,渴望戰(zhàn)斗的豪情。

      提問: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兩個自然段的含義?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最后兩段,作者從雪與雨的關系上,進一步深化朔方飛雪蓬勃奮飛的意境,與篇首相呼應。嚴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變成雪,但雪不屈于嚴寒。“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旋轉、升騰。這里包含的詩人的感情,是對寒冷環(huán)境的反抗,也是對不屈的、斗爭的`品格的歌頌,有荷戟獨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戰(zhàn)斗的倔強精神。魯迅在孤獨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語言,抒發(fā)了自己同凜冽的嚴冬一樣的社會勇猛奮戰(zhàn)的激情。滋潤美艷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魯迅對美好理想的熾熱追求,這旋轉飛騰的“朔方的雪”則蘊蓄了魯迅反抗冷酷的現(xiàn)實社會的斗爭品格。在這兩幅鮮明對立的圖景中。貫穿著魯迅一個共同的哲理:要用戰(zhàn)斗來創(chuàng)造一個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雖流露孤軍奮戰(zhàn)的心緒與深受黑暗的重壓之感,但主導思想是積極的、戰(zhàn)斗的。

      三、理解語句含義

      結合課文理解下列語句,探究括號里的問題。、

      1.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

      (用“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修飾“雪花”,強調了什么?)

      2.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

      (“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和“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分別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點?)

      3.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獨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第1題,這里以“暖國的雨”的單調襯托了江南雪花的嬌艷明媚,同

      時對“暖國的雨”提出問題,又為后文寫朔方飛雪埋下伏筆,反襯出朔方的雨被凝成雪的不幸。

      第2題,作者贊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它蘊含著“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不僅說明了江南雪花的特點,也表露了作者對江南柔雪充滿懷念與喜愛的感情。

      第3題,雨是雪的初始階段,雪是雨的升華。作者用肯定的語氣,贊揚了朔方飛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時對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贊頌朔方的飛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說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潑的精神,這個結尾耐人尋味。

      四、學習文章寫法

      引導學生談自己讀了這篇散文詩后的體會,互相交流。

      明確: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詩,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傾注于對景物的描繪中。行文雖然也流露出一種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案篇10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2、學習總分總的結構形式、空間說明順序。

      3、積累文言詞匯,理解課文的大意。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匯,解讀課文內容。

      2、了解結構形式,說明順序。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疏通文意、了解內容、把握結構。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我國的微型雕刻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堪稱一絕。

      舉兩個例子:

      1、三千多年前,甲骨上已刻下讓我們今天用五倍放大鏡才能識讀的文字;

      2、唐代,能在象牙筆桿上雕刻鐵馬云雕的將士行軍路;

      (屏幕欣賞《孫子兵法》竹筒微雕、雞蛋微雕)

      今天,我們要學的一篇古文《核舟記》,記錄的就是我國古代微雕藝術,讀來令人驚喜(屏幕顯示課題)

      二、題解(屏幕顯示核舟形象)

      核舟:根據(jù)課文內容,指的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記: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人和事,山川名勝,器物建筑,故又稱雜記。

      題意:介紹說明了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三、識記下列詞語的讀音、字形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 八分有(yòu) 奇(jī)

      詘右臂支船(qū)

      四、聽錄音范讀,學生朗讀課文

      五、理清文章結構

      提問:按照作者的寫作思路,全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明確:結構形式:總分總

      (第1段) (第2~5段) (第6段)

      六、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本課時講解分析前兩段)

      具體方法:請學生參照注釋和老師的提示,讓他們互相討論,然后分別講解各自然段的大意,最后老師釋疑并明確意思。

      第1段(總說):

      1、重要詞語:⑴ 奇巧;⑵ 為;⑶ 罔不因勢象形;⑷ 嘗:曾經(jīng);

      ⑸ 貽;⑹ 核舟一:用桃核刻成的小船。

      2、根據(jù)以上詞語,學生討論譯出大意,老師再明確意思。

      3、概括文段大意: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

      4、朗讀:

      第2~5段(分說)

      提問:根據(jù)方位詞語,這幾段按什么順序介紹核舟?各段介紹的重點是什么?

      明確:

      ⑴ 空間順序;

      ⑵ 各段介紹的重點:

      第2段(船的結構)第3段(船頭游覽者蘇軾、魯直、佛印)第4段(船尾舟子二人) 第5段(船的頂部,題名、篆章)

      疏通第2段文意:

      具體方法:同第1段相似。

      1、指出重要詞語。

      2、學生討論后講解大意,老師再明確。

      3、概括出文段大意。

      明確:

      第2段:介紹核舟的大小和格局。

      4、朗讀。

      七、布置作業(yè)

      1、朗讀全文,并背誦第2段。

      2、完成閱讀思考題。

      〖結構圖示

      概說核舟之奇巧,引出由來(第1段)

      船體設計的大小、格局(第2段)

      核舟記 詳述核舟之精妙 船中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第3、4段)

      船背技師的題款、著色(第5段)

      總括核舟,發(fā)出贊嘆(第6段)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案篇11

      一、教材

      1、教材分析。

      《甜甜的泥土》是現(xiàn)代作家黃飛寫的一篇小小說。這篇小說是全新的,它首次涉及到離異家庭的孩子需要至愛親情的問題。小說通過一包奶糖化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達了離異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愛的強烈愿望。告訴人們:至親至愛猶如寬廣厚實的大地,無所不在,無處不有,而離異家庭的孩子也同樣能得到人類的關愛,獲得生活的勇氣和動力。

      2、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的確立。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要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lián)系”,結合本單元特點,我把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1)能用恰當?shù)脑~語概括出人物的特點。

      (2)能仔細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在朗讀和揣摩中把握人物的命運,理解小說的主題。

      教學重難點:

      (1)能仔細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準確地分析歸納本文的主題。

      3、課時安排:一課時

      因為這篇課文是自讀課文,根據(jù)大綱要求及課文特點,計劃授課時數(shù)為一課時。

      二、教法

      《甜甜的泥土》是一篇具有時代色彩的文章,教師在指導學習過程中,應該更多的關注學生,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擁有更多的自學空間,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本課我選擇的教學方法是:

      (1)情境設置法。在本節(jié)課上,充分利用課件及背景音樂展示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思想產(chǎn)生共鳴。

      (2)朗讀法。指導學生認真朗讀,整體感知作品,獲得心靈上的溝通和共鳴,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閱讀法。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全文內容,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

      (4)討論法。讓學生在討論中形成共感,通過同學間、師生間的互動合作、探究,解決疑難問題。

      三、學法

      對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這是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古人有云:“受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要注意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養(yǎng)。根據(jù)大綱要求和本課特點,這節(jié)課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有:

      (1)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圈點勾畫法。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有疑惑或自己喜歡的字、詞、句進行圈點勾畫,以便之后更好的解決或賞析。

      (3)討論法。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四、教學程序

      (一)、導入:(多媒體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沒媽的孩子像根草。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擁有母愛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母愛,對有的人來說唾手可得,而對有的人來說卻是那么的遙而無望。今天我們就一同來感受小小說《甜甜的泥土》中那感人至深的母愛。

      (二)、整體感知。

      1、集體朗讀一遍課文,解決生字詞。

      2、自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簡要復述故事梗概。

      (三)、自由閱讀課文,和周圍同學討論完成思考題:

      (1)從文中找出離異母親愛孩子的語句,看看“有媽的孩子像塊寶”的幸福,品味這份母愛。

      (2)如果王小亮一直沐浴在母愛的懷抱里,該有多好??!可現(xiàn)實是殘酷的,愛他的媽媽偏偏離開了他,失去媽媽的日子王小亮就像根“草”一樣生活。課文中哪些語句能很好的闡述這句話?把它找出來。

      (3)“看人間萬象,品人生百味?!鄙钸@列列車有時并不按照我們預設的軌道在運行,前面我們隨著小亮一起感受了母愛,像塊寶又像根草的小亮可以說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請同學們走進課文,找出文章的其他人物,討論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四)、探究“甜甜的泥土”的味道(分析文章的結尾)

      王小亮的遭遇已經(jīng)很不幸了,作者為什么還要讓奶糖被冰雪消融、滲入泥土呢?

      甜甜的泥土的蘊涵:母親的胸懷像大地那樣寬廣,那樣慈愛,那樣公正,她會給每一個孩子以溫暖和熱愛,使他們幸福成長。作者讓奶糖化為甜甜的泥土,就是要告訴大家,人間的至親至愛猶如寬廣的大地,無所不在,無所不有。

      (五)、深情誦讀沐浴母愛

      讓我們伴著舒緩的音樂(《燭光里的媽媽》),再一次和主人公小亮一起感受母愛,沐浴母愛。

      讀出人物的感情,讀出文章的味道。

      (六)、拓展延伸(也可以作為小結)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擁有母愛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文中的王小亮渴望得到母親的疼愛,連做夢都想,但現(xiàn)實中更多的人,在母愛的呵護下,卻麻木的感受不到母愛,覺得自己的母親嘮叨、煩,甚至開始討厭自己的母親,一次又一次地傷害自己的母親。結合本文和自身的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案篇12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寫作手法。

      2.鍛煉想像能力。

      3.擴大詞語掌握范圍。

      教學重點、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能力。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哂(shen3)笑牟(mou2)取眾目睽(kui2)睽

      棘(ji2)手鉚(mao3釘貪婪(lan2)履行(lǚ)

      2.解釋下列詞語。

      哂笑:譏笑。

      胸有成竹:畫竹子時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經(jīng)有通盤的考慮。

      牟?。褐\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難辦,像荊棘刺手。

      眾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視著。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結論。

      任勞任怨:做事不辭勞苦,不怕別人埋怨。

      逍遙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沒有受到法律制裁,仍舊自由自在。

      雨后春筍:春天下雨后竹筍長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斷出現(xiàn)。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許有什么懷疑,指真實可信。

      一視同仁:同樣看待,不分厚薄。

      二、導人

      臺風吹倒了一座小廟,廟底下露出一個深不可測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圍著它紛紛表演,它成了人們丟棄廢物的垃圾桶……這篇科幻小說充滿了神奇的想像,更使我們陷入深深的思考。

      作者星新一,日本現(xiàn)代小說家。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說說文章標題“喂——出來”是什么意思?互相交流看法。

      四、學習課文

      學生質疑,小組合作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1.故事真否?

      (否。不會有此一個無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實性。)

      2.圍繞的話題是什么?

      (環(huán)境保護問題。)

      3.洞是真的無底嗎?’(表面上是無底的,正像我們的世界,表面上是無邊無際,實際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經(jīng)不堪重負。)

      4.為什么題目用“喂——出來!”

      (既可以首尾呼應,又表現(xiàn)了無底洞已經(jīng)溢滿。地球已經(jīng)擁擠。)

      5.洞是比喻什么?

      (人類生存的土地。)

      6.文章中寫了幾種人?各有什么表現(xiàn)?和生活中的這些人是不是相像?

      (為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種人。)

      7.這幾種人你最贊同的是哪個?最想否定的是哪個?

      (不統(tǒng)一答案。)

      8.作者要說的道理是什么?

      (作類比自下而上的世界是有限的,一切破壞環(huán)境的舉動,到頭來都將危害人類自己。)

      五、探究活動

      1.討論文章主題。

      這篇小說寫得比較通俗,但內涵深刻。有關它的主題,有下邊幾種意見,你同意哪一種?說說理由。

      (1)提出了人類與自身生存環(huán)境的問題。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復雜性。

      (3)闡釋了人對大自然的破壞總要遭到大自然的懲罰這一道理。

      (同意第(3)種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說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視城市環(huán)境污染問題。比如,我們總覺得海洋和大氣層是一個可以自我凈化的無底洞,所以當我們把廢水排向大海,把廢氣排到大氣中時毫無顧忌,雖然在短期內獲得了一些效益,但從長遠看最終受害的&39;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2.想一想,在小說結尾,那奇怪叫聲以及那塊小石頭是從哪里來的?天上掉下那塊石頭以后,接下來可能還會發(fā)生什么?

      學習展開想像,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續(xù)寫結尾。

      六、小結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說。文章設想地球上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無底洞,它可以容納人類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類的生產(chǎn)和生活沒有了后顧之憂,于是城市的天空越來越美好,人們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著無底洞帶來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先前拋進的小石子掉了下來,原來扔下的東西將重新傾瀉回人間。顯然小說采用了夸張和想像的形式,但現(xiàn)實中我們何嘗不是憑著僥幸心理,依賴著這樣那樣的“無底洞”?

      科學幻想是在現(xiàn)實基礎上進行的合理想像,因此在學習中,可以引導學生到現(xiàn)實中尋找故事的影子,讓他們自己探究作品有什么寓意,又有什么現(xiàn)實的針對性。另外,本文的情節(jié)特別是結尾很有特點,是一個循環(huán)式的結構,體現(xiàn)了作者“誰制造的禍害,誰去承受”的想法,閱讀文章要注意把握。

      七、布置作業(yè)

      1.研討與練習二。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喂──出來》詞義辨析

      【損害傷害危害】

      〖辨析〗

      三個詞作動詞,都表示對完好的事物加以破壞,使它受損傷的意思,因而都含貶義。此外,三個詞都可以作名詞。

      它們的細微差別是:

      損害,著重在“損”字,破壞事物的完整性,使受損失,常用于事物;

      傷害,著重在“傷”字,通常用于有生命的東西,使受創(chuàng)傷,害及健康乃至生命,用于抽象事物時,多與人的精神感情有關;

      危害,著重在“?!弊郑俏<鞍踩囊馑?,一般指從根本上、整體上來毀壞人或事物,使之不能正常生存發(fā)展。

      《喂——出來》教學反思

      那天,我在初二(1)班給學生上課。我教學的內容是《喂——出來》。在“閱讀感知內容,理清故事情節(jié)”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里,我先讓學生閱讀課文,然后在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學生根據(jù)我在黑板上的提示,補充填寫完整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

      我給學生的提示是:

      “廟塌——洞現(xiàn)——洞深……”

      學生根據(jù)這個提示,補充后面的故事情節(jié)。我的設想是,學生應該在“洞深——青年對洞喊叫——扔下小石頭——圍柵欄——記者趕來——科學家學者趕來——警察趕來——測洞——填洞——商人買洞——扔各種垃圾——叫聲出來——小石頭出來”。

      但是,請學生補充時,大部分的學生補充的內容是:

      “廟塌——洞現(xiàn)——洞深——議洞——測洞——買洞——填洞——洞返”。

      在聽的過程中,我在考慮,是否把握備課的預案告訴學生。但通過比較,我發(fā)現(xiàn),學生提供的故事情節(jié)更加簡明,更加清晰。

      人們常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閱讀是一種體驗閱讀,沒有標準的、唯一的答案。只要學生能感知文章大意,基本理清文章思路即可。而現(xiàn)在,我的學生不是已經(jīng)掌握了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了嗎?因此,我肯定了學生閱讀整理的信息。更改了自己教學設計。

      我認為這樣做,體現(xiàn)了有效教學的精神,體現(xiàn)了教學中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理念。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案篇13

      教學目的

      1.學習文章運用強烈的.對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品中閃現(xiàn)出的理想光芒與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點、難點

      1.景物描寫的特點。

      2.理解文章語言的深層含義。

      教學時數(shù)

      二課時

      教學過程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案篇14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材、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

      2.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等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寫法。

      3.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4.了解農(nóng)家少年高尚純樸的優(yōu)秀品質和聰明才干,了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敘事有詳有略,圍繞中心選材。

      2.刻畫人物形象。

      3.景物描寫與中心的聯(lián)系。

      教學難點:

      課文最后一段的含義及在全文的作用。

      教學過程:

      本文為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的精品,在充分備好課,把握教學重點,難點的基礎上盡量把課上得生動。

      課前提示:

      閱讀課文,查閱《新華字典》,給生字詞注音。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

      第一課時

      一、側重點:

      1.熟悉課文,理清結構。

      2.記敘的詳略。

      二、過程:

      1.簡介作品時代。(因對魯迅的有關常識已有所了解,講此課時可讓同學們回憶,重溫,以求加強鞏固)

      2.朗讀課文。(本文為文學的精品。課文用第一人稱敘述“我”看戲前后的一些事情,魯迅把這些事情寫得十分生動有趣,使人讀后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因此第一次接觸課文,一定要強調朗讀效果,或教師范讀課文,或找朗讀程度好的同學來讀??刹シ配浺?。)

      3.從情節(jié)入手,理清本文結構。

      作者用筆講究濃淡疏密,即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值得我們認真學習。老師可引導學生體會,巧妙設題,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4.看戲全過程(包括看戲前的風波),按著事情的發(fā)展過程,可以分為幾層?

      5.文中有幾處景物描寫,你喜歡哪一處,為什么喜歡。(引導學生掌握景物描寫與表現(xiàn)中心的關系和景物描寫的方法。)

      第二課時

      一、側重點:

      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行為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

      對結尾一段的理解。

      二、過程:

      1.本文成功地刻畫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最喜歡哪幾個人物?他們具有怎樣的品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同樣是吃豆,為什么文章最后二段寫當天的豆沒有昨夜的豆好,又為什么說“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

      3.《社戲》按題目所示似乎應該寫戲,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寫了戲外的天地,是不是離題了?

      4.歸納中心思想。

      5.圍繞中心選材。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社戲》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選材進行比較。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教案篇15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并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等現(xiàn)象。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學習文章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材分析:

      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這同他本人的經(jīng)歷有密切關系。他因厭惡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和官場的營私舞弊而三次辭去官職。生活雖然窮一點,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淵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這種情感的驅使下,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

      這篇文章有著自身的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xiàn)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著似有若無的神秘虛構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語言優(yōu)美雋永,瑯瑯上口,值得品味。因此,我覺得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2.使學生理解本文寫作的順序、詳略,體會優(yōu)美、精煉的語言。3.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學習文言文得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的,來不得半點的偷工減料。同時,學習起來又不能過于瑣碎、教條,還得動腦筋讓學生在積累基礎知識之余,感受到學文言文的樂趣。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讀中去體會它的美,在說中去挖掘它的美。因此,我準備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指導學生“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說”“美美地聽”,力爭通過這些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學習的能力。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1.(欣賞圖片)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腦海中會想到哪個成語?(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包含著一個神奇的、引人入勝的故事,是晉代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zhàn)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后來,人們便利用“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比喻生活安樂、環(huán)境優(yōu)美的理想境界,現(xiàn)在也用來比喻一種空想的脫離現(xiàn)實斗爭的地方。

      這篇課文是怎樣具體描繪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為什么創(chuàng)設這么一個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2.板書《桃花源記》,齊讀課題。《桃花源記》的主體本是“詩”,而“記”僅是詩的一個序言,一個注腳,原題是《桃花源詩并記》。但因為這個“記”有著生動的故事,完整的結構和完美的表達形式,所以它不但獨立成篇,而且比“詩”流傳更為廣泛,更為人們所喜愛。

      二、作者簡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關資料(生先說,師后補充)。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jié)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其祖父、外祖父都做過官。他受家庭教養(yǎng)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動蕩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后做過幾任小官,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終于在41歲辭官回鄉(xiāng),并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nóng)村生活情趣,表現(xiàn)田園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愿與農(nóng)民來往而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2.寫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當時陶淵明約57歲。他拒絕了東晉政府的征招,又拒絕同劉裕宋政權的合作,作《桃花源詩并記》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霸姟弊肥隽颂一ㄔ吹男纬桑柙伭恕按盒Q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yè)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于小說色彩。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誦讀課文

      (1)范讀課文,清楚(句讀分明,節(jié)奏合理,語速適中等)、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要求學生認真聽清,仔細記。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朗讀要求:①字音要讀準。②句讀要分明。③語調、節(jié)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

      (3)指名讀,學生或老師進行點評。

      (4)學生齊讀課文,感受桃源意境。

      2. 感知課文

      (1)文章以 為線索,以 為順序,從 桃花源,到 桃花源,再到 桃花源(或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一線貫之,層次分明,故事性強,情節(jié)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富有“傳奇”色彩。

      明確: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后為順序。發(fā)現(xiàn)——訪問——離開(或發(fā)現(xiàn)——進入——作客——辭別——再尋)(意思對即可)。

      (2)請用簡單的語言講講這個故事,并說說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

      四、疏通文意,積累文言知識

      1. 結合注釋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并質疑。

      2. 重點掌握:

      (1)書中注釋及補充的重點字詞

      (2)古今異義字詞

      鮮美 古:鮮艷美麗 今:(味道)新鮮

      交通 古:交錯相通 今:指運輸事業(yè)

      妻子 古:妻子和兒女 今:專指男子的配偶

      無論 古: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連詞,不管

      絕境 古: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沒有出路的境地

      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滿

      如此 古:像這樣 今:這樣

      延 古:請 今:延長.延伸

      (3)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4)一詞多義

      舍:舍棄 房子 乃:于是,就 竟然

      具:都 詳細地 志:作標記 所作的標記

      遂:終于 于是,就 尋:尋找 隨即,不久

      (5)同義詞

      具、悉、咸、皆:都 緣、扶:沿著 云、道:說 乃、遂:于是

      (6)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雞犬相聞、怡然自樂、無人問津等。

      3.課文翻譯,講述桃源故事。

      五、本課回顧,各說收獲

      這節(jié)課學到現(xiàn)在,相信大家都有收獲,請你將本課所采摘的知識之果與大家分享吧!

      六、布置作業(yè) ,鞏固遷移

      1. 查字典,弄清文中成語的意思。

      2. 用現(xiàn)代漢語把《桃花源記》改寫成一個故事,或就其中的某個部分,加以想像,進行生動形象的描寫。

      3. 練習背誦課文,能背多少是多少,盡自己努力。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陶淵明)

      線索:漁人的行蹤 順序:時間

      漁人緣溪行,欲窮桃花林(發(fā)現(xiàn))

      舍船從口入,欣賞桃源景(進入)

      應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訪問)

      既出說如此,不復得其路(離開,再尋)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

      1. 回憶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如作者、字詞句的意思和用法、線索、順序、故事內容等方面。

      2. 展示背誦成果,此時的你,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二、品讀課文

      第一段:故事開端,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jīng)過。

      1.漁人怎樣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為什么會“甚異之”?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豁然開朗。 漁人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fā)現(xiàn)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見,因此“漁人甚異之”。 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開篇就渲染出一種神秘色彩,扣人心弦,為下文寫漁人進訪桃花源作了鋪墊。)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夾岸數(shù)百步……落英繽紛。 為寫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氣氛,也為寫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3.如此奇異幽雅的環(huán)境,假如你來到這里,你會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斷呢?

      (學生大膽想像,盡情訴說。)

      第二、三段:故事的發(fā)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jīng)過。

      1.漁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樣的圖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雞犬相聞。

      生活情景:其中往來種作,……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2.作者的這些描寫敘述,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社會?作者寫這個理想的社會有什么用意?

      (一個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yè)的社會。 這個理想的社會與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形

      成了鮮明對比。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是一派優(yōu)美、安寧的景象。

      作者明寫桃花源,暗里卻在譏諷現(xiàn)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3.你能用一句詩句來概括漁人進入桃花源過程的感受嗎?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說明什么?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云……無論魏晉”相呼應?!霸O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表現(xiàn)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5.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這個地方?為何“不復出”?

      (桃花源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不復出”說明桃花源人安居樂業(yè),也反映了他們飽受戰(zhàn)亂之苦,對外界的戰(zhàn)亂抱“厭而遠之”的態(tài)度。)

      6、村人“皆嘆惋”,是為什么?當漁人要離開時,桃源人為何囑咐“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句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起什么作用?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發(fā)現(xiàn),加之桃源人“不復出”“與外人間隔”,故為世上的動亂黑暗、秦朝以后

      的朝代變化而嘆惋,也為世上老百姓過著的痛苦生活而嘆惋。 他們不愿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 這一句為下文無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筆。)

      第四、五段:故事的結局和尾聲,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訪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1. 漁人既然“處處志之”,但“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是否矛盾?作者這樣寫用意何在?

      (不矛盾,這樣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這不僅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讀者的惋惜之情,從而更加向往這美麗的世外桃源。)

      2. 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最后一節(jié)寫劉子驥是否多余?

      (像劉子驥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聽到后,也高興得想去探訪,可見真實極了!這一節(jié)對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尋覓作了渲染,使人產(chǎn)生確有其事的真實感,增強了表達效果。)

      3. 最后兩段與前又哪句話相呼應? ( “不足為外人道也”)

      三、鑒賞寫作特色、體悟主旨

      1.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序,線索清楚,重點明確,詳略分明。本文重點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達社會感想,所以中間部分對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風尚詳細描寫,而對“忽逢桃花林”和歸來得尋“遂迷”“未果”的傳奇性開頭、結尾,則寫得清晰簡略。

      2. 課文在情節(jié)的安排處理上有什么特點?請具體談談。

      (情節(jié)的曲折、跌宕。表現(xiàn)在:①漁人迷路了,會怎樣?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個神奇之地。③漁人“欲窮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漁人進入桃花源的道路撲逆迷離,引人好奇:里邊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為何如此幽美,人們的生活為何這般自由幸福?⑥漁人辭去時,桃源人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⑦為什么人們再尋桃花源卻屢屢無功而返?這些一連串的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課文情節(jié)充滿曲折離奇之感,讀者也隨之興趣愈濃。)

      3.你是怎樣評價作者描寫的“世外桃源”這一理想社會的?

      (言之有理即可,如這一理想社會表現(xiàn)了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爭,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是一種美好愿望的寄托。)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

      1. 有人說陶淵明定作《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逃避現(xiàn)實,你怎樣評價?

      2. 親歷桃源:假如你親身到了桃花源,請展開想像,描述一個特定情境,展現(xiàn)桃源之美。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陶淵明)

      發(fā)現(xiàn)桃花源:夾岸數(shù)百步……落英繽紛。(景色優(yōu)美)

      進入桃花源:所見:土地平曠……怡然自樂。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環(huán)境良好、生活安定)

      216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