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麥如何種植
莜麥如何種植
莜麥是燕麥的一種,學名為“裸粒類型燕麥”或“裸燕麥”,原產中國的燕麥品種。那么下面一起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莜麥的種植方式,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莜麥的種植方式
莜麥(學名:Avena nuda)是燕麥的一種,學名為“裸粒類型燕麥”或“裸燕麥”,原產中國的燕麥品種。華北稱之為“油麥”,中國西北稱之為“玉麥”,中國東北稱之為“鈴鐺麥”。莜麥的營養(yǎng)價值極高,其種子內蛋白質、脂肪的含量超過其他糧食作物。莜麥磨制的面粉為“莜面”,是內蒙古中西部、山西中北部地區(qū)、河北省西部、陜西省北部(基本上是晉語區(qū))人們的常見食物。
莜麥的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須根外面常具砂套。稈直立,叢生,高60-100厘米,通常具2-4節(jié)。 葉鞘松弛,基生者長于節(jié)間,常被微毛,鞘緣透明膜質;葉舌透明膜質,長約3毫米,頂端鈍圓或微齒裂;葉片扁平,質軟,長8-40厘米,寬3-16毫米,微粗糙。圓錐花序疏松開展,長12-20厘米,分枝纖細,具棱角,刺狀粗糙;小穗含3-6小花,長2-4厘米;小穗軸細且堅韌,無毛,常彎曲,第一節(jié)間長達1厘米;穎草質,邊緣透明膜質,兩穎近相等,長15-25毫米,具7-11脈;外稃無毛,草質而較柔軟,邊緣透明膜質,具9-11脈,頂端常2裂,第一外稃長20-25毫米,基盤無毛,背部無芒或上部1/4以上伸出1芒,其芒長1-2厘米,細弱,直立或反曲;內稃甚短于外稃,長11-15毫米,具2脊,頂端延伸呈芒尖,脊上具密纖毛;雄蕊3,花藥長約2毫米。穎果長約8毫米,與稃體分離。花果期6-8月。[1]
莜麥的生長習性
莜麥喜寒涼,耐干旱,抗鹽堿,生長期短,所以山西莜麥的主要產區(qū)在晉西北,全省種植面積約為17萬公頃,總產量14~15萬噸,占到全國的10%。在中國眾多莜麥品種中,以山西“五寨三分三”為最佳莜麥品種。這個品種自成體系,莖稈粗壯,根系發(fā)達,分蘗力強,穗形長大,粒大飽滿,且面白、味美、耐饑。栽培或野生于山坡路旁、高山草甸及潮濕處。
有野生于山坡路旁、高山草甸及潮濕處。
莜麥的栽培技術
備足底肥
底肥是莜麥產量形成的物質基礎,以人畜糞尿包括秸稈垃圾與過磷酸鈣化肥制的農家雜肥最好。好就好在既可滿足莜麥對礦物營養(yǎng)的需要,又可補充有機質,增強土壤耐旱性。試驗資料表明,在土壤N素營養(yǎng)不太缺乏的情況下可以不施N肥,通過畝底施農肥1000公斤內含30-50公斤過磷酸鈣化肥即可滿足畝產100-150公斤莜麥的營養(yǎng)需求。
耕翻整地
說莜麥耐瘠耐旱那只是一種膚淺的認識,實踐證明要實現(xiàn)豐產,土體深厚肥力較好的砂壤平地更容易一些。當然農田的基本建設,土壤培肥與改良是需要的,但不在我們討論的范圍。但是對輪到或準備種莜麥的地塊,無論如何都必須進行耕翻整地,最佳的時期一般應在5月的上旬至5月的中旬,首先是通過耙磨蓄水養(yǎng)墑,其次是因春旱發(fā)生給等雨播種留足時間,一但有雨即可播種??倸w是一個目的,為種子萌芽出苗創(chuàng)造一個上虛下實,水肥氣熱協(xié)調的良好環(huán)境。整地早,整地好,土壤水分得到養(yǎng)護,是形成齊苗、全苗、壯苗的基礎。而對旱作來講,這個基礎僅僅是一個階段性長相,還必須在耕翻整地的同時,施入足量的底肥,夯實豐產基礎。
選擇良種
良種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應與當時、當地、生產水平、生態(tài)條件相適應,因此一定要通過試驗或種子部門推薦,慎重選擇。在莜麥所用的各種生產資料中良種的增產作用最大,連同施肥,所有的技術措施都必須服從良種的種性和個體與群體相互協(xié)調的生產性能。因此認為良種在莜麥生產技術中占有絕對主導的地位是莜麥穩(wěn)產增產的關鍵。
曬種拌種
待播種子應提前出庫晾曬,然后在播前按照使用說明用藥劑拌種,常用的殺菌劑是福美霜。通過晾曬、拌種來提高種子發(fā)芽率并殺滅種子表面的病原菌,也是一項輔助措施。
測算播量
莜麥的分蘗力強,屬密植作物,依靠群體獲得產量,其構成因素為畝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而密植合理與否與品種的種性有著直接的關系。一般來說,應以達到群體、個體生長發(fā)育協(xié)調為度。因此必須根據品種特性、土地生產力和二者的生產潛力,計劃或制定出單產目標,然后確定基本苗,測算播種量。
畝播量(kg)計算公式:計劃基本苗數×千粒重g×0.001/1000×發(fā)芽×率%×凈度%×田間出苗率%一般地塊,基本留苗范圍在20-30萬株/畝之間;畝播量以7-10公斤為宜。在此基礎上應根據品種株高、分蘗力、成穗率、千粒重、土壤墑情、種子發(fā)芽率、種子凈度和田間出苗率等確定產量目標、留苗密度進行播量微調。
確定播期
高寒冷涼地區(qū)以秋莜麥為主,春草滅不盡時草荒也是個問題,而地溫回升雜草萌發(fā)期與一般的播期范圍正好有一個吻合點,因此我們提倡在5月中旬至5月下旬20天范圍內(小滿至芒種之間),依待播地塊田間雜草萌芽露頭為標志,隨機確定播期,這樣通過播種機具翻動土層殺滅一部分雜草,也是一項積極措施。而提高出苗率則主要以耕作措施來保證,要求耕翻整地質量高,盡量采用耬播和機播。
科學追肥
科學追肥是旱地莜麥奪高產的保證:①、N素化肥易溶于水而揮發(fā),因此在目標產量100公斤范圍內不提倡速效N肥做底肥,因為旱地莜麥拔節(jié)以前并不需要很多N素,在土壤內存儲勢必造成浪費,在嚴重春旱的年份反而會增加土壤濃度,更科學的施用莫過于追肥;②、磷肥與農肥混合漚制可提高O5P2的有效釋放,增強與土壤膠體的結合,達到充分而長效利用之目的;③、旱作莜麥生產的最大限制因素是水,其次才是肥。肥的作用依靠水來體現(xiàn),水的作用隨肥的存在而增強,因此我們強調遇雨追肥,主要在于協(xié)調水肥相互依賴的關系,提高速效N肥的有效利用。在莜麥生育各階段,以拔節(jié)、孕穗、抽穗、開花階段,水肥需求量最大。尤其是抽穗前后的幾天對水肥的反應更敏感。因此我們提出把計劃N肥用量集中追施在需水肥關鍵時期。但是自然降水往往不如人意、不盡作物之需。因此必須關注天氣預報,看天、看地、看苗情,瞄準莜麥水肥臨界期,采用分段施肥方法:拔節(jié)孕穗前遇雨追施25%、抽穗灌漿后期追施75%,原則上準備尿素10-15kg/畝待雨追施,無雨或一次降水5mm以下不追肥,一次降水5mm以上10mm以下少追,一次降水10mm以上全追。當然,這幾個階段始終無雨,追也枉然。這也是科學施肥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強調的是有效利用和產投權衡,把充分利用資源和盡可能降低成本結合起來。
看了“莜麥如何種植”的人還看了:
1.油麥菜種植技術
3.油麥菜的幾種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