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媽媽怎么稱呼
母親,親屬關系稱謂的一種,是子女對雙親中女性一方的稱呼。也用于比喻養(yǎng)育人的某一群體或事物。那么古代是怎么稱呼媽媽的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古代媽媽怎么稱呼
中國各地口語中,母親有很多不同的稱呼,包括媽、媽媽、媽咪(來自英語“Mummy”的粵語發(fā)音)或阿媽,阿家媽,有些地區(qū)子女(特別是古代)對母親的稱呼是娘、阿娘或娘親,又有阿母、老媽子(粵語,北方話“老媽子”是指中年或老年女仆)、老母等稱呼,滿語稱額娘。對別人稱自己的母親有家母、家慈,稱已死去的母親為先妣,對別人母親的尊稱是令堂或令壽堂。要特別注意,有時候父親或母親的丈夫(繼父)也會用兒女對母親的稱呼(媽媽或孩子他媽)代表他的妻子。子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母親的稱呼也有所不同。幼兒及少兒時期,子女通常用一些較親切的稱呼,如媽媽等。青年之後,稱呼通常為媽等。而另一些稱呼,如媽咪、娘、額娘等,可見於大多年齡階段。在古代中國的漢族皇族中,皇后所出的皇子和公主稱母親為母后,嬪御所出的子女需認皇后為嫡母,稱皇后為母后,稱生母為母妃,皇子、親王的子女亦稱母親為母妃。清代的皇子和公主則稱母后作皇額娘。英語“母后”(Queen Mother)一詞是指現(xiàn)任國王或女王的母親,即王太后,但王太后包括并非現(xiàn)任君主母親的前任王后。在中國的一夫多妻家庭中,父親的正妻相對於庶出子女而言是嫡母,庶出子女稱嫡母為“大媽”、“大娘”。父親的妾相對於正室或其他妾所生的子女而言是庶母,子女會把庶母稱為“小媽”、“X媽”(X為在妻妾中的排行)、“阿姨”、“姨娘”等,“阿姨”、“姨娘”的稱呼則是源于一些地區(qū)對母親妹妹的稱呼。
稱呼也是一種文化,而這種文化在歷史長河中有著怎樣的變化呢?今天就讓我們大致瀏覽一下“母親”這個稱呼。1. 漢朝時候,把母親稱為“姐”和“社”。2. 南北朝時期,母親又稱為“家家”和“阿家”。3. 唐朝的平民百姓在非正式場合,稱呼母親為“阿娘”和“娘娘”。在嚴肅場合,或者想要表達敬重,便可稱呼“母親”。若是王子或公主,也和百姓一樣的。當然在嚴肅的場合,就應該畢恭畢敬的稱呼“皇后殿下”。4. 宋朝時候,母親被稱為“姐姐”。稱庶母為“叔婆”,稱父妾(父親的小妾)為“妾母”。至于皇家,皇子皇女稱嫡母(皇后)為“娘娘”。5. 元朝時候,也是稱呼“母親”的,至少書面語是這么用的。6. 明朝時期,一般是稱呼“媽媽”、“娘”或者“母親”。這時候已有“令堂”。提到已經去世的母親,則是“先妣”。7. 清朝時期,八旗官宦家庭,稱母親為“額娘”,有時候也用漢稱母親或娘。而我們現(xiàn)在的稱呼是“媽媽”,幾乎全世界都通用。因為“媽媽”是最簡單的發(fā)音,是嬰兒張嘴吐氣的自然結果。
古代姐姐怎么說
一般叫“阿姐“只有書面才用阿姊或者姊姊。而且還有第三人稱和第一人稱的問題,而且各個歷史時期都涌現(xiàn)一些叫法, 家姐,長姐?! ∈裰^母曰姐。——《說文》。段玉裁注:“方言也,其字當蜀人所制。” 段玉裁是清中后期人物,可見直到那時,這個字還沒普及。至于用于稱呼年長女性,自然還要更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