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畢業(yè)論文范文
隨著中西方交流的加深,我們有必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差異。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西方文化畢業(yè)論文范文,供大家參考。
西方文化畢業(yè)論文范文篇一
《 西方文化中蘋果文化內涵與象征意義 》
一.蘋果與宗教
蘋果與西方文明的淵源起始于《圣經》中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偷吃禁果的故事。據《圣經》記載上帝造人之初,亞當和夏娃無憂無慮地生活在伊甸園里,但上帝告誡亞當和夏娃絕對不要偷吃園里的兩棵樹,即生命樹和智慧樹上的果子,否則必然會也嚴重后果。但他們沒能經受住誘惑,夏娃受了蛇的誘惑,吃了智慧果,并且給亞當一個,亞當同樣也吃了。上帝震怒人違背了他的命令,把他們趕出了伊甸園。而且傳說亞當偷吃禁果的時候,在驚慌失措中將一個蘋果核卡在喉嚨里,留下一個疙瘩。作為懲罰,上帝就讓這個蘋果核永遠留在他的喉嚨里,成為男性的喉結。后來Adam'sapple這個短語就被人們用來表示“男人的喉結”?,F在已經證實,禁果就是蘋果,因為在拉丁語中,表示蘋果的那個詞語也可以表示邪惡。因此蘋果就和原罪產生了某種關系。但同時,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透露出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而這也是人類的天性。好奇心,求知欲是一切科技成就的最初動力。因此,在此處蘋果又有了智慧、強烈的吸引和誘惑等含義?;蛟S這也是后世諸如蘇格拉底、布魯諾等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識和真理,敢于為真理而獻身的精神動力的源泉,只能說從人類文明的發(fā)端,從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開始就有了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而在世俗世界,蘋果被賦予了“宇宙”的含義。歐洲皇帝、國王們用的手杖,其頂部都是一個圓形的蘋果,他們總是手握“帝王的蘋果”來表明他們控制著世界,蘋果成了權勢的象征。
二.蘋果與古希臘神話
希臘神話中第一次出現蘋果,是在宙斯與赫拉的婚禮上。大地之母該亞從西海岸帶回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給他們作為結婚禮物,表達對他們婚姻的美好祝福,而樹上結滿了金蘋果,因此在這里蘋果有了完美婚姻的寓意。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在人間所完成的十二件功績的第十一件,便是取得赫斯珀里得斯和巨龍看守下的金蘋果。在取得金蘋果的路上,赫拉克勒斯還從高加索山上釋放了普羅米修斯。希臘神話三女神與金蘋果的故事也是最耳熟能詳的,在人類英雄帕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婚禮上,眾神君受到參加婚禮的邀請,只有不和女神厄里斯沒有被邀請,于是她懷恨在心,在婚禮上扔下了一個寫著“送給最美的女神”的金蘋果,而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以及美神阿芙洛狄忒都認為自己是最美的女神,互相爭執(zhí)不下,于是宙斯最后讓特洛伊從小被父母遺棄最后墮落成牧羊人的王子帕里斯做評判,為了賄賂和誘惑帕里斯選自己,赫拉允諾他給他無上的權利,雅典娜愿意賜給他智慧和力量,阿芙羅狄忒答應讓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子愛上她,并自愿做他的妻子。帕里斯逐一考慮,最后對美女動了心,他確實也認為阿芙狄羅忒最美,于是他選擇了美神阿芙狄羅忒,赫拉和雅典娜氣憤地離開,并發(fā)誓會向所有的特洛伊人報復。而后來帕里斯在阿芙狄羅忒的幫助下娶了斯巴達的人間最漂亮的女人海倫,而這也成為特洛伊戰(zhàn)爭的導火索。因此,在希臘神話中,金蘋果象征著美麗與智慧,但是也含有選擇,紛爭的意思。
三.蘋果與西方語言
英語語言中也有許多與蘋果有關的俚語、習語等,有著豐富的文化寓意和內涵?,F在舉幾個典型的例子如下:例1appleofone’seye心愛之物,掌上明珠,心肝寶貝。在這里,apple實際指的是thepupil(瞳孔),大概因為眼珠圓的象蘋果之故。瞳孔是眼睛重要的一部分,它能調節(jié)進入眼睛的光線的強弱。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也是腦死亡即人死亡的表現之一。所以,這個成語典故常用來比喻象愛護眼珠一樣愛護某個最心愛的人或珍貴的東西,例2apple-polish(努力討好)美國小學有個傳統(tǒng)習慣,即小學生為向老師表示尊敬和感謝,常把自己家里的紅蘋果帶到學校里來,送給自己認為好的老師。但有些學生其實對老師并沒有多少喜歡,但為了討得老師個關照,他們會像其他同學一樣送蘋果給老師,而且還擦得很亮很干凈,于是applepolish這種行為就成了拍馬屁的意思。例3Onerottenapplespoilsthebarrel.一只爛蘋果爛一筐蘋果。當一個蘋果開始腐爛,它也會毀掉同一容器中其它蘋果。這個短語就被引申為指團隊里一個差勁的人會使每個人的表現都受到影響。我們通常就會把那個表現欠佳的人稱為團隊中的rottenapple。蘋果在西方文明史上扮演了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擁有十分豐富多彩的寓意,它滲透在宗教,語言,文學等各個方面,和各個時期的文明都緊密地交織在一起,起到了巨大的推動或激勵作用,成為西方文明史上一道耀眼的明珠。
西方文化畢業(yè)論文范文篇二
《 英語教學中中西方文化雙重導入思考 》
【摘要】大學英語教學中有效導入西方文化和母語文化知識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學生綜合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也有助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增強。教師課堂文化導入在遵循階段性原則、適度性原則和實用性原則的前提下,通過在詞匯、句子、語篇中導入中西方文化知識來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
【關鍵詞】外語教學;中西方文化導入;原則;策略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又植根于語言,語言與文化密切相關。英語教學既是語言教學,同時也是文化教學,離開文化教學的語言教學是不完整的。正如美國外語教學專家溫斯頓•布倫姆伯克所言:“培養(yǎng)學生只懂語言而不懂文化是培養(yǎng)能說流利語言的傻瓜的最好方式?!贝送獯髮W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是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為實現此目標,教師需要在課堂上適時適當地引入文化知識。課堂中導入西方文化的同時也應注意母語文化的導入,實施雙向文化教育。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兼容并舉,是學生綜合文化素養(yǎng)提高的重要表現。因此,如何恰當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成為廣大外語教師的迫切任務。
一、文化導入研究發(fā)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從國內外的文獻資料和網絡資料來看,語言學家真正意識到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并對其開始系統(tǒng)研究是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學者胡文仲最早開始關注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問題,從語言功能上強調了語言與文化的一致性。1989年趙賢洲提出“文化導入”這一概念。而后語言學家對文化導入問題進行了研究。陳光磊界定了文化導入的內涵,林汝昌詳細探討了外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層次問題。此外,趙賢洲、束定芳、鮑志坤等學者也深入研究了文化導入的原則等問題。劉潤清提倡外語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懂些西方文化,而且也要懂得本民族文化,二者并重”。上述研究對我國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做出了積極貢獻,使我國文化教學得到了空前發(fā)展。但是,我國外語教學仍處于重視目的語文化導入階段,母語文化導入在外語教學中仍處于表層階段,未能得到足夠重視。這也阻礙我國大學生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及跨文化交際水平的提高。
二、中西方文化導入意義及原則
《大學英語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庇纱丝梢姡髮W英語課程教學中導入中西方文化知識,既符合語言教學的內在要求,又符合培養(yǎng)大學生綜合文化素養(yǎng)的需要。此外,教師課堂中遵循文化導入的原則將保證文化導入教學的順利進行。
1.中西方文化導入意義
教師在課堂中導入中西方文化知識是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養(yǎng)的有效方法。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說,教師導入西方文化知識,便于學生掌握西方語言的文化背景,使學生在進行聽力或閱讀英文材料時,能夠恰當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提高英語學習成績。另一方面,教師導入母語文化知識,便于學生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性,提高其語言學習興趣,有助于增強學生雙向語言學習能力。英語教學實行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兼容并舉,將有利于學生今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避免因文化因素而造成的交際失敗。同時有助于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傳揚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精髓,提高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力。
2.文化導入原則
文化導入原則作為文化教學中的總調節(jié)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文化內容的選擇與安排,指導著文化教學的有效進行。遵循文化導入的三個原則是文化教學有效進行的基礎。第一,階段性原則,指教師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及接受能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導入中西方文化知識,使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從感性認知為主,逐步擴展到以理性認識為主。第二,適度性原則,是指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的適度。不能超越學生接受能力之外的過度傳授文化知識,避免學生對所學知識失去興趣。第三,實用性原則,該原則要求教師導入的文化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和日常交際內容密切相關。根據學生所學專業(yè)導入相關文化知識,增強其學習興趣。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中西方文化導入策略的建構
目前,文化導入教學相對于語言技能教學屬于從屬地位,教師向學生導入目的語文化偏多,母語文化偏少,外語教學“進口多,出口少”。作為國家今后發(fā)展中堅力量的當代大學生,既要掌握博大精深的母語文化,也需要了解有著較大差異的西方文化。這就要求教師在詞匯、句子、語篇中全方位地導入中西方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綜合文化素養(yǎng)。
1.詞匯中中西方文化雙重導入的教學策略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C•恩伯曾說過:“一個社會的語言能反映與其相對應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則表現在詞語內容或詞匯上?!痹~匯是語言的基本構成,各種文化特征都能在該語言的詞匯上找到痕跡。目前,大多數學生對中西方詞匯的文化差異了解得少之又少。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挖掘詞匯中不同的文化內涵。詞匯在中西方文化中含有不等值性,時常指示意義相同,聯想意義卻完全不同。對于這樣的詞匯教師在課堂中應及時進行文化雙重導入,以免學生對不同文化的詞匯理解出現偏差,不能了解其深刻內涵。例如:教材中出現的動物詞匯,由于中西方歷史、傳統(tǒng)、習俗,甚至是思維方式的不同,經過歷史積淀導致其在文化內涵上也有著較大差異。對于布谷鳥(cuckoo)的理解,西方人認為布谷鳥的叫聲是不吉利的,中國人則認為布谷鳥是春天的使者,喜歡布谷鳥的叫聲。對于中西方文化中的非對應及零對應詞匯,也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加以導入。
2.句子中中西方文化雙重導入的教學策略
不同民族語言的句子之間存在著豐富的差異文化現象,同樣中西方文化在句子上也體現著較大的差異。教師在教學中可從句子結構差異以及句子中典故差異向學生導入兩者文化間的差異性。通過對比分析,學生將進一步掌握中西方文化的異同,從而提高跨文化認知能力。由于句子的文化因素具有較強的外顯性,加之文化淵源不同,其句子結構無疑存在較大的差異。英語句子中常使用被動語態(tài),而漢語中則經常使用主動語態(tài),盡管漢語中有表示被動的詞,但表達的時常是主動含義。這說明西方人清楚地表達主語“身份”是主動還是被動,個人主義意識強,所以突出主體的明確身份。而中國人崇尚“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世界觀,主語的主動或被動“身份”不言而喻。造句順序上,中國人通常采用從大到小的詞序造句,而西方人造句則是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這也反映了中國人的順向思維和西方人的逆向思維。教師在教材講述的過程中,需導入中西方文化間不同的造句方式,便于學生理解句子中的文化差異。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含有典故或習語的句子時,也需要深入挖掘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色,進而導入文化內涵差異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句子含義。
3.語篇中中西方文化雙重導入的教學策略
大學英語教材中許多語篇都涉及英美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可根據這些文化背景知識,導入與該背景文化相關的中國文化進行對比分析,使得學生在理解語篇內涵的同時也懂得了中西方文化的異同之處。例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冊Unit4SymbolsofAmerica,教師在結合課文對這一語篇內容進行講解時,可深入追溯美國典型的UncleSam(湯姆大叔)等象征物的來源,此外為拓展學生的文化知識,介紹更多的具有美國特征的代表物,如美國代表作家、音樂家等。導入具有美國文化特征的代表物同時,教師應向學生進一步講解具有中國文化特色象征物的英文表達方式、來源等。最后比較中西方不同的代表物,找出中美代表物歷史文化差異。通過此方法,學生可以概略地了解整單元的文化知識,同時也將填補中國文化知識的空白,達到英語教學中中西方文化并舉的目的,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也為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以及大力輸出母語文化打下堅實基礎。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中國與世界交往日益密切,學生對外語學習的要求更加深入,與此同時也要求學生能夠恰當地將母語文化進行輸出,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因此,外語教學必須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多元文化能力,這就要求外語教師在教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按照文化導入的階段性、適度性和實用性的原則導入中西方文化知識。教師可從課堂內的詞匯、句子、語篇中挖掘中西方文化知識,從而在外語教學中實施雙向文化教育,即中西方文化兼容并蓄,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
參考文獻:
[1]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2]王世靜.外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困惑和探討[C].孫有中.英語教育與人文通識教育[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132.
[3]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4]莊恩平.跨文化溝通[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西方文化畢業(yè)論文范文篇三
《 初中英語中中西方文化差異分析 》
摘要:語言的形成,無不受文化特點的影響,反過來文化特征也左右語言的發(fā)展。一個民族因為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不同,致使形成的語言內涵也有明顯的區(qū)別。教師應該正確認識到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差異,并在教學中予以重視。
關鍵詞:文化差異;語言功能;教學效果
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語言傳承著文化,文化的發(fā)展也促進了語言的發(fā)展。所以語言和文化是民族發(fā)展的標志。語言的形成,無不受文化特點的影響,反過來文化特征也左右語言的發(fā)展。一個民族因為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不同,致使形成的語言內涵也有明顯的區(qū)別。漢語和英語之間就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也導致相互間語言學習的障礙,那就是文化的差異產生的語言內涵的差異。那么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怎樣才能克服這種差異呢?
一、正確認識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英語是西方文化的集中體現。國情不同導致文化也不同,英語教學的最終結果是英語的運用。語言的交流功能是第一位的,對文化的傳承也是第一位的。語言運用中的聽、說、讀、寫能力是交流的四大要素,在人際交往中的社會能力也是一項重要技能。所以能夠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是一種能力的體現。而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了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也忽略了各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導致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產生阻力。簡單地說,文化背景下的語言交流就是要讓語言的運用者知道在什么背景下說什么話。
二、教學中文化差異的協(xié)調
在英語學習中,很多時候是有文化差異的。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業(yè)務素質,充分了解英語國家的語言習慣和特點,并且在實際中大力運用。比如我們國家向別人道歉時的語言表達和英語國家的道歉方式是不一樣的,comrade是我們常用的稱呼,而西方人則稱呼sir或者madam。如果在教學中不注意這種差異,那么在交流中就可能會發(fā)生誤會,影響交流的效果。比如在英語中,教師一詞只作為一種職業(yè),而在我們漢文化中,尊師是傳統(tǒng),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yè),更是一種稱謂,是尊稱。這些文化的差異都反映在語言的運用中。教師在教學中要給予應有的重視,并進行協(xié)調,使學生順利適應這種差異帶來的不便。文化對語言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文化的差異性,從而使語言學習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宋修臣.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文化差異協(xié)調的方法[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2009,7(21)
作者:王玉娟 單位:甘肅省西和縣第二中學
第二篇:包子和披薩中分析中西方文化差異
【摘要】包子的餡在里面,象征著中國人內斂的性格;包子總是一籠一籠的,中國人比較崇尚集體主義。披薩的餡在餅的表面代表著外國人開放的性格;披薩又總是被切割成單獨的小塊,正如西方人對個人主義的偏愛。作者選擇從飲食入手,首先了解西方和中方的飲食差異,再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以便于中國和西方之間的文化溝通。
【關鍵詞】包子;交流;披薩;文化差異;飲食文化
一、研究背景
飲食文化是人類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古語有云,“民以食為天”,飲食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食品原材料的選擇,到烹飪工具、烹飪方法的確定,都需要認真甄選、慢慢研究。從狹義上說,飲食文化是一代代流傳下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人們吃什么、怎么吃、為什么吃都是有考量的?,F如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各國交流的更加頻繁。與此同時,中西方國家間的文化交流也變得越來越重要。為了進一步了解文化差異,我們應該首先知曉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異同。中國的代表食物是包子,而西方的卻是披薩,本文將通過包子和披薩的對比來反映中西方文化的異同。懷特曾說過,除了滿足生理需求,飲食還能彰顯一定的文化認同性。也就是說,飲食不僅是滿足人類一天三餐的需要,更能反映人類的社會地位和文化差異。通過對飲食文化的觀察,人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傳承、生活習慣、歷史傳統(tǒng)等等。
二、包子和披薩的比較
包子和披薩是中國和西方國家各具代表性的食物,它們在某種程度上能代表中西方的文化。在中國,人們一日三餐都能吃包子,不同的烹飪方法能制作出不同種類和口味的包子,如果你不咬一口包子,你很可能不知道他是什么餡和什么味道的。它像中國人含蓄內斂的性格,如果你不深交就不能徹底了解他們。披薩是一種在發(fā)酵的圓面餅上面覆蓋番茄醬、奶酪和其他配料經烤制而成的食物。披薩做為西方國家的代表飲食,只要一看披薩你就能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餡料的。西方人的性格也是如此,他們表達直截了當,從不拐彎抹角。
三、中西方文化差異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特點。只通過觀察你不可能知道包子是什么餡的,但你卻能清楚地知道披薩是什么餡料做的。中國人通常保守,通過他們的面部表情和言行舉止,你一般很難猜到他們的真正含義。然而,西方人坦率真誠,他們正如披薩一樣表現自己,我是什么樣的人我就呈現給你什么樣的性格。
1.中西方的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傾向
不同的文化能衍生出不同的價值觀。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產物,表達了不同的價值取向。中國提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西方國家強調個人自由和個人獨立。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是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關鍵所在,他們是兩種不同的價值標準。前者強調個人的利益得失,國家在做任何決策時要首先考慮到個人的利益,獨立、平等、自由、隱私和民主等都是個人主義所提倡的。后者強調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只有集體的利益實現了,個人的利益才能得到滿足。
2.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特點
集體文化強調國家和團體的利益高于個人的需求。當需要作出任何決定時,必須首先考慮到自己的利益是否和國家集體的利益發(fā)生沖突,如果不一致應該以集體的利益為重,待實現集體的利益之后再考慮個人的利益。集體主義傾向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在家和親人聚會還是出門和朋友小聚,中國人在吃飯時都喜歡分享食物。在外聚餐時,主人會首先讓客人點菜,即使主人點菜也會考慮客人的喜好。用餐結束時,大家爭先恐后的買單。分享的精髓從飯前貫穿到飯后,大家能很清楚地意識到集體主義在飲食中的作用。個人主義主要體現在美國和西歐國家,強調個人的利益而不顧國家利益的得失,所以西方人有很強的競爭意識。美國人提倡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只有通過競爭才能確保個人利益的實現。像婚姻狀況、年齡、收入這些都屬于敏感話題,西方人不希望被提及自己私人范疇內的問題。在美國,政府鼓勵大家勇于爭取自己的利益,捍衛(wèi)自己的合法權益?!疤熘灾摺蹦芎芎玫乇磉_美國人的個人主義傾向。西方人喜歡吃自助餐,每人把菜盛到自己的餐盤里,而從不使用自己的餐具在公共的盤子里夾菜或者盛湯?!癆A制”在西方國家很流行,聚餐時每人支付自己的用餐費用,從不給他人造成困擾。
四、中西方文化差異
眾所周知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特點。中國的文化偏向保守,與其長期的閉關鎖國有關,而西方的文化開放深受其殖民統(tǒng)治和航海運動的影響。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國人大都謙遜禮讓。這種性格使中國人說的少想的多。古語有云,“禍從口出”,“沉默是金”。中國人之所以保守和封閉,跟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有著密切的關系。許多人認為西方文化是開放的。西方文明是一部游牧文明發(fā)展的歷史。西方人開闊的地理環(huán)境和傳統(tǒng)工業(yè)的發(fā)展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產生。而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又帶來了啟明運動,人們開始擺脫宗教枷鎖的束縛,著手追求自己的權利。所以西方人勇于直言自己的觀點,跟披薩一樣,能從其表面看到其材質,絕不有所隱藏。
1.保守和開放的對比分析
中西方國家不同的歷史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塑造了不同的性格。孔子文化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其所提倡的大同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鬃拥乃枷霛B透在中國人的意識形態(tài)里,造成了他們保守、禮貌、傳統(tǒng)的個性。中國人同時又是含蓄的。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明見證了中國人獨特的性格,詩歌的發(fā)展更驗證了中國人那種含蓄的表達方式。象征、隱喻、明喻和其他修辭方法借用間接和委婉的表達來抒發(fā)詩人的情感,避免因直抒胸臆帶來不必要的尷尬和不便。西方國家的封建歷史時期沒有中國的長。西方人受__的影響,他們追求平等、自由、博愛。他們不被傳統(tǒng)的和封建的思想所束縛,開始向其他國家學習先進文化和先進文明來發(fā)展自己。跟其他國家的交流越頻繁,他們能取得的進步越大,西方人變得也越來越開放和自由。在競爭激烈的時代,有時我們應該像包子一樣保守,不隨便表達自己的觀點以防被卑劣的人傷害。有時我們又要像披薩一樣勇于直言,向別人展示自己的優(yōu)勢。
2.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對比分析
所謂集體主義,簡而言之指的是一種強調集體和國家的重要性,強調集體利益應該凌駕于個人利益至上的文化價值觀念。它是一切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出發(fā)點的大公無私的思想,又是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關系的政治原則和道德原則。個人主義認為個人雖然不能離開集體存在,但正是因為個人對自己利益的追求才最終推動了社會的前進,所以在社會事務中應該優(yōu)先考慮個人的利益。在某種程度上,個人主義是以個人為中心,一切從個人出發(fā),為滿足個人私欲從而不考慮集體利益的價值觀。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前者提倡集體和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后者呼吁個人為實現自己的利益而奮斗。集體主義雖然代表的是一種集體榮譽思想,以實現集體的利益為最終目標,但偶爾也會出現為了實現集體利益而忽略個人利益的時候。同理,個人主義雖是代表普通百姓的利益,但也會出現為了盲目實現個人利益而視集體利益而不顧。所以,應該客觀對待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及其所代表的國家文化,不應該片面的判斷個人利益或集體利益的好壞。綜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各有其優(yōu)勢和劣勢。我們應該客觀公正地對待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一方面熱愛自己的國家,捍衛(wèi)國家的權益,把國家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另一方面,人們應該學會捍衛(wèi)自己的合法權益,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
五、結語
通過對以上文章中包子和披薩的比較,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包子餡和披薩餡可以反映中西方不同的飲食文化,從而彰顯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其次,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飲食文化也豐富多彩。西方國家也有自己別具一格、高雅精致的飲食文明。本文主要側重于通過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來比較文化的異同。隨著中西方國家經濟文化的交融,中國開始接受和引進異域文化,使中國的飲食文化更加的多元化國際化。與此同時,西方國家也開始認同中國的餐飲特色,面條、餃子深受西方國家的喜愛。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國人應該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傳播中國優(yōu)良的傳統(tǒng),不遺余力的向外國人展示自己的文化。同時,每個中國人又有義務保護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以防自己的文化被他國文化所同化。
參考文獻:
[1]Chang,K.C.FoodinChineseCulture:AnthropologicalandHistoricalPerspective[M].USA:TheVail-BallouPressInc.,1977:35~304.
[2]黨冰花.中西飲食文化差異芻論[M].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0.
[3]多曉萍.從飲食角度淺析中西文化[J].蘭州:蘭州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5,65.
有關西方文化畢業(yè)論文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