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研究論文
生命教育起是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至今已成為世界許多國家高度重視的教育門類。中國大陸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正式開展生命教育活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生命教育研究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生命教育研究論文篇一
《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綜述》
【摘要】本文在概括歸納國內外關于生命教育研究狀況的基礎上,論述了我國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通過生命體驗開展生命教育;構建社會、學校、家庭的生命教育合力。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教育;國內外;研究狀況;生命教育課程;有效途徑
一、生命教育的研究背景
生命教育起是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至今已成為世界許多國家高度重視的教育門類。中國大陸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正式開展生命教育活動。
從世界范圍來看,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一些國家開始明確提出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美國的杰・唐納・華特士于1968年開始第一個倡導和踐行生命教育的思想。澳洲于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對生命的敬畏之觀念來定位道德教育自標;日本于1989年明確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對生命的敬畏之觀念來定位道德教育目標;烏克蘭2001年開始開設生命科學基礎課。我國臺灣地區(qū)把2001年定為“生命教育年”,生命教育在臺灣開始蓬勃發(fā)展。從我國來看,近十年來的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在定義上也是圍繞生命教育的主體展開的。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感到教育應當尊重生命、關愛生命,他們提出了一些生命教育的見解。上海2004年開始制定并即將出臺《上海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這說明“生命教育”這一現代教育理念已開始進入我國中小學校園。但是,嚴格意義上的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我國只是剛剛起步,應該看到我國高校的生命教育是缺乏的。
當前,有少部分在校大學生對人生的方向、目標、意義和價值不很明確,只專注于當下此在的生活感覺,而淡化了生命的意識和生命的存在。這些“天之驕子”因此陷人了網癮、自閉、斗毆、自殘,甚至吸毒、自殺、傷害他人等種種生命困頓之中,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已迫在眉睫,開展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意義十分重大。生命教育是當今時代回歸教育本質的基本要求;生命教育有利于維護學生心理健康,健全人格的需要;生命教育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把握生命真諦,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生命教育是維護校園穩(wěn)定、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措施。
二、國內外生命教育研究綜述
1、國內有關生命教育研究情況
目前國內生命教育研究,大致可以分成四個流派:以葉瀾教授為主的“生命・實踐教育學派”;張文質為主的“生命化教育”學派,馮建軍教授以其《生命與教育》著作,也應歸為“生命化教育”學派;劉鐵芳、劉慧博士為主的“生命道德教育”學派;劉濟良為主的“生命教育”學派。其中,以葉瀾教授為代表的“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研究成果最為顯著。
“生命・實踐教育學派”認為:第一,在時代精神的前提下,教育對象觀必須從學生是“認知體”轉變到“完整的生命體”,學校生活是學生生命歷程的重要構成,而不只是學習過程的重要構成。第二,在新基礎教育的最為直觀的課堂教學觀上,必須突破“特殊認識活動論”的傳統框架,從更高的生命層次,構建新的課堂教學觀。第三,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對生命的體悟”是教育學的原點。“新基礎教育”追求一種健康向上、積極達觀的生命態(tài)度與精神狀態(tài)。第四,“教育的生命基礎”的內涵是:生命價值是教育的基礎性價值,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轉換的基礎性構成,師生主動、積極地投入學校各種實踐,是學校教育成效的基礎性保證,是人的發(fā)展的重要內在保證,也是人的生命特征的本真體現。第五,從角色表演視角來看,學生生命發(fā)展是在表演和觀看中實現的。第六,“生命”是學校教育、時代、人之間內在相通性的基礎。這些從實踐需要出發(fā)建構的生命教育理論,為教育研究開啟了嶄新領域和獨特視野,并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對大學生命教育研究及其理論建構大有裨益。
關于香港生命教育的研究不多。研究涉及以下幾點:第一,香港地區(qū)開展生命教育居于兩方面的背景:一是自殺事件頻繁發(fā)生;二是社會經濟結構轉型,出現負面的精神面貌。第二,認為生命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在理智、情感、意志和身體各方面的平衡發(fā)展,讓學生得到“成熟和快樂人生”。第三,生命教育的內容方面,在操作層面上具有較大自主性,不同單位注重各自的教育實際需要,由此帶來生命教育內容“百花齊放”。香港的生命教育的特點是主要由社會和宗教教育中心來推動,在公民教育中有生命教育的內容,注重課程建設和實踐操作層面的研究。
臺灣生命教育的研究比較香港和大陸來說,更加深入和全面,既注重理論研究,也重視教育實踐。臺灣教育部門1998年開展了“生命教育”系列實踐活動,實施活動負責人曾志朗把2001年定為“生命教育年”,由此開始在島內全面推行生命教育。綜合起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第一,研究始終在理論、實踐、政策幾個層面展開,研究人員動員廣泛,宣傳充分,社會反響大,形成以“生命教育”為核心的新一輪教育改革特色。第二,從研究涉及的教育系統來看,重視生命教育的階段性,即從小到大的一輩子的教育。第三,從涉及的具體內容看,包括了生命教育的內涵、目的、意義、課程、師資培訓、品格、理想、倫理、實施、生死等,涵蓋面很廣。第四,從研究的取向上看,主要有五種:宗教取向的研究、生理健康取向的研究、職業(yè)生涯取向、生活取向的研究和死亡教育或生死學取向的研究。
臺灣生命教育研究目的主要是:通過生命教育啟發(fā)生命智慧、深化價值反省、整合知情意行。生命教育要輔導學生認識生命、認識自我、增強人際關系技巧、樹立正確人生觀和生命觀。生命教育的內容包括人生教育、生涯教育、生活教育和生死教育四個部分??傊?,臺灣生命教育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并在其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
2、國外有關生命教育研究情況
早在20世紀50年代,德國著名的教育哲學家、教育人類學家博爾諾夫批判吸收了存在主義關于“人”的觀念,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非連續(xù)性教育”的概念,他說:“在人類生命過程中非連續(xù)性充分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同時由此必然產生與此相應的教育之非連續(xù)性形式。因此,可以認為博爾諾夫是生命教育思想的倡導者之一。杰・唐納德・華特士的“《生命教育》(1986)是美國較為系統闡述生命教育思想的著作。
代表人物華特士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他擴展了學校教育的涵義,把教育看作是通過學生學習以指導其生命經驗并能正確貫穿整個生命過程。第二,認為孩子在學校接受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必須為他們終身學習的奠定良好基礎,為孩子整個生命做好準備,而不僅僅是為就業(yè)和掙錢。第三,“教育必須是經驗的,而不僅僅是理論的”,必須把如何解決生命中可能面臨困難交給學生,這就是“生命教育”。
三、高校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
1、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
課程,作為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中介,在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鑒于此,很多國家和地區(qū)的學校在剛開始推行生命教育,都會積極進行生命教育的課程建設。單一性課程就是將生命教育的基本內容編制為專門課程,如生命教育課程、死亡教育課程、職業(yè)規(guī)劃課程等。相對于滲透式生命教育課程來說,單一性課程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連貫性,它將生命教育的基本內容系統地、完整地呈現出來。臺灣的生命教育課程取得了卓越成效。
2、通過生命體驗開展生命教育
生活世界就是人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和感受。“說生活就是在說人,人是具有靈動生命的主體,生活就是生命親歷和體驗,是理想對現實的不斷超越,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價值追尋過程”。體驗使我們融入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文明的關系之中,感受生命的艱辛與歡愉。生命教育過程中,可以通過“親驗”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動手操作、做實驗、進行社會調查與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等,在這些活動的經歷中去體驗,從而加深理解和產生認識、情感、行為的變化。
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
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發(fā)展人,提升人的身心,開發(fā)人的潛能,提高人的素質。思想政治教育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渠道,主陣地,也是進行生命教育的主要課程載體,其目標與生命教育有著契合之處,都是指導個體提高生命質量,提升生命價值。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生命教育結合起來,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4、構建社會、學校、家庭的生命教育合力
生命教育的開展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大學生生命教育更是有其特殊性,單靠學校單方面的力量是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的,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通力協作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40.
[2]葉瀾等.教育理論與學校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7-141.
[3][臺灣]鈕則誠.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M].臺北:揚智文化事業(yè)公司,2004.136.
[4][臺灣]孫效智.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J].臺北:哲學雜志,2001(35)4-13.
[5]馮建軍.主體道德教育和生活[J].教育研究,2012(5)17-18.
[6]鄭曉江.論生活與生命[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9(3).
[7]李亦非.激活生命,促進成長――“三生教育“教師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顧凡,女,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思政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李肖彤,女,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思政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生命教育研究論文
生命教育研究論文
上一篇:有關生命教育論文范文
下一篇:大學生生命教育論文參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