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案例論文
法律的案例教學可以彌補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不足,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以適應千變萬化的治安管理工作。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法律案例論文的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法律案例論文篇1
勞動合同案例法律解析
【摘要】隨著2008年《勞動合同法》的出臺,在我國境內對勞動者的權益保護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本文通過一個簡單的案例分析來闡述用人單位在解除與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時候的諸多限制,希望能夠對勞動者維權以及用人單位在勞動關系方面的風險防控兩個方面有所啟示。
【關鍵詞】勞動合同;勞動者;解除
一、案例
陳某只有小學文化,其頂替父親進入某機械廠工作,工作每月2000元,工作滿3年時,機械廠設備更新為世界先進生產設備,并對包括陳某在內的200名員工進行了3個月技術培訓,但由于新設備標識均為英文,陳某無法適應,造成多次操作失誤,因此機械廠即書面通知陳某解除勞動合同,陳某不服。
引出的問題:
(一)陳某要求繼續(xù)履行勞動合同是否能得到支持?
(二)機械廠應如何合法解除與陳某的勞動合同?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案件中的法律關系。法律關系主體很好確定,分別為用人單位,陳某和陳某的父親。陳某頂替其父進入機械廠工作,頂替意思不是法律上的概念,陳某頂替的行為在法律上可以被看做是代理行為,但是處于勞動合同當中的雙方當事人不應當適用代理,也就是說勞動合同應該由當事人親自履行,他人不能代理之,因為勞動合同具有人身與財產的雙重屬性,財產關系一般可以適用代理,但是人身關系則不能適用代理,必須由當事人親自履行合同。所以,陳某頂替其父進入機械廠工作的這個代理行為其實是無效的,那么陳某與機械廠之間沒有簽訂勞動合同而形成了事實上的勞動關系。陳某的父親與機械廠之間存在勞動關系,只是陳某的父親不再履行勞動合同,是否與之解除勞動合同關系由機械廠依法決定。
陳某與機械廠之間建立了事實上的勞動關系,那么他們之間的勞動法律關系就要受到《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相關勞動法律法規(guī)的調整。事實勞動關系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沒有訂立書面合同,但雙方實際履行了勞動權利義務而形成的勞動關系。因為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工作滿3年時,陳某實際上已經與機械廠有了一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依據來源于《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陳某能否要求機械廠繼續(xù)履行勞動合同要看機械廠解雇陳某是否具備法律上的正當理由,并不是說訂立了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的雙方當事人不能解除勞動合同。
在本案例下,機械廠解除勞動合同的理由能夠引用的法定情形也只有《勞動合同法》第40條第2款和第3款,第2款規(guī)定的情形是“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第3款規(guī)定的情形是“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fā)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xié)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xié)議的。”如果機械廠能夠證明其是在這兩種情況下解除與陳某的勞動關系,則陳某的請求就得不到支持,反之陳某的請求就能夠得到支持。
機械廠書面通知陳某解除勞動合同沒有提前30天或者支付代通知金,這是第一個違法之處,但是這不能導致解除勞動合同的行為的無效,關鍵是看實質要件是否滿足解除勞動合同的要求。如果要使用《勞動合同法》第40條第2款,則陳某開始是可以勝任工作,后來由于引進新設備,經過培訓之后不能勝任工作。所謂“不能勝任工作”,是指不能按要求完成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任務或者同工種、同工作崗位的工作量。本案例中,是培訓在前,不能勝任工作在后,與法律規(guī)定的不能勝任工作在前,培訓在后不一致,進行法律證成的大小前提不能完全符合。
所以,經過調整之后應該是這樣的,陳某經過培訓不能勝任工作,機械廠應該對陳某進行再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之后陳某還不能勝任工作的,機械廠才能夠解除勞動合同,故而機械廠不能援引這條法律來證明其解除勞動合同的正當性。在援引此條文的時候,用人單位還需要注意的是,對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的調崗應該是善意的,要充分考慮勞動者的實際情況,在單位能夠提供的崗位范圍內給予勞動者方便的安排,不能將崗位調整為勞動者明顯不能勝任的工作。
其次,第40條第3款中“訂立勞動合同的客觀情況發(fā)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協(xié)商無法達成一致”這是法定情形。“客觀情況”一般是指因不可抗力或企業(yè)條件發(fā)生變化等無法避免的情況,如企業(yè)轉移、被兼并、企業(yè)合并、企業(yè)資產轉移等,但絕不僅限于以上情況。企業(yè)引進新設備屬于客觀情況發(fā)生重大變化,但是這種客觀情況發(fā)生的變化還不足以導致合同履行的基礎喪失。而機械廠引進新設備并不必然導致勞動合同履行的基礎喪失,而是經過培訓之后,員工仍然能夠適應新設備,雖然陳某無法適應新設備,但是這并不客觀上就導致陳某與機械廠之間的勞動合同基礎的喪失。
再者,即使在客觀情況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用人單位也不能即時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也應該是在于勞動者協(xié)商不能達成一致的情況下才能夠解除與勞動者的勞動合同。所以,機械廠只能援引《勞動合同法》第40條第2款的規(guī)定,在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情形下解除與陳某的勞動合同。
所以,在現行的法律框架下,用人單位如果想與勞動者解除勞動關系,要嚴格遵守法律規(guī)定,這里的內涵是不僅在實體方面要符合法律關于解除勞動關系的實質要件的要求,而且在程序方面也要嚴格依照法律規(guī)定進行操作,否則就難以實現企業(yè)的人力資源優(yōu)化的目的,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二、結論
(一)陳某要求繼續(xù)履行勞動合同的請求能夠得到支持。
(二)機械廠如果要合法地解除與陳某的勞動關系,就要對陳某進行再次培訓或善意調崗,若陳某還不能勝任工作,則可以解除與陳某的勞動關系。
參考文獻:
[1]王燁宇勞動合同法實務操作與案例精解[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72
[2]喻術紅,張榮芳勞動合同法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117
[3]左祥琦用人單位勞動合同法操作實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73
法律案例論文篇2
政策性離婚案例的法律分析
摘 要:政策性離婚是現在我國社會上討論比較熱烈的一個社會現象。本文對政策性離婚的構成要件和其是否構成刑法上的犯罪均進行了詳細分析,并對問題的解決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議意見。
關鍵詞:政策性離婚;法律分析;解決辦法
政策性離婚是新國五條出臺后出現的新名詞,具體是指已婚夫妻為了享有買房優(yōu)惠政策而實行的假離婚,這一行為不僅給政策的實施造成了負面的影響,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政策性離婚是一個社會性的話題,今天我通過對一個典型的政策性離婚案例的法律分析,希望能夠以小見大,從而對這一現象提供一些解決方案。
一、案例概況
李強與杜梅是一對恩愛夫妻,杜梅在一家公司任要職,年薪頗豐,但丈夫李強的收入卻很低。二人原本共同購買了一套98平米的商品房,產權證的產權人為杜梅,夫婦倆的兒子李中樹已經戀愛三年,馬上面臨結婚。夫婦二人想購買經濟適用房,但又不符合購買經濟適用房的條件,于是二人商量通過假離婚、假結婚的方式購買經濟適用房。首先,李強與杜梅于2012年12月2日協(xié)議離婚,98平米的商品房歸杜梅所有。然后,李強與住在農村的杜梅母親陳菊登記結婚。之后李強與陳菊以夫妻名義申購了一套68平米的經濟適用房。購得經濟適用房后,李強與陳菊協(xié)議離婚,并與杜梅復婚。經鑒定,李強、杜梅通過此手段所購買的經濟適用房與商品房的差價為66萬元。(以上人名均為化名)
二、政策性離婚的概念
政策性離婚是指夫妻雙方通過假離婚等非常規(guī)方式來規(guī)避政策,以達到避稅、獲取優(yōu)惠房貸利率等目的。
三、政策性離婚出現的背景
由于中小城市快速上漲的房價引起了新一輪的炒房熱。一線城市因限購而剩余的投機資本進入人均收入更低、購房支付能力更弱的二三線以及中小型城市,此舉必將導致更大的社會與經濟風險。因此,新一輪的限購措施不可避免。為了避免二三線城市的炒房熱以及降低因為炒房而導致的社會與經濟風險,國務院于2013年2月20日提出了新的限購措施(稱為“新國五條”),“新國五條”出臺后,各地民政局門前辦理離婚手續(xù)的人一時之間排起了長龍。據媒體報道,僅貴州省10天內就有超過兩千多對夫妻辦理離婚手續(xù)。按照這一比例推算,“新國五條”實行期間至少有76500多對夫妻因為購房而進行政策性離婚。
四、政策性離婚的法律分析
(一)、政策性離婚的構成要件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政策性離婚的構成要件,政策性離婚的客體是購房優(yōu)惠政策;主體是已婚夫妻;客觀方面是已婚夫妻為了享有購房優(yōu)惠而實行的諸如假離婚的行為;主觀方面是已婚夫妻通過假離婚等的行為而達到獲得優(yōu)惠政策的目的。在該案例中,客體是購買經濟適用房的資格,主體是李強、杜梅夫婦二人,客觀方面是李杜二人進行了結婚,離婚再結婚的手段,主觀方面是李杜二人為了獲取購買經濟適用房的資格。
(二)、案例的法律分析
很多人看到案例后第一反應是李強、杜梅夫婦的行為構成了詐騙罪。原因如下:
1、從定罪來看,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取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
2、李強與杜梅隱瞞了購房真相。所謂隱瞞真相就是隱瞞客觀上存在的事實情況,既可以是隱瞞部分事實真相,也可以是隱瞞全部事實真相。行為人往往通過隱瞞真相的方法,使公私財物所有人、管理人陷入錯誤,從而“自愿”交付財物。在這個案例中,李強,杜梅家庭收入頗豐,還有商品房一套,本不具有申請購買經濟適用房的資格。但為了獲得此資格,李強、杜梅采取假離婚,假結婚的手段,向政府審批人員隱瞞了李強、杜梅才是真正的購房者、用房人的真相。
3、李強、杜梅的行為使市政府審批人員陷入認識錯誤,使其獲準購房,進而實現對經濟適用房的非法占有。李強,杜梅也因此獲得了本不應由其獲得的66萬差價。
4、李強、杜梅的行為使國家財產遭受到了巨額損失。經濟適用房的目的是為了照顧低收入家庭。李強、杜梅的行為使國家政策的目的落空,造成國家財產66萬的損失。
然而,經過了仔細分析之后,我認為李強、杜梅的行為僅構成民事侵權,并不構成詐騙罪。理由如下:
1、李強、杜梅的行為不屬于詐騙罪中的欺騙行為。從犯罪客觀方面來看,詐騙罪的客觀要件是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在這個案例中,李、杜二人的離婚自由、結婚自愿,其行為均遵循法律規(guī)定,從法律體系的一致性看,在民法中合法的行為在刑法中也不應被加以否定。況且李強申請經濟適用房的材料是完全合法的,根據《刑法》第266條①對詐騙罪的規(guī)定,所謂虛構事實、隱瞞真相應當是虛構并不存在的事實、隱瞞不符合條件的真相,如制作假的婚姻材料或者收入證明,但是在該案例中所涉及的婚姻關系皆為真實有效,因此并不符合詐騙行為的規(guī)定。
2、李強、杜梅并未從中取得不正當財務。從詐騙罪的侵犯的客體來看,詐騙罪的客體是公私財物所有權。李、杜所實施的行為不過是獲得一紙買房資格,買房資格并不等同于財物,因此資格不是詐騙罪的對象,不管是財物還是財產性利益,詐騙罪的犯罪對象都有明確的財產屬性。而本案中的資格作為行政許可,不可能是詐騙罪的對象,按照經濟適用房申領程序,在具備經適房申領資格后,還要由政府公開搖號,確定是否具備最終購買的權利,因此即便李強通過欺騙行為取得了申領資格,也不代表他必然最終可以購買房子,對于不確定的財產利益的預期,顯然不符合詐騙罪的對象,否則就是對罪刑法定的踐踏。
3、李強、杜梅主觀上不具備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的故意。從詐騙罪的主觀要件來看,詐騙罪為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財務的目的,李強、杜梅的目的是能夠為兒子購買住房節(jié)省開支,并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財務的目的,不符合詐騙罪的主觀要件。
4、強調李、杜二人有罪的是基于兩人獲得了66萬非法利益的情況,的確,經濟適用房與商品房之間存在著這樣的差價,但是根據經濟適用房的相關規(guī)定,購房者不能出租出售房屋,如果要出售的話,購房者首先要補齊差價才能出售,這就意味著在任何情況下,李、杜二人都不可能取得66萬的額外利益。
綜上所述,本案例討論的關鍵在于“受騙者是否基于錯誤認識處分財產”。在本案中,經適房資格審批部門實際上賦予李強的是申領資格,而能否抽簽取得購買資格,并不是確定無疑的,也不是申領后必然結果。因此,申領部門并沒有處分財產,有關部門賦予李強申領資格的行為本身并沒有必然導致財物與財產性利益的直接轉移。因此,我的觀點是政策性離婚的行為并不構成犯罪,僅構成民事侵權。
五、解決辦法
政策性離婚因其隱蔽性是很難查明的,本案例是由于其荒.唐的婚姻才被查出,還有許許多多的政策性離婚未被查明。所以我們要從源頭上查清,從而杜絕其發(fā)生。政策性離婚的出現是“新國五條”的實施,正是有了政策的實施,才出現了人們鉆空子的行為,所以國家需要更加完善房地產調控政策。
歸根結底,房價的過快上漲使投機分子有利可圖才會使房價的更加快速增長,才會最終導致政策性離婚的不斷出現,這就需要國家的政策來解決了,比如實行更為嚴格的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增加住房的有效供給,加快保障性安居房的建設,加強市場監(jiān)管,同時對于已查明的政策性離婚的行為者應責令其退換房子或補全差價。
總之,政策性離婚的出現有其必然的原因,房子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結,鉆政策的空子去實現它固然不合法理,但若以詐騙罪來處罰行為當事人卻顯得不合情理,國家更應該做的是從根本上解決其出現的根源,從而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安居樂業(yè)。(作者單位:吉林財經大學)
注釋:
① 《刑法》第266條:[詐騙罪]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