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政治論文怎么寫
新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生活的顯著提高,我國的新聞傳播事業(yè)迎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新聞政治論文,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新聞政治論文篇一
新聞自由在歐洲產(chǎn)生的政治文化背景探究
【摘 要】在古老的歐洲大地上,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甚至上千年民主制度的培育,新聞自由理論早已經(jīng)根深蒂固。在現(xiàn)代社會里,人們理所當然地把新聞自由歸于民主和人權范疇,然而當我們再回首,把新聞自由放在整個歐洲政治文化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就會發(fā)現(xiàn)新聞自由從歷史中走來也是一路步履蹣跚。本文作者試圖從四個不同時期,分別展示新聞自由在歐洲這塊土地上播種、生根、發(fā)芽、成長的曲折過程,分析一些思想巨人的政治學說對新聞自由的深刻影響,祈望新聞自由與民主的發(fā)展能夠相互促進,把人類帶向更加自由美好的明天。
【關鍵詞】新聞自由;歐洲政治文化;民主制度
【中圖分類號】 G210 【文獻標識碼】A
在古希臘時期的城邦政治生活中,新聞自由萌芽于理性和自由的論辯之中,成為人們民主生活的一種方式;在中世紀到資本主義前夜,它茍且于集權主義所主張的絕對權力內(nèi),新聞成為集權國家的統(tǒng)治工具,自由無從談起;在資產(chǎn)階級全面興起的時候,新聞自由又活躍在自由主義政治學說所建立起來的新聞法制中,成為“第四種權力”;到了現(xiàn)代資本主義時期,它有時像一個富有戰(zhàn)斗性的勇士,感召著千千萬萬的新聞從業(yè)人員以頑強的生命力、堅韌的毅力、敏銳的目光、無私的胸懷去深切關懷著整個社會。有時又像一個道貌岸然的衛(wèi)道士,“自由”的旗號下隱藏的是金錢驅使、低級趣味和冷漠的良心。
在歐洲,新聞自由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在漫長的發(fā)展歲月里,它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曲折坎坷,成為今天的模樣,一方面是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另一方面一大批思想巨人的政治學說對其起到了引領作用。我們在研究歐洲新聞自由發(fā)展的時候,不能不考察以相關思想家學說為引領的政治文化背景。
在歐洲一直盛行辯論之風,這是由其社會發(fā)展的條件和文化傳統(tǒng)所決定的。“言論自由”在哪里是一個爭論千古的主題,這對新聞自由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有著不容忽視的歷史影響。
一、崇尚理性和自由論辯――古希臘時期
古希臘文化被公認為歐洲文明的源頭。古希臘的社會生活具有民主、平等的特點,這集中的反映在當時的城邦國家中,如雅典、阿布德拉、米利都等,其中雅典的民主最為發(fā)達,成為奴隸制民主的典范。
雅典是公民國家,其國家制度的基礎是高度的直接民主,城邦的全體公民都可以參加國家的政治生活。如公民大會是雅典的最高權力機關,凡年滿二十歲的男性公民都可以參加。在公民大會上,與會者自由發(fā)言,每個雅典公民都有權對現(xiàn)行政策和任何公職人員進行評議,提出意見。[1]公元前五世紀的雅典公民熱衷于辯論政治問題,他們認為參與公共事務是公民的天賦職責。城邦開展的一切活動都依靠公民的積極合作,而這些合作的前提在于對政策的各個方面進行自由而充分的辯論。著名的古希臘政治家伯利克里曾說:“在我們看來,行動的巨大障礙不是辯論,而是缺乏那種為行動做準備而進行辯論所能獲得的知識。”[2]
由此可見,雅典人的生活信條之一就是“辯論”,并且認為辯論是制定公共措施和推行這些措施的最好方法。薩拜因在《政治學說史》一書中將雅典人的力量概括為“關于一個自由國家中的自由公民身份的設想”[3]。在這個城邦里,至高無上的是法律而不是統(tǒng)治者,法律之所以具有約束力是因為它公正。公民的自由在于它能夠充分了解情況、自由辯論和做出貢獻,這種身份的依據(jù)不是地位和財富,而是才能和品德。這種自由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人人充分運用、發(fā)揮其才智和能力的共同生活。在雅典人眼里,自由和法制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也是城邦政治的獨特之處,是其獲得成功的法寶。
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這種自由討論、自由參與政治氛圍的存在,使雅典一度在奴隸制城邦國家中最為強盛,成為古希臘的民主典范和思想文化藝術中心。
經(jīng)過近兩個世紀的全盛發(fā)展,到公元前五世紀后半葉,雅典走向衰落,而此時其政治哲學卻全面發(fā)達起來。涌現(xiàn)出一批哲學家、思想家,其中不能不提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前496-前399),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他提倡以討論的方式發(fā)現(xiàn)真理、接近真理。在他看來,一切通行的觀念,都應該通過理性的裁決,討論任何問題不應該有先入之見,對事物做出判斷時不要唯權威是從,也不應以多數(shù)人的意見為標準。他主張個人良心的權力絕對不可剝奪,其權威在一切法律之上,在任何壓制下,甚至被處死,良心都不影響任何權威屈服。他堅信自由討論和批評是社會前進的動力。這是古希臘關于言論、思想自由最早的火花。繼蘇格拉底之后,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將其學說進一步發(fā)揮,都提倡個人有反對公共權威的權利,有獨立思考、闡發(fā)己見的權利。
柏拉圖(前427-前347),蘇格拉底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他贊同希臘人樸素的自由信念,認為政府最終依靠的是說服而不是強迫,國家各種制度的存在,是為了發(fā)揮說服而不是強制作用;政治體制絕不是天生高貴的宙斯才能夠理解的神秘事物。公民的自由在于具有推理能力,能夠不受約束的說服人和被人說服。顯然,這種關于政府的“說服作用”和個人的“說服”、“推理”能力的主張具有濃厚的民主意識。
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臘社會科學集大成者。他認為人是有理性的動物,具有良知,有從善的本性,只要把人的這些秉性發(fā)揮出來,人就可以達到至善的境界,所以應該讓人自由發(fā)揮。他確信,人民擁有相當大的權力,而且由于存在人民行使其權利的可能性,統(tǒng)治階級必須接受約束。而在制定法律方面,人民的集體智慧比即使是最聰明的立法者也遠為優(yōu)秀。[4]古希臘文化對后來歐洲文明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其關于自由辯論、公民獨立的理性思考及參與政治生活的權力、政府與公民關系等方面的政治學說,曾經(jīng)對以后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資產(chǎn)階級革命、資本主義發(fā)展等時期爭取言論、出版和新聞自由的斗爭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源泉。可以說古希臘學說是滋養(yǎng)新聞自由的第一滴乳汁。
二、新聞是統(tǒng)治者的工具――中世紀到資本主義前夜
古希臘公元前二世紀被羅馬帝國攻陷而變?yōu)楹笳叩囊粋€行省。其后的二三百年時間里,希臘的民主思想繼續(xù)對羅馬的共和制發(fā)生著積極的影響。三世紀開始情況發(fā)生了變化。306年,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定基督教為國教。從此羅馬教皇和他的大主教們開始利用教統(tǒng)的絕對權威壓制各種追求真理的政治學說。教會自詡為基督啟示的受托者,宣稱教會作為世人的向導,對于人類的靈魂負有責任,為此必須全力保護教義的純潔,以使教徒接受基督的絕對真理,而免受世俗說教的侵蝕。換言之,教會反對其教義以外的一切思想文化傳播。
基督教義得到統(tǒng)治者的普遍承認和推行,是因為神權可以使專制合理化。君士坦丁大帝和后來的歐洲各王朝無不借此宣揚“君權神授”,積極參與鎮(zhèn)壓言論自由,號稱國家有統(tǒng)治思想文化的絕對權力。古希臘及早期羅馬盛行的理性原則遭到了嚴重摧殘,歐洲進入黑暗的中世紀。
與此相適應的政治學說從整體上看是一種集權主義理論,其核心是人與社會(國家)的關系,即人本身是無足輕重的,只有成為社會的一員,才能發(fā)揮其全部的潛在力量;只有通過社會,個人才能實現(xiàn)其目的,所以社會遠比個人重要,個人的言論、思考、行為都應該服從社會的需要。進而引申出這樣的命題:社會的最高組織形式是國家,其價值是至高無上的,國家本身就是目的。
黑格爾、特雷契克都是主張這種“絕對權力”理論的思想家。
法國哲學家黑格爾是現(xiàn)代集權主義政治學說的代表,他說:“國家是理智本身。這是由于國家是個人意志的體現(xiàn)。……在國家中,自由可以獲得最大限度的權利,同時國家本身就是目的,這就使它具有對于個別公民的最大權力,公民的最高義務就是做國家的成員。”[5]具體到公眾通訊和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方面,黑格爾反對所有人都應當參與國家事務。在他看來,個人應該被告知和關心公共問題,只是在作為某一階級、集團或組織成員,而不是作為國家成員的時候。自由意味著個人有自由知道他是不自由的,知道其行動決定于歷史、社會,尤其是“絕對觀念”,而國家就是絕對觀念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
黑格爾的上述觀點在德國哲學家、歷史學家特雷契克那里得到了更充分的發(fā)展。特雷契克認為,真正的自由是國家統(tǒng)治下的,而非不受國家約束的。多數(shù)人的自由既不能保證政治自由,也不能保證社會自由,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重要的乃是國家的自由,具體到每一時期,就是政府的自由。
歐洲國家在歷史上大都依據(jù)這些學說建立過嚴格的限制言論、出版自由的法律。按照這種理論,既然真理只掌握在君王或少數(shù)統(tǒng)治者的手中,那么新聞的作用就是自上而下的,是一種把統(tǒng)治者認為公眾應當知道的事情和公眾應當支持的政策報道給公眾的工具。新聞成了君王和統(tǒng)治者的喉舌,而沒有任何傳播的自由,公民的知曉權、言論自由權以及對國家生活的監(jiān)督權也就被無情的剝奪了。集權主義學說是專制的福音,由此建立起來的新聞法規(guī)猶如巨大的黑色幕布籠罩在中世紀的上空。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保障新聞自由為主的歐洲近現(xiàn)代新聞史也即將登臺,并將大放異彩,一批新時代的思想家為此播下了光明的種子。
三、新聞自由,第四種權力――資產(chǎn)階級全面興起時期
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英法等國先后發(fā)生資產(chǎn)階級革命,從而宣告這個階級開始成為近代歷史舞臺上的主導力量。成長中的資產(chǎn)階級要求限制君王、政府的權力及貴族的特權。資本主義經(jīng)濟與中世紀關于身份和“國家安全”的概念水火不容。自由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來自經(jīng)濟上的自由主義,其基礎是自由契約,因此“不論教會還是國家都不準過問一個在積累財富的社會集團在道德上的好壞,這一集團正在忙于供應人們的需要。”[6]
約翰・洛克(1632-1704年),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是自由資本主義的偉大辯士,他建立了“人民主權學說”,認為權力的重心在于人民的意志,政府不過是受委托的辦事人,人民賦予其權力,同時也可以撤回。他反復強調,人民以理性的方式把自己的個人權力交給了國家以換取國家的保障,所以國家必須承認和維護人民的天賦權力。他的政治哲學深刻影響了西方的自由主義者,并成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思想源泉之一。
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使自由主義理論廣泛傳播,從而將中世紀以來集權主義確立的人與神及其化身君王的關系重又顛倒過來。不需要借助超自然的力量,人們依靠自身的理性就能夠在面對矛盾的時候分辨真?zhèn)?、善惡,所以弘揚人類理性使其自由發(fā)展才是目的。這是對古希臘民主思想的遙相呼應,但已經(jīng)不再是簡單的回歸。如果說古希臘僅僅將“理性”看作城邦公民(奴隸、外邦人都不是公民)的稟賦,那么這個時期的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則已經(jīng)將他普及到所有人,變成自由、平等、博愛的權利理想。
確認了個人的重要性,尋求真理就成為人類不可讓渡的天賦權利,因此宗教、言論、新聞自由的提出就成為一種必然。
約翰・彌爾頓(1608-1674年),英國政治家、詩人。1642年,英國制定了明細的《出版物檢察法》,對宗教、文學、哲學、新聞等各類印刷品實行嚴格的事先檢查,彌爾頓對此深惡痛絕,多次撰文予以抨擊。1644年,他發(fā)表了《論出版自由》,點燃了言論、出版自由的思想火炬。他認為,要用理性去辨別真理和謬誤,人們就必須不受限制的了解別人的觀點和思想,只要讓真理參加“自由而公開”的斗爭,真理本身就具有戰(zhàn)勝謬誤的無與倫比的力量。他說,“根據(jù)良心作自由的討論,這才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7]彌爾頓關于言論、出版自由的思想在當時并沒有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但是在后來歐洲國家爭取新聞自由的斗爭中卻廣泛傳播,進而形成了“意見的自由市場”和“自我修正”等重要觀念,即讓所有意欲表達的人都自由的表達其思想,真實、正確的思想在論辯中會保留下來,虛假、錯誤的思想會被克服,政府不應對意見的交流、討論橫加干涉。即便謬誤可能一時占上風,但真理在與之斗爭的過程中汲取力量將取得最終的勝利。
深深影響了新聞自由事業(yè)的還有約翰.密爾、洛克、盧梭、孟德斯鳩、羅伯斯庇爾等人的政治學說,這些著名的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從根本上把集權主義學說關于人與國家的關系顛倒了過來。這一時期,針對歷史久遠的專制勢力,新聞領域全面接受了自由主義的政治學說,首先調整了政府與新聞的關系:限制前者,保護后者。這種做法極大的促進了新聞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使其迅速地成為“第四種權力”。公民的言論自由通過新聞事業(yè)得到了比較充分的實現(xiàn),但后來,尤其是現(xiàn)代社會,隨著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思想家們又開始關注新聞領域的另一個方面:新聞與公共關系,他們力圖使新聞事業(yè)在保持避免政府干涉的獨立性的同時,還要擔當起對公眾的社會責任,不能濫用新聞自由,不能危害公眾的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四、履行職能才有自由――現(xiàn)代資本主義時期
當代歐洲社會的價值觀念、民族精神以及豐富的物質基礎為其“新聞自由”賦予了特定的含義,這就是在新聞活動中體現(xiàn)人的意志。在這種自由主義原則的保障下,歐洲新聞事業(yè)擺脫了政府或官方的過多干涉,18世紀末飛速發(fā)展,經(jīng)過19世紀的全面成長,到20世紀初已經(jīng)形成了現(xiàn)代規(guī)模的大眾傳播事業(yè)。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當代歐洲社會的“新聞自由”:一方面,在“新聞自由”精神的感召下,新聞從業(yè)人員生命力頑強,意志堅定、目光敏銳,以超越個人私利的胸懷深切關懷著整個社會。歐洲新聞界不乏這樣的優(yōu)秀分子,他們身負社會責任,不顧艱難險阻去追尋新聞,即使受到外力的脅迫也絕不后退。哪怕是暴利的實施也不能摧毀他們追求自由的堅定意志。道德、尊嚴、忠誠、敬業(yè)精神在這里得到升華。他們的努力使“新聞自由”對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和個人權利的保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新聞自由”旗號的掩護下,道德的失落導致新聞活動走向異化。新聞媒體為了追求轟動效應,過分渲染,小題大做,甚至操縱輿論,把新聞活動演繹得丑態(tài)百出。最典型的就是震驚全球的英國王妃戴安娜魂斷巴黎,風華正茂的戴妃成為“新聞自由”的犧牲品。此外,媒體的公信力下降導致它的社會功能退化,對民主政治的推動力減少,甚至起阻礙作用,很多弊端暴露無遺。
從19世紀末開始,媒體由社會輿論機關逐漸演變?yōu)橛缘纳虡I(yè)機構,新聞自由成了經(jīng)營者的盈利自由。為了吸引受眾,媒體拼命挖掘“社會新聞”,為了出奇制勝,努力搶“獨家新聞”,不惜破壞社會公德,誹謗他人名譽,侵犯個人隱私。
上述傾向讓人們提出質疑:新聞的職責是監(jiān)督“民治”政府,那么新聞本身是否應該受到監(jiān)督呢?如果是,該受誰的監(jiān)督呢?政府的專制傾向可以通過司法和輿論監(jiān)督來避免,而新聞事業(yè)的壟斷和墮落是否也該受到政府和司法力量的調整和限制呢?
關于這些問題,我們在美國找到了答案。1947年,美國赫金斯委員會(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在《一個自由和負責的報紙》的報告中,提出了新聞事業(yè)的“社會責任論”。它的核心是新聞自由是有條件的,既要擔負并完成其社會責任,又不能以破壞他人或機構的合法權利和自由為代價。必須以“社會責任”為規(guī)范,報道新聞必須真實、公正、對社會有意義。為實現(xiàn)這種理想,赫金斯委員會建議政府在某些方面可以制定法規(guī),借以保證媒體實現(xiàn)其職責與功能。在英國,媒體揭露壞人壞事的作用也被認為是極其重要的,英國高等法院法官勞頓勛爵曾經(jīng)說:“揭露欺騙行為和丑陋是媒體的職責之一。”英國法律也不允許媒體有誹謗性的報道,但時規(guī)定在某些場合為了公共利益,某些言論可以免于誹謗訴訟的危險,這是法律賦予新聞的特許權。
原本自由主義主張全面的放任自由,新聞也要體現(xiàn)自由的公平競爭。立法機關不得限制新聞自由。但是針對商品化傾向帶來的“新聞自由”危機,“社會責任”理論在肯定自由主義原則的同時,指出傳統(tǒng)觀念的“新聞自由”是一種消極的,即免于干涉的自由。而現(xiàn)代新聞自由觀念不僅是消極的,而且是要有積極內(nèi)容的,即新聞自由應該做些什么,這樣的“新聞自由”才不至于名存實亡,或走向另一個反面。這就是說“社會責任”理論暗示,新聞事業(yè)應該首先承認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服務社會,同時暗示政府、司法機構對新聞應給予必要的干預。國家在大眾傳播事業(yè)中應采取立法手段積極擔負起拓展道路,維護秩序,保持道路暢通的責任。“社會責任”理論也已經(jīng)被歐洲國家普遍接受,在繼續(xù)拓展新聞自由范圍的同時,其立法機關也陸續(xù)制定了新聞法、記者法、反獨占法等一系列有關法規(guī),以保障新聞自由全面、健康地發(fā)展。
五、結語
歐洲新聞自由在歷史中走過的每一個階段都有著深厚的政治文化背景作為依托。自古希臘、文藝復興、啟蒙運動、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至今,一批又一批思想家從不同角度闡發(fā)了挖掘人的理性,尊重人的價值,維護言論表達、意見交流自由的光輝思想,形成了一個無比豐富的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新聞自由的思想庫,在西方新聞事業(yè)初具規(guī)模的時候,讓新興資產(chǎn)階級以它為武器,迅速摧毀了專制集權的新聞制度,建立起比較進步、民主、自由的新聞傳播秩序,進而又依據(jù)民主的政治學說,對新聞事業(yè)實行法治,保障了公民的新聞自由權。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歐洲民主、進步的政治學說和新聞法制理論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在新聞改革、新聞立法舉步不前的時候,打破時空的局限,對這些思想財富進行認真的學習、剖析和借鑒,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施治生、沈永興著,《民主的歷史演變》,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9頁
[2][美]薩拜因著,《政治學說史》,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50頁
[3]同上,第54頁
[4]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商務印書館,1981年,第7頁
[5]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174、261頁
[6][美]韋爾伯・施拉姆著,《報刊的四種理論》,新華出版社,1980年版,第48頁
[7][英]約翰・彌爾頓著,《論出版自由》,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28頁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新聞政治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