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必修3項脊軒志教案
高中語文教材的《項脊軒志》是明代古文家歸有光的代表作。為了幫助語文教師編寫好此課的教案,下面學習啦小編整理了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3項脊軒志教案以供大家閱讀。
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3項脊軒志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
1. 了解明代散文概況,唐宋派及歸有光。
2. 學習本文結構嚴謹,文脈貫通的特點。文章以項脊軒為線索,借家庭瑣事,表達人亡物在,三世變遷的感慨。
〈二〉能力訓練
1. 學習作者善于選取富于特征意義的細節(jié)來表達深摯的感情。
2. 積累文言實詞,分析常見的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
〈三〉德育滲透
感受親情美,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情商。
[重點難點]
1. 重點是掌握文言字、詞、句。
2. 難點是本文取材和結構的方法。
[學法引導]
1. 有感情地誦讀,疏通文意。
2. 分析細節(jié)描寫,感受事細而情深。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
1. 介紹作者及唐宋派。
2. 檢查預習,讀準字音, 疏通文意。
〈二〉
1. 導入新課
打一謎語,謎面是“衣錦還鄉(xiāng)”,請問謎底是什么?歸有光。
歸有光,明代著名的古文家,明朝“唐宋派”中成就最高者,被譽為“明文第一”,時人稱他為“今之歐陽修”。他命運多舛,8歲喪母,仕途不順,35歲中舉人,八考進士不第,60歲才中進士。他的散文多寫日常生活和家庭瑣事,感情真摯自然,語言樸素流暢,細節(jié)真實生動?!安皇碌褡炼杂酗L味”。
姚鼎認為,歸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元明兩代除歸氏別無他人,并把它視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間的一座橋梁。
2. 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代的一個主要的文學流派,以明中葉的唐順之、茅坤和歸有光為代表。他們反對前、后七子的擬古文主義文風,極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稱為“唐宋派”。
唐宋派既推尊先秦兩漢文的傳統(tǒng)地位,又承認唐宋文的繼承和發(fā)展,提倡學習唐宋文,易詰屈聱牙為文從字順,同時針對復古派的摹擬剽竊,提出“直抒胸臆”的創(chuàng)作主張,重視在文章中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他們的主張和創(chuàng)作對清代的桐城派影響很大。
3. 教師范讀
4. 讀準字音
滲漉(shèn lù) 修葺(qì) 欄楯(shǔn) 偃仰(yǎn)
啄食(zhuó) 異爨(cuàn) 老嫗(yù) 迨(dài)
呱呱而泣(gū) 象笏(hù) 長號(háo) 妣(bǐ)
扃牖(jiōng yǒu) 垣墻(yuán) 棲息(qī) 闔門(hé)
5.串講翻譯
這個過程應以學生活動為主,老師規(guī)范答案。
雨澤下注 下:向下,名詞作狀語。
垣墻__ 垣墻:院子四周砌上圍墻,名詞活用作動詞。
迨諸父異爨 迨:及、等到。爨:灶。
東犬西吠 西:對著西邊,名詞作狀語。
凡再變矣 再:兩次。
先大母婢也 先:已經死去的。
而母立于茲 而:你。
大母過余曰 過:探望。
久不見若影 若:你。
比去,以手闔門 比:等到。闔:關門。
軒凡四遭火 凡:共。
吾妻來歸 歸:舊指女子出嫁。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親自,名詞作狀語。
6. 練習
完成課后作業(yè)題二。
第二課時
〈一〉 明確目標
1. 分析結構。
2. 分析細節(jié)描寫。
〈二〉 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 文中第2段是過渡段,承上啟下,點明前文“多可喜”,“亦多可悲”引起下文。請大家在文中找出“喜”的內容和“悲”的內容。
喜:小軒之變,小軒之趣。
悲:諸父異爨、憶先妣、憶大母、四遭火、悼亡妻。
2. 有人認為,這篇文章“事細而情深“,請對修繕后的項脊軒作鑒賞分析。
一間本來破陋不堪的老屋,經過修葺,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可喜可愛的景象,確實像一幅富有詩意的圖畫。在這幅畫面上,有竹有蘭,月白風清,桂影珊珊。然而,給予人最突出的印象,還是幽靜。它突出“靜”的境界,但又不是死一般的沉寂,依然富有生機,常常從動態(tài)中顯示靜境。如:“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币馑际钦f,遠處自然界的一切音響都清晰可聞,可小屋的庭階顯得特別的寂靜。南朝梁代詩人王籍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名句,這是兩句頗含哲理意味的詩,蟬與鳥的音響非但不顯噪雜,反而使得“林愈靜”而“山更幽”。萬籟的有聲,同樣會更顯得庭階的無聲;由于庭階的無聲,才得以顯現萬籟的有聲。這里的有聲與無聲正構成辯證關系。再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毙▲B來啄食的行為,本是動態(tài),但“人至不去”,則從動態(tài)中顯示了靜境。這就是用一件細小的生活現象,把“靜”具體化、形象化了,進一步把環(huán)境靜化了。那么生活在這樣環(huán)境里的主人公該是怎樣的性格呢?“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辯人。”關上窗戶,刻苦攻讀,久而久之,能憑著腳步聲來判斷往來的行人。這一件事就把他好靜、安詳、勤學、深思的性格和行為活現紙上。“能以足音辯人”,是由長期的“扃牖而居”的寧靜生活養(yǎng)成的,這既寫了人,又寫了環(huán)境。這里,環(huán)境與性格得到高度的統(tǒng)一,而高度的和諧就是美!
3. 請對文中回憶母親、祖母等細節(jié)作鑒賞分析。
寫到“可悲”的物境,總是容易勾起對“可悲”人事的聯想、回憶,這就很自然地過渡到了母親、祖母和妻子的懷念。作者在抒寫這種思親之情的時候,善于選取富于特征意義的細節(jié),以多樣的表現方法,賦予這些本來極為平常的生活細節(jié)以極不平常的意義。寫母親,只再現了當年她扣門扉問饑寒的情景,以表現母親的慈愛心腸。寫祖母,則只抓住贈“象笏”這件事,以表現祖母的關懷以及對未來的期望。在寫到亡妻時,并不直接說如何思念她,只說:“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辫凌藰浔緛硎菬o思想感情的靜物,但把它種植時間與妻子逝世之年聯系起來,移情于物;在“亭亭如蓋”四個字的前面加上“今已”這個時間詞,表明時光在推移,靜物也顯示著動態(tài)。樹長,人亡!物是,人非!光陰易逝,情意難忘。由于想念人而觸及與人有一定關系的物,便更增添了對人的思念;再由對物的聯想,又引發(fā)對往事的傷懷。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進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說樹在生長,不說人在思念,它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則是: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
同樣的是表現懷念親人的感情,因為被懷念者的身份及當時環(huán)境的不同,這種感情的內涵及其表達方式就各不一樣。作者幼年喪母,今天表現對母親的懷念,重在說明母愛難忘,于是借“老嫗”(也就是他乳母)之口,再現母親昔日的慈祥音容,結果是“語未畢,余泣,嫗亦泣”,話還沒說完就流起淚來。寫祖母,重在說明對遺教的不忘,作者把祖母當時對自己的殷切期望,同今天自己對前途命運的憂慮交織起來,百感交集,以至于“長號不禁”,放聲大哭起來。寫亡妻,重在表明恩愛難忘,一往情深,感情表現得既深沉而又含蓄,流露出一種物在人亡的感傷。作者對這些人物的描寫是十分的入理的。主人公十五歲來軒中讀書,八歲時已經喪母,所以寫母親是通過老乳母的轉述。祖母來軒中贈象笏,是在作者童年,所以采用回憶的筆法。至于寫妻子的那些文字,則既是出自他們共同生活的描述,又是出自作者的追憶。
作者筆下的這些事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它們卻是作者感受很深、歷久不忘的,又是讀者平常熟視,但只有感覺而不怎么認識的,一經作者真切再現,便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所以題材盡管細小,卻很能打動人心。“事細而情深”,構成了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看了高二語文必修3項脊軒志教案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