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精品沙发,日韩在线精品视频,亚洲Av每日更新在线观看,亚洲国产另类一区在线5

<pre id="hdphd"></pre>

  • <div id="hdphd"><small id="hdphd"></small></div>
      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初中學習方法 > 初一學習方法 > 七年級地理 > 七年級地理下冊的教案

      七年級地理下冊的教案

      時間: 妙純901 分享

      七年級地理下冊的教案

        學習和運用教學設計的原理與技術,是促使教學工作科學化的有效途徑。這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七年級地理下冊的教案,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七年級地理下冊的教案(一)

        第六章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二節(jié) 人文環(huán)境
        亞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第一課時)
        【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本節(jié)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區(qū)域人文環(huán)境的第一節(jié),因此教與學的活動應重視對學生學習,以及對分析區(qū)域人文環(huán)境主要方法的指導。本節(jié)內容共分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樣的地域文化”、“經濟發(fā)展的差異”,主要體現的是區(qū)域之間“差異”,因此在設計教與學活動內容時應抓住“差異”這個核心去設計。
        本節(jié)安排2課時教學,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體驗亞洲人口與其他大洲的差異和亞洲內部地域文化的差異,為下面的學習奠定基礎。第二課時著重讓學生學會分析差異的原因,理解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2.學生情況分析:人地關系是當前的熱點問題,地域文化對于好動又好奇的初一學生來說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時學生通過其生活環(huán)境、媒體報道、互聯網等途徑對這些內容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對人口所引發(fā)的問題以及各地區(qū)文化與當地的自然條件、民族習俗等關系還沒有進行過系統的、深層次的思考,而且是初次學習區(qū)域地理的人文環(huán)境。3.課程資源分析:本區(qū)地處長江中下游區(qū),也是人類文明發(fā)祥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已體現出本區(qū)的文化內涵,學生對其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另外班級里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背景,媒體上精彩紛呈的地域文化報道等都是我們可直接利用的教學資源。
        【教學構思】
        1.從改變教學目標的表述形式入手,滲透素質教育新理念長期以來,傳統的地理教學目標是以基于認知的“雙基”為主宰,學生的情意發(fā)展、學習過程的體驗及方法的學習被嚴重忽略。地理新課標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方面整合的目標全面刷新了傳統的以“雙基”為主的教學目的,為地理學科的全面育人指明了正確方向。
        2.從“體驗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出發(fā),組織編制教學內容
        傳統的地理教學將地理課程視為學校的一門課,以教師、課堂、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被強化,使地理課堂變得封閉、孤立,使之與活生生的大自然和豐富多彩的人文世界日益疏遠,使學習者難以感知地理的魅力,難以體悟地理的價值。而地理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系,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地理課”,為此我設計了二個課前準備活動:一是將P11活動2設計成游戲方案;二是由同學自由組合,以藝術家、人類學家、文化學者、建筑學家、服裝設計師等身份組建考察團,在網上模擬“南中國海──地中海”這條線路去考察,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并選取最感興趣的內容,以獨特的方式表現出來。目的是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地理與現實生活的息息相關,由此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強烈內需和創(chuàng)造力。
        3.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入手,設計教學活動地理新課標大力倡導自主、探究、體驗、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創(chuàng)造及協作精神,教師由課堂的主宰者轉變?yōu)閹熒椭C互動的引導者,即學習共同體中“平等的首席”,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必要的學習策略,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fā)學生的情趣動機,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求索反思。為此我安排了本節(jié)課的教與學活動:①課前準備?、谟螒颉①|疑、問題整合 ③表演?、芊此?br/>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讀圖、計算,了解世界和亞洲人口總數、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長率與人口凈增加數間的關系,理解人口過多所帶來的資源和環(huán)境問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2.通過活動了解亞洲多樣的地域文化特點,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資料的方法。
        3.通過游戲和網上考察,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將座位安排成馬蹄形,以便開展學習活動。
        2.自由組建學習共同體,進行游戲和考察活動。
        3.游戲、質疑、整合問題。
        4.表演、反思。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通過教與學活動,使學生在考察、游戲、問題解決、反思的過程中感悟到亞洲人口對資源和環(huán)境所產生的壓力,體驗到亞洲多樣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藝術鑒賞力。
        2.通過游戲、網上考察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學會傾聽和欣賞別人,學會從分歧中尊重別人,從而提高人文素養(yǎng)。
        二、教學重難點及處理
        重點:“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樣的地域文化”。
        難點:理解眾多的人口對資源和環(huán)境所造成的壓力,理解自然環(huán)境與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
        重難點突破:通過課前考察、游戲、合作、直觀的資料感悟體驗。
        三、教學方法體驗、反思教學方法。
        四、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 教學提示與建議
      [復習提問]1、亞洲的地形有何特點?
      2、地形如何制約河流的流向?
      3、亞洲的氣候具有什么特征?
      [導入新課]在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之下,亞洲的人們怎樣生活呢?
      [顯示]亞洲不同地區(qū)民族服飾
      [猜一猜]根據第一節(jié)所學習的亞洲自然環(huán)境的特征猜一猜它們分別分布在亞洲的哪些區(qū)域?
      [講解]服飾為單一薄裙———分布在亞洲南部、東南部的熱帶地區(qū);
      服飾為白色裹物———分布在太陽輻射強烈的西亞地區(qū);
      服飾為各式長袍—分布在氣溫年較差大內陸地區(qū)(上身袖管穿脫方便);
      服飾為皮衣皮靴———分布在寒冷的亞洲北部。
      [小結]很顯然人文環(huán)境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自然環(huán)境深深地影響著人文環(huán)境。
      [解說]人文環(huán)境常指人口、經濟、城市、建筑、文化、藝術、風俗習慣等。
      [承轉]首先我們來看一看亞洲的人口情況,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有關人口的一些情況,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從哪些方面來了解人口狀況的?比如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關系?人口密度是怎么計算的?世界上哪些地區(qū)人口特別稠密?
      [讀圖]6。13“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和圖6。14“2000年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
      [提問]1、2000年世界總人口數是多少?(60。55億)
      2、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總數是多少?(12。95億)
      3、目前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幾個?(10個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日本、尼日利亞)其中亞洲有幾個?(6個)分別是哪些國家?(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
      [活動]1、按人口數多少,給各大洲排隊(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
      2、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低,各大洲排隊(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州、北美洲、歐洲)
      3、按1995----200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世界平均為1。3%),計算2001年亞洲的凈增人口數和世界凈增人口數;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亞洲?
      [提示]2000年世界人口總數х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世界凈增人口數(60。55億*1。3%=0。79億),所以2001年世界凈增人口0。79億,而亞洲2000年人口總數36。8億*1。4%=0。52億,所以每增加100人中有66人在亞洲(0。52/0。79*100=66)。
      [小結]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板書]一、亞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提問]1、我們剛才用了哪些方法說明亞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亞洲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自然增長率)
      2、我們還能想想其他方法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嗎?(亞洲的人口密度)
      [討論]分組討論亞洲的這些國家人口為什么這么多?(從氣候、地形、歷史、經濟角度分析)
      [討論]亞洲這么多人口對資源和環(huán)境會產生什么影響?
      [展示材料]人口擁擠、開墾山坡、水土流失、莊稼枯萎等。
      [小結]人口過多會導致資源不夠用,從而又轉化為對環(huán)境產生很大的壓力,甚至對環(huán)境產生破壞作用,還會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人是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同時又是資源的消費者,只有處理好這兩者的辨證關系,人類社會才會順利進步。(即要理解“兩只手”和“一只口”的關系)
      [閱讀]材料“亞洲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
      [填圖]根據閱讀材料按因果關系填入框圖中
      A、要求增產糧食B、開墾坡地和干旱地帶
      C、糧食產量下降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惡性循環(huán)F、土壤肥力下降
      [思考]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怎樣才能進入良性循環(huán)呢?
      [提示]造成這種惡性循環(huán)的根本問題是人口的過快增長,解決途徑包括控制人口增長和依靠科學技術等。
      [繪圖]學生繪制良性循環(huán)圖
      [活動]以“亞洲人口、資源、環(huán)境委員會主席”的身份,組織小組討論對亞洲人口發(fā)展的建議,站在全球角度,體驗人口問題的緊迫性,并推選代表發(fā)言。
      反饋練習:課課練8—10頁
      課后作業(yè):1、請大家交流收集的材料,寫一篇關于“由于人口眾多對資源和環(huán)境造成巨大壓力的小論文。
      2、搜集有關亞洲各地區(qū)的建筑、服飾、音樂、舞蹈等圖片、資料。
        反思
        教師點評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興趣、投入程度、合作態(tài)度、探索精神等,引導學生從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質疑,將學生的問題整合到分析地域文化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中,為激勵學生課外探究和下節(jié)課學習做好鋪墊
        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學得最好的過程、最喜歡的環(huán)節(jié)和收獲最大是什么?學生自由質疑
        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體驗成功的快樂,增強學習的信心

        七年級地理下冊的教案(二)

        第六章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二節(jié) 人文環(huán)境
        多樣的地域文化(第二課時)
        課程標準: 1、讓學生了解亞洲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地域文化。
        2、讀圖說出世界三個人類文明發(fā)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3、使學生知道各地區(qū)的文化都與當地的自然條件、民族風俗有密切的聯系。
        4、知道亞洲各國經濟發(fā)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
        5、了解三類產業(yè)的劃分。
        教學重點:1、亞洲多樣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差異的自然條件和民族風俗。
        3、亞洲各國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學難點:1、亞洲多樣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差異的自然條件和民族風俗。
        3、亞洲各國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學方法:討論法、談話法、讀圖分析法、活動法
      師生活動 教學提示與建議
      [多媒體]景觀圖P13圖6.17學生觀察5秒鐘后遮蔽并多次重復提問:看到了什么?
      [小結]人、帳篷、駱駝;人穿長袍、帳篷在沙漠上、駱駝是單峰駝。
      [提問]人為什么穿長袍、為什么居住帳篷、人們如何生存、此地在哪里、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如何?
      [歸納]沙特阿拉伯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qū),終年炎熱干旱。由于氣溫很高,他們身著寬大的袍子,便于散熱。干旱的草場適于發(fā)展畜牧業(yè)。牧人們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們需要居住帳篷。
      [講述]分析一幅圖,要觀察人們的服飾、居住環(huán)境、交通工具、生活方式等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有這些特點?
      [教師出示]與當地的自然條件有什么聯系?
      [探究]將全班分成四個小組,討論13頁圖6。17的2——6幅圖所反映的當地文化狀況,選代表發(fā)言。
      [活動]完成14頁活動1
      [承轉]由此可見,各地區(qū)的文化都與當地的自然條件、民族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有些自然環(huán)境適宜的地方,就成為了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
      [閱讀]材料“亞洲的三個人類文明發(fā)祥地”
      [提問]有哪三個人類文明發(fā)祥地?
      [回答]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兩河流域)地區(qū)。
      [提問]這三個地區(qū)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共同之處?
      [讀圖]分析三地區(qū)氣溫、降水、地形和土壤,進而說明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密切關系。
      [小結]都位于北半球溫帶的南部、亞熱帶和熱帶的北部,也就是既沒有過于寒冷的地區(qū),也沒有過于炎熱的地區(qū);從降水來看,既沒有極度干旱的沙漠地區(qū),也沒有極度濕潤的雨林地區(qū);從地形來看都位于大江大河的沖積平原上,而且土壤肥沃。
      [提問]這一切都是巧合嗎?說明了什么?
      [回答]不是,說明人類的文明同自然環(huán)境是密切相關的。
      [交流]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所收集的亞洲不同國家獨具特色的文化風情資料。
      服飾
      [展示]四幅圖片
      [提問]這分別是哪些國家的傳統服飾?
      [回答]中國的中式服飾、印度的紗麗、日本的和服、西亞地區(qū)的服飾。
      [提問]西亞的服飾有什么特點?為什么?
      [回答]顏色大多是白色, 頭上纏著頭巾,因為這里氣候炎熱干燥,白色可以反射陽光,頭纏圍巾可以阻擋風沙。
      [提問]和服與中國哪個朝代的服飾相似?為什么?
      [回答]與唐朝相似。當時唐朝很強大,日本曾派留學生到唐朝學習,兩國文化不斷交流。
      [提問]中式服飾這張圖片拍攝于什么場合?
      [回答]APEC高官會。
      [講述]各國領導人穿上中式服飾,感受東方文化韻味。今年中國許多城市出現中式服裝熱,你怎么看待這一文化現象的出現?
      [回答]中國去年有四大盛事,人們穿著民族服裝表示慶賀。
      [提問]通過以上的學習,請同學們總結文化與哪些因素有關?
      [小結]受自然、歷史、經濟等因素的影響。
      飲食習俗禮儀
      [活動]各國不僅在服飾上呈現多樣性,其飲食習俗禮儀更是異彩紛呈。下面我們搞一個活動,男女接力比賽,說出各國具有特色的飲食習俗和禮儀。規(guī)則:不用舉手,想好就站起來回答,男女交替進行。
      [講述]剛才同學們談了很多,老師也想和大家交流,日本茶道發(fā)源于中國,但為什么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延續(xù)?
      [提問]大家有沒有親戚在日本企業(yè)工作的?他們有什么感受?
      [回答]工作壓力大,很累。
      [講述]為了消除緊張和壓力,人們通過品茶來體味人生的寧靜和祥和??梢?,一種文化現象的出現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建筑
      [講述]我們說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它是與自然現象不同的人類勞動的全部成果。它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它體現一種思想,具有象征性。而各國的建筑正是這種物質與精神的統一。
      [展示]民居圖片
      [討論]1、這是哪些地區(qū)的民居?
      2、各有什么特點?
      3、請解釋原因。
      [回答]東南亞的高腳屋,結構分為上下二層,便于通風散熱防潮,因為這里炎熱多雨;西亞的傳統民居墻厚,窗戶小,可以阻擋陽光照射和風沙,因為西亞炎熱干燥;印度尼西亞巴東鎮(zhèn)建筑屋頂呈牛角狀,便于雨水排泄,因為這里多雨。
      [講述]我們出去旅游都喜歡參觀各地名勝古跡,下面老師帶大家到亞洲各地轉一轉。
      [展示]圖片
      [提問]我們參觀了哪些名勝古跡?
      [回答]中國的長城、故宮、兵馬俑、天壇;古巴比倫古城;柬埔寨的吳哥窯;印度的泰姬陵。
      [補充]還有韓國的國寶級財產佛國寺、泰國的素可太泰護國寺、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用石頭書寫的關于宗教文化和文化的書籍,是目前最大的佛教殿堂。
      [講述]大家請看這兩張圖片,越南古都順化的太和殿和皇城,其建筑風格與哪國相似?
      [回答]中國
      [講述]這是老撾的凱旋門和故宮,其建筑風格有什么特點?
      [回答]溶入了歐洲建筑風格。
      [歸納]可見從這里體味到文化的交融性。
      [講述]這是猶太教的哭墻,每到星期五,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都可以到這里祈禱。畫面上的人物是沙龍,你想對他和巴以局勢說些什么?
      [回答]不要以暴制暴,應相互尊重和理解,讓人民過上和平的生活。
      [講述]好,這些名勝古跡大多都被收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人類共同的財富。展示文化的窗口有很多,其中也包括藝術和體育。請說出各國具有特色的藝術形式和體育運動。
      [回答]比如中國的書法、京劇、武術;日本的相撲等。
      藝術和體育
      [提問]哪位同學練過書法:中國書法講究什么?誰會唱京劇?給大家唱一段。
      [展示]圖片,以講解員的身份給這些圖片配上解說詞,或者是個人才藝亮相。
      [總結]剛才老師和大家進行了一次文化探訪活動,體驗各國各地區(qū)的文化 風情,我們了解各國的文化差異,是為了各國的文化更好地交融與傳播。我們應尊重各國的文化,使文化成為各國友誼的橋梁,使文化成為人類永恒的財富。
      [提問]亞洲有多少種文化?(如華夏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恒河文化、阿拉伯文化等)這些文化有無高低優(yōu)劣之分?
      [回答]有很多種,這些文化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
      [提問]目前世界上是否存在歧視其他民族文化的現象?
      [回答]存在。
      [提問]這種現象的結果怎樣?
      [回答]不利于國家之間的交往,甚至發(fā)生恐怖事件或戰(zhàn)爭。
      [提問]我們應當怎樣看待不同文化的共存問題?
      [回答]每種文化都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都有其特點和存在價值。
      [提問]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其他文化和民族?
      [回答]理解和尊重。因為理解和尊重其他地域文化是實現同其他國家友好往來的基礎,也是新時期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速對外開放的要求,所以人們在出國之前,都要在了解國家風土人情的同時,尊重其他文化差異。
      [提問]如果一周后要到某國去,那么,你這一周將做哪些準備?
      [承轉]展示圖片: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在工業(yè)現代化、農業(yè)機械化、教育科技水平、建筑、服裝等方面的圖片。
      [提問]這兩幅圖片有什么區(qū)別?
      [回答]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
      [提問]為什么不同呢?
      [播放]印度建國前經濟狀況的影視素材。
      [回答]長期遭受殖民統治,獨立前經濟貧困,工業(yè)落后,基礎薄弱,這樣就給建國后經濟的發(fā)展帶來很大的困難。
      [提問]這是影響經濟發(fā)展的什么條件呢?
      [小結]歷史條件
      [播放]新加坡、韓國、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影勢素材:20世紀70年代開始,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東亞、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大力發(fā)展出口加工工業(yè),推進了本國經濟的發(fā)展。尤其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提問]這是影響經濟發(fā)展的什么條件呢?
      [小結]社會條件。
      [播放]波斯灣沿岸國家石油生產和出口的影視素材:沙特阿拉伯熱帶沙漠國家,工農業(yè)生產不發(fā)達,卻成為亞洲較富裕的國家。
      [提問]這是影響經濟發(fā)展的什么條件呢?
      [小結]自然條件
      [展示]某國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有關材料
      [找出]影響經濟發(fā)展水平高低的原因是什么?
      [小結]一個國家經濟發(fā)展水平的高低是受自然、社會、歷史等多方面條件的影響的,各國要根據自己國家的國情,并結合世界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大環(huán)境來確定其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根據經濟發(fā)展水平,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在亞洲,少數國家是發(fā)達國家,如日本;而大多數國家屬于發(fā)展中國家。即使同為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發(fā)展的差異也很大
      [活動]將圖6。18亞洲部分國家1998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按從大到小排序。
      找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0000美元和低于500美元的國家。
      估算日本的人均國民生產產值是尼泊爾的多少倍?
      說一說亞洲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差異。
      看看中國在亞洲各國的經濟發(fā)展處于怎樣的水平?
      [學生小結]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0000美元的國家是日本、新加坡、以色列,低于500美元的國家有印度、蒙古、孟加拉國、越南、尼泊爾;2、日本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尼泊爾的154倍;3、亞洲各個國家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差異較大。較高的發(fā)達國家有很少,如日本;眾多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差異也很大。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新加坡達到30170美元,尼泊爾僅為21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44倍;4、中國在亞洲各國的經濟發(fā)展中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講述]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經濟發(fā)展還有困難。我們既不可因成績巨大、水平提高而盲目自大,也不可因還有差距、道路曲折而妄自菲薄。我們應立足現實、腳踏實地、因地制宜、縮短差距。作為中學生我們肩負著昌盛祖國的重任,一定要練就建設祖國的本領,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閱讀]材料“三大類產業(yè)的劃分”
      [教師]以日本為例,教給學生如何解讀國家國內生產總值三大類產業(yè)構成圖
      [學生]完成P16活動2
      [顯示]1998年亞洲五國國內生產總值三類產業(yè)構成(%)
      [討論]觀察亞洲各國經濟發(fā)展水平的高低與三類產業(yè)比例之間的關系怎樣?
      [小結]經濟落后的國家以第一產業(yè)為主,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第二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的比重逐漸較少。現在世界上的發(fā)達國家,大多數第一產業(yè)的比重很小,第三產業(yè)的比重最大。目前我國因地制宜,大力發(fā)展第三產業(yè),推進第二產業(yè),重視第一產業(yè),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努力發(fā)展經濟。
      [總結]第二節(jié)主要講授了亞洲的人文環(huán)境,其特點為亞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有“多樣的地域文化”,存在著巨大“經濟發(fā)展的差異”。我們通過大量的圖表數據,分析了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使我們學會了運用資料分析地理現象的方法,掌握了如何從地圖和數據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亞洲是絢麗多彩的,它是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它有復雜的地形和氣候,有多樣的文化和民族,經濟發(fā)展?jié)摿薮?,前景廣闊。讓我們全亞洲人民攜起手來,共同把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建設得更加美好!
      反饋練習:

      七年級地理下冊的教案相關文章:

      1.最新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2.七年級下冊地理澳大利亞教案

      3.七年級下冊地理美國教案

      4.7年級下冊中圖版地理教案

      5.初一地理下冊教案日本

      1817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