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教學方法及習慣培養(yǎng)方法
三年級數學教學方法及習慣培養(yǎng)方法
三年級是連接小學低年級和高年級的橋梁和紐帶,學生能否很好地完成這個過渡關鍵在于教師的把握。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指導好學生,引導學生在愛學、樂學中完成好這個過渡。 小編整理了三年級數學教學學習方法,希望能幫助到您。
三年級數學教學方法及措施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的良師,在數學學習中,學習興趣更凸顯出了其重要性。小學三年級的數學學習不在于學生做了多少練習,也不在于學生做的練習題的難度有多大,關鍵是要讓學生會學、樂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三年級的學生,更容易看到他們對某一種東西產生興趣的那種極大熱情,所以,教師要抓住這一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把興趣成為讓學生掌握數學學習能力的導火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教學情境,積極引導學生愛學、樂學。其次,教師在設計學生的課后練習及課后作業(yè)時,我們要注意好作業(yè)量和難度,在作業(yè)中適當設計一些趣味性的東西,讓學生帶著樂趣去做作業(yè),帶著自信去探索。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興趣是學習成功的秘訣,是獲取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欲望的前提。學生學習的興趣越濃,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加大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
計算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忽略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一些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連一些兩位數的加減都不能準確計算。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嚴格的要求學生,加大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俗話說“熟能生巧”,要讓學生的計算能力得到切實的培養(yǎng),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精心設計學生的作業(yè),加大學生的練習量。比如,在教學質量單位時,提前讓學生到超市了解日常用品的重量,看看有多重?然后掂一掂。讓學生準備:蘋果、土豆、食鹽、黃豆……課堂中分小組(3人),發(fā)記錄單(物品名稱、估的質量、稱的質量),體驗后學生很感興趣,比較抽象的知識通過“玩”融入血脈之中,從而有效的培養(yǎng)了生的計算能力。其次,每天的作業(yè)題中都應該設計計算練習,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計算能力必須有持續(xù)的練習,而且練習設計要有易錯計算題的對比練習,例如“24×5”學生常常當成“25×4”,這樣的易錯題就應該經常在作業(yè)題中出現。計算能力對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未來打好基礎。
三、引導學生積極反思
學習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反思總結的過程,俗話說“溫故知新”,我們在溫習舊知識是也能悟出新的知識。反思也是溫習知識的一種方式,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反思意識很弱。由于學生的年齡特征及數學認知結構水平、自身心理特征的限制,大多數的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和做題后也不會反思總結,即使在通過大量的練習后,一些解題技巧仍然停留在原先的基礎上,學生的水平也沒有得到切實的提高。反思性數學學習是相對于操作性數學學習而言的,操作性數學學習是學生憑借自己有限的經驗進行簡單重復的數學活動,而反思性數學學習是指向未來教育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學會數學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引導學生積極反思總結,讓學生在反思中不斷進步,不斷提高。
小學三年級數學學習習慣培養(yǎng)方法
1.良好的學習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過:凡是好的態(tài)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習慣。只有熟練成了習慣,好的態(tài)度和方法才能隨時隨地表現……一輩子受用不盡。葉老的話闡明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關系:良好的學習習慣既是學生形成學習方法的基礎,又是他們具有了一定的學習方法的集中體現。因此,培養(yǎng)學生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主要的培養(yǎng)途徑有:
(1)課前預習。預習的方法:明天要學習什么內容,是否能用今天學習的知識去解決它;在不懂的地方畫上記號;嘗試地做一二道題,看哪里有困難……上課伊始,教師先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并把上面的預習方法經常交代給學生。學生預習后就可帶著問題投入新課的學習,上課時就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這樣做對于提高課堂學習的效果,養(yǎng)成學生的自學習慣,提高自學能力都有積極作用。
預習數學內容會顯得較枯燥,所以,教師要經常表揚自覺預習的學生,以激勵全體學生預習的積極性。
(2)課后整理。要養(yǎng)成先復習當天學習的知識,再做作業(yè),最后,把學習內容加以整理的習慣。
(3)在課內,要求學生:一要仔細看教師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勢;二要全神貫注地聽老師的提問、點撥、歸納以及同學的發(fā)言;三要積極思考、聯想;四要踴躍發(fā)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應發(fā)問,敢于質疑。
(4)要養(yǎng)成檢查驗算的習慣。檢查驗算的過程既是一種培養(yǎng)學生負責態(tài)度的途徑,又是學生對自己思維活動的再認識過程。
2.嘗試活動。
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具有同化作用,這是學生能進行嘗試活動的心理支撐點。因此,學生具有了某一認知結構后,接著學習相應的后面知識時,教師可讓學生去嘗試學習。例如,學生掌握了整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之后,可請他們去嘗試學習“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然后,教師稍作點撥:整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同樣適用于“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學生就可同化新知識,從而構建新的認知結構:整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都是:先乘除,后加減,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里的。
當學生掌握了“分數乘法應用題”,又理解了比與分數之間的關系以后,教師可讓學生去嘗試學習“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
3.操作活動。
當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似乎能同化又同化不了新知識時,他們的學習心理就有求助于外圍行為的傾向。這時,教師就請學生去進行動手操作活動,進而刺激其心理,促進他們實現學習心理的相互作用、互為轉化——學到新知識。
當學生無知識基礎可作學習新知識的支撐點時,教師可直接請學生進行多次的操作活動,以不斷刺激其心理,引起思維活動,從而達到理解新知的目的。
4.觀察活動。
所謂觀察是指學生對客觀事物或某種現象的仔細察看,因而是一種有意注意。培養(yǎng)的途徑是:教師提供的“客觀事物或某種現象”特征有序、背景鮮明,而且要給出一些觀察的思考題。這樣有助于學生明確觀察目標,進而使他們邊觀察,邊思考,邊議論,邊作觀察記錄,以發(fā)現數學規(guī)律、本質。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根據例證得到三個等式:
(5+3)×2=5×2+3×2
(6+4)×30=6×30+4×30
(25+9)×4=25×4+9×4
教師要求學生結合下面的兩個思考題觀察上面的三個等式都具有什么相同點(即規(guī)律)。①豎里觀察,等式的左邊都有什么特點?等式右邊又有什么特征?②橫里觀察,等式的左邊與右邊有怎樣的關系?
教師再要求學生把記錄的文字:兩個加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兩個積的和,兩個加數分別與一個數相乘……整理一下就得到了“乘法分配律”。
三年級數學教學方法及習慣培養(yǎng)方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