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樞密韓太尉書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上樞密韓太尉書》是宋代文學家蘇轍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寫給太尉韓琦的一封信。上樞密韓太尉書文言文翻譯及注釋是如何呢?本文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上樞密韓太尉書文言文翻譯及注釋資料,僅供參考。
上樞密韓太尉書文言文原文
上樞密韓太尉書
作者:蘇轍
太尉執(zhí)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孟子曰:“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chèn)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zhí)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xiàn)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十有(yòu)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所見不過數(shù)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氣??炙煦闆](gǔ mò),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sōng)、華(huà)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杰。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yòu)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dàn)以不敢發(fā),入則周公、召(shào)公,出則方叔、召(shào)虎。而轍也未之見焉。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于水見黃河之大且深,于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愿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后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向之來,非有取于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便得優(yōu)游數(shù)年之間,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樞密韓太尉書文言文注釋
執(zhí)事:侍從。
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文章是由氣形成的 , 然而文章不能靠學來達到好 ,氣質(zhì)卻可以靠加強修養(yǎng)得到它。
養(yǎng):培養(yǎng)。
浩然之氣:正大剛直的氣質(zhì)。
寬厚宏博:寬大厚重宏偉博大。
充:充滿。
稱:相稱,符合。
周覽:飽覽。
豪俊交游:豪杰來往。
疏蕩:灑脫而不拘束。
頗:很。
奇氣:奇特的氣概。
豈嘗:難道,曾經(jīng)。
氣充乎其中:精神氣質(zhì)充滿在他們的胸中。
而溢乎其貌:洋溢在他們的外表。
動乎其言:反映在他們的言辭里。
而見乎其文:表現(xiàn)在他們的文章中。
游:交往。
鄉(xiāng)黨:鄉(xiāng)里。
自廣:擴大自己的視野。
陳跡:陳舊的東西。
以:用來。
其:我。
治:研習。
遂汩沒:因而埋沒。
決然舍去:毅然離開。
求:探求。
奇聞壯觀:奇異的事物和宏偉的景象。
廣大:廣闊。
恣觀:盡情觀賞。
高:高峻。
顧:看到。
奔流:奔騰流瀉。
慨然想見:感慨的想到。
仰觀:瞻仰。
壯:壯麗。
倉廩:糧倉。
苑囿:獵苑。
富:富麗。
大:廣大。
巨麗 :極其美好。
宏辯:宏偉善辯。
秀偉:秀美魁梧。
聚:聚集。
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憑借才能謀略天下第一 全國人依靠他可以無憂無慮。
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fā):四方夷人害怕你才不敢作亂。
而:可是。
焉:啊。
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沒有立下大志,即使學得多又有什么用。
大:浩大。
深:深遠。
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卻還是因為沒有見到太尉(感到遺憾)。
觀:看到。
光耀:風采。
聞一言以自壯:聽到你的一句話來激勵自己。
盡:看盡。
大觀:雄偉景象。
通習吏事:通曉官吏的事務。
向:先前。
斗升之祿:微薄的俸祿。
賜歸待選:等待朝廷的選拔。
優(yōu)游:從容閑暇。
益治:更加研究。
且學為政:并且學習治理政務。
茍:如果。
辱教之:屈尊教導我。
幸:幸運。
上樞密韓太尉書文言文翻譯
太尉執(zhí)事:蘇轍生性喜好寫文章,對此想得很深。我認為文章是氣的外在體現(xiàn),然而文章不是單靠學習就能寫好的,氣卻可以通過培養(yǎng)而得到。孟子說:“我善于培養(yǎng)我的浩然之氣。”現(xiàn)在看他的文章,寬大厚重宏偉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間,同他氣的大小相襯。司馬遷走遍天下,廣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之間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羈,頗有奇?zhèn)ブ畾?。這兩個人,難道曾經(jīng)執(zhí)筆學寫這種文章嗎?這是因為他們的氣充滿在內(nèi)心而溢露到外貌,發(fā)于言語而表現(xiàn)為文章,自己卻并沒有覺察到。
蘇轍出生已經(jīng)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時,所交往的,不過是鄰居同鄉(xiāng)這一類人。所看到的,不過是幾百里之內(nèi)的景物,沒有高山曠野可以登臨觀覽以開闊自己的心胸。諸子百家的書,雖然無所不讀,但是都是古人過去的東西,不能激發(fā)自己的志氣。我擔心就此而被埋沒,所以斷然離開家鄉(xiāng),去尋求天下的奇聞壯觀,以便了解天地的廣大。我經(jīng)過秦朝、漢朝的故都,盡情觀覽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黃河奔騰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頭看到天子宮殿的壯麗,以及糧倉、府庫、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這才知道天下的廣闊富麗。見到翰林學士歐陽公,聆聽了他宏大雄辯的議論,看到了他秀美奇?zhèn)サ娜菝?,同他的學生賢士大夫交游,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匯聚在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稱冠天下,全國人依靠您而無憂無慮,四方異族國家懼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內(nèi)像周公、召公一樣輔君有方,領(lǐng)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樣御敵立功。可是我至今還未見到您呢。
況且一個人的學習,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學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蘇轍這次來,對于山,看到了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對于水,看到了黃河的深廣;對于人,看到了歐陽公;可是仍以沒有謁見您而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夠一睹賢人的風采,就是聽到您的一句話也足以激發(fā)自己雄心壯志,這樣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壯觀而不會再有什么遺憾了。
蘇轍年紀很輕,還沒能夠通曉做官的事情。先前來京應試,并不是為了謀取微薄的俸祿,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歡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賜還鄉(xiāng),等待吏部的選用,使我能夠有幾年空閑的時間,將用來更好地研習文章,并且學習從政之道。太尉假如認為我還可以教誨而屈尊教導我的話,那我就更感到幸運了。
上樞密韓太尉書創(chuàng)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蘇軾、蘇轍兄弟隨父親蘇洵去京師,在京城得到了當時文壇盟主歐陽修的賞識。嘉祐二年,十九歲的蘇轍與兄蘇軾同中進士。蘇轍在高中進士后給當時的樞密使韓琦寫了一封信,這就是《上樞密韓太尉書)。這是一篇干謁文,文章著重闡釋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文者氣之所形”,同時表達了對韓琦的仰慕之情及拜見之意,但在表現(xiàn)仰慕韓琦時,蘇轍行文中沒有流露出攀高枝、求高 官的意思,只是將求見高人心切。盼望高人指點以達養(yǎng)氣目的的內(nèi)心表露出來了,文辭懇切,才華畢顯。[3] [6]
上樞密韓太尉書作品鑒賞
內(nèi)容賞析
全文欣賞
文章的第一段,大意是提出了“養(yǎng)氣與作文”的關(guān)系這樣一個觀點,并且以孟子、司馬遷作為內(nèi)心修養(yǎng)和外在閱歷的例證。第二段,大意是敘述自己通過周覽和交游兩條途徑來養(yǎng)其氣,可惜的是沒有見到太尉。第三段的大意是從“志其大” 的假設(shè),落實到求見太尉的宗旨。最后一段是求見太尉的結(jié)束語。
首先是稱謂問題。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對方,而稱“太尉執(zhí)事”。“執(zhí)事”,左右的人。這是表示謙謹?shù)恼f法。
第一段,先從作文當有養(yǎng)氣之功談起,明確提出:“以為文者,氣之所形”,文章是“氣”的表現(xiàn)。接著提出總領(lǐng)全文的“養(yǎng)氣”說。在具體闡述“養(yǎng)氣”說的時候,作者引古人事例作了說明。一是孟子的“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作者認為,孟子的文章,內(nèi)容寬厚宏博,并且充溢在天地之中,正是跟他的“氣”的大小相稱。這實際上強調(diào)的是內(nèi)在修養(yǎng)問題。二是司馬遷。作者認為司馬遷遍游天下,知多見廣,所以他的文章風格疏放瀟灑,跌宕多姿,頗有奇氣。這實際上是強調(diào)外在閱歷問題。最后,作者總結(jié)道,孟子、司馬遷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學出來的,而是因為“氣”充滿在他們心中。這段論述很周嚴。
第二段,就自身經(jīng)歷進一步對“養(yǎng)氣”說展開論述。作者有前后不同的兩種學習經(jīng)歷。第一種是交游不廣、見聞不博,只學古人陳舊過時的東西。第二種是“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作者在談到第二種學習經(jīng)歷時,列舉了四個事實:一是經(jīng)過秦漢故都,盡情觀賞;二是眺望黃河,想像著古時的英雄人物;三是到了京城,飽覽一切,知道了天地的廣闊、美麗;四是謁見了歐陽公,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匯集在這里。歸納起來,實際上是游覽天下名山大川 ,廣交天下的文人學士。而這兩樣,實際上說的都是外在的閱歷,可見,蘇轍是更重視外在的閱歷的。
寫信的目的是想要求韓琦接見,文章至此,卻還只字未提。
第三段,由上文歐陽公,自然引出韓琦。這一段主要是頌揚韓琦。表明欲見之意。“才略冠天下”,才能謀略位居天下第一。“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是說韓琦在內(nèi)政方面有如周、召二公之賢,在領(lǐng)兵方面就像方叔、召虎那樣能干。“這段最后“故愿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后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明確求見之意。
第四段,再次自明志氣,再次表明求見之意。“且學為政”,并且學習治理政事。這一段特別申明入京師“非有取于斗升之祿”,可見其志向宏大。[1]
藝術(shù)欣賞
這是一封求見的書信,本義意在謁見。為何不逕直提出,卻要從大談“為文”的見解入手。
這叫“言此意彼”的手法。“養(yǎng)氣”除讀書外,當尋訪“天下奇聞壯觀”;而得見太尉“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這樣求見韓太尉之意就自然地表露出來了。
這種信由于它的功利主義目的,往往會寫的干癟、空泛、甚至庸俗不堪。但韓琦不是一般的以權(quán)勢自重的人、權(quán)貴顯要。蘇轍也并不是一個趨炎附勢的平庸之輩。在兩個通達事理、識見高超人之間進行交流,實在容不得庸俗、阿諛奉承的,所以這封信要(一)達到求見太尉的目的;(二)表現(xiàn)出自己的不同流俗,從而引起韓琦的重視。但又不能寫得非??癜粒悦庖痦n琦的反感。這樣,這封信在立論、布局方面就需下一番功夫,苦心經(jīng)營。作者找到了一個求見太尉的突破口,這個突破口就是從寫文章談體會說起,從而涉及了作文與養(yǎng)氣的關(guān)系,養(yǎng)氣與閱歷的關(guān)系,閱歷與求見太尉的關(guān)系。這一層又一層的關(guān)系,就像抽絲剝繭,最終達到求見的目的。由于作者是從作文這一特殊角度來立論,來陳述自己的意見。因此這書信的意義,就遠遠超越了它本來求見的目的,而成為一篇很有價值的文學論文。
其一,是由虛而實,步步推進,層層深入。
《上樞密韓太尉書》的宗旨是求見太尉,《古文觀止》的編者認為,作者是采取了“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寫法。“注意”就是該文宗旨之所在,這文中所追求的實在目標,就是求見太尉。“立言”就是文章開始提出的養(yǎng)氣、作文觀點。這是一種“虛”的議論。這里存在著一實一虛的問題。文章不從實處落筆,不從求見太尉入手,而是從虛處發(fā)端,即文章第一段首先提出的養(yǎng)氣觀點,然后再從養(yǎng)氣的兩個途徑:內(nèi)心修養(yǎng)和外在閱歷進行論證。關(guān)于內(nèi)心修養(yǎng),舉了孟子的例子;關(guān)于外在閱歷舉了司馬遷的例子。
第二段就著重從外在閱歷方面來闡述自己的經(jīng)歷,如見終南、嵩、華等高山,見“大且深”之黃河,見議論宏辯、容貌秀偉的文壇宗師歐陽公,逼出來未見“才貌冠天下”的韓太尉之遺憾。這又使第一段的議論(虛)逐漸過渡到實——求見;由一般議論轉(zhuǎn)到有所專指。作者從名山說到大川;又從大川說到京師;又從京師說到歐陽修。這樣一一陪襯,層層深入鋪墊,由物及人,最終到了第三段,文章之意真正落到了實處,提出求見太尉的具體要求。
縱觀全文,作者從增廣閱歷,養(yǎng)氣入手,敘述現(xiàn)狀,表示愿望,提出要求。文章結(jié)構(gòu)顯然是步步推進,層層深入的。《古文觀止》的編者說的好,“他講意只是欲求見太尉,以盡天下之大理,以激發(fā)其志氣,卻從得見歐陽公引起求見太尉。以歷見名山大川、京華、人物,引起得見歐陽公”。“以作文養(yǎng)氣引起名山、大川,京華、人物”。是說他的宗旨只是為求見太尉,從而使天下之大觀真正完備,從而激起自己宏大的志向。但他卻寫求見太尉之前,見到了歐陽修,從而引起求見太尉;而寫求見歐陽修之前,又寫他見到了名山、大川、京華、人物,從而再引起能見到歐陽公。寫見到名山大川之前,又寫作文養(yǎng)氣,從而引起后面歷見名山大川。這就是說前面一層的意思,都是為后面一層作鋪墊;而后面一層意思,又是由前一層意思引發(fā)出來的。所以說該文在結(jié)構(gòu)上是由虛而實,步步推進,層層深入的。
其二,頓挫迭宕,一波三折。
像蘇轍自己所說:“子瞻之文奇,吾文但穩(wěn)耳”。他拿自己的文章與哥哥蘇軾相比,蘇子瞻的文章奇特,而自己的文章不過平穩(wěn)罷了。蘇軾的散文以奇特著稱,而蘇轍的散文以穩(wěn)健見長。“穩(wěn)”,即沖和、淡泊。但平穩(wěn)決不是平鋪直敘。《上樞密韓太尉書》這篇文章就是在平穩(wěn)中有波折,淡泊中見深邃。
先來看這篇文章在承接、轉(zhuǎn)折的地方,以突接、暗接為多。課文第一段論說“養(yǎng)氣”,第二段開頭寫“轍生十有九年矣。”離開了第一段的意思,宕開一筆,承接的非常突然。意思好像與上面無關(guān),但讀到后面,“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我們才明白,這部分是談自己的閱歷,與第一段說司馬遷“周游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原來有著邏輯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再看第三段開頭,“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好像又在另辟蹊徑,重新開頭,轉(zhuǎn)而談另一個問題。但當我們讀下去,讀到“然后可以盡天下之大觀”這句時,才知作者所說的“志其大”與第二段里的“以知天地之廣大”是一脈相承的。到第四段說自己“向之來”,“非有取于斗升之祿”,這也無非從反面表明“志其大”的一種胸襟、抱負而已。與“志其大”聯(lián)系,還是一種暗轉(zhuǎn)形式,作了暗轉(zhuǎn)處理。所以我們在看這篇文章在承接和暗轉(zhuǎn)的地方,往往是突進和暗轉(zhuǎn)的關(guān)系。這樣就使文章呈現(xiàn)出跌宕、挫折的風格。
其次還可看到行文往往多從正面來論述,用的是一種順筆,但有時又從反面來反激一句,如第一段中,孟子、司馬遷的例子,是在正面說明觀點之后,寫了一個反問句“此二子者,豈嘗執(zhí)筆學為如此之文哉?”第三段也是從反面提出問題,“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且多而何為?”這樣順筆與逆筆相間、相濟,就使行文有了起伏變化,也造成了文勢的頓挫、跌宕。
再次在行文中還能看到有縱有收。“縱”,放開。如第二段寫“奇聞壯觀”“過秦漢之故都……而后之文章聚乎此也。”這段寫的鋪張、浩瀚,盡情揮灑,這是放開。而當收縮的時候,作者怎樣寫:如第三段中“轍之來,于山見……于人見歐陽公”三句,一起收卷,猶勢如破竹。落到最后一句“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就像懸崖崩石,驟然發(fā)作,非常有力。因此劉西載在《藝概》里稱蘇轍文章“一波三折”,很有道理。[3]
名家評價
清代文人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意只是欲求見太尉,以盡天下之大觀,以激發(fā)其志氣,卻以得見歐陽公,引起求見太尉。以歷見名山大川、京華人物,引起得見歐陽公。以作文養(yǎng)氣,引起歷見名山大川、京華人物,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絕妙奇文。[8-9]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沈惠樂:不像李白這樣直白張揚了。他聲東擊西委婉曲折地向韓太尉求請,達到了目的。[10]
上樞密韓太尉書作者簡介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年自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孝宗淳熙年間,追謚文定。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作品有《欒城集》傳世,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
看了上樞密韓太尉書文言文翻譯及注釋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