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現學生自主探索要在“參與”上做文章
時間:
馬繼高1由 分享
摘 要:讓學生“自主探索”作為新課程理念的一個重要論點,已經得到教育理論界和教育實踐工作者的廣泛承認和重視。在課堂教學中,要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認為必須在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上做好文章: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能力。
關鍵詞:學生 意識 機會 質量 能力
小學生活潑好動,對外界的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而且他們還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發(fā)揮教師的特點和優(yōu)勢,要遵循學生認知和情感變化的規(guī)律,傾注一定的情感,進行生動活潑和富有教育意義的教學,關注學生在學習上的每個微妙的變化,啟發(fā)學生善于探究, 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能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一、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要重視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的激勵功能,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逐步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動機是有意義學習活動的催化劑。在教學過程中,學習動機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可以發(fā)揮明顯的推動作用,使學生通過努力,集中注意和對學習的立即準備去影響認知的相互作用過程。例如教學有余數除法,師生共同做數手指游戲。教師出示左手四個手指,從食指開始依次數到小拇指,循環(huán)往復,做數數示范;然后讓學生說出一個數,教師馬上判斷出這個數在哪個手指上,并由學生數手指驗證。“老師為什么不用數就知道這個數在哪個手指上呢?”教師創(chuàng)設的求知情境,誘發(fā)出學生的好奇心,急切地想去探求其中的奧秘,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就這樣被激發(fā)出來了。
二、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學生學習的知識,主要來源于間接經驗(即來自教材或教師);但另一方面,學生獲取知識,又是以感性認識為基礎的。教師只有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促使學生手、眼、腦、口等多種感官并用,讓學生積累豐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確的、清晰的思維中介——表象,才能更好地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進而真正參與到知識形成和發(fā)展的全過程中來。例如教學體積的意義,概念描述中的“空間”、“所占空間”的含義,學生感到既抽象又陌生。教學時教師讓學生把書包從課桌肚中拿出來,把手伸進去摸一摸,提問:“有什么感覺?”把書包放進去后再摸一摸,再問:“現在有什么感覺?”通過拿、放、摸這些實際操作,讓學生去親自感受,學生才能獲得真正的認識。
三、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要重視學習環(huán)境在教學過程中的促進功能,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學習氛圍,激勵學生學習潛能的釋放,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和諧的師生關系,便于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師只有以真誠、熱愛和關懷的態(tài)度,與學生平等交往,對他們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發(fā)他們的上進心,能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教師不應以真理的化身自居,簡單地向學生進行奉獻和灌輸,而應把學生看成追求真理的主人,鼓勵他們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即使有時學生說得不準確、不完整,也要讓他們把話說完。
交往溝通、求知進取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發(fā)展個性的機會。教師只有善于協調好師生的雙邊活動,才能讓大多數學生都有發(fā)表自己見解的時間和機會。例如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課堂上進行討論,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討論題,進行有理有節(jié)的指導。這樣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群體學習環(huán)境中,既獨立思考,又相互啟發(fā),在共同完成認知的過程中,能夠加速思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發(fā)展,逐步提高參與學習活動的質量。
四、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要重視學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發(fā)展功能,通過學法指導,積極組織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F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師可以通過有目的的教學促使學生有意識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維模式、學習技能和學習策略,從而提高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過程活動的效率,來促進學習。例如教學“商不變性質”,教師要教給學生對感性材料進行思維加工的方法。
可以出示一組算式:①6÷3=2;②60÷30=2;③600÷300=2;④6000÷3000=2。
先引導學生從上往下觀察:②式和①式比較,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了幾倍?商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嗎?③式和①式比較呢?④式和①式比較呢?能將觀察與比較的結果歸納成一句話嗎?然后讓學生用剛才的方法從下往上進行觀察;最后將兩次觀察的結果進一步進行概括。通過多次反復,從“仿”、“引”到“會”,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學法”模式。
美國數學大師波利亞曾說:“思想應是從學生頭腦中產生出來的,而教師應該僅僅起一個產婆的作用。”教學中教師不能忽視、更不應該代替學生思維,而是要盡可能使教學內容的設計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通過設計適當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從中悟出一定的學習方法。例如在學完一個內容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小結,讓學生互相交流“我是怎樣想的、怎么做的”,鼓勵并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踐,總結個人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學生可以適時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而提高學習活動的參與能力。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意識需要通過教師的教來培養(yǎng),主體作用的發(fā)揮需要通過教師的教來引導。因此教師自身也必須增強教育、教學實戰(zhàn)的主體意識,積極地、創(chuàng)造性地在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全過程上做好文章。
關鍵詞:學生 意識 機會 質量 能力
小學生活潑好動,對外界的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而且他們還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發(fā)揮教師的特點和優(yōu)勢,要遵循學生認知和情感變化的規(guī)律,傾注一定的情感,進行生動活潑和富有教育意義的教學,關注學生在學習上的每個微妙的變化,啟發(fā)學生善于探究, 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能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一、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要重視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的激勵功能,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逐步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動機是有意義學習活動的催化劑。在教學過程中,學習動機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可以發(fā)揮明顯的推動作用,使學生通過努力,集中注意和對學習的立即準備去影響認知的相互作用過程。例如教學有余數除法,師生共同做數手指游戲。教師出示左手四個手指,從食指開始依次數到小拇指,循環(huán)往復,做數數示范;然后讓學生說出一個數,教師馬上判斷出這個數在哪個手指上,并由學生數手指驗證。“老師為什么不用數就知道這個數在哪個手指上呢?”教師創(chuàng)設的求知情境,誘發(fā)出學生的好奇心,急切地想去探求其中的奧秘,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就這樣被激發(fā)出來了。
二、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學生學習的知識,主要來源于間接經驗(即來自教材或教師);但另一方面,學生獲取知識,又是以感性認識為基礎的。教師只有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促使學生手、眼、腦、口等多種感官并用,讓學生積累豐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確的、清晰的思維中介——表象,才能更好地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進而真正參與到知識形成和發(fā)展的全過程中來。例如教學體積的意義,概念描述中的“空間”、“所占空間”的含義,學生感到既抽象又陌生。教學時教師讓學生把書包從課桌肚中拿出來,把手伸進去摸一摸,提問:“有什么感覺?”把書包放進去后再摸一摸,再問:“現在有什么感覺?”通過拿、放、摸這些實際操作,讓學生去親自感受,學生才能獲得真正的認識。
三、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要重視學習環(huán)境在教學過程中的促進功能,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學習氛圍,激勵學生學習潛能的釋放,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和諧的師生關系,便于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師只有以真誠、熱愛和關懷的態(tài)度,與學生平等交往,對他們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發(fā)他們的上進心,能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教師不應以真理的化身自居,簡單地向學生進行奉獻和灌輸,而應把學生看成追求真理的主人,鼓勵他們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即使有時學生說得不準確、不完整,也要讓他們把話說完。
交往溝通、求知進取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發(fā)展個性的機會。教師只有善于協調好師生的雙邊活動,才能讓大多數學生都有發(fā)表自己見解的時間和機會。例如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課堂上進行討論,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討論題,進行有理有節(jié)的指導。這樣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群體學習環(huán)境中,既獨立思考,又相互啟發(fā),在共同完成認知的過程中,能夠加速思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發(fā)展,逐步提高參與學習活動的質量。
四、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要重視學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發(fā)展功能,通過學法指導,積極組織學生的思維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F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師可以通過有目的的教學促使學生有意識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維模式、學習技能和學習策略,從而提高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過程活動的效率,來促進學習。例如教學“商不變性質”,教師要教給學生對感性材料進行思維加工的方法。
可以出示一組算式:①6÷3=2;②60÷30=2;③600÷300=2;④6000÷3000=2。
先引導學生從上往下觀察:②式和①式比較,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了幾倍?商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嗎?③式和①式比較呢?④式和①式比較呢?能將觀察與比較的結果歸納成一句話嗎?然后讓學生用剛才的方法從下往上進行觀察;最后將兩次觀察的結果進一步進行概括。通過多次反復,從“仿”、“引”到“會”,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學法”模式。
美國數學大師波利亞曾說:“思想應是從學生頭腦中產生出來的,而教師應該僅僅起一個產婆的作用。”教學中教師不能忽視、更不應該代替學生思維,而是要盡可能使教學內容的設計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通過設計適當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從中悟出一定的學習方法。例如在學完一個內容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小結,讓學生互相交流“我是怎樣想的、怎么做的”,鼓勵并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踐,總結個人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學生可以適時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而提高學習活動的參與能力。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意識需要通過教師的教來培養(yǎng),主體作用的發(fā)揮需要通過教師的教來引導。因此教師自身也必須增強教育、教學實戰(zhàn)的主體意識,積極地、創(chuàng)造性地在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全過程上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