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新與課堂教學
時間:
胡衛(wèi)波1由 分享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一、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創(chuàng)新意識的載體
通常的數學教學過份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 常常是教師講, 學生聽, 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地位, 很難主動地學習、思考, 久而久之學生的主動性受到壓抑, 進而影響學生智能的發(fā)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如此的教學使學生接受的信息過于繁雜, 且學生往往以聽為主, 參與教學活動的感官單一, 易于疲勞, 致使學生很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數學教學, 應突出解題關鍵, 作為教師, 要教給學生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方法, 要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 手、腦、耳、眼、口交替使用。這樣, 有利于消除學生上課疲勞, 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
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教學中有這樣一個問題:
某校課外閱讀小組的每一位同學均訂了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簡易畫, 顯示具體情景。此舉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 寓教于樂。然后圍繞例1設計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分組討論。
(1)本題有幾個量? 哪些是已知量? 哪些是未知量?
(2)題目給出了哪些條件?
(3)題目中有何相等關系?
(4)設哪個量為未知數?
(5)能否列出方程?
此舉通過設計有梯度的問題, 層層深入, 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狀態(tài)。
問題提出后, 學生經過思考, 展開熱烈的討論, 對于問題(1)、(2), 均能得到正確答案, 而對于問題(3), 有的學生認為“原來的面粉減去運出的面粉等于剩余的面粉”, 有的則認為“運出的面粉加上剩余的面粉等于原來的面粉”等等。根據不同學生所得出的不同答案, 教師或是直接給予肯定或是讓其他學生發(fā)表意見, 這樣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都融于交流互動的氛圍中。由于問題(3)是解決例1的關鍵, 關鍵問題攻克了, 后面的兩個問題就容易解決了。這時候, 教師從踴躍舉手的學生中挑選幾位讓他們寫出問題(4)、(5)的答案, 然后由同學們來做“小老師”, 對學生給出的答案做出“診斷”, 此時同學們參與教學的情緒更為高漲。 最后, 教師再做出歸納和小結, 使同學們對“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有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認識, 基本知識自然也得到鞏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教師是“導演”, 學生是“主角”, 在教師的引導下, 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自主活動, 真正成為數字問題的探索者和解決者。
然后, 教師嚴格按格式書寫解題過程, 目的是給學生以示范, 培養(yǎng)其良好的解題習慣, 并為學生提供參考格式.。由此教師的主導作用再次得到發(fā)揮
這樣的教學避免了教師面面俱到, 既使學生動眼、動耳, 又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 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fā)揮, 從而真正達到“互動”的效果。
二、“互動”教學的靈魂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更是值得廣大數學教師認真研究的課題。初中數字修訂后的大綱指出: 要使學生“逐步形成數學創(chuàng)新意識”, 就是指“對自然界和社會中的現象具有好奇心, 不斷追求新知, 獨立思考, 會從數學的角度發(fā)現和提出問題, 并用數學方法加以探索, 研究和解決”。
“互動”課堂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真正地活動起來, 主動參與教學。而作為導體的教師在“互動”課堂教學中,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至少應做到以下兩點, 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的: 一是教師設計教學方案時展開過程, 設計問題, 讓學生不斷地面臨新的學習任務, 通過自己的思維來學習, 從而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 例1的教學中, 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練習: “你能否編一道與例1類似的應用題”? (同桌之間互相解答、批改, 老師可根據時間選擇一到兩道編寫較好的題目在全班交流。) 再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中我分別安排了以下兩個練習: “一、你能否自己編寫幾個一元一次方程”, “二、某方程的解是x=1/2, 請寫出此方程”。
由于在平時的教學中, 教師經常習慣于給學生現成的東西, 學生也往往習慣于接受現成的東西, 這樣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很不利。所以, 教師在課堂中適當安排一些創(chuàng)新的、開放性較強的練習, 既可滿足班級內那些“提出問題有深度、有新意、有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問題”的學生的需要, 又促使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
二是“發(fā)揚教學民主, 師生雙方密切合作, 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互動”。«數學教學大綱»要求教師尊重學生, 把學生看成是自己的同事、伙伴, 從而為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發(fā)揮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景和營造和諧的氛圍。
如在“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學中的課堂練習這一環(huán)節(jié)里, 學生練習“解方程組
我安排了四個學生在黑板上解題, 然后再讓幾個學生上來批改, 其中一個學生的做法被批改為錯誤, 他的做法是: 由①得3x=y+2 ③
把③代入①得y+2=11-2y
∴3y=9
∴y=3
把y=3代入①
∴得3x=5
∴x=5/3
∴ X=5/3
Y=3
于是我問: “為什么認為他的解法有錯誤?” 該學生答: “因為老師講的代入方法不是這樣的, 他沒有按老師的方法做”。我說: “但他的結論與其他的同學是一樣的呀!” 該學生答不出。于是我趁機表揚解題的同學。“他的解法非常正確, 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解法! 他能夠不滿足于老師所講的方法, 自己探索出一種新的方法解決問題, 這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行為。同學們應多動腦筋, 多向這位同學學習。更多方面去開拓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此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中, 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三、“互動”教學促進教師教學業(yè)務水平不斷提高
“互動”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師要在備課和上課中狠下功夫, 對課堂教學的每一環(huán)節(jié), 都要充分體現“互動”的特色。故教師不僅要認真鉆研教材, 了解學生,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 周密考慮課堂教學設計, 如怎樣引入課題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怎樣設問能引出學生積極思維, 同時要分析和估計學生在回答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又該做怎樣的回答等等。這不僅僅要求教師具有較廣的知識面和扎實的基礎知識, 而且要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 以便及時解決學生提出的各色各樣的問題和及時調控教學內容。因此備課所花的時間比一般教學要多得多, 課也比一般教法的課堂難于駕馭、調控。但是, 我又體會到課堂氣氛活躍了,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這對于自己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提高教學業(yè)務水平是一個很大的促進。
廣告語說:“讓城市互動起來。”那么在教學上我們也應: “讓師生互動起來”! 轉
一、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創(chuàng)新意識的載體
通常的數學教學過份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 常常是教師講, 學生聽, 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地位, 很難主動地學習、思考, 久而久之學生的主動性受到壓抑, 進而影響學生智能的發(fā)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如此的教學使學生接受的信息過于繁雜, 且學生往往以聽為主, 參與教學活動的感官單一, 易于疲勞, 致使學生很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數學教學, 應突出解題關鍵, 作為教師, 要教給學生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方法, 要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 手、腦、耳、眼、口交替使用。這樣, 有利于消除學生上課疲勞, 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
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教學中有這樣一個問題:
某校課外閱讀小組的每一位同學均訂了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簡易畫, 顯示具體情景。此舉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 寓教于樂。然后圍繞例1設計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分組討論。
(1)本題有幾個量? 哪些是已知量? 哪些是未知量?
(2)題目給出了哪些條件?
(3)題目中有何相等關系?
(4)設哪個量為未知數?
(5)能否列出方程?
此舉通過設計有梯度的問題, 層層深入, 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狀態(tài)。
問題提出后, 學生經過思考, 展開熱烈的討論, 對于問題(1)、(2), 均能得到正確答案, 而對于問題(3), 有的學生認為“原來的面粉減去運出的面粉等于剩余的面粉”, 有的則認為“運出的面粉加上剩余的面粉等于原來的面粉”等等。根據不同學生所得出的不同答案, 教師或是直接給予肯定或是讓其他學生發(fā)表意見, 這樣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都融于交流互動的氛圍中。由于問題(3)是解決例1的關鍵, 關鍵問題攻克了, 后面的兩個問題就容易解決了。這時候, 教師從踴躍舉手的學生中挑選幾位讓他們寫出問題(4)、(5)的答案, 然后由同學們來做“小老師”, 對學生給出的答案做出“診斷”, 此時同學們參與教學的情緒更為高漲。 最后, 教師再做出歸納和小結, 使同學們對“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有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認識, 基本知識自然也得到鞏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教師是“導演”, 學生是“主角”, 在教師的引導下, 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自主活動, 真正成為數字問題的探索者和解決者。
然后, 教師嚴格按格式書寫解題過程, 目的是給學生以示范, 培養(yǎng)其良好的解題習慣, 并為學生提供參考格式.。由此教師的主導作用再次得到發(fā)揮
這樣的教學避免了教師面面俱到, 既使學生動眼、動耳, 又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 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fā)揮, 從而真正達到“互動”的效果。
二、“互動”教學的靈魂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更是值得廣大數學教師認真研究的課題。初中數字修訂后的大綱指出: 要使學生“逐步形成數學創(chuàng)新意識”, 就是指“對自然界和社會中的現象具有好奇心, 不斷追求新知, 獨立思考, 會從數學的角度發(fā)現和提出問題, 并用數學方法加以探索, 研究和解決”。
“互動”課堂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真正地活動起來, 主動參與教學。而作為導體的教師在“互動”課堂教學中,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至少應做到以下兩點, 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的: 一是教師設計教學方案時展開過程, 設計問題, 讓學生不斷地面臨新的學習任務, 通過自己的思維來學習, 從而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 例1的教學中, 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練習: “你能否編一道與例1類似的應用題”? (同桌之間互相解答、批改, 老師可根據時間選擇一到兩道編寫較好的題目在全班交流。) 再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中我分別安排了以下兩個練習: “一、你能否自己編寫幾個一元一次方程”, “二、某方程的解是x=1/2, 請寫出此方程”。
由于在平時的教學中, 教師經常習慣于給學生現成的東西, 學生也往往習慣于接受現成的東西, 這樣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很不利。所以, 教師在課堂中適當安排一些創(chuàng)新的、開放性較強的練習, 既可滿足班級內那些“提出問題有深度、有新意、有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問題”的學生的需要, 又促使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
二是“發(fā)揚教學民主, 師生雙方密切合作, 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互動”。«數學教學大綱»要求教師尊重學生, 把學生看成是自己的同事、伙伴, 從而為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發(fā)揮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景和營造和諧的氛圍。
如在“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學中的課堂練習這一環(huán)節(jié)里, 學生練習“解方程組
我安排了四個學生在黑板上解題, 然后再讓幾個學生上來批改, 其中一個學生的做法被批改為錯誤, 他的做法是: 由①得3x=y+2 ③
把③代入①得y+2=11-2y
∴3y=9
∴y=3
把y=3代入①
∴得3x=5
∴x=5/3
∴ X=5/3
Y=3
于是我問: “為什么認為他的解法有錯誤?” 該學生答: “因為老師講的代入方法不是這樣的, 他沒有按老師的方法做”。我說: “但他的結論與其他的同學是一樣的呀!” 該學生答不出。于是我趁機表揚解題的同學。“他的解法非常正確, 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解法! 他能夠不滿足于老師所講的方法, 自己探索出一種新的方法解決問題, 這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行為。同學們應多動腦筋, 多向這位同學學習。更多方面去開拓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此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中, 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三、“互動”教學促進教師教學業(yè)務水平不斷提高
“互動”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師要在備課和上課中狠下功夫, 對課堂教學的每一環(huán)節(jié), 都要充分體現“互動”的特色。故教師不僅要認真鉆研教材, 了解學生,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 周密考慮課堂教學設計, 如怎樣引入課題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怎樣設問能引出學生積極思維, 同時要分析和估計學生在回答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又該做怎樣的回答等等。這不僅僅要求教師具有較廣的知識面和扎實的基礎知識, 而且要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 以便及時解決學生提出的各色各樣的問題和及時調控教學內容。因此備課所花的時間比一般教學要多得多, 課也比一般教法的課堂難于駕馭、調控。但是, 我又體會到課堂氣氛活躍了,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這對于自己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提高教學業(yè)務水平是一個很大的促進。
廣告語說:“讓城市互動起來。”那么在教學上我們也應: “讓師生互動起來”! 轉